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影楼旧事>第十五回 南河渡口

第十五回 南河渡口

作品名称:影楼旧事      作者:心意满庭芳      发布时间:2020-12-30 08:49:45      字数:6724

  诗曰:
  汉江三千里,波涌万古情。
  斜阳通古道,烟岚小别荭。
  古木参差影,风尘朝夕惊。
  松湖尝鲜藕,陨水听鸡鸣。
  朝霞映赤壁,夕照返梅城。
  阳台钟声晚,南河舟自横。
  日月照乾坤,嵯峨峭玲珑。
  一帆破沧海,青烟入碧穹。
  灵气泽汉水,岚光满江东。
  细数江山美,风雨伴行程。
  话说袁文林一家来到了汉川,在南河渡口镇暂且住了下来。不提。
  书中代表,汉江又称汉水,是一条与长江、黄河齐名的大江河,素有“千里黄金水道”和“汉江走廊”之称。这条古老的河流与汉朝、汉人、汉文化都有非常深远的渊源,几千年来,汉江一直有着舟楫之利。在明清时期,汉江是一条沟通川陕甘豫鄂渝的重要商旅通道。汉川位于汉江下游,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汉江横贯全境。境内河道纵横,湖泊相连,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是一处鱼米之乡。自古以来,汉川古渡口就是商贾云集之所,所以此地民族杂居,风俗习惯和民间文化更是丰富多彩矣。原居民多以渔猎为生,习文练武蔚然成风。汉川的名胜古迹众多,其中流传较广的是陨水秋色、鸡鸣天晓、小别晴岚、松湖晚唱、赤壁朝霞、梅城返照、阳台晚钟与南河古渡等八处景点。此是闲话,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袁文林安顿下来之后,一边打听郑鸣玉和徒弟们的消息,一边留意去汉江的船。俗话说,坐吃山空,生意人是哪里能够闲着呢?袁文林准备在码头一带摆一个临时照相摊。可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码头上南来北往的客商大多都是一些匆匆过客,在此处一般不会停留太长时日,而袁文林摄影用的照片是银盐冲印照片,这种银盐工艺是一种科技性很强的工艺,对于从事这一工艺的人员,不仅需要很强的专业性知识;同时冲印照片的过程也是有一系列地要求,需要将银盐相纸在封闭的暗室内,经曝光、定影等手续,由于这一切都是手工进行的。所以,从照相开始到完成冲洗等工序,到给出一个完美的照片,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样就无法满足那些短暂停留汉川的客户了。
  为此,袁文林决定对冲洗工艺进行技术创新,经过一番严密的分析研究,袁文林制作成功了一个半自动的简易冲洗箱。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大大缩短了冲洗照片的时间,基本上可以保障在一个时辰内让顾客取回照片。为此,袁文林有了主动权也。不提。
  于是袁文林带着外甥志忠在渡口摆了一个临时照相摊,聊以度日。所谓照相摊,其实就是将一把阳伞绑在江边的一个大石墩上,旁边放一些风景照片。当南来北往的商贩、游人、渔民、居民人等经过时,咦,这儿还有照相的,照片来一张。如果天气晴好,阳光灿烂的日子,一般照片可以在一个时辰之内冲洗好,当日可取照片。如果适逢阴雨天气或一个胶卷刚启用时,因为当天不能够冲好,就要过几日才可以取照片。这时拍完照片后,志忠都会告诉客人,哪天在这儿取照片。当然,也可以让客人留下地址,给客人邮寄去。不提。
  汉川这个地方的人大多都是渔民和跑码头的老客,长年累月地行走于川陕江汉之间,都是见过大世面的江湖好汉,知道摄影是一种高级艺术,在当时汉川的环境条件下,能够照一张全家福或个人倩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近乎一种奢侈的享受。一见那袁文林的照相摊,登时都围拢过来了,由于那袁文林的摄影技术格外精湛,为人又和气,因此,来照相的人很多,生意好得很也。袁文林和外甥志忠每天背着一个照相机,跑遍了汉川的几十座大小码头,在陨水、鸡鸣城、小别山、松湖、赤壁、梅城和阳台等名胜景点留下了丰富的摄影作品;更难能可贵的是袁文林先生还多次来到散落在湖汊港湾各处的小渔村,拍摄了大量的图片,风情地理,人文古迹。不提。
  有一天,袁文林在江边遇到一个淘米的小姑娘,傍边放着一个精致的书箱,箱子里装满了古旧书。袁文林问道:“小姑娘,这书卖吗?”那小姑娘笑道:“我哥哥要结婚,家里有一堆书占着新房,正想把它们处理掉。”
  袁文林一看,里面有不少的明刻本,甚至还有一些宋版书。但他又马上回过神来,语气平和地问小姑娘多少钱。小姑娘笑道:“钱不钱无所谓,能腾出地儿就行了。”
  袁文林用三块大洋就把这些珍贵的图书全部收走了。
  还有一次,袁文林在南河古镇遇到了一位赌徒,赌徒出身于书香世家,却因为赌钱欠了债,手头紧张,急于将祖传的古旧书出售。袁文林发现里面竟有几册宋元刻本,真是大喜过望。幸运星找上门,赶都赶不走。
  又有一次,袁文林在南河渡口遇到一位逃难的清末官员,这位官员满腔孤愤、心灰意冷,竟把所有的藏书以低价悉数卖给了袁文林,里面当然也有不少好货色。袁文林以低廉的价格,买到几箱古旧藏书,内中多为珍稀的本省方志及本地人著作稿本。
  袁文林对外甥吴志忠说道:“学习摄影,开照相馆,做生意,不能够靠运气,首先要吃得苦,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知识。有句俗话说得好,幸运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现在抗日战争爆发,学堂关闭,图书散失,我们现在背井离乡,居无定所,你只能够发奋自学。这些古书就是最好的教材了。”
  从此之后,那吴志忠就一边跟舅舅做生意,一边自学文化知识。不提。
  俗话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话说晚清以来,这汉川是个大码头,终年船来船往,昼夜商贾不断。这一日傍晚,风浪转觉狂大,江面上一望去,烟水迷蒙,浪头推起约有二三丈高,惟闻澎湃之声。从汉口驶来两艘木船,船到汉川码头,靠岸泊舟。不多一时,从船上走出一人。此人姓赵,单名一个伯字,五十上下年纪,是一位经营茶叶的老客。
  赵伯世居南郑,通晓经营之道,其先在茶山收来鲜叶,精心加工茶叶,然后再用船将茶叶运到汉口来销售。从汉口回去时又沿途买下许多当地的土特产,如:防己、雷丸、千年艾、黄精、厚朴、绿毛龟、白花蛇、贝母、穿山甲、石斛、枳实、鹿茸、麝香、荆三棱、菖蒲等道地中药材,然后回到汉中销售。赵伯一家长年在外奔波于两地,虽然很辛苦,倒也赚得不少真金白银。不提。
  每年二三月间,正是新茶上市的好时节。为此,赵伯将早早珍藏的一批上好的绿茶装入竹制的箩筐之内,外面覆以防水之油布,一共有十几箩筐,一一装于船舱之中。一切准备停当,择日南下。不提。
  且说这一日,赵伯收拾行装,驾舟往汉口经商,一路顺风顺水。非止一日,已至江城。这赵伯以船为家,每日就在江边的水街一带兜售茶叶。不提。
  且说赵伯这一次在汉口呆了大半年,茶叶早已售罄。赵伯照往年的经验本来是想在此地多进点货的,没料想天下突然乱了。于是他赶忙收拾一番,就连夜往回赶。正好来到这南河渡口,看汉川这儿还比较安全平静,准备在这儿买些山货带回去。
  赵伯在码头看到袁文林的照相摊了,他经常过往此地,对周围的情况非常熟悉,知道汉江沿岸一带根本没有照相馆。现在一见这儿有照相的师傅,觉得机会难得,于是就走近前来笑道:“师傅,您是哪儿人啊?您是自己照着玩的呢,还是开照相馆的啊?”
  袁文林笑道:“朋友,在下姓袁,字文林,号玉泉,京城人氏,以摄影为业。我一家为躲避战乱,路过汉川,看这码头生意兴隆,这是我在此地摆的一个临时照相摊。听口音朋友不是本地人啊,如果朋友要照相,没有问题,保证让您满意。”
  赵伯笑道:“因为我也是路过此地的,在这儿呆不了多久,你可以快一些吗?”
  袁文林笑道:“照相用不了多长时间,只是洗出来需要几天,如果天气好的话,最多十天就可以了。假如您等不及的话,可以留下姓名和地址,我给您邮去也可。”
  赵伯笑道:“在下姓赵,名伯,汉中人。十天,那没有问题了,我还要在这儿买些日用品和山货。这样吧,明天我带家人一起来照相,半个月之后,我来这儿取照片,可以吗?”
  袁文林笑道:“一言为定,明日我给你照个全家福,半月后还在这儿取照片好了。”
  次日,赵伯果然携家人来照了一张全家福。不提。
  且说这一日,袁文林一家吃罢晚饭,坐在一起闲话家常。
  袁文林说道:“夫人啊,我们来这儿已经半月有余,这渡口的生意也不多了,我们很快就要离开这儿了;明日我们去看看这儿的风景,拍一些照片,也让志忠练习下实地采风。”
  袁文林又笑道:“志忠啊,你过一会把赵先生的全家福照片装好,明天路过码头时给人家。”
  且说次日一早,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吃罢早点,袁文林一家到南河渡口镇逛街去了。只见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多为两层小楼,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窗栏。有客栈、饭店、酒肆、茶楼,有经营香烛、古玩的店铺,有来往过客聚集的馆舍。街道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且说大伙在街道上走了一段时,志忠笑道:“舅舅啊,这样逛街太闷了,给我们介绍一下汉川的历史好吗?”
  袁文林笑道:“汉川是个古城,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因汉江横贯全境而得名。汉川村落沿江分布有百里之遥,南河渡口镇傍边的这座山叫龙门山,山下的古渡口,就名之为南河渡。南河渡是汉江的一处船码头,为汉川南隅的一处重要集镇。古代南河渡西为云梦泽水域,不管是上河、下河的行人船只,均要在此停泊,因之人来人往,使集镇异常热闹,以致商贾云集,集市繁荣。”
  袁文林顿了顿继续笑道:“南河古渡作为古代汉川非常有影响的集镇,成为汉川明清时期著名的八景之一。许多人都慕名而来。只知道它有名,那为什么会出名呢?这里有一个故事。传说南宋时期,金人侵犯中原,一路势如破竹,可是到了这儿,却被一伙渔民给打败了。留下了一段古人保家卫国、抵御外敌的千秋佳话。”
  且说大伙一边逛街,一边讲古,不觉间,漫步到了镇西。面前突兀一座小山,山形峭似乌龟,山头深入汉水,山尾牵连古镇。登上山顶一览,红墙粉瓦,楼台殿阁,石凳盘行,绿树环绕,溪水潺潺,鸟语花香。极目远眺,渔歌阵阵,江天一色,千帆竟举,百舸争流。此情此景,犹如临仙境一般,让人留恋难舍。袁文林取出相机,一一指点,志忠拍下了精美的照片。良久,袁文林吟诵了古人的一首《竹枝词》,词曰:
  水绕南河不断流,每来览胜得勾留。
  长天一片空明月,夜夜常临古渡头。
  且说袁文林一家游罢龟山,在山下的一个小茶馆中喝了几杯香茶,吃了一些点心,稍作休餂,便继续顺着江边小道游览。路过一个小渔业村,顺着错落有致的村道,走下一条二十几米的石阶,便到了一座码头,映入眼帘的是或整齐停靠、或随意飘浮的渔船,还有船头那悠闲小憩的鸬鹚,江面波光粼粼,眼前这美景原始而古朴,完全是一个尚未被俗世喧嚣染指的世外桃源。
  书中代表,这里的瑶家人祖祖辈辈以渔为业,孕育了浓厚的瑶家特有的风俗和渔文化。瑶俗和渔俗两种文化互相交织、互相融合,形成了别致的渔业村文化。这里,春夏时一片翠绿,水鸟欢叫,鱼儿畅游,渔船穿梭,渔歌互答;秋冬则满眼金黄,把湛蓝的天空、晶蓝的江水、青绿的山峰点缀得更加绚烂。迎着微微的江风,在落日余晖中泛舟行水,让人心旷神怡。这里最有名的鱼鲜品种是桂鱼。桂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富含蛋白质,可补五脏、益脾胃、充气胃、疗虚损实,味道鲜美,为鱼中之佳品。唐朝诗人张志和有一首《渔歌子》诗,诗曰: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里的村民几代人都在江边以打鱼或跑水运为生,一艘船,一个家。对于大多数上了年纪且早已习惯了水上生活的江边渔民,船既是栖身之所,也是谋生之地。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船上,常年与水相伴。
  清晨,渔民把小木船里的鱼拿到码头上卖。傍晚,卖完鱼,就在小街里买上米、茶等生活必需品,然后回到船上,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四季轮回,昼夜交替,这就是渔民的生活。
  此是闲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袁文林一家漫步江边渔村,不觉已到正午,准备找个饭馆吃午饭。江边有很多小饭馆,林林总总,各式各样,南腔北调,叫卖声不断,让人眼花缭乱也。袁文林和志忠正在那儿挑选去哪一家好呢。
  这时有一个瑶族小伙子走近前来热情地笑道:“客官,我这儿是汉川瑶族渔家酒馆,我们的野生河鲜有鲫鱼、草鱼、鲶鱼、庸鱼、虾、蟹、乌龟、扁鱼等,都是渔民亲自在此汉江中捕捞的野生河鲜,特别是八鲜桂鱼更是一道绝佳美美味。一块大洋一个包桌,物美价廉,欢迎品尝。”
  袁文林一家就随小伙子来到饭厅,在一排雅座坐下,袁文林取出两个大洋笑道:“小师傅,一个大洋是酒菜钱,一个大洋是给你的服务报酬,现在就把你们店里最好的酒菜端上来好了。”
  那小伙子是非常高兴,不多一会,小伙子将饭菜端了上来,饭菜摆满了一大桌。有清蒸桂鱼、松子桂鱼、红烧桂鱼、糖醋桂鱼、番茄桂鱼汤、粉丝桂鱼、桂鱼火锅,汉江桂鱼局鱼仔,还有白切鸡、盐水鸡、卤水漉鹅、清炒坑螺、豆腐煲、山珍和时蔬,另有一坛山葡萄酒。袁文林一家就吃了起来,酒足饭饱,有喝了一杯清茶,继续游览。不提。
  在渔村里的集市上,袁文林买了三个酷似埃及的金字塔样的竹斗笠。一是晴天防晒,二是遮风挡雨,如果下雨,就要戴上斗笠,穿上蓑衣。三也是一种纪念品。不提。
  说来也巧,在码头上遇到了那个汉中来的茶叶贩子赵伯,相互见礼罢。
  赵伯笑道:“袁师傅,今日为何如此清闲。”
  袁文林笑道:“我近日便要离开此地了,趁今日好天气,故和家人到街上走走,也把一些业务了结了。”
  赵伯笑道:“我的船就泊在江边,请到船中喝一杯清茶。”
  袁文林笑道:“我正要给您送照片去,还想请教一下汉中的情况。”
  袁文林一家随赵伯来到了江边,见江中泊两条大船。赵伯笑道:“这就是我的船,请上船。”
  袁文林走上船一看,这是一艘长约三丈的木壳船,头尾部各安装一个带桨叶的类似于纺线车子的木轮水车,四围用竹笆遮护,以防止水草或其他杂物缠绕堵塞,前木轮连接着一副摇把,后木轮连接着一副踏板,这是一条运输用的船。
  袁文林笑道:“赵先生的船怎么没有船桨啊?”
  赵伯笑道:“这两个木轮水车就是船桨,手摇脚踏使轮轴上的桨叶快速拨水,便可推动船体前进。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土轮船。别看样子不好看,可作用不小。因为头尾俱装有木轮水车,手摇足踏快动如飞,比普通的帆船要快很多,而且行驶起来更加平稳。”
  赵伯取过一个长木板搭在另一条船头上,袁文林一家踏着木板来到傍边的乌篷船上。只见这一条乌篷船非常漂亮,船身高大,船舱的中间是用对剖的毛竹片搭成的半圆形支架,上面覆盖一层浸透了桐油的竹篾席作为篷盖,既可避风挡雨,又可遮阳防晒,篷高可容人直立。前后舱之间有一木隔断,前舱放置一张小桌和几块浮木,这些浮木上有孔,孔内均系有结实的粗布带,是在紧急情况下救生用的,平常兼做板凳用。前舱是会客、饮宴的地方。后舱是卧室,做饭都在船尾。船头有两个带孔的石墩,用以稳定船头,以免行船时船头上翘影响速度。船头有一个长椅,可坐可卧。这种乌篷船就像一座漂浮在水上的房子,它是古老汉江的水上人家。赵伯泡了一壶香茶,取出许多水果、点心招待袁文林一家,赵伯是非常热情。
  袁文林笑道:“赵先生,你家的全家福照片做好了,你看,还满意吗?”
  赵伯接过照片一看,心里是非常高兴,连声笑道:“满意,满意。”
  赵伯仔细看了一会自家的合影,很诚恳的笑道:“袁师傅,值此战乱之际,你打算在此地常住呢,还是要另寻宝地发财啊?在下觉得,汉川目前尚平静,不过久后就难说了。我的故乡汉中乃汉家腹地,根基深厚,固若金汤。现在很多人都到那儿去躲避战乱了,目前汉中一带摄影业很落后,没有一家照相馆。师傅德艺双馨,凭您的技术和为人在汉中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您愿意去汉中的话,我愿意与您同舟共济。”
  袁文林笑道:“赵先生,您说得对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我路过汉川,本是过客,岂能久住。我就是和京城的好朋友相约要到汉中去发展的,只是遇到了特殊情况,一时没有寻到我那一帮好友。我之踯躅不前,一是打听好友的消息,二是家人不惯乘船,三是筹措一些碎银子,以作舟楫之资。还有一点,我想战火一起,这些古迹名胜难以保全,故要抢先拍照下来。所以沿路要走走、停停。如果和你一起去汉中,那是最好的了,只怕耽误了您的事情。”
  赵伯笑道:“我听明白了,您一是担心家人走长路劳累;二是想游览沿江的风景名胜,拍照制册,以供将来观赏修复之用,又要打听好友的消息并准备船资。这好办,我这次回汉中之后,也不打算再来这里做茶叶生意了,所以准备好好看一下沿途的风景名胜,品尝一下各地的小吃。我是要一边打鱼逛街,一边游山玩水,这样好了,我们一起回汉中,我负责一路上的吃、住和游玩的一切花销费用,你负责给我们照相。如果你愿意的话,明日开始我们就一起去游览汉川八景也。”
  袁文林笑道:“朋友如此热情,在下岂有不允之理。明日我们两家在此相会便是。”
  袁文林和赵伯又说了一会闲话,就各回住处去了。不提。
  诸位看客看到这里,可能有疑问了。那赵伯一家有两条船,怎么没有见到他家人啊?这不是有点奇怪吗?赵伯一个人怎么可以照顾这两条船呢?这里有什么故事呢?原来这赵伯夫妇二人宽厚仁和,吉人天相,膝下两女一子。长女玉芳,年方二十岁;次女玉华,刚满十六岁;幼子玉林,时年十二岁。这老夫人和三个孩子也去镇里逛街去了,所以袁文林一家来船上时,只有赵伯一人招待。且说明日赵伯的两个千金就要登台亮相了。
  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千里汉江同舟,引出一段美好的佳话。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书到这里,暂告一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