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怀顺王>第二十五章 上海大儒

第二十五章 上海大儒

作品名称:怀顺王      作者:纸鼠      发布时间:2021-04-16 22:45:30      字数:3227

  上海,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被国人誉为“魔都”。在明代,已经有上海,当时叫“上海县”,它比今天的上海市小很多。
  
  明代的上海诞生了一位大儒,他被欧洲人誉为“中国明代西学东渐之领袖”“明朝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这位大儒的名字叫徐光启。东江镇的耿仲明在离开旅顺后的第一站,就是上海,他要找徐光启。
  
  徐光启,字子先,出生于公元1562年,汉族,祖籍为江苏。徐光启的祖父早年迁居上海经商,为地方富商。然而,到了徐光启的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年少时的徐光启刻苦读书,在19岁那年中了秀才,随后,娶了上海本地女子吴氏为妻,以教书为业。徐光启在31岁那年,经同乡介绍,谋得了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到广东韶关地区的一家有名的私塾教书。
  
  在明代,广东的韶关不叫韶关,叫“韶州”。在韶州,徐光启认识了一个对其影响很深的人,他叫“郭居静”。郭居静不是中国人,他是意大利人,是“中国耶稣会”的成员。当时的郭居静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人,徐光启就是从那一年(1593年)开始接触天主教的。
  
  明朝时期的广东虽属沿海地区,但不属于大明帝国的经济中心,相反,它属于“边陲”。当时的韶州、肇庆属于广东的中心,跟今天的广州、深圳一样。明末,因为澳门葡人的存在,不少外国传教士在广东活动。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35岁的徐光启顺利中举,中举的他没有选择进入官场,而是到南京教书,同时备考进士。很快,在郭居静的介绍下,徐光启结识了身处南直隶的利玛窦,从此,他对西方科技着迷,一发不可收拾。公元1603年,在“洋师父”利玛窦的影响下,徐光启在北京接受洗礼,加入了天主教,他的教名为保罗(Paul)。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徐光启终于中了进士,他被选进了大明帝国的诸才机构——翰林院。这时候的徐光启已经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决心利用未来的高官之位,大量引进西方科技,进而改造晚明的中国社会。公元1606年,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又到1607年他俩又合作翻译了《测量法义》。徐光启是一个有抱负的官员,亦是一个勇于引进西方科学的伟大汉人学者。
  
  公元1608年,徐光启因“丁忧”回到上海县,他在那一年邀请了广东的郭居静到上海县传教,这是天主教在上海传播之始。丁忧期间,徐光启根据西方著作原本,先后翻译了《测量异同》、《勾股义》、《甘薯疏序》《种棉花法》等名篇,成果颇丰,实绩斐然。丁忧期间的徐光启变成了受人瞩目的“农业学家”。
  
  五十五岁前,徐光启接触的外国人都是意大利传教士,直到公元1618年,崛起的大金汗国把关外的明军打得一败涂地。那一年,忧国忧民的大儒徐光启通过意大利传教士,开始与澳门的葡萄牙人搭上了关系。
  
  公元1621年,徐光启向天启皇帝上书,提出“西铳大可制奴,乞招香山澳夷,以资战守”,年轻的天启皇帝心动了。当时,阉党势力尚未崛起,徐光启既不属于阉党,也不属于东林党,他属于“西儒学派”。有东林党人攻击他,提出“习先臣戚继光之传者”,反对招募葡萄牙人军士。最后,在1622年,深受朱由校信任的“无党派人士”孙承宗,支持了徐光启的主张。
  
  在短暂的岁月中,有一支20余人的“澳夷”曾存在于大明军队的编制序列中,他们给天启年间的明军带来了先进的火炮技术以及22门“红夷大炮”。这22门新式大炮与打残毛文龙舰队的“荷兰舰载加农炮”均源于相同的技术,是比戚家军的佛朗机炮先进一个台阶的西洋火器。
  
  好景不长,这支20余人的“澳夷军”很快被大明朝廷解散。它的解散源于种种原因,从它加入大明军队的那一天起,围绕它的争论就没在天启皇帝的耳边消停过。
  
  幸运的是,随着葡萄牙人而来的22门红夷大炮留在了北京。1624年,有11门红夷大炮被拉到了袁崇焕镇守的宁远城。
  
  耿仲明的船队从海路到达了山东近海,然后沿着山东登莱半岛的海岸线南下,顺利到达江苏,进入江南。在1623年,衣着寒酸的耿仲明代表毛文龙进京献金、巴结阉党后,收了毛文龙2万两黄金的东厂督主魏忠贤,特意送给“土里土气”的耿仲明10套普通锦衣卫军官日常工作所穿的“麒麟赐服”。
  
  锦衣卫的官服有三种:飞鱼、斗牛、麒麟。“飞鱼赐服”,简称飞鱼服,是锦衣卫指挥使的工作服,只有“一哥”才有资格穿;锦衣卫指挥同知,总共俩人,即“二哥”、“三哥”,穿“斗牛赐服”,简称斗牛服;其他锦衣卫军官,则穿麒麟服。
  
  “锦衣卫指挥侍卫者,得衣麒麟服色。”
  
  ——明世宗朱厚熜谕旨
  
  南下前,耿仲明,尤景和,耿仲裕3人穿走了三套麒麟服,3人身后跟着7个身材高大且同样穿着麒麟服的皮岛士兵。他们腰挂朝鲜产的高仿“绣春刀”,脚穿“平壤造”优质军靴,活脱脱的就像一支从京师外出办案的锦衣卫专案组。10人每一次靠岸,耿家两兄弟一句话也不说,全由在北京城呆过两年的尤景和操着一口“京腔”,与沿途的大小码头军官打交道。在明朝,要是锦衣卫闯进你家,向你亮出令牌后,下一步不是搜屋就是把人绑走。各大码头官兵畏以尤景和为首的这伙“鲜衣怒马作京语者”如猛虎,哪敢问尤景和要锦衣卫令牌。船队一路上畅通无阻,尽享锦衣卫之特权。公元1624年的阳春三月,耿仲明一行人平安来到上海县。
  
  公元1624年是阉党与东林党殊死搏斗的一年。为官多年的徐光启不想卷入政治纷争,只想留给自己多些时间引进、翻译外国书籍,把欧洲的先进知识传播到中国,他在1623年称病辞仕。在耿仲明这伙“锦衣卫”闯进上海县城的当天,徐光启正与几名传教士呆在家中研究学术。
  
  晚明的上海百姓相对北方很多地方的大明百姓都要富足,当时的上海县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江南小城。跟今天的大上海不一样,1624年的上海县没有太多人。耿仲明这伙“锦衣卫”在县城里挨家挨户地打听徐光启的家庭住址,打破了这个江南小城原本的平静。
  
  早有徐光启的朋友急匆匆地闯进徐家,告知其“锦衣卫”在找他。在明朝,被锦衣卫找上门绝对不是好事。家人以及朋友们劝其赶紧逃到别的县城,躲躲风头,他们觉得徐光启是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受到了牵连。62岁的天主教徐光启,早已看透生死,他让朋友以及家人回避,独自一人在家中正襟危坐,耐心等待耿仲明等人的到来。
  
  尤景和、耿仲明2人其实只带了五个士兵进入上海县城,他们不忍心过分打扰小城的安宁,然而,他们身上的麒麟赐服太张扬了。温润如玉的江南让见惯刀光剑影的两位皮岛将领很向往,既包括景,亦包括人。
  
  江南,是出美人的地方。
  
  耿仲明把船队交给弟弟耿仲裕,耿仲裕遂把船队停泊在外滩。“狗头军师”陈良策水土不服,病倒了,这对船队影响不大,他已经习惯当“甩手掌柜”。耿仲明身旁的14岁侄儿耿继宗倚船舷眺望,他被江南迷住了。少年耿仲裕认为,这就是书中描述的“世外桃源”。
  
  处变不惊的徐光启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江南,是适合养生的地方。进入徐府的尤景和、耿仲明2人向徐光启长揖而拜,然后亮明了东江镇将领的身份。耿仲明随后向徐光启老先生递交了毛文龙的亲笔信。
  
  阅信毕,徐光启向尤景和、耿仲明2人礼貌性地说客套话,婉拒了毛文龙在信中的请求。他知道,毛文龙是阉党的一员,一段流传于民间的小孩子歌谣早在1623年传遍了整个京师,它讽刺毛文龙恬不知耻、投靠阉党。
  
  “镇江大捷真英雄,广宁入寇换门庭。二万黄金趋权贵,东江毛帅拜魏公……”
  
  徐光启不想晚节不保,他不愿意跟阉党扯上任何关系。他鄙视魏忠贤,鄙视毛文龙,不愿意为东江镇提供任何帮助。
  
  扑通!
  
  25岁的耿仲明以晚辈身份跪拜徐光启,真诚而执着地说:
  
  “晚辈仲明原为盖州监生,因不忍睹见金奴涂炭大明百姓,遂弃笔从戎。先生不屑于结交东江之武夫,仲明理解!然而,先生可曾为辽东百姓着想过?东江十万军民缺衣短食,孤悬海外,只为牵制金人南下,为国尽忠!毛帅以疲弱之师对抗狼虎之敌,只为效仿南宋岳举鹏,精忠报国!东江若要与金奴长久抗衡,非拥红夷大炮不可也!恳求先生体恤辽东百姓久受金奴杀掠之苦,指晚辈明路!”
  
  耿仲明的一番话深深地触动了忧国忧民的徐光启。
  
  春雨贵如油,东江镇船队在朦胧的江南烟雨中缓缓地驶离如诗如画的上海县。甲板上的耿仲明拿着徐光启的亲笔信,继续南下。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