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到新厂报到
作品名称:人世间 作者:张良芳 发布时间:2021-01-09 10:26:05 字数:3766
回陈村后到东乡岳母家走走,到西乡老家走走看看父亲和弟妹,转眼三天就过去了。十月十八日,我带了简单的行李就从雪梅的陈村卫生院出发在村口等从城里来的公交车。
当我乘上去厂松林湾的公交车,心里感觉是那么的美好。由于长期在厦门工作,在那里看着不熟悉的南国风光,听着那里半懂不懂的闽南话,是那么的别扭和不习惯。如今乘上家乡汽车,望着自小见惯了的家乡的农村的风貌,听着上下汽车的行人说着熟悉的家乡土话,感到是那么地亲切,那么地习惯,那么地舒心。感到回到家乡真好!长久在异乡异地举目无亲,今日总算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虽然我并不认识他们,但感到个个都像我熟悉的亲人一样那么亲切。
上午九点光景,我来到厂里,向那个熟悉的陈秘书报了到。陈秘书对我说先熟悉熟悉这里的情况,过两天和领导研究一下才分配我的工作。反正总会分配在电气工作的范围内的。接着,他在隔壁叫来行政科姓姜的科长,对他说:“这位是刚从外地调来的师傅,请你给他安排一下宿舍吧。”姜科长高兴地点点头说:“好,又来一个外地师傅。我马上去安排。”
这是一个五十几岁的瘦瘦的本地人,后来知道他还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革命。他听说我是从福建调来的,很高兴很热情地接待了我:“呵,福建来的,你调过来不容易。师傅尊姓?”我简单地告诉了他,那人便热情地领我先到集体宿舍去安置我住的地方。
因为虽然由陈村到厂里只有十五公里路了,交通还是很不方便,那时候从宁波到松林湾的公交车一天只有一班,早上路过陈村太迟,晚上回宁波的车又开得太早,无法跟厂里作息时间同步。每天起早落夜步行来去也太辛苦了,早晨上班步行去也来不及,所以为适应厂里作息时间,还得住在厂里的集体宿舍里。
造船厂是造在背靠大山面向港湾的一个大山岙里,行政科长带我来到厂房后面朝东的半山坡上的十几幢两层楼的集体宿舍处,带我到最前面最向阳的山坡上的一幢楼房的一楼一间房间前,打开门一看,里面只有几张双人床,还没有住过人。姜科长说:“你现在先一个人住着吧,过几天还会有外地师傅来,到时候再进来的人就安排在你这间宿舍了。”我说:“好的,人多些住房着热闹一点。”我想反正我是在星期一到星期五住住的,礼拜六晚上我就回去了。楼上楼下,住多少人也无所谓;再说这里是自己家乡,又是新单位,条件差点也要谅解,怎么安排都可以。
姜科长走了后,我就铺设起自己的床铺来。
这是一间朝东二层楼层的底层十几米大的长方形的房间,和一般的集体宿舍一样,水泥地板,石灰刷过的雪白墙壁。,房间里摆着三张上下两层的双人床。我把最里面的一张双人床的下铺清理一下,就把被包放到铺上去。然后把一只放着牙刷牙膏的洗脸盆放到对面暂时没有人睡的上层床上去。
打开铺盖后在自己的铺位坐下来看看,觉得清清爽爽的蛮落位的,门前可以看到上下宿舍楼的人。远处是影影糊糊的淡墨画似的象山港。对照一下,是没有我在厦门甘蔗化工厂住的三楼上面的集体宿舍好。但是它在遥远的闽南,这里房间虽差却是自己的家乡,走一个钟头就可以见到雪梅了。所以住在这简陋的宿舍里,也感到是那么的温馨和亲切。
简单的整理了一下,看看已经是中午了,我就到草棚食堂去吃饭。我拿了从老厂带来的两只搪瓷碗和一双筷子来到草棚食堂时,又见到了上午碰到过的那个有点面熟的人。
还在我刚报到时,在走朗廊上我见一个员工好像在那里见到过,高高的个子,宽大的脸盘,走路慢吞吞的,好面熟。我看看他,他也看看我,现在我又见到了他,那人愕愕地又看了我好一会,互相一问,原来还是当年在海军训练团里一起学习无线电的老战友呢。
回到家乡工作,又与十几年没见面了的老战友们相会,自是分外高兴:“张家良,没有想到还是你呀!上午你报到时,我看看你有点面熟,但一时记不起来,好像在哪里见过,现在我再见到你想起来了。你是当年在东海舰队训练团四大队的一中队三区队的张家良,我当时在一区队的。你是从哪里调过来的?过去在哪个工厂?十多年没见面了……”
原来他是我当年在东海舰队海军训练团的一个老战友。在毕业分配时,我去了闽东观通段,他去了厦门水警区的通讯连。后来我调到厦门炮团指挥排当报务员时,我到市区的通讯连去玩时又碰到过他。后来他在1959退伍到海门的一艘船上当了报务员,但是妻子却在宁波,这回得知家乡办起了一个大型造船厂,他也就从海门港务局调到这里来工作了。我高兴地回答他,我在五八年退伍后就留在厦门一个工厂里工作,在厦门我又蹲了十多年呢。老曾说:“原来是这样,今天我们在家乡的一个工厂里又重新相会一道工作了,真是难得!”
老曾调到船厂也改行了,当了个仓库管理员。现在还没有正式生产,仓库没有什么事,于是这两天就由老战友老曾带我到厂里的各个车间的厂房去参观。老曾向我介绍了厂里的各种情况。在他带领和介绍下,我就知道了这个厂的建厂大概情况。
原来这是个省属企业,为填补沿地区造船事业的不足,省里计划在这里建设一个造船厂,这是个投资5000多万,将有1000多工人的一个中型船厂。自70年开始筹建的,目前还在筹建阶段。现在工厂已经有了400多个工人,绝大部分是退伍军人,只有少数从老厂调来的几个老工人。党团员占三分之一,还有一些是从农场分配来的上海交通大学等处来的毕业生。现在新工人大部分还在城里的一家船厂培训。
目前在厂里的,大都是搞基建的。因是县团级单位,厂里领导有三个团级干部的军代表。筹建的主要负责人是一个文革前某县的一个县委书记;一个省交通局局长;都是十四级以上的老干部。我听了十分兴奋。没有想到我调来的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工厂!我从轻工业厂转到重工业工厂来了。
老战友老曾陪我到全厂走了一周足足花费了两个小时,原来这个厂区是在海边相联的两个大山岙里,按当时“分散、靠山、进洞的”的“散山洞”计划,把造船厂造在远离市区的山岙里。厂区连山有六十万平方米大,老曾带着我从海边临时办公室一处一处的沿山绕道走到最里边,只见已经造起了高大的翻沙车间、锻工车间、木模车间、机修车间、放样车间、轮机车间、小五金仓库、大五金仓库、电站、乙炔站、空压站等一大批厂房。厂房都是由东海建筑公司来造的,码头由省里港务安装队安装。这个厂比我在厦门的老厂大得多。我看了感到自己从外地调来能来到这样的一个大工厂工作很是幸运。
可是同时我也感到,来到这个新厂,好虽好,感到压力也很大。这许多已经造起来的几十个新车间,和还没有待建造的许多车间,将要安装好几千台的机器设备,这些设备都要用电的,这全厂各个车间各个区域的高低压线路,外线、内线、强电、弱电,得要花多大的精力和功夫才能安装好呢!
又听说调来的电工,至今数我技术等级最高的了。可是我的技术也才三级,据说马上又可以升一级,也不过四级工。一个准四级工,将要让我应付这么繁重这么复杂的电气工作,我能顶得起来吗?人家把我从老远路的福建调来,总不可能让我单纯做一个电工吧?不说做领导,最起码也得在技术上指导指导吧?可是我在老厂技术已经慌废了好几年,在文革中到政治办公室帮助整理大字报,后来当工宣队,已经多年没做电工了。虽然在来之前,我在化纤车间帮助指导了一下车间机电设备的安装。但那是一个小小车间,而这里是个大厂,有几十个车间,一个三级电工如何能胜任和适应这繁重的而复杂的电气技术工作呢?我发起愁来,可是现在已经来了,担挡得起担挡不起,都要充强好汉来适应了。
第三天,秘书陪我到厂直属连去报到,说电工班在直属连,你就到直属连里去吧。先让我去见见直属连的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原来这里现在的基层部门也按部队编制。直属连的连长是个四十几岁的从部队复员的一个军队干部;副连长是个余姚人,也是在部队里当了多年兵的复员军人。当他陪我到电工班住的宿舍去报到时,见那个班长个子不高,也是个本地藉的退伍军人。班里现有七八个人,副班长和其组员也大都是退伍军人。
班长向我介绍,当前的工作,主要是轮流在电站值班发电,供给工地和食堂等生活用电。此外是在工地拉拉临时线和到新造的集体宿舍装电灯。至于基建和安装暂时还不用去管它。基建已经包给市里的建筑公司,设备安装是否请安装公司来安装,还是自己安装,还没有定。
起先,我听说轮流值班发电,有点担忧,说我在单位从没有发过电,我原先在厦门甘蔗化工厂的动力车间,我们发电是用气轮机带动一台二千千瓦发电机发电的,有专门配电工。我在厂里是搞电气修理的,对发电不是很熟悉,还是让我拉拉临时线或者安装电灯吧。但是副班长却热情友好又固执地对我说:“我们发电机是两台小型柴油发电机,不是火力发电站,技术不复杂的,等一会我教你一下你就会了,你不用担心。发电工作一定要担任,张师傅,班里因为人手少,发电日夜三班每个人都要轮流担当的。一学就会。开柴油机另有柴油机工担当,我们不用管的。等柴油机开起来后,发电机也就带动开起来了,我们电工只要调整一下三相电压是否正常。我们把电压调好,把油开关推推上把电送出去就行了。”
于是下午我就跟着那位副班长去到发电间。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发电机旁边,副班长带我来到轰轰地响的发电间小配屏前教我如何和柴油机工配合起动发电机、如何调发电机的无功功率和调有功功率;如何合油开关、如何停电。知道程序了果然也很简单,我操作一下就会了。因为我毕竟当过维修电工,过去也在车间里操作过大型电动机的起动和停机。电气的基本原理和停送电的基本操作还是懂得的。第二天我就开始单独值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