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影楼旧事>第十四回 辗转三地

第十四回 辗转三地

作品名称:影楼旧事      作者:心意满庭芳      发布时间:2020-11-07 17:44:36      字数:8697

  诗曰:
  月夜亲临古楼风,星晨轻舟过江东。
  家人无语山河静,一江春水浪千重;
  一路鲜花开两岸,繁星点点月空明。
  前路茫茫难知晓,匆匆收拾去汉中。
  话分两头,却说袁文林送走郑鸣玉一行人后,一边清理来往账目,一边经营。转眼半年过去了,收入尚可,奈何华北形势越来越糟糕,有钱有势的人家纷纷迁往内地,生意也一日不如一日。袁文林便回到了小红门家中。不提。
  且说到了一九三七年二月十四日春节,中国大地和往年一样,家家户户都开始张罗着迎接新年的到来。贴春联、年画,做新衣服、杀猪宰牛、张灯结彩,处处展现着喜气洋洋的气氛。
  一九三六年二月十五日袁文林喜获双胞胎,男孩叫顺成,女孩叫秀云。这一日正巧满一周岁,袁文林一家是双喜临门。
  年后,北平接连下了几场大雪,天气格外地冷。严寒挡不住人们的忧虑。城内的一些有钱人家,便携带细软举家外迁。大批市民为躲避战乱,或匿身附近农村,或迁居租界,更多的人扶老携幼沿平汉和津浦铁路南下他乡。
  袁文林(三十一岁)和夫人李玉兰(二十八岁)一商量,事不宜迟,决定马上离开北平,去信阳和郑鸣玉他们会合。计议已定,到次日备些酒肴,请住在南苑的大舅哥李光辉(三十二岁)、二姨李桂兰(二十四岁)和侄儿李文生(八岁),大侄女李淑琴(五岁),二侄女李淑珍(三岁)。大嫂袁定氏和侄女袁环荣(十六岁)。住在天津的二姐袁彩霞、姐夫吴先生和大外甥吴志敏,二外甥吴志英、三外甥吴志忠(十七岁)、四外甥吴志良、五外甥吴志强。同住在天津的外甥女吴培文和外甥女婿阎松魁,邻居刘大姑(二十八岁)一家。
  书中代表,袁文林的大姐袁彩玲远嫁内蒙古刘氏家庭,其子刘士文,因住的太远,未能请到;住在张家口的大哥袁宝亭因为早年当了红军,也没有请到。此是闲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酒席间,只见袁文林立起身来道:“列位高亲在上,有一言相告:昔年先祖从龙入关,在此小红门安享太平,谁知今日,战端又起,我决定离开北平,到汉中去另寻出路。今日别后,不知何时再回故里。”袁文林的姐姐袁彩霞说道:“兄弟此去汉中,路途遥远,我让志忠随你前去,一是相互能够有所照应,二来也可以跟你学一下照相,将来也有个营生。三来等你们在汉中有了着落之后,我们全家就去汉中找你们去。”大嫂袁定氏说道:“兄弟放心,家中有我看顾。”老岳母说道:“现在兵荒马乱,你们还要做生意养家,小孩还小,我就和你们同去好了。”众亲邻直饮至晚方散。不提。
  且说一九三七年三月,袁文林带着夫人、大儿子顺生(六岁)、二儿子顺成(一周岁)、大女儿秀云(一周岁)和岳母、外甥吴志忠七口人决定去汉中另寻出路。从此开始了苦不堪言的逃难生活。
  因为岳母年迈体衰,夫人身体尚未完全恢复。还有这一对龙凤胎。再加上一些衣服被子,以及照相器材。所以,袁文林决定做火车。从北平到汉中有两个方案,一是从津浦线南下到徐州,再转车陇海线直达宝鸡,然后取路去汉中。二是从京广线南下到郑州,再转车陇海线直达宝鸡,然后取路去汉中。袁文林考虑再三,最后决定从京汉铁路先去汉阳。这里面有三点原因,第一点,郑鸣玉和徒弟们已经在信阳安顿下来了,此去信阳会合是早已计划好的安排。信阳是京汉铁路上的一个大站,上下车都很方便。第二点,万一在信阳找不到郑鸣玉和徒弟们,可以返回到郑州转车或者直接在汉阳做船去南郑,可以说是水旱两陆都可到达汉中。第三点,也可以溯江而上,经三峡过宜昌直达重庆,然后再做打算。此乃万全之策也。
  当时,京汉铁路不仅是南北交通的要道,而且是连接陇海铁路的大动脉,其中位于中原的郑州是火车站是京汉、陇海两大干线的枢纽,从郑州可以直达宝鸡。
  书中代表,京汉铁路建成于一九零六年四月一日(光绪三十二年),是连接北京与汉口的重要铁路大干线,全长两千四百多里。全线路设有七十三个小站,十五个大站,分别是北平前门—长辛店—保定府—正定府—石家庄—顺德府—彰德府—新乡县—郑州—许州—郾城县—驻马店—信阳州—汉口江岸—汉口大智门车站。不提。
  且说当时逃难的人很多,火车票很难买到,特别是京汉一线更难买到了。好在袁文林当初在同生照相馆工作时曾经为京汉铁路、京张铁路、津浦铁路工程摄影,铁路上有一些老朋友,几经周折,袁文林终于买到了七张到汉阳的火车票。一路上,火车走走停停,速度很慢。为什么呢?因为火车没有煤烧,以木枕代替煤炭,火力不足。所以根本走不快。列车走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到了信阳火车站了。可是遇到了一个问题,由于沿途坐车的人太多,特别是在郑州火车站,有上万人滞留在那里,站台上到处挤满了人和行李。火车门根本就打不开,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信阳火车站也没有缓解。火车在信阳加了水之后,就朝汉阳开走了。袁文林心中很着急,但是也没有办法。到了晚上十一点多,火车到达汉阳,袁文林和外甥吴志忠背着行李,老太太抱着秀云,夫人抱着顺成,顺生跟着大人,老少七口人走出了车站。袁文林在车站附近找了一家客栈,安排家人住下。不提。
  且说大伙休息了两天,第三天,袁文林就带着全家游览武汉三镇了。说起这武汉三镇,名胜古迹众多。武汉三镇指的武昌、汉阳、汉口。武汉三镇位于中国的长江、汉江交汇处,为武昌、汉口、汉阳三座城镇的合称。三城镇同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隔江鼎立,故称“武汉三镇”。提起武汉三镇,最有盛名的当数黄鹤楼了。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千古绝唱《登黄鹤楼》,诗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游此时也留下一首《送盂浩然之广陵》诗,诗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而李白还有一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诗曰: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随着崔颢、李白这些名人诗词的传播,从此黄鹤楼名声传遍环宇,黄鹤楼和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而黄鹤楼又有了“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辑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
  书中代表,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国黄武二年(公元二二三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在形势险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黄鹤楼。黄鹤楼在群雄纷争,战火连绵的三国时期,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言必于是”的观赏楼。至唐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言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一八六八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一八八四年),此后未曾重修。
  黄鹤楼主楼高大雄伟,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高逾十五丈,底层边宽九丈,顶层边宽逾五丈,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此是闲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大伙听说是要去黄鹤楼游玩,几天来旅途的疲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穿过长街,行至江边,黄鹤楼已历历在目。及至蛇山脚下,举目观看,只见雄伟高大的黄鹤楼巍然耸立在青峰之上,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华闪烁,显得更加壮丽。
  袁文林抱着顺成,夫人抱着秀云,吴志忠和顺生手拉着手和老岳母一起向着黄鹤楼的顶层一辑一辑地攀登而上。登得顶层,凭栏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甚是雄伟壮观。横跨长江的大桥与黄鹤楼相对,那滔滔江水自西向东滚滚而去。袁文林抚今追昔,不觉感慨万千。
  这时大伙都很高兴,袁文林取出相机,给大伙留影纪念。吴志忠笑道:“舅舅啊,这个地方真奇怪,为什么地名叫汉口、汉阳啊?”袁文林还未答话,小顺生抢先笑道:“志忠哥啊,我知道为什么。”傍边的游人一听都很惊奇,这小孩子只有五六岁,怎么会晓得呢?于是都驻足不走了,听这小孩如何解释。
  那顺生笑道:“现在我们北平还是冰天雪地,在家中烤着炭火还嫌冷呢?可是,你看,我们在这里,只穿一件汗衫还热得满头大汗呢?而且阳光这么明亮,所以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汉阳吗?”大伙一听不由哈哈大笑。有一个老者觉得顺生太天真、可爱,于是故意逗小顺生笑道:“那汉口是怎么回事啊?莫非是汗水流到嘴巴里了吗?”小顺生笑道:“是啊,老爷爷你看,汗水现在不都流到我嘴里了吗?”大伙听到这里,都不由大笑起来。诸位看客说了,那汉口、汉阳到底是如何得名的呢?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书中代表,原来汉江是汉朝的发祥地。“大汉民族”、“汉文化”、“汉学”、“汉语”这些名称,都是由汉朝而来的,而汉朝得名于汉江,发祥于汉中。汉高祖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便以其发迹之地来命名这个新建立的王朝。
  汉江又称汉水,古时曾叫沔水,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汉江全长三千多里,为长江第一大支流其发源地在宁羌冢山,而后向东南穿越秦巴山地的汉中等地,进入鄂西后北过十堰流入丹江,过襄阳、荆门之后,在武汉入长江。
  滔滔汉江,奔泻千里。这里是汉水进入长江的入口,所以当时老百姓称此地为汉口,久而久之,就成了地名了。
  明成化初,汉水下游连年发大水,从而在上游处决口,江河改道,将此地一分为二,一半在江北一半在江南,山南为阳,山北为阴。但是,此江从龟山、蛇山中间穿过,故一称汉口、一称汉阳。此是闲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自周秦以来,汉江一直担负着汉中以及京都长安、咸阳和陇东、青海的物资运输任务。每天,穿梭在汉江上游五百里江面上的数千余艘舟楫,源源不断地把汉中的地特产运往江南,把人们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运进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它见证过辉煌,也经历了衰落黯淡;它不仅给南郑人民带来了交通上的便利,也推动了南郑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沟通了南郑与江南等地的对外交流,孕育和丰富了辉煌灿烂的汉文化。
  历朝历代,江南的货物由汉江运至南郑,再转由秦岭中的栈道,运至京都长安、咸阳等地。后来社会运输量大增,从京都咸阳西行折南,进入秦岭山中,沿褒斜道、陈仓道或谠骆道、金牛道接汉江航运,从而沟通了关中、陕南、川北、鄂东间物资的相互往来。明清和民国时期,是汉江航运的鼎盛时期。明代以后,水路尤为突出。
  汉江汉中段帆樯林立,汉水岸边一座座青石条垒砌的码头上,南北商贩往来于南郑至汉口间,汉江千道湾,湾湾有险滩。
  汉口是长江、汉水两江交汇之处,享有“天下十八口,汉口第一口”之誉。汉口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诗为证,诗曰:
  楚门连塞外,江城九派通。
  龟蛇绕江流,水天两山中。
  千帆奔大海,一举越峡空。
  三月好风日,醉看桃花红。
  且说袁文林在汉阳住了十几日,了解到一个情况,汉口由于水陆交通发达,所以准备西迁重庆、汉中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奔到了这里。袁文林亲眼看到在阳东正街、泗湾街、栖贤寺、月湖新街、冼马长街、渣子墩一带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老百姓。在武昌徐家棚、大朝街、小朝街、水陆街、文昌门、望山门、平月路、三佛阁、中正路也滞留了大量西迁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在汉口江岸车站头道街、下正街、上正街、福建路、福建街、桃园村、长湖路这里囤积了大批运往西南、西北的工厂设备和战略物资。
  更严重的问题还在后面,随着局势的恶化,大批的难民正如潮水般地向这里涌来。袁文林心想,此地不可久留。于是就到江边实地考察一番,准备坐船去四川。结果到了江边一看,江边黑压压的人群和一座座堆成小山似的货物,都在等待着运走。当时船运面临着僧多粥少的严重局面。大型客船更是一票难求了。袁文林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袁文林回到客栈把外边的情况给大伙说了一遍,让大伙一起想办法。大伙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半天,最后志忠说了一个意见。志忠说:“舅舅啊,现在去四川的人最多,船票也最难买到,我们不用考虑去四川得了。回北平也不现实,就是可以,也买不到去北平的火车票了。目前只有去汉中了。我们做两种准备,一是打听去汉中的船,即使是渔船也可以。二是立即去信阳一趟,那里是大别山山区,如果情况允许的话,我们就先到那里躲避一段时间,然后找机会再去汉中。我听说信阳的紫荆关是个水陆码头,可以由此去西南、西北各地。如果我们能够在紫荆关一带找到落脚之地,就主动多了,进可去八百里秦川,退可上风光秀丽的大别山。”
  袁文林听了外甥吴志忠的这一番言语,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决定先去信阳打听情况。夫人李玉兰说道:“现在我们住在客栈里,安全得很。外边很乱,你们最好一起去信阳,志忠年轻有力气,而且有点子,万一遇到特殊情况,也好对付。不管信阳情况如何?都要速去速回。”袁文林说道:“我们去信阳后,你们就在客栈了,哪里都不要不去。我和志忠三日内一定回来。”大伙又说了一会家常话,就各自准备去了。不提。
  第二日,袁文林和志忠就离开了汉口,寻路朝信阳而去。这一日,天气晴好,目的地就是荆紫关镇。不提。
  书中代表,信阳,古称义阳、申州,又名申城,地处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东连安徽省,南通湖北省。地势南高北低,形成了岗川相间、形态多样的阶梯地貌。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季风气候明显。在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信阳州改成了信阳县,光州改成了潢川县。在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五年这段时间,它隶属于湖北省管辖,治所在信阳县。
  信阳是中部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处于腹地,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
  信阳所产的信阳毛尖闻名遐迩,因此又被誉为山水茶都、中国毛尖之都。信阳有白雀园镇、道口镇、荆紫关镇和赊店镇四大古镇,这四个古镇都是有悠久的历史和传奇故事的。白雀镇距潢川县城七十多里,水陆商运便捷,自古商贸繁荣,素称“小汉口”,是南茶北运的集散地、中转站。道口镇位于古黄河金堤之上,是烧鸡名城,大运河穿镇而过。荆紫关镇,西汉时为草桥关,元为荆籽口,明为荆籽关口,清为荆子关,民国初取荆花呈紫色之祥,“改子”为“紫”,荆紫关之名遂延续至今。
  荆紫关镇位于淅川县西北部,距县城不足一百五十里,东到西簧乡、西达白浪镇,南联寺湾镇,北接西平镇,南北长近百里,东西宽约十里,是豫、鄂、陕三省交界之处,故有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丹江穿境而过,丹江,古称丹水,全长八百余里,是汉江最长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凤冠山南麓,出陕之后,穿越荆紫关。荆紫关镇形成于唐,兴盛于明清,荆紫关镇因商贸发达而繁盛一时。荆紫关镇乃战略要地,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古称楚之藩篱,豫之屏障,陕之门户。
  荆紫关镇坐落在丹江岸边。雄关巍巍,绵绵群山,下临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它凭着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贾客竞商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丹江发源于商洛山,注入汉水,汇入长江,因而使之成为历史上可与运河、蜀栈并称的我国南北三大通道之一。丰富的丹江水力资源,使得荆襄沪杭巨商大贾,直挂云帆,溯江而来。明、清时期,是荆紫关的黄金时代,沿江码头,船舸弥津。江东沿海日杂百货,秦岭伏牛山间土特产亦多在此地集散。逐成为各地商贾云集之地。
  荆紫关镇有古街、关门、山陕会馆、禹王宫、平浪宫、万寿宫、法海寺、清真寺、一脚踏三省碑亭等名胜古迹。
  古街呈南北走向,长五里,青石铺路,平净整齐,街上近千家板门店铺,翘檐雕饰,古色古香,店铺门面都是传统盈尺门板闩成,昼取夜封,房屋多是进出几层院落,两边厢房对称,均有一堵两米长的封火硬山,高低错落,相互重叠,使街道更加古朴灵秀,曲型多姿。
  荆紫关古关门。在荆紫关镇南街最南端。砖石结构,跨街而立,高逾两丈,宽约丈八,进深三尺有余,中为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门楣上书“荆紫关”三个大字,进入关门,便是一条繁华的古街。
  荆紫关南街东侧面是平浪宫。平浪宫始建于清代。该宫坐东向西,面对丹东,大门楼,硬山式建筑,灰色瓦顶,门楣上方嵌大理石匾额,横书“平浪宫”三字。门南侧面题“风平”,北侧面题“浪静”各两字。大门楼两侧面各开一边门,边门外侧有两楼,南为钟楼,北为鼓楼,顶部安有宝珠和塔刹,上书有“风调雨顺”四个字。额枋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致,结构完好,造型优美。往后是中殿后殿。中殿面阔、进深各三间,硬山式建筑,正脊和垂脊上有砖雕,左右山脊各竖钢叉,各嵌汉字,南为“万古”,北为“千秋”。在中宫和后宫之间南侧,另有廊房数间。该宫造型优美,式样别致,四周有围墙环绕。是江汉渔民日常聚会之所。
  山陕会馆。位于荆紫关古街东侧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集资创建,占地六亩。坐东向西,面临丹江。房屋数十间,有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阁,青石阶,门两侧各有一石狮,门楣与檐间雕有“唐僧取经”图,雕绘精湛,庄重威严。从过道楼往后,穿过一条宽六尺,长九丈的廊道,是春秋楼。面阔3间,为硬山式建筑,两侧有形态逼真的“麒麟望北斗”、“丹凤朝阳”、“习武图”、“参拜图”及“雄鹰展翅”等透花木雕,前后檐设木雕斗拱,阁内供泥塑关公像。春秋阁前南北两侧,建有钟楼和鼓楼,高三丈,为方形攒尖顶,四角悬铃,内有“哪吒闹海”、“仙鹤送书”等故事木雕。山陕会馆是秦晋人的联络场所。另外,还有玉皇宫、万寿宫、清真寺。
  荆紫关镇东北部猴山西南麓有一座古寺,名叫莲花寺。该寺是由西峰禅师创建于唐仪凤二年(公元六七七年),明朝中期由太虚禅师重修,明末清初两次遭动,清顺治十六年(公元一六五九年)和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又进行修葺。大雄宝殿及东西禅堂,也于乾隆和喜庆年间进行修复。白衣阁东楼在咸丰九年(公元一八五九年),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又进行整修。占地十几亩,坐北面南。建有山门、大雄宝殿和后殿。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典雅古朴。大雄宝殿前门上有木雕透花,殿檐上残存有“牧牛图”、“登山图”、“下棋图”、“捕鱼图”和“饮酒图”等。
  莲花古寺,背靠山崖,两侧各有一泉水汇集寺前,呈二水环抱状,旁侧竹园深处的八凌泉翻花喷珠,水出竹园又势成瀑布,甚为奇观。山峦崇峨,林木葱茏,带垂丹江,佳境极妙。寺前自然形成的水乡石崖,崖间遍布多姿多彩的水乡石,无奇不有,巧夺天工,石上自然形成许多小洞,洞内有很多佛像,称作“万佛洞”。
  荆紫关镇西部白浪街心有一块天然形成的三棱石,上面分刻于、鄂、秦三地名字,此乃一脚踏三州之地。三地客商各有所依,鼎立街边,风俗各异,繁华无比。
  五里长街西边就是临河街,两街并列,中有数条小巷互通。这里的许多店铺,多为一家两铺,就是两面开店。货物下船,先至临河街,后在五里长街面铺销售。中间只隔了一座庭院而已。
  荆紫关丹江临河街的形成,早于清代五里长街。在西汉时期,荆紫关就已成小集,始名草桥关。南方许多物资,要通过“丹江通道”,运往长安。这时,荆紫关河运码头已发展到上、中、下三处。到了清朝中期,荆紫关的河运空前繁荣,商业同时达到鼎盛时期。“帆樯林立,绵延数十里”。丹江临河街本身即码头,南北各地的巨贾云集于此。光绪年间初步形成二里河街。河街临河而建。建筑风格廻异。借地依势,一木独支。就是在江面石崖上用木柱立地,建成许多清秀隽永而又风格迥异的吊脚楼。楼背后是茫茫青山,楼前面是茫茫大江,楼上是雕栏画栋,吊楼下是滔滔江水,蔚为壮观。河街上有专为船工、客商服务的饭馆、酒楼、客栈数千家。船泊河上,拾级而上,至阁楼酒家,望着江面上半睡半醒的百舸,把酒临风,岂不快哉?
  在荆紫关镇的月亮湾,有一个两山对峙的关口。关口外,是八百里秦川,关口内,是开阔的中原。古时,咆哮的丹江与狭窄的古道在这里共同构筑起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这个隘口,就是荆紫关之“关”的来历。此是闲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三日后,袁文林和志忠探听清楚了情况,平安回到了客栈。袁文林把紫荆关的情况给大伙解说了一遍,大伙都很满意。因为紫荆关就在汉江边上,走水路特别近。所以袁文林决定溯江而上,于是又过了两天,一家人坐上了一艘去汉中的渔船,从汉口的龙王庙码头上船,汉口龙王庙位于汉江与长江的交汇处的汉口岸,是从汉口去汉中的第一座古码头。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一三六八年至一三九八年),也就是明朝的第一个年号,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唯一的年号,是“长江三大庙”之一。龙王庙内有一块镌刻着汉口源点来历的石碑,龙王庙是汉水入江之口,乃汉口之大门。
  书中代表,由汉口到汉中,经过龙王庙、汉川、沔阳州、潜江市、天门市、荆门、宜城、襄阳、郧西县、白河镇、旬阳县、安康、紫阳、汉阴、石泉、洋县、城固、汉中十几个重镇,全程三千余里,沿途有无数的名胜古迹和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袁文林一家千里奔波,一边赚钱养家,一边教志忠摄影。此是闲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袁文林一家坐上了渔船,沿着汉江杨帆而去。一路顺风,当天便很顺利地到了古城汉川,只见这里群山怀抱,翠绿遍岭,一条溪河蜿蜒而下,溪水潺潺。在龙门山下的古渡口傍边,有一小山村,村名叫。南河古渡集镇,在村子中央有一座古朴大方的院落,前面两间,后面三间,依山而建,院子坐北朝南,背倚龙门山,面对汉江,南坡下不远处有一汪水塘,是一个风水宝地,这里是全镇的中心。袁文林就暂时住在了这里。不提。
  袁文林在这里又遇到了什么人?又有什么故事?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书到这里,暂告一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