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怀顺王>第六十九章 宁锦大捷

第六十九章 宁锦大捷

作品名称:怀顺王      作者:纸鼠      发布时间:2021-07-15 20:06:41      字数:6790

  “初四日,奴贼数万,蜂拥以战。我兵用火炮、火罐与矢石,打死奴贼数千,中伤数千,败回贼营,大放悲声。”
  
  ——监军纪用奏报大明天子朱由校
  
  五月下旬,春去夏临。被八旗军重重围困的锦州城外,出现了一名来自宁远城的明军使者。
  
  五月中夜息,饥绳尚营营。气温的逐日上升让围城不下的八旗军将士相当浮躁,包括在汗帐中睡不踏实的皇太极。从天启七年(1627年)农历五月十一日开始计算,皇太极为首的八旗军已经围困了锦州城足足十五天。期间,皇太极曾组织过多次针对锦州的攻城行动,均以失败告终。
  
  跟宁远城一样,锦州城在城防设计上没有红夷大炮的“射击死角”;另外,针对宁远大战中出现过的红夷大炮“炸膛”事件,袁崇焕专门给锦州城的八个方型炮台配备了十六门红夷大炮,一个方台配两大炮,城防火力异常强大。最后,袁崇焕在撤离锦州、返回宁远前,特意严令锦州城的明军炮手们:
  
  “杜绝在炮身未充分冷却的情况下使用红夷大炮轰击城外之敌!”
  
  与已故努尔哈赤在生前围攻宁远城时一样,伤亡了几千人的皇太极对锦州城无计可施。
  
  “大汗,宁远城的袁崇焕派来了一名信使!”
  
  午夜时分,身份尊贵、忠心耿耿的济尔哈朗在汗帐外呼喊处于半醒半睡状态的皇太极。济尔哈朗作为皇太极的头号心腹,明显清楚主子连日以来心烦气躁的缘由,他迫切地想为皇太极分忧。
  
  ......
  
  “尔乃袁崇焕使者?”
  
  端坐主座的皇太极平静地凝视着眼前之人,他用流利的汉语询问眼前那明军军官打扮的年轻人。在面见皇太极之前,明军使者已经被皇太极的贴身侍卫、“沈阳第一剑”李国翰收缴了兵器,并且搜过了身。
  
  “秉北国的大汗,本人姓黄,名三虎,乃关宁军的一名普通的副千总......此次奉袁帅之命求见大汗,特呈上袁帅的亲笔书信一封!”
  
  黄三虎,与耿仲明同年,长得高大威猛,使得一手好剑法。他是曾在“宁远大战”中全程保护孙元化的千总官黄龙之亲弟弟。
  
  黄三虎跟其大哥、“鲁密铳队”千总官黄龙一样,不识字。
  
  阅信毕,威严的皇太极露出了轻蔑笑容,然后继续询问黄三虎:
  
  “来锦州汗帐见我前,你可看过这一封信?”
  
  “秉大汗,我不识字。”方脸大耳、肌肉发达的黄三虎据实回答皇太极。
  
  ......
  
  破晓,锦州城外,只休息了一个时辰的黄三虎带着皇太极的一封亲笔信,单骑南下,匆匆往宁远城赶去。
  
  同一时间,身处宁远城的袁崇焕召集一众明军将领,举行临时军事扩大会议。在会议现场,挂着一副比成年东北虎虎皮还要大张的布防计划图。
  
  “传我帅令,早饭过后,所有人按照本抚昨夜画的这一张布防计划图,出城列阵!各位下辖部队的布防位置,本抚已经在作战图上用朱砂标示得非常清楚了!各位作为我军的骨干将领,请一边陪本抚在这里好好吃早饭,一边认认真真地看清楚我身后的布防计划图吧!”
  
  习惯搞“一言堂”的袁崇焕一本正经地发表完个人讲话后,宁远城明军都督府里面的小兵们七手八脚地给一众明军将领端上早饭。可能跟挤走了监军刘远有关,东道主袁崇焕表现得相当有吃欲,一上来就对桌面上的食物发起了“凌厉的攻势”。
  
  “袁帅,您的意思是要让我军的精锐主力全部出城,等待八旗军的到来吗?”在众将心里面嘀咕之时,山海关副总兵尤世威轻声地问离他不到两米远的袁崇焕。
  
  尤世威,尤世禄的二哥,其此次奉朝廷之命,率部从山海关北上宁远城,被暂时划归到袁崇焕的手下。
  
  “是的,尤总兵。”袁崇焕朗声回应尤世威。
  
  “打锦州城不下的皇太极严重缺粮。他在收到本抚的信后,肯定会从锦州城南下的。最快今天,最慢明天!”辽东巡抚袁崇焕自信地断言。
  
  ......
  
  旌旗猎猎,战鼓擂鸣。在大贝勒代善、抚顺额驸李永芳、五贝勒济尔哈朗3人的陪同下,雄姿英发的皇太极在农历五月二十七日登上了宁远城外围的一座小山,认真观察宁远城外的明军之阵型。东风中,只见明军凭坚城、倚西铳,背靠城墙而列阵,在昨天才开挖好的深壕内摆出了“车营”。
  
  车营,抗倭名将俞大猷在16世纪发明的兵种。相传,俞大猷曾在大同地区的安银堡,用一百余辆战车和几千步兵、骑兵,打败了轻敌冒进的十万蒙古骑士。
  
  “凡攻战用之环卫,一则可以束部伍,一则可以代甲胄,虏马拥众,无计可逼,此车之堪用一也。行则为阵,止则为营,以车为正,以马为奇,进可以战,退可以守,此车之堪用二也。”
  
  ——戚继光对车营的评价
  
  “大贝勒,你怎么看?”皇太极问辈分最大的代善。
  
  “启禀大汗,我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撤兵。但如果您坚持要打,我的儿子硕托、萨哈廉、瓦克达都会遵循你的汗令,他们会作为八旗军的先锋将领,带队强攻宁远!”代善回应皇太极。
  
  “好!虽然你的长子岳托今天不在(镶红旗旗主岳托在沈阳城养伤,正白旗旗主多尔衮留守大后方),但本汗坚信硕托、萨哈廉、瓦克达3人不会辱没你代善‘古英巴图鲁’之英明!”
  
  “额驸,那你的意见呢?”皇太极随后问主管后金情报工作的李永芳。
  
  “启禀大汗,我在担心锦州城里面的明军可能会趁我八旗军主力南下,出城攻击三贝勒(莽古尔泰)的正蓝旗、阿济格的镶白旗。据情报显示,单就兵力而言,锦州城里面的明军不下2万人。”李永芳回答皇太极。
  
  “额驸多虑了。本汗相信莽古尔泰、阿济格2人的能力......而且,二贝勒(阿敏)的部队正从后方赶来。”
  
  皇太极最后把目光投向了阿敏的亲弟弟,济尔哈朗,说道:
  
  “五贝勒,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镶蓝旗的副旗主济尔哈朗回应:
  
  “启禀大汗,明军主力胆敢跟我八旗军在野外作战,正是全歼明军主力的大好机会!然而,明军在宁远城上设置的红夷大炮,仍然是我八旗军在作战中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我建议,大汗可把我们的部队分批次投入到战场,这样能有效避免被明军的红夷大炮‘一锅端’。”
  
  ......
  
  旌旗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酉时,暑气散,凉风起。提前吃下晚饭、已经磨利刀刃的八旗军将士,对宁远城外的明军主力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进攻。
  
  磅!磅!磅!磅!磅!磅!磅!磅!磅!磅!磅!
  
  十一门红夷大炮打出的开花弹如期而至,由金国汉人士兵为主体所组成的“马前卒”伤亡惨重,攻城的“飞桥”散落一地。
  
  飞桥,又称“壕桥”,是保障攻城部队通过城外壕沟、护城河的一种器械。
  
  “渡沟堑飞桥一门,广一丈五尺,长二尺以上。”
  
  ——《六韬》
  
  炮声沉寂后,幸存的“马前卒”继续抬起飞桥,往眼前的壕沟冲去。在开战前,皇太极已经给“汉军八旗”下了死命令:
  
  敢后退者定斩不赦。
  
  宁远城很早就有护城河。在护城河的基础上,辽东巡抚袁崇焕组织关宁军在护城河以外临时挖了一条环绕宁远城的长壕沟。关外、关内的明军精锐皆集中在护城河与长壕之间,以逸待劳。
  
  古代壕沟的作用是防止敌人直接冲到自己的面前,防守的士兵是躲在壕沟后面的;近现代出现的战壕则是作为防守士兵的掩体,躲避天上飞机的轰炸、地面敌兵的流弹。
  
  “杀——杀——杀——”
  
  金兵离壕沟越来越近之时,明军的火枪之声响起。
  
  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
  
  尽管想到明军会用火绳枪狙击,但手持金属护盾的“马前卒”们还是在明军挖好的壕沟前一排接着一排地倒下。皆因,关宁军的几千支火绳枪不是一般的火绳枪。它叫“鲁密铳”。
  
  鲁密,是明代汉人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音译;所谓鲁密铳,顾名思义,就是土耳其火绳枪。在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与大明帝国被史学家称作“亚洲双雄”;而人手装备一支鲁密铳的“苏丹亲兵”,则是土耳其帝国的王牌部队。
  
  最早把制造鲁密铳的技术引进大明帝国的人,是万历年间的朝廷官员、《神器谱》的作者、已故火器专家赵士祯。
  
  给关宁军装备造价不菲的鲁密铳,是天启年间的大明帝国首席火器专家孙元化之建议。公元1626年,辽东巡抚袁崇焕采纳孙元化的建议后,上书大明天子朱由校,要来了专项的经费。然后,袁崇焕高薪招募了一批关内的兵器匠到关宁防线,让他们仿照孙元化手绘的详细图纸,在宁锦大战前打造出了几千支质地优良、做工精湛的鲁密铳。
  
  根据现代火枪专家对鲁密铳复原、测试所得之数据,鲁密铳打出的子弹初速度达到惊人的162米/秒。在其有效的射程内,能轻易打穿八旗军将士身上之棉甲。
  
  “鸟铳,为鲁密铳最远最毒。”
  
  ——《武备志》
  
  后至的八旗军女真族将士捡起了战死的汉人马前卒那遗落一地的“飞桥”,继续冲向了关宁军挖出来的壕沟,忽然,上百门“虎蹲”在明军的阵地中响起。
  
  磅!磅!磅!磅!磅!磅...
  
  八旗军高级将领拜三、巴希2人当场被明军虎蹲炮打出的小型开花弹炸死,大贝勒代善的第四子瓦克达负伤落马、狼狈后撤。接连挨下了宁远明军的红夷大炮、鲁密铳、虎蹲炮后,八旗军“士卒阵亡甚众”。
  
  尽管如此,伤亡惨重的八旗军还是把不计其数的“飞桥”搭在了关宁军挖出来的壕沟上,激烈的短兵相接正式开始。
  
  明军“车营”的特点是每一台战车,都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而相邻的战车,都是彼此的犄角,互为掩护。按照已故抗倭名将俞大猷最初的设计,每一台战车有火铳手、弓箭手、长枪(矛)手、盾牌手、大刀手5类兵种,每台战车总计十余人。但是,行事异于常人的袁崇焕特意把“弓箭手”这个兵种从战车的战斗序列中去掉,换成了“虎叉手”,然后在战前把明军弓箭手全部赶到了宁远城的城楼上,让弓箭手们用抛物线箭雨支援城楼下的同袍。
  
  咚!咚!咚!咚!咚!咚......
  
  城外的短兵相接开始之时,宁远城楼上响起了密集的战鼓声;战鼓声响起后,漫天的明军箭矢居高临下地袭向了第二批接近“飞桥”的八旗军将士。守城弓箭手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打乱八旗军攻城的节奏。
  
  第一批借助“飞桥”越过了壕沟的八旗军将士们很快发现,得不到增援的他们打不赢倚“车”而战的明军将士。在近战中最困扰八旗军的是明军的“虎叉”。
  
  虎叉,又称“三股叉”,属于重兵器的一种,最早由猎户发明与使用。虎叉最早是针对老虎这种猛兽而发明的,皆因普通的叉、矛、枪很难杀伤皮厚肉实、体型庞大的老虎;而且,普通的叉、矛、枪很难顶住老虎的猛扑。
  
  虎叉在战场上的主要作用是远距离格挡敌人袭击过来的兵器,同时利用其特殊的三叉头结构控制住敌人的兵器,为队友创造杀伤敌人的机会;另一方面,若用虎叉单兵对战敌人,因为它太笨重,一般人很难应付敌人的左右夹攻、前后夹击。
  
  尽管虎叉不适合单兵格斗,但袁崇焕安排在“车营”中的上千名虎叉手却在近战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威力,代善的第三子萨哈廉之长刀被明军的虎叉缠住,随后被步战的明军千总官黄龙用手中的“鲁密铳”砍下马背,负伤逃跑。
  
  “(鲁密铳)床尾有钢刀,若敌人逼近,即可作砍马刀用。”
  
  ——《神器谱》
  
  ......
  
  “大汗,请您下令撤兵吧!这压根就是袁崇焕布下的一个局!”
  
  在自己的俩个儿子相继负伤后,在远处高点陪伴皇太极观战的大贝勒代善,实在沉不住气了。他虽然跟还在战场上拼命厮杀的次子硕托关系很不好,但他也不想看着硕托战死。
  
  失去理智的皇太极悲愤地对代善说:
  
  “当初太祖(努尔哈赤)攻打宁远城,失败;本月,我攻打锦州城,也没有打下来......如果现在连明国的野战之兵也赢不了,我大金汗国之国威何在!西面的蒙古人会怎样看我们女真人!今天,就让本汗亲自组织总攻!”
  
  惊慌的济尔哈朗急忙跪倒在地,他一边用力抱住皇太极的大腿,一边大喊:
  
  “大汗万万不能以身犯险!济尔哈朗虽然不才,愿意代替大汗挂帅,率领预备队发起总攻!”
  
  宁远铁鼓声犹壮,匣里金刀血未干。跟随28岁的五贝勒济尔哈朗发起最后冲锋之大金汗国贵族,除了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还有身经百战的贝勒杜度。
  
  “杀——杀——杀——”
  
  杀得满身血污、已在宁远城楼下身中两刀的贝勒硕托回头一望,只见上万名八旗军女真族骑兵冲锋所带来的茫茫尘土遮天蔽日,仿佛蒙古高原沙尘暴之到来。
  
  然而,游牧民族横扫亚欧大陆的铁木真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磅!磅!磅!磅!磅!磅!磅!磅!磅!磅!磅!
  
  宁远城楼上那十一门红夷大炮的炮响之声沉寂后,面无血色、站立不稳的皇太极在“沈阳第一剑”李国翰的有力搀扶下,痛苦地下令撤兵。皆因,一个消息让其五雷轰顶、悔恨不已。
  
  皇太极的头号亲信、八旗军临时统帅济尔哈朗,中炮落马,目前生死不明。
  
  ......
  
  入夜,风起。几千具阵亡于宁远城外的金兵之尸体,在黄教喇嘛环绕的篝火中熊熊燃烧。
  
  “大汗,五贝勒活过来了......但是他的右腿,以后的行动可能不如以前灵活......”一名金人军医谨小慎微、吞吞吐吐地对皇太极说。
  
  “救过来就好!”
  
  皇太极长吁一口气。济尔哈朗与皇太极一起长大,他由皇太极生母孟古哲哲抚养成人。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父汗,不好了!锦州城外的留守部队遭到了城内明军的偷袭!三贝勒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八贝勒阿济格的镶白旗猝不及防,伤亡惨重!幸好二贝勒阿敏、额亦都之子图尔格2人的部众及时从沈阳赶到,众人合兵一处,总算把明军打回锦州城内。”
  
  贝勒豪格心急火燎地闯进汗帐,告诉皇太极新的坏消息。
  
  原来,在宁远城外的野战打响之时,辽东巡抚袁崇焕用一头经过训练的“海东青”,往几百里外的锦州城报信。他让锦州城中的统帅赵率教、监军纪用组织敢死队,在夜里偷袭城外的金兵。
  
  袁崇焕的“海东青”由逃往辽西走廊的原叶赫部女真人训练出来。投降袁崇焕的叶赫女真被关宁军称作“降夷”,他们没有忘记努尔哈赤违背诺言,杀死叶赫部的末代首领布杨古。
  
  “就算叶赫那拉只剩一女子,也会灭亡建州女真。”
  
  ——布扬古之诅咒
  
  “大汗,宁远不宜久留!”
  
  面对后方不稳的危局,在皇太极争夺汗位的行动中出力颇多的抚顺额驸李永芳,向皇太极提出了明智的撤兵建议,头脑清醒的皇太极无法拒绝。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从宁远城败退至锦州城外围的八旗军主力,在翌日午时出现在阿敏、莽古尔泰、阿济格等奉汗旨围困锦州城的女真贵族之视野中。
  
  “你们的伤亡如何?”皇太极询问众人。
  
  “大汗,如您所见,我军在夜里损失了上千人......我的儿子萨哈良、萨标额2人负伤了,不能出来迎接大汗!”锦州留守部队的临时统帅莽古尔泰回应皇太极。
  
  不服输的皇太极抬头望向烈日下的锦州城,良久,他对代善、阿敏、莽古尔泰3人为首的众多女真贵族们下令:
  
  “传我汗旨,全军休整一个时辰,在日落前攻陷锦州城!”
  
  ......
  
  日落,黄昏,锦州城上空下起了一场久违的大雨。尽管大雨减缓了炎热带给幸存八旗军将士的不适,但火力强劲、固若金汤的锦州城依然牢牢地掌握在关宁军的手里,皇太极为首的八旗军在白天的攻城中再一次损失了上千人马。
  
  天启七年(1627)农历六月初五清晨,粮料吃尽、士气低落的八旗军缓缓撤离锦州城。个人威望一下子跌至谷底的皇太极于六月十一日返回沈阳城,这是一场让皇太极“辱名”的战争。
  
  “宁锦大捷”把还处于饥荒状态的大金汗国之战争潜力彻底耗尽了,阿敏为首的朝鲜侵略军在年初抢回大金汗国的物资基本上打光了。然而,在天启七年取得胜利的明军并没有把“堡垒计划”继续贯彻下去,就连刚被金人拆毁、离锦州城很近的小凌河堡也不修了。
  
  皆因,袁崇焕被阉党赶下台了。
  
  对于自己的遭遇,大英雄袁崇焕早有遇感。从他得罪了“魏公公”的亲信太监刘远的那一天起,他已做好了回家种番薯的准备。
  
  “各位将军无须为我袁崇焕的境遇而对朝廷心怀不满,我已经在辽西走廊当差好几年了,也是时候回南方的东莞县看我的老母亲,尽尽孝心啦......在座各位作为关宁军的高级将领,在我走后,你们的一举一动将关系到国家边防的安危!因此,你们今后的工作还是要继续做好!”
  
  “遵命!袁帅!”祖大寿、朱梅、左辅、赵率教、何可纲、孙祖寿为首的十余名关宁军高级将领齐声回应功成身退的袁崇焕。
  
  所有人都相信,大明朝廷会在未来再一次起用曾2次打败八旗军的袁崇焕。
  
  ......
  
  是时方盛夏,风物自潇洒。袁崇焕不是一个人从辽西走廊走回广东东莞,除了一大群袁氏家兵护卫袁崇焕以外,还有“假佛朗机”孙元化亲自陪同袁崇焕南下,另还包括众人的家眷。
  
  他们走海路。
  
  “初阳(孙元化字),你这个‘假佛朗机’就是不听我劝,偏要辞官回上海县......你如今不在宁远,我其实很不放心。”刚被免官的袁崇焕在夏日的海风中一边把玩着从孙元化手中赢回来的鼻烟壶,一边挖苦、埋怨孙元化。
  
  “你这个‘白面书生’都已不在辽东啦,我勉强留下来,也修不了堡垒......我倒不如趁此机会回家看看我的父母、师父、师娘。”46岁的孙元化回怼43岁的袁崇焕。
  
  “哈哈哈哈哈哈!我袁崇焕就喜欢你这秉性......你知道我为何偏要走海路,而且求皇上特批一艘战船护送我们回江南吗?”袁崇焕笑嘻嘻地问孙元化。
  
  “我估计,你这名被朝廷罢免的巡抚是害怕太监刘远雇佣杀手追杀你。”孙元化脱口而出地回答袁崇焕,袁崇焕听后却笑而不答,深深地吸了一口鼻烟。
  
  良久,袁崇焕对胸前悬挂银质十字架的孙元化说:
  
  “自八旗军屯兵三岔河与我关宁军对峙开始,皇上就把我师父(孙承宗)从高阳县召进了北京城......把八旗军主力从锦州城引至宁远城决战,是他老人家在来信中给我的建议。这次能打败皇太极,幸不辱命也!”
  
  “能在野战中打败八旗军主力,你孙元化也功不可没!当初,我听从你的建议大手笔建造‘鲁密铳’,现在看来,那是多么正确的决定!”
  
  孙元化笑着问袁崇焕:
  
  “走海路,不往北直隶走,难道也是孙老师(孙承宗)的建议?”
  
  袁崇焕也笑着反问孙元化说:
  
  “你这‘假佛朗机’为何如此聪明呢?”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