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风簾翠幕柳耆卿>第二十七章 亘古牛铃(三、四)

第二十七章 亘古牛铃(三、四)

作品名称:风簾翠幕柳耆卿      作者:自咏诗      发布时间:2021-02-01 08:33:10      字数:3854

  三
  柳三变创作《雨霖铃》后,他的创作之路真正打开了,这不得不说是临轩放黜带来的意外惊喜。
  人生若总是一帆风顺,没有突如其来的棒击,没有压倒人生的变故,又怎能在思想境界上得到升华?又怎能在某一方面获得重大突破?柳三变正是在人生道路突临断崖深渊,万念俱灰之下,才有了惊人的感悟和灵光一现。当然,这种感悟不是凭空出现的,有他长期积累的文学素质这一坚实的基础。
  这首词自它问世以后,千百年来受到无数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凡夫俗子各种各样人的赞美、追求和吹捧。人们与词中的意境深有同感,喜爱那朴实无华而又感人的诗句,在宋词最辉煌的巅峰时代,它便被列入宋金十大金曲可谓实至名归,足见它的魅力和影响,它的感染力已远超时代的局限。
  词中最有名的句子当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经久不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千古名句。
  细想起来,这一句词无论是辞藻和场景,都是那样的平凡和平淡无奇,均是最常见、最常听到的事物和语汇,却吸引了世间各色人等的钟爱,它打破了阶级、阶层、时间、空间的界限,表达了一种全人类共有的情感。千古之人人同此心,心同此情,情同此景。
  难怪皇上见到此词的第一反应是慨叹“晓风残月柳三变”,不再懊悔对柳三变的临轩放黜,对于自己对他的无情造成的伤害立刻释怀。甚至不无得意地想到,促成一个大词人、一首千古佳作的诞生,即使做出再大的损失又算得了什么,这种帝王心术,帝王眼光非是常人所能理解的了。
  而对于柳三变来说,他填这首词时也和平日一样率性而为,并未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当他酒醒后,在水天一色的舟行中和风尘仆仆的路程上,他反复的咀嚼和思索,终于抓住了原曾闪过的拓宽词的领域的想法。因了这首词,他的心胸豁然开朗,如同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看到了曙光,尽管这道光是那样的隐隐约约、飘忽不定,让他既能看到又抓不着。
  但毕竟使他看到了希望,他不再怨恨皇上的冷酷无情,不再纠结于命运的不济,他已然透过这道曙光看到了无限光明,看到了填词这条路的远大前景,看到了未来人生的希望,坚定了信念。
  这对于后来他在杭州时的及时行乐和之后功名的取得,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有一颗平常心,对于他平安度过逆境,都有巨大的助益。即使后来在官场中,不时遭到莫名其妙、无从防范的打击倾轧陷害时,虽不敢说是宠辱不惊,也还能从容应对,一笑而过。
  柳三变创作这首《雨霖铃》,在选用词牌来表现自己要抒发的内容和情感与形式上的结合上是个范例,仅仅是“雨霖铃”这三个字给人的表面印象和深层的暗示,都加深了词作本身所含凄苦、悲离、清冷的感情色彩。而词调中长短句式的跳跃式变化和贯穿全曲的仄声韵,更加重了词作在表达离愁别绪时的份量。
  这个《雨霖铃》词牌并不是柳三变所创,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词牌,与《渔歌子》、《忆秦娥》、《菩萨蛮》、《长相思》等都是自唐代传下来的成熟词牌。
  据说这首词牌为唐玄宗所创,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经斜谷逃往蜀中,途中兵变,被迫缢死杨贵妃。斜谷栈道极其艰难,又逢霖雨缠绵,旬日不开,令这位昔日的“快活三郞”苦不堪言。濛濛细雨中栈道上不时传来旅队的牛铃声,时而清脆时而沉闷,唐玄宗此时正在马背上昏昏沉沉地悼念杨贵妃,与爱妃海誓山盟的话语言犹在耳,闻听铃声心有所动,这雨中断断续续的铃声竟然盖过了逃亡队伍杂沓的脚步声、兵器撞击声。玄宗不由得潸然泪下,採这销魂荡魄的栈道铃声吟哦成一曲雨霖铃,抒发他心中的怨恨和思念。
  在长安时,宫廷里有着庞大的梨园队伍供玄宗皇帝玩乐消遣,这时跟着玄宗逃难的梨园弟子只有一个叫张野狐的人,此人善音律精乐器,闻听玄宗反复吟哦,遂取出筚篥吹奏,一曲《雨霖铃》就此流传于世。
  宋朝有人拿这件事嘲笑这位史上第一的风流皇帝,但不影响此调的流传和词家的喜爱。有人问:“唐玄宗雨中闻牛铎声,他听成什么了?牛铎声不就是噹啷噹啷的嘛。”
  瓦子里讲书的人言道:“唐玄宗听到的铃声是特郎当——、特郎当——,我们汴京俗语,特郎当是不靠谱不整治的意思。”
  说到这里,说书人猛地一拍醒木,“啪”一声脆响,门口几位犹豫着是进还是出的人被吓了一跳,说书人道:“我看门口站着的那几位客官是外地来京的贵客,一定没听懂特郎当是什么意思,没关系,我说给你听,就像我们街坊邻居数落自家那不争气的半大小子一样,你成天游手好闲吊儿郎当的,除了吃饭你还能干点儿什么?特郎当就是吊儿郎当。你想这位风流天子,不爱江山爱美人,连个大好江山都混丢了,到了这个份儿上,听到牛铃声还想着他那倾国倾城的杨贵妃,不是特郎当特郎当又是什么?”引得台下看众一片笑声,门口几位客人也跟着全场客人一起笑了。
  《雨霖铃》又作《雨淋铃》、《雨淋铃慢》,双调一百零三字,前后阙各五仄韵,本调常用入声韵,且多用拗句。
  
  四
  回过头来再说柳三变的这首《雨霖铃》。
  词中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杨柳”,并不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木的合称,杨柳就是指的柳树。中国古诗词中的“杨柳”,其中的“杨”也是柳树的一种,不是通常所说的钻天杨、大叶杨。对于这个问题,柳三变很早就作过透彻的研究。
  那么为什么要称柳树为杨柳呢?这种说法与隋炀帝有关。唐人著《开河记》一书载:隋炀帝杨广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时值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堤岸上种柳树,一是树根可护堤,二是为牵舟人遮荫,三是牵舟之羊可食树叶。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通的运河两岸种上柳树,并亲自带头种下一棵柳树,并在树下的石碑上御书“杨柳”二字,赐予柳树以国姓“杨”,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的称谓。
  到了柳三变所处的这个时代,离着隋炀帝时期已有几百年,运河两岸的来来往往的行人、河上的船夫和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官吏,确实感受到这成排杨柳所带来的浓荫和诗趣。不管传说中的隋炀帝多么荒淫无道,但他留下的这条运河和隋堤确实是造福百代之举,故此人们都愿意接受这个美丽的传说。
  但是柳三变听了这个解释以后却不以为然,别以为他平时放荡不羁,他作学问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往往要寻根究底穷其所能。
  他认为隋炀帝赐柳树姓杨,只是民间的一个美好传说,若是柳树从隋炀帝时才开始叫“杨柳”,那么《诗经》中的记载又作何解释?《诗经·釆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南朝人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诗写道:“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
  柳三变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翻阅了不少书籍。他在秦汉典籍《尔雅·释木》中看到这样的记载,“柽(音称。柽柳,又称三春柳、红柳),河柳;旄(音毛),泽柳;杨,蒲柳。”他又查到西汉《毛诗训诂传》载:“杨柳,蒲柳也。”而在本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邱雍编写的《广韵》中又载:“杨,赤茎柳。”
  诸多记载都表明杨就是柳树,就是垂柳,柳三变的心才释然。
  而且以诗人的眼光看,“杨柳”二字并列,发平仄声,而“柳树”二字重点在后面的“树”字,发仄仄声,在诗中的意境和音律上,杨柳二字远远高于柳树二字,因此历代诗人只用杨柳或柳字。例如隋朝无名氏《送别》诗写道,“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欧阳修也有《蝶恋花》词道:“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
  柳三变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还有个文学意象在内。
  杨柳是故乡、游子的象征,杨柳的寓意是伤离和送别。折柳寄托离情的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西安的灞陵桥周围杨柳掩映,是离别长安去往内地的必经之路,于是形成“灞桥折柳”的习俗,那里就成了折柳送别的著名之地。
  柳和离情相关,缘于“柳”、“留”谐音,送别时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送别柳三变后,虫虫等一干歌女很长时间打不起精神来。
  后来瑶卿感慨地对虫虫等人道:“有人云‘第一风流除是柳’是歌咏赞美杨柳的诗句,我看用到七哥身上最是恰当不过,天下第一风流人物,除却他,谁人当得?除却他,谁敢当得,世上之人谁敢言说风流第一?”众歌女皆满口夸赞瑶卿这一评价,认为这个评价中肯,一点儿也不夸大。
  凭心而论,瑶卿给出的这个评语一点儿也不过分,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史上如卫玠、杜牧乃至后世的唐伯虎等风流人物比比皆是,可是有哪个的名气大过他?又有谁留下的风流轶事有他多?
  但是市面上却多了许多无良文人,模仿柳七之作大为盛行,什么“滴粉搓揉”、“风柔夜暖人娇软”、“唾绒尖,舌淡红酣”等俗言污语也充斥其间。更有甚者,自认为自己高过柳七,于是起名“王冠柳”、“李胜柳”等,弄得瑶卿众人哭笑不得,搅得这歌舞场一片混乱。
  《雨霖铃》享誉天下名垂后世,得到无数人的喜爱,歌咏不止,每当人们读这首《雨霖铃》时,耳畔便会响起那噹啷噹啷的悠长、悦耳的牛铃声,心中便会升腾起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缠绵于对恋人的遐思之中。
  也许经过若干个岁月,光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人类的生活习惯、品味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人们已经不再关心历史、喜爱人文,更不会醉心于历史研究。甚至数典忘祖,摈弃传统文化,视悠久的历史文明为糟粕,任意践踏之。
  但总会有少数人,哪怕是极少的有心人,会死抱着传统不放,会学习、研究、欣赏伟大的文学遗产,会深情的吟诵这首《雨霖铃》。
  临轩放黜对柳三变的打击是致命的,基本宣告了他科举仕途的生命终结,但同时又给他打开了一扇大门。他被迫告别热爱的、熟悉的汴京,宏大凄凉的送别场景,让他触景生情,激发出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让他激情四溢,创作了这首千古不朽的伟大词章。
  《雨霖铃》长盛不衰,可见这首词受欢迎的程度。
  既然柳三变在词的创作上有了重大突破,那么他就永远的放弃官场,执著地填他的词去了?他要漂向何方?他与虫虫的短暂相爱就这样悲惨的结束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