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人世间>第一百三十九章:去广阔天地

第一百三十九章:去广阔天地

作品名称:人世间      作者:张良芳      发布时间:2020-12-13 11:00:30      字数:4195

  不久,厦门甘蔗化工厂党委会来育美中学考察,向校革委会,向党员们和党外群众作了详细了解。认为育美中学整党基本符合上级党的要求,上报给市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市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也认可了。这就通过了验收。
  不久,最后一批党员也登记了,育美中学整党结束,正式成立学校的党支部委员会,我也被选为学校支部委员,结合进学校里的领导班子。党支部书记就是原育美中学的校革委会丁主任,原校武装部长。
  我在支部内分工时叫我管学生的上山下乡工作和教改工作。而在当时主要是还是上山下乡的动员和安置工作。
  这时全国大张旗鼓地开展上山下乡运动,育美中学有4000多名学生,是鹭江市重点单位,更掀起了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我就带领全校师生投入到这项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去了。
  当时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应当到农村里,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根据这一号召,那些有志上山下乡的青年学生们早坐不住了,都跃跃欲动地想早点到农村去插队落户。
  这个运动开展得很快,当时根据学生上山下乡的政策,年满十六岁的,不是独子,没有重大疾病的,家中父母健康没有拖累的不论男女学生都要下乡到农村去。文化革命已经三年,也就是说停课也已经三年了,所以那时候就是初一的学生虽然没有上过课也都算毕业了,够下乡的年龄了。
  高三六连连长李琳听到毛主席的号召,她非常激动,积极响应。她对我说:“老张,现在我们的目标明确了,不但我们高三年级的学生要下去,我家连我的弟弟妹妹,除了我的小妹都在内的呢,我们也不用东考虑西考虑的了,我们就一门思想响应毛主席号召都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去。”我听了很是感动。
  我问她:“你真的愿意到农村去吗?”李琳高兴地说:“我真的愿意去。我从小生长在城镇,我在育美中学读了六年书,小学也是在育美小学读的,我在育美已经读了十二年书,过去只在农忙的时候去过几天。我感到很新鲜的,我很喜欢农村生活,这次真的下到农村去了,我们就可以在农村长期过农村生活了。”
  我说:“你不怕苦?农村生活是很苦的,锄田、插秧、耘田、割稻,伛倒爬起都是很辛苦的农活,你吃得消?”李琳说:“越是辛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我就是要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锻炼。”我说:“那家里的事你也不牵挂了?”李琳说:“现在我妈也出来了,我爸也出来了,没有事了。在这之前,航海学校也像我们中学那样,把当时清队抓的教师都放回去了——我爸已经自由了。我感到我现在已经没有一点心里负担了,我会高高兴兴去农村的。还有我的两个弟妹也一同下去,我的弟妹也须要我下去照顾……”我听了点点头,我看她心情很舒畅,她说的话是诚心诚意的。由于她这个连长思想开通,所以在召开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动员大会时,李琳首先自己带头报名。并向大家说我全家三个育美中学学生,我高三、大妹高一、小弟初三决定一起下去,只有我小妹她才十二岁,年龄不及格不下去,我爹妈也积极支持我们下去。我爹妈说如果我们老师也可以下去,他们也决定带小女儿全家都都下去插队落户。
  受李琳影响,于是大家也都有纷纷报名响应。大家说,我们高三年级的学生如果上大学也快到毕业时候了,我们不能再吃爹妈的老米饭了,大家听了都点点头。有的同学说,其实我们早就想下了,只是当时学校还在搞斗批改,上面也没有明确规定下来,有的还想到工厂去,所以我一直等待着。现在毛主席发出了号召,我们再不下去就没有机会了。
  但是育美中学四千多个学生,在本市的不多,大部分在闽南各县市。育美中学是个遍布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惠安、南安、晋江、云霄、永春等十几个县市的侨属学生,而且好多学生都已经回家了,因此第一步就是要给每个同学写信。为此,安置办三个人光写信通知——李琳代表校革委会上山下乡动员下小组给全年段原同学写信,整正写了两天两夜,其他年段也一样。
  同学们接到这封信后都主动的纷纷来学校联系下去插队去的公社和大队。
  第二是联系学生下去地方,到什么县什么公社什么大队什么生产队,直到落入到户,这些县公社能容纳多少学生。这最难的工作还是后者。当时厦门学生下去的闽西,福建的武平、上杭、和龙岩三个县。育美中学安置地主要在上杭县。在一段时间里,我亲自跟安置办三位老师在这三个县里到处跑,最后总算把三千八百多个学生落入下去了。那少部分是因为有的是独子,有的是爹妈年龄大了或患病,他们一时脱不开身暂时没有下去。
  在安排中最难的是初一那批学生,因为他们太小了,都才十六七岁的小小年纪,在家时生活基本上都不会自理,是全靠父母照顾的,如今要下乡独自去过日子了,怎么办呵?特别是那些父母在海外的侨生,他们的父母听说他们的孩子要到乡下去了,要到农村去生活,他们为他们的孩子非常担忧。听说当时在大陆,做衣服买衣服要布票,洗衣服的肥皂要肥皂票。他们担心孩子们下乡去后,没有换身的衣服,没有洗衣服的肥皂。于是当他们下乡去时,他们从海外带来了大量的衣服和肥皂。
  有一个故事,在育美中学的一批侨生到上杭去的时候流传:当地社员听说一批学生要来到他们生产大队时,社员们都来帮助学生运送东西。有个初三才十八岁的女侨生,她随身带的行李中,其中有只装订得非常牢固的大木箱。是从海外运来的,在火车站里,社员们用四五个人肩抬背扛也扛不动。他们觉得这样庞大这样重的东西,要抬着它们翻山越岭实在太吃力了,弄得不好抬到半山坡上会掉下来,那不把学生们的东西摔坏了?他们就想法子,想把箱子撬开来,把东西分开来搬,那就容易搬了。有人说学生的行李箱子我们怎么好随便把他们打开来呢?有人说我们大家都在,谁会拿学生们的东西呀?大家说,说得对,我们大家都看着,大家可作证明的。于是就决定打开它,大家就拿来工具把那大箱子撬开来,看是什么家伙,这么多又这么沉?
  撬开一看,大家都傻了眼了,原来这么大的箱子里面装的都是肥皂!天哪,是四个人都抬不动的一大箱肥皂!有几千块肥皂啊,这么多的肥皂能用多少年啊!
  而他们的女儿,那个中学生,在临下乡时还与她的同伴们,在厦门想方方设法托亲戚朋友到处买肥皂,她自己已经买了几十块肥皂,可哪想她的父母已经从海外给她寄来了这许多肥皂还不晓得。
  再撬开另一箱来看,更使大家傻了,里面装的竟是一大箱子女孩子穿的衣裳:从她现在十八岁的少女穿到六七十岁老太太穿的衣裳。还有男孩子穿的衣裳,从十七八岁的男孩子穿到六七十岁老头子穿的衣裳。有人说那是个女学生要男人的衣服干什么用?有人说那是给他们未来的女婿穿的。也就是把他们还没有找到的女婿的衣服也都准备好了。
  再翻下去看,还有许多小孩穿的衣裳,从刚生出来的小毛头的婴儿小衣裳,直到孩子长到十八岁的衣裳。三种人这么几千件的衣裳装在一只大木箱里怎么会不重呢?
  当社员们一看还是衣服和肥皂时,那就好办了,他们就把这些肥皂和衣服分开来大家做几十趟挑到她们插队的山村去。这不是说笑话,是当年育美中学一个侨生到闽西插队时真实的故事。
  刚开始落实下乡的人数到那公社和大队去时,还真叫安置办的工作人员们伤透了脑筋。有许多工作具体情况要处理。
  对这些学生,他们最好的办法是找一户能容纳他们的农家。有的是兄弟姐妹一起都要下去,那么东一个西一个,父母都非常担心,我强调安置办尽量想法把他们弄到一道。好让他们兄弟姐妹能互相照顾,互相帮助。李琳一家就是这样,她和她一个二妹一个小弟都要下乡插队,李琳是大姐,我于是就建议把她们三个姐妹都凑在一道,落在一户上杭县一户农户里。那地方是种烟叶的,家家户户都有藏烟叶的房子,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两个女儿,他们的房屋有好几间;而且老夫妇俩为人也很和气厚道,我便让李琳姐妹安插那户人家。连后来李琳母亲带着小妹要下放时,也到这户人家。这就让她们一家人在农村安家落户了。
  他们住的房子虽有些是藏烟叶的土坯房,较低矮了些,李琳父母说住惯了城里洋房的人,一时住这样的房子,别有山乡风味,而且四周都是农田和树林,风景秀丽、空气新鲜。不时能听到鸡鸣牛嚎,还富有诗意。劳动之余和农闲的时候,也可以在这里看看书写写日记,比城里还好。他们在学校时天天忙着为学生备教书课,难得有这样的时间。
  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几十个的教职员工的在闽西的一个多月的奔走,基本是都落入了人家,下去的学生也都比较满意。
  在学生下乡后不久,许多教师也要下放了,像集美中学有三百多个教师,根据上级规定,除了留下一小部分教改需要,教新生的教师外,多余的教师全部都要下放。在文革中发现有问题的教师都要下放去农村改造。集美三百多个教师要下放二百多个,百分之七十都要放下去,连带他们的家属。这又是一个难题。
  当时学校有两种思想,可下放的全部下放下去,学校留下来的越少越好。我想到教育革命的任务很重,学校马上就要复课开学,虽然开学时大部分是初一学生,但侨生中的原来读只读过初一的和初二的,他们年龄太小没有下放插队,要求再读,上面教育部门允许他们再读。实际上初二初三都有了,而且明后年国内生也都有初二初三学生了,所以我强调应该多留一些教师下来。可留下的尽量多留一些,作些人才储备。现在下放容易,可是将来教学需要,要调上来时就难了。
  下去的也尽可能的把他们放到公社的中学里,将来需要时调上来也容易些。
  校革委会和党支部同意了我的意见,但在留什么人时,大家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要把文革中发现问题的,或有严重问题的都下去。我认为,这个问题很不好说,谁是一般问题谁是严重问题呢?都没有弄清楚过,也没有标准。还是要根据将来学校教学需要的专业和教师的业务水平来考虑为好,工宣队和革委会的同志也点点头同意我的意见。因此对各科优秀的教师都要留一些下来。
  尽管学校某些领导不同意,但是在我的坚持下,这个学校在下教师时还是保留下来三分之一的优秀教师。还有三分之二下放的,也大都的下放在公社区乡中学和小学里,保持他们原来的行业。只有很少一几个身体不好的,直接下放到农户插队的。这为后来学校在全面恢复上课时从农村调回教师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年后,全市学校大面积复课时,很快把原来下放的教师都及时的调上来了。
  运动过后,各校老师碰到时,别的中学的教师下放得很多,有的几年后才调上来,道路十分曲折,有的就终身改了行。育美中学的教师不但留得多,运动过后依旧当教师,人们羡慕育美中学的老师运气好。育美中学的老师们说,当年我们幸亏我们学校的工宣队政策掌握得好,不让我们大批下放。就是下放也下放在县立中学和公社中学里,所以我们没有多少曲折,下放不久后来就很快的调回来了,只是体验了一下农村生活和换个学校教书而已。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