第98章 小龙崽和小凤儿上学了
作品名称:龙凤隐 作者:远星汉 发布时间:2021-08-31 10:19:04 字数:3773
停了一会儿,博老先生又说道:“这龙井还有故事呢,周武则天女皇垂拱四年,大长东阳公主也被削封邑,同她的长子高璇、次子高瑾,孙子高绍、高术、高丕、高迁一起,由巴蜀的集州迁徙到巫州,也就是现在的龙标。不知什么原因,则天女皇对大长东阳公主就是不瞒,当时东阳公主跟普通平民农妇已经差不多了,可则天女皇还是不放过她,连她想去丈夫去世的永州落脚、常常可以给丈夫上上坟的愿望也不答应,一定要把她赶往龙标。也许则天女皇认为这龙标边陲之地,条件极其艰苦吧?”
基叔想,这朝廷争斗太厉害,当年东阳姑婆只不过不太尊重祖母,可祖母对她也太过分了点。好在这龙标条件并不是很差,姑婆在这里度过晚年也还不错。
博老先生继续说:“后来东阳公主觉得这里风景不错,将柳溪龙井开凿成温泉,命名‘龙井汤’。又在龙井古树边,建一寺院,名曰‘龙井庵’,终年香火不断。古树下龙井汤外有龙井塘,龙井塘外有龙井湖,龙井湖外则有沅江。道旁有树,树下有井,井边有塘,塘外有溪,溪尾有湖,湖外有江,构成天然景观。东阳公主与长子高璇、次子高瑾,以及高璇子高绍、高术,高瑾子高丕、高迁常常沐浴其中。被左迁为巫州司法参军的郭翰,有时也荣幸地被东阳公主破例允许进入‘龙井汤’内沐浴。”
听到这里,基叔对这里的一切倍感亲切,想不到这里的一切倒是跟我大唐皇家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姑婆啊姑婆,你的外甥李隆基也到这里来了,到这里给您老尽孝来了!
博老先生的故事还没完,他继续说:“周武则天皇后长安四年甲辰八月十九日,东阳公主因病去世,葬在柳溪的竹西坳。东阳公主的长子高璇、次子高瑾以及孙子高绍、高术、高丕、高迁一大家人筑庐守陵。高瑾有诗《竹西坳守陵》:‘甲辰八月暮,葬母柳溪旁。沅岸竹西坳,清澄龙井汤。在生常沐浴,今死也闻香。陵墓营斯侧,筑庐望仙乡。’直到中宗皇帝神龙元年乙巳十一月初二,八十二岁的则天女皇去世于上阳宫。在临终时,她赦免了自己生前所有的冤家,将他们和他们的后人都召回京师。但是东阳公主没有等到这一天。东阳公主长子高璇、次子高瑾,高璇子高绍、高术,高瑾子高丕、高迁离开巫州,一同回到了京师长安。”
听完博老先生的一番述说,基叔心潮起伏,感慨万端,这人间之事,殊难预料,想不到我李隆基竟然与姑婆走到一起来了……
寂静的夜。隔壁的房间里,张二娘的鼾声虽然不是太大,但还是可以清楚地听得出来。两个小家伙的鼾声轻微而均匀,不仔细听几乎就听不出来。
基叔用一种只有合着耳朵才能听得见的声音问:“环儿,告诉你一个秘密,一个我们大唐皇家的秘密,你知道吗?今天我们到玩过的那地方,有我们大唐皇家的嫡亲坟墓。”
“什么?你说什么?你说这里有我们大唐皇家的嫡亲坟墓?”
“是的。环儿你还记得东阳姑婆吗?奥,你是不知道,那时候我都还年轻,你还没入宫。告诉你吧,那东阳姑婆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我的奶奶,就是则天皇帝,我的奶奶就千方百计地整东阳姑婆,把东阳姑婆谪贬到了这里。还有一大群表叔表兄弟也都来到这里,这龙标倒成了我们大唐皇家的一方故土了,你说这事奇也不奇?谁能预料我们竟然也阴差阳错地来到了这里,莫非真的是命运如此?”
“后来怎么样了呢?”
“后来东阳姑婆去世了,就埋葬在柳溪的竹西坳,离我们今天玩的地方不远。博老先生曾指着那地方告诉了我,问我想不想去看看,我想还是过两天我们单独去看看,也可以作两个揖,或者祭奠祭奠,表表我们的孝心,所以我说一大群人,不方便,过几天再说。”
环儿已经发出了轻微的鼾声,基叔想,环儿累了,做了妈妈,真的不比以前了。基叔忽然感到有点心疼起来,在环儿的脸颊上吻了吻,也闭上眼睛安睡了。
俗话说,小孩子风吹草长。不经意间,说不定他就长高了一些,但作为孩子的父母,由于孩子天天在身边,你也许还不觉得。年前莫裁缝给小龙崽小凤儿缝新衣服,莫裁缝给两兄妹量身材的时候,极力夸奖两兄妹长得快,而且人才长得极好。莫裁缝说,小龙崽像他爹。膝头高,手长,面阔口方,浓眉大眼,分明是福相。莫裁缝说起小凤儿的时候,对她的夸奖几乎有点离谱,说她将来可以跟古代的大美人西施比美,跟本朝的杨贵妃比美。莫裁缝还吹牛说,他会看相,这小凤儿生来就是大美人的坯子。她那相貌一看就跟本朝大美人杨贵妃特别像,不信你们将来看!说到这里,环儿就由不住笑。但是莫裁缝却蒙在鼓里,他一万万个想不到,站在他面前的小夫人正是堂堂大唐玄宗皇帝的最最最爱的爱妃杨贵妃!要是这消息突然被龙标人知道,保管那成千上万的龙标人一下全被吓死!但是尽管小夫人笑得再厉害,莫裁缝也只以为是他夸奖小凤儿,小夫人感到自豪而笑。
三妹子带着小馨儿来了。三妹子说:“哥哥姐姐又长高了,来,量一量,看两兄妹谁高些。”
环儿笑着说:“这两兄妹,好像暗暗比谁长得快,一下哥哥高一些,一下妹妹高一些,就像两兄妹在赛跑,一下你在前面,一下他又前面去了。”
对于孩子们来说,妈妈的身体就是一个永远不变的标尺,做妈妈的就常常用这标尺来测量自己孩子的高度。她们常常把孩子拉到身边,贴近自己的身子,用手板将孩子的头顶跟妈妈身上的某个地方(那地方就是孩子身高的记号,比如肚脐、胸口、脖颈、下巴、眉毛等等)划齐,就可以判断孩子又长高了多少,当然那高度只是一种直觉,并不是准确的数字。但妈妈只需要直觉的东西。
为了更准确的看出孩子长的高度,妈妈还在家里的某处壁板上将孩子的高度做上记号,每量一次就在原地方做一个记号,测量的次数一多,那地方就很明显地形成一个孩子成长刻度表,一眼便能看出孩子的高度变化。小龙崽和小凤儿各自的高度表相隔得很近,从那高度表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两兄妹真的像在赛跑,但眼下小龙崽还是占有一点微弱的优势。
一般人说年龄,常常说出两个数字,比如“三四岁”、“五六岁”、“六七岁”,也有道理。因为按照习惯,年龄有“周岁”和“虚岁”的分别。小孩子做生日,是按周岁;老年人做生日,却是按虚岁。五十九周岁,就是六十大寿了。当然还有“男进女满”的规矩。女人做六十大寿,就要到六十周岁。至于这规矩是何人所定,谁又能说得清呢?
小龙崽兄妹俩到今年的五月初五就要满六周岁了,所以对他们的年龄,就可以用“六七岁”这个说法了。《报恩灯》“十月怀胎”里有歌词:“孩儿到了六七岁,送到学堂读书文。孩儿读书郎郎声,句句听在娘心里。”说的就是儿女在学堂读书,母亲时时刻刻关心着他的进步。
不过目前急于需要解决的,是要为两个小天使请一个既有学问又有良好师德的先生。在基叔和环儿看来,虽然两兄妹在父母的教导下已经学习了不少东西,比如朗读背诵诗歌,写字已经由苗红进步到临帖,算学方面已经能背诵《九九表》和一位数平方,还有猜谜语说故事等等等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这些还是不能代替学堂的正规教育。
自从王昌龄来到龙标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已经由原来的私塾学堂发展成由地方县府官办的正规学堂。在私塾学堂里,没有女孩子上学,而正规的官办学堂就允许女孩子跟男孩子一同上学堂读书。基叔和环儿都认为这规矩好,由地方县府官办学堂,比起私塾学堂的教育一定有不少好处,首先是它给女孩子提供了读书学习的机会。当然,这规矩恐怕也只有王昌龄这样的人才想得出来,也只有他这样的父母官才能将它付诸实践。
关于目前龙标学堂的具体情况,基叔想做一点了解,他跟博老先生谈起了这事:
“据您老先生所知,目前龙标有些什么学堂可以让孩子们上学?”
“哟,两个小家伙要上学了吧?好的。李先生恐怕还不太了解吧?城北的龙标第一中心学堂办得红红火火,到目前有一到九年级九个班,共有四五百学生呢。”
“先生从哪里请来?”
“说到请先生,老夫说起来话又长了。当年王大人创办龙标县公立学堂,欲从整个龙标县境内的私塾学堂招募才德兼优的先生,告示一出,报名者竟达上百人。为了择优任职,决定对应聘者进行考试。也为了在选择人才方面杜绝任人唯亲的现象,王大人亲临学堂督促考试事宜。最后挑选出一十二位先生,他们就是龙标中心学堂的第一批先生。后来编制扩大到九年级,由原来的六个班扩大为九个班,先生也增加到二十余人。”
“学堂有专人负责管理么?”
“当然有么,学校设有校督,校督以下还有教务处,教务处具体安排学堂的日常教学事宜。”
“这王大人真的是杰出人才,既博学多才,学富五车,又颇具独创精神。可惜呀,可惜!”
博老先生听李先生连叹“可惜”,有点奇怪,但反过来一想,也是,这么有才能的人,没有在朝廷任职,却被谪贬到龙标这边陲小县,实在有点大材小用了。其实我们的博老先生哪里知道,当年王昌龄王大人谪贬龙标,正是眼前这位大唐天子李隆基的亲手御批!
第二天,基叔和环儿带着小龙崽小凤儿,还有五哥七哥一同向城北的龙标第一中心学堂走来。现在小龙崽小凤儿都不要二位叔叔“骑马多多”(骑在肩膀上)了,而是要自己走。听说今天是去学堂报名上学,心里可高兴啦!一路上,妈妈和两位叔叔不停地出题,小龙崽和小凤儿抢着回答。
五叔:“锄禾——”
小龙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小凤儿:“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妈妈:“鹅——”
两兄妹:“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七叔:“朝发白帝城——”小龙崽背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五叔:“登黄鹤楼——”小凤儿背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好啦好啦,学堂快到了,要是先生提问题,你们可不要怕哟。”
“不怕不怕,就是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