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故乡的云和月>回城

回城

作品名称:故乡的云和月      作者:昆明池水      发布时间:2020-11-09 18:30:52      字数:3075

  这时的汤潮,头脑里已经淡化了下乡前后巨大反差所带来的心灵上的刺激,基本上适应了乡村的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山村度过了一段相对还算快乐的少年时光。
  然而这种很淳朴的大山里的少年时光,就在医疗队搬到梨树沟两年后的深秋季节,戛然而止了。十岁的汤潮告别了学校里对自己爱护有加的老师们,告别依然准备去搜寻山林间所剩不多的果实的小伙伴们,告别萧瑟秋风里的梨树沟,告别瞭望了四年的大黑山的主峰,也告别了心中朦胧的暗恋,又重新走进了城市。只是这一次走进的,并不是莲山市,而是随父母来到了相邻的塔城市。
  尽管汤潮从父母异常兴奋话语里,明白回城是件大好事,离别总是让人有些不舍。没有语言上的道别,汤潮留给“文静”的,是一本自己还没来得及用的新笔记本,悄悄地放在书桌里“文静”的书本中。临行的前一天,班主任老师,一位“乡村老学究”,在学校放学以后,特意绕了十几里的山路,来到汤潮的家里,送别自己乡村教师生涯里遇到的“最心爱的学生”。
  9.13事件之后的两年间,中国的社会悄然地有了变化。各地在动荡了几年之后,逐渐在恢复着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也就是之后所说的回潮。塔城市城区面积不大,比莲山市小很多,但农村面积比莲山市还要大,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这座古代名城的历史比莲山市悠久得多,现代城市设施底子却比较薄弱,知识分子也相对较少。市区的各大医院和各级卫生医疗系统也同样十分缺少科班出身的医生,医疗力量薄弱,人才和设备都与莲山这样实力雄厚的工业基地城市没法相比。在这个特殊时期,已经恢复基本的日常工作的塔城市卫生局的领导得知一个重要的旧消息,在本市的黑山脚下的偏远山村里,有一批由相邻的莲山市下放来而的高水平的医护人员。这让卫生局新上任的领导们大喜过望。卫生局长(革委会主任)亲自带了一个工作小组瞒着省里,悄悄地来到医疗队所在地。工作组在医疗队暗中走访调查,找个别领导和医务人员秘密谈话,仔细了解医院的医疗力量情况。之后,就地拍板,从医疗队中精心挑选了近十名医生和几名护士(主要是被抽调医生的家属),充实到塔城市的第一、二人民医院,加强塔城市医疗系统力量。之所以没有抽调更多的医护人员,是不想让整件事情影响面太大,仍然要保持医疗队的建制完整。毕竟没有上面的指示,塔城市是不敢公开撤销以省里名义下放的所谓战备医疗队的。而且这支医疗队组成人员都是来自莲山市的,撤销后人员也应该是回莲山。尽管如此,这次抽调,对医疗队的日常工作打击还是太大了。抽走的医生人数虽然不是很多,但都是医疗队各方面的业务骨干,并且就此队里人心不稳,体系涣散。身为抗战时期就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的医疗队长却又不能去上告或据理抗争,毕竟对被抽调的人员来说是件好事,不能去破坏。无奈的他不久就负气独自举家回了山东老家,此后医疗队在当地的工作只能是勉强维持,直到文革结束后的第三年被正式撤销,成为各路回城大军中的一支。
  汤潮的父母作为建国初期的正规大学培养出来的医生,年富力强,业务能力和工作表现都很出色,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批被抽调出来的医生中的两员。汤潮的父亲因为文革前就在国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文章,不仅有实践经验,还有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被市卫生局特别地安排到塔城的市属卫生学校去搞教学工作,给塔城市培养更多基层医护人员。母亲则被安排到市第一医院呼吸科做医生,有时也会到卫生学校去帮忙讲讲课。由于卫校的位置在市区的东北角,位置相对偏僻,住房条件相对市一院要宽松一些,汤潮的父母就把家安到了卫校的大院了。这一年冬天,住在有暖气的温暖房子里的汤潮一家,接到了在乡下医疗队原来住在隔壁的邻居深情的来信,“今年的严寒中,两家间的隔壁墙上长满白霜,家里显得格外地凄冷,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邻里的重要。怀念这些年和睦的邻居带给我们的温暖,怀念彼此的情谊,怀念我们在一起同甘共苦的时光……”医疗队的同事和子女如果到塔城来办事、采买,常会有人到汤潮家里来看望、借宿,总是会受到热情接待。
  塔城城市规模和建设水平都比不上莲山,但生活水平和教育条件比起在山村时还是要好了很多。到了这儿,汤潮很快就和新邻居的小伙伴们混熟了,平生第一次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第一次看到玻璃制作的黑板。上课铃声是清脆的电铃,课间可以喝到自来水。当然还可以喝到开水,但学生们大多嫌麻烦,不会去挤只有两个龙头的开水房,还要自己带杯子,着急还喝不到嘴。来到陌生的环境,汤潮性格变得更加安静,努力适应着新的学习和周边环境。可在学校里,班上的一些孩子们对脚上还穿着农田鞋、衣着朴实的汤潮很是瞧不上,有的女生甚至不愿意和汤潮坐同桌。正处在对异性明感期,自尊心极强的汤潮,对这些同学有了很深的隔阂,也从此很长时间和女同学有了交往的障碍。不过只经过一个学期,一场期末考试过后,就有很多同学都改变了对汤潮的初步印象,这个看上去有点土气的、安静的男孩儿,学习成绩却是出奇的好。在第二学期就毫无争议地担任了班级的学习委员,可是那个年代对学习成绩没有几个人重视。
  那是一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青年的榜样当然是扎根边疆。“生在草原骑骏马,死埋草原看红霞。”省里不时地树立一个又一个上山下乡的青年典型。少年的汤潮,前景也似乎没有更多的选择。此时的回城,也只是一个暂时的休整。因此,能上卫校念书,是一件非常令年轻人羡慕的事,卫校里的学员们也就成了孩子们羡慕的对象。随着对卫校大院家属区环境的熟悉,汤潮渐渐失去了新鲜感,就不时地溜到令人向往的教学区,并和一些学员很快混熟了。之后,他就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的去处——学校的图书馆。这是汤潮接触到的第一个正式的图书馆,当然和他后来大学时代的图书馆没法相比,但也有着普通单位所不具备的藏书规模。
  通过新交的几个学员大朋友的帮助,汤潮开始从图书馆借小说。小说的故事情节丰富有层次,这可比自己的小人书有意思多了。当时著名的小说,汤潮几乎都读了个遍,第一本就是电台曾经连播过的《闪闪的红星》,之后像《金光大道》、《艳阳天》、《沸腾的群山》、《矿山风云》、《海岛女民兵》、《渔岛怒潮》、《红雨》、《征途》、《向阳院的故事》等等。当时文革前的许多著名小说都受到批判,是看不到的。古典小说也不好借,好不容易找到一本《西游记》还是繁体竖版的,汤潮连猜带蒙,读得相当吃力。不过很快,全国性的一场评《水浒》、批宋江的运动来了,新出版的《水浒》就很容易看到了,而且有一百回、一百二十回和七十一回三个版本。
  一读起小说来,就很容易废寝忘食的,担心汤潮身体的父母不得不下了禁读令,逼着他去操场锻炼身体。家里大到篮球,小到乒乓球都为他置备全了,这在当时算是很奢侈的。读小说成了地下活动,没有小说的日子,各种球类就是解闷的重要工具。和父母打打羽毛球、乒乓球,在学员们上课期间,一个人去没人的球场投投蓝,对着空墙打打排球,最不济在家对墙打打乒乓球。
  回到城里后,政治运动还在一个接着一个,“批林批孔”,进而变成“儒法斗争”,“评《水浒》批宋江”,“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刚刚有所恢复的戏剧舞台,也不时地被揪出一些“毒草”,像《三上桃园》、《园丁之歌》……不过比高潮的时期还是温和了很多,没再出现大规模的停工、停课和武斗。
  汤潮父母因为是后来的,和新单位里的各个派别都刮不上。没有过近的朋友,也没有宿敌,少了恩怨,也就少了很多是非。只是老老实实地参加政治学习,工作和生活还比较安稳。汤潮也就没了像林岚父母那样亲近的“叔叔”“阿姨”。
  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时,塔城虽然没有第一时间参与救援,但事后,还是派出了医疗队,去灾区接收几批伤员到塔城。虽然身体较弱,汤潮的母亲作为塔城的呼吸系统的专家也亲赴震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