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风簾翠幕柳耆卿>第三十七章 沐风盐场(一、二)

第三十七章 沐风盐场(一、二)

作品名称:风簾翠幕柳耆卿      作者:自咏诗      发布时间:2021-07-13 03:29:44      字数:3814

  一
  宋代的官制十分的复杂,远超它以前的各个朝代,这里只能作简要的说明。
  文官的官阶,分为选人与京朝官两个序列,选人凡四等七阶,在七阶中递升叫做循资,也就是按照资历和考核成绩一级级地往上升,宋时的这种官员考核制度称为“磨勘”。选人进行磨勘合格后可应格升为京官,从选人经过磨勘再入京为官这一漫长过程称为“改官”。
  为什么要说这是“漫长过程”呢?这是因为七阶选人须“三任六考”,就是说选人必须至少在三个地方任过职,经过六次考核合格,再凭借奏荐及功赏才能够升职改官,转入京官序列。
  选人磨勘的主管部门是吏部下面的流内诠,这个部门的权力很大。
  赵祯皇帝时“尤以选人迁京官为重”,就是说皇上对选人迁京官一事非常重视,对选人改官与否,皇上每每亲自过问。
  京朝官又分为京官与升朝官,“常参者曰朝官,秘书郎而下未常参者曰京官。”也就是能经常上殿者叫做“朝官”,偶尔上殿的官员叫做“京官”。
  京朝官也有这种磨勘的考核制度,对他们的磨勘由审官院主管。
  通俗点儿说,选人主要是指州县以下的各级官吏,大都担任幕职或者州县官,品阶低下。他们要面临一次次的考核和岗位轮换才能转入京官序列。
  在选人这个阶段,由于品秩卑下,官员们除了要做好地方上的各项杂事,还要看上级的脸色,许多人感觉劳筋苦骨,摧折精神,简直是风尘作吏,为人所役使,离仆隶也不远了。有些人忍受不了,甚至慨叹不堪久处,萌生退意。
  如果从柳三变于景祐元年在睦州任职算起,到庆历三年(1043年)泗州任上止,前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都在州县任职,他在选人这个阶段一干就是十年,许多打抱不平的人说他是“久困诠调”,应该说柳三变的改官过程是相当艰难了。
  对于柳三变的“久困诠调”,京城上下便有了两种说法。一说是柳的操行较差,只知寻花问柳,又曾因填词得罪过皇帝;二说是柳由于恃才傲物得罪朝中某个权贵,此人心狭量窄,报复心极重。
  磨勘在年限、举主、公私罪错、课绩、年龄等条件及程序上都有极其繁杂的规定。也就是说,磨勘这项考察提拔官员的制度,在被考察人自身的任职年限、业绩好坏、年龄、有无犯过何种错误以及举荐人的人数和身份是否合格都有非常详尽的规定。
  柳三变刚刚入仕便在磨勘改官上遭到打击,知州吕蔚的举荐反而起到了负作用。
  凭心而论,如果就事论事,吏部流内诠驳回吕知州的举荐,还可算是秉公办事。但是其后影响近十年的改官进程,就纯是明显的打击报复了。
  自睦州推官任上虽有挫折,但柳三变并未在意,他也没去多想,甚至都没放在心上,他的想法是今后的日子还很长,风物长宜。
  不料,郭劝与夏竦暗中勾结,沆瀣一气,直到庆历三年仍在百般阻挠和刁难,这样极其卑劣的阴谋和暗算,柳三变却始终不知情。
  不过不知者心不烦,否则除了徒增烦恼又能怎样呢?以他的为人处世作风和清高孤傲个性,知道与不知道,结果还不都是一样。
  对于吕知州的举荐被驳回,柳三变自从听了范仲淹的开导后,也确实未把此事放在心上,他的内心还很天真,他认为这个挫折只是暂时的,甚至连挫折都谈不上,毕竟这才当官仅仅几个月的时间。
  经过范仲淹的举荐,不久后,柳三变自睦州推官任上转赴盐场担任盐监。
  虽然在品级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提了一级。但是推官是属官,属幕僚性质。盐监则是实实在在的一方官吏,若想干出成绩,必须处在这样的岗位上。
  柳三变明白盐监乃国家重要岗位,因此一到任上,便马不停蹄下到盐场,了解盐民的生活和劳作情况。他决心为官清正,做到公正廉明,造福一方百姓。
  
  二
  离开睦州任后,柳三变赴昌国县(今浙江定海县)晓峰盐场担任盐监。这是个既肥又苦的差事,全凭的事在人为,自然到了柳三变这里纯粹就是个苦差事了。按职级盐监相当于县令,较推官一职提了一级。而且盐场又是肥缺,胆大的会干的,用不多久就会大捞一笔。
  但盐场条件又极是艰苦,整日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白花花的盐滩、盐池,太阳晒,蚊虫叮咬,海风吹得人脸上、手上皆是皴裂。
  柳三变到盐场不久,就领教了这里的艰苦,看着那些日日劳作在盐池的民伕,那刻刀雕出般的黝黑的棱角分明的脸,粗糙干裂的手脚和皮肤,这是他在东京汴梁时从不曾见过甚至连想都不曾想过的景像。到了此时此地,他才深深体会到人生之艰辛。这样一个枯燥、荒凉、艰苦的地方,是久为温柔乡里娇客的柳三变梦里也没出现过的,与以前满眼风花雪月、美酒佳人的寻常情景判若两个世界。
  古老的盐场,潮水退去后的滩涂上,一片片的盐花在盛夏午后的强烈阳光照射下白得耀眼。盐民们把这些带着白花的海泥刮下来,用海水把泥上的盐花融解过滤成卤,再把卤水放到巨镬里煮到水干,直至剩下白白的一层盐为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繁琐的工序和艰辛的劳作,收获的是这些千家万户谁也离不开的宝贵盐晶!
  一望无际的滩涂对那些辛勤劳作的人们简直就是人间地狱。盐民们头顶炎炎烈日,面对熊熊火焰,连脚下踩着的泥涂,也在腾腾地冒着热气。“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货充糇粮”、“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面对着衣不蔽体、面露菜色的盐民,柳三变震惊了,更确切地说是震撼了。这可不是他在汴京街头见到的一两个乞丐和道路上的零散流民,而是成群结队、携妻带子以此为生的穷苦百姓。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从没见过这样凄惨的场景,更没亲身经历过这种人生痛苦。
  柳三变按捺不住地想要呐喊,想要诉说,想要表达内心的震撼和感受,他要为民而歌,这种按捺不住的创作冲动与以往应歌女之请而填词截然不同,这是发自内心的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态度和观点的激情。
  他本想填首词写篇赋,想了想,既然要写的对象是这些煮海之人,应该让这里的劳苦之人也能听得懂,要像白居易的《卖炭翁》一样平白易懂,让世人知晓这些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
  很快,一首名为《煮海歌》的古体诗诞生在他的笔下。
  诗云: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鬻海之民何苦门,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馀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柳三变在创作慢词的过程中,善于铺叙是他的特长,在这首诗的创作上用了同样手法,因而极其生动。
  《煮海歌》层次井然,开头四句领起全诗,先说不事耕织的盐民,以“煮海”为业,引出下面煮盐艰辛的一段;接着再引出盐民在官租私租逼迫下过着苦难生活的一段;最后八句是议论,寓讽谏之意。全诗结构谨严,层层展现盐民的劳动过程。劳动的艰辛还不足以说明盐民的痛苦,他们的痛苦更在于官租私租的重重剥削,因而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虽作人形,面俱菜色。这构成了《煮海歌》的又一重要内容。写艰苦劳动场面,用的是铺叙手法;而接着揭露高利贷盘剥之重,官府赋税之苛,入官盐价之低,触及到这个社会的实质。
  柳三变不是个政治人物,他看到的只是社会的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事情他看不到,也想不到,更说不出来。但他以敏锐的诗人眼光和悲天悯人的情感,直白的揭示了这层道理。宋时诗人喜发议论,往往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趣,《煮海歌》也不例外。最后二句是为盐民请命,祈求朝廷施行仁政,提高盐价,以活民命。体现了对“煮海之民”的深切关怀,也让他看清了作为一介地方官员应负的使命和责任。
  只可惜,这样一首“洞悉民瘼”(笔者注:瘼音莫,病也。民瘼:人民的痛苦。),真实生动反映盐民艰苦生活和劳作的好诗,没有被远在东京的皇帝看到和听到。否则,在朝中大臣眼中以仁义、恤民、俭朴著称的当今皇帝,一定震惊于柳三变会是这样一个爱民如子、深入民众、吃苦耐劳的能员干吏,柳三变的仕途之路必会一帆风顺。
  在盐场每日的巡察和督导之后,一天下来也让柳三变感受到疲惫不堪和体会到下层官员的艰辛,他不由得想到吕夷简、范仲淹、夏竦等高官也都曾在盐场干过。想到这些自己所知道的高官们也都从这艰苦的环境中起步,他勉励自己也一定能够干好,尽管他们当时远比现在的自己年轻。
  吕夷简在海陵西溪盐场时,曾手植牡丹一本,有诗刻石。后来范仲淹也曾到过这里,复题一绝:“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这本牡丹经年累月越开越茂盛,每年花开达数百朵之多,成为海滨之奇观,吸引很多人来赏花。
  盐场所处之地皆是泽国,周遭数百里内地势低洼潮湿,尤其是春夏之交,蚊蚋极多极厉害。范仲淹在泰州石溪滨海盐场为监盐官时,饱受蚊蚋之苦,他写了一首名为《蚊》的诗:“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但知求旦暮,休更问前程。”连范仲淹这样一个从艰苦生活中走出来的人,都生了退缩之心。
  宋时的通州(今江苏省通州市)是一个偏远艰苦的地方,自唐时便有“扬州为盛,通州为恶”,“通州海内恓惶地”之说。夏竦年轻时随着监通州狼山盐场的父亲来到这里,尝到了盐场的艰辛和环境的恶劣。他自恃年轻,还未把这些困苦放在心上,曾作过一首渡口诗,以诗言志,诗道:
  渡口人稀黯翠烟,登临尤喜夕阳天。
  残云右倚维扬树,远水南回建业船。
  山引乱猿啼古寺,电驱甘雨过闲田。
  季鹰死后无归客,江上鲈鱼不值钱。
  夏竦时年十七岁,后之题诗,无出其右。诗虽然写得不错,但后来有人讥讽其中的“甘雨过闲田”之句与他此后的为人判若两人,说他“虽有为霖之志,终无济世之泽。”讽刺他的一生充斥着奸诈、虚伪和阴险。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