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对绘画艺术特别重视(第一部分)
作品名称:抢来的皇位 作者:柴瑞林 发布时间:2020-11-07 14:40:30 字数:4039
徽宗在位期间,将画家的地位提到了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地位。所以北宋时期的绘画艺术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代,名家辈出,高手如云,这是与宋徽宗关心画院,优待画家分不开的。由他首倡,成立了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并且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
画院在我国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了五代时期的西蜀、南唐,画院很兴盛,当时的著名画家如高太冲、周文矩、顾闳中、董源、高文进、黄筌父子等,他们当时都在画院供职。在宋太祖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供职于南唐、西蜀以及中原各地的画家纷纷聚集过来。北宋沿袭五代旧制,建立起翰林图画院,官职的名称也比之前完备。
除了翰林画院待诏、图画院祗候外,还有翰林应奉、翰林画史、翰林入阁供奉、图画院艺学、御画院艺学、图画院学正、画学谕、画学正等,让这些画家粉饰太平,为统治者服务。
(891—965)和南唐(937—975)就已经开始,设立专门从事绘画的机构——画院。画院由国家直接管理,画院画家以“翰林”、“侍诏”的身份享受与文官相近的待遇,并穿戴官服,领取国家发放的“俸值”。
这样,国家可以把全国最优秀的丹青妙手汇聚起来。如西蜀时画院画家黄筌、黄居采父子在花鸟画方面,南唐时画院画家曹仲玄、周文矩、顾闳中等在人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公元960年,宋王朝统一中国后,继续设立画院并加以扩大,成立了翰林图画院。原来五代时画院的高手都在宋画院供职。
宋代的画院成为全国绘画创作的中心。为了挑选为新建的玉清昭应宫绘制壁画,画院主持向全国召募画师,应召画家竟超过三千人。
经过考试,武宗元、王拙等百余人入选。武宗元就是《朝元仙杖图》的作者,当时人们认为他可以和吴道子相比。前述《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就是宋徽宗时画院的画师。
皇家画院最活跃的时期是从宋徽宗到南迁后高宗、孝宗时期(1101—1189)。
把画院列入科举制度与学校制度内,是宋徽宗首创。宋徽宗喜爱图画,格外看高画家,加强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品。
1104年(崇宁三年),为了表章书画作者和作品,设立了投试简拔之法,开始设立官职,招收学员,以米元章为书画学两博士。后来宋徽宗“始建五岳观,大集天下名手,应召者数百人,咸使图之,多不称旨。
至此以后,益兴画学,教育众工,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艺能。”以笔墨妙出一时的宋子房为主考官。所出的试题多采用古人的诗句,谁能准确地画出诗句的意境,便能考中。这是多么有意义的别开生面的考试方式。
考试按题材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为题,看谁的构思巧妙,出奇制胜,更有创造性。这种选择官员的方式在历史上也是首创,后代也没有人效仿,可称得上是空前绝后的创举。
宋徽宗当起了画院院长。如果听了当时宰相章惇说的端王轻佻,不可面君的话,宋徽宗一定不会落下历史的骂名,成为丧国的罪人,他会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大家。宋徽宗,不说自己是什么皇帝,往往在他投入到他爱好的艺术活动中时,把皇帝二字忘得干干净净。
他兢兢业业地当起美术教授,编写教材,亲自授课,培养美术人才。
对于宋徽宗,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又是那么的可爱。我们都知道,除却君王,他是画家,是诗人,是书法家,是运动员,甚至是一个完美的情人,父辈打下来的江山正值盛世,国泰民安,他倒也简单天真,顺势把全部的心思用在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在这一方面赵佶过的日子应该是所有艺术家梦想中的日子。
宋徽宗最大的举措之一便是担任了“翰林图画院”院长,好像放着皇帝不当了。
前面已经说过了,“为了把最优秀的人才吸收到画院,徽宗建立考试制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称“绘画试”。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要求考生画出诗句的意境,构思巧妙,不落俗套,做到笔意俱全。不仅如此,宋徽宗还亲自出考题,亲自主考,亲自批卷,专业素质、创新意识考查样样不落下,综合素质过硬才能被录取进入画院。”
我们看看宋徽宗以下所出的绝妙的试题:
出题之前,通过深思熟虑的宋徽宗赵佶对众考官说:“我们不能单纯看画师们的呆板画技,主要了解画师们的在艺术上的灵活性和掌握知识的深厚情况,综合评介他们的画作。”
“翰林图画院”院长皇帝陛下这么说了,大家还敢说什么。
宋徽宗的“试题一”出来了,只有七个字“野渡无人舟自横”大家都惊奇不已。
宋徽宗说:‘野渡无人舟自横’,你们都知道此句话的出处,赵佶不用多说了,我们就看看众画师的作品情况再作定夺吧。
有人说此题取自唐朝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万岁爷的试题出类拔萃,无人堪比,大家随声附和,宋徽宗绕绕手,随后又把手重重地压下,意思说,安静,我们平心等待画师的绘画作品出来。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着,“翰林图画院”院长赵佶与众考官平心静气地等待了几个钟头,众考生的画卷终于一幅幅展现在他们的面前,万岁爷带领众考官阅卷了。
大家看到的是应试者大多画一空舟系于涧边,或者画一鹭鸶立于船上,或者画一鸟落在船杆……宋徽宗阅卷十分认真,大家也自然认真。
当宋徽宗在许多画卷中翻到到一幅他特别欣赏的画卷时,高兴极了,立刻拍手叫好:“大家快来看看,朕发现了一幅上好的绘画作品!”
原来是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卧于船头的船夫,手里抱着摇船的桨,闭眼假睡,表情愁苦,寂寞失落,百无聊赖。作者意在说明此水无人过渡,连摆渡之人也无聊,闭目假睡。既突出无乘客,又突出无人“渡”,紧扣诗句。
宋徽宗说:“就是这一幅了,看来,我大宋在绘画方面,已经有了真正人才。”大家还有什么说的,皇帝都这么肯定了,异口同声赞成。何况宋徽宗在绘画方面的智商,无人顶得上。
考题二:
“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个题目也是独具匠心的。
如何表现“踏花归去马蹄香”中的“香”?马蹄怎么可以粘上花的香气呢?这诗人也太没有话说了!怎么这么抽象啊?马跑得那么快,马的蹄子又那么来劲,谁敢去闻啊?不要鼻子了,再说,丢了鼻子不要紧,也闻不到啊!香是气味,眼睛只能看见形体的东西,当然看不到香气。
谁有那种本事,就不在这里为难地胆战心惊地考这个要命的试了!
众多应考者心中嘀咕:都说皇帝赵佶是一难对付的人,说话出尔反尔,他出的这题,明明不让我们考生过关啊!
考生们抓耳挠腮,煞费苦心:是的,“香”是抽象的,只能用鼻子闻到,不能用眼睛看到,怎么画出来?
有的画家绞尽了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画了许许多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
有的画家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的主体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时候疾速归来;
有的画家运思独苦,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考生们几乎都在画马、花、达官显贵、文人仕女等上面下功夫,宋徽宗赵佶翻阅了许多画卷,仔细看后很不满意。在场的那么多工作人员,也感到很纠结,如果发现不到好的作品,只怕皇帝失望!
宋徽宗摇摇头说:“差矣,我大宋的人才应该辈出啊!”
后来,宋徽宗赵佶终于看到他特别满意的一幅画了,他近乎于大声叫喊:“朕看到了一幅好画!大家都来欣赏欣赏啊!”又说,“这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不是单纯着眼于诗句中的个别词,而是在全面体会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不是吗,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的落日近黄昏的时刻,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蜜蜂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大家都很开心了,陛下高兴,他们高兴.
宋徽宗把自己特别赏识的这位考生的画作,以榜首的位置入选画院。这一画家成了大宋宋徽宗时代的皎皎者,多么荣幸啊!
考题三:
“竹锁桥边卖酒家”
这也是画院的著名试题之一。
众多考生皆重于酒家,以小溪流水、野渡小桥、竹林清风等借以衬托,皆不中宋徽宗赵佶之意。
宋徽宗说:“朕看了这么多画卷,截至现在还没有发现一幅靠谱的画作,很失望!没有办法,朕继续翻阅吧。”
大家虽然一个个都在翻阅众多的画卷,可是什么话也不敢说,他们知道如果皇帝看不准,信是哪一位看准也没有意义,皇帝的眼睛不容沙子,审查特别严格,要求特别高。
唯有一名叫李唐的画家,独辟蹊径,画了一泓溪水,小桥横卧,桥边则是一片竹林,唯有那郁郁葱葱的翠竹中,挂着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这一幅画作终于被皇帝审查上了,太不容易了。
宋徽宗赵佶说,这一幅出类拔萃,朕把它圈点为第一名。
大家松了一口气,悄悄说:“事情看起来很完满。”
考题四:
“深山藏古寺”
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画中的古寺要“藏”起来,又要让人觉得它是存在的。“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画的都是深山寺院、庙宇飞檐,而宋徽宗赵佶认为最好的一幅画作却是没有画任何房屋,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其深山古寺之意自在不言之中,他觉得很符合传统美学言有尽意无穷的含蓄风格。
有的考生在山腰画座古庙,半遮半露,总算有“藏”的意思。
有的在丛林深处画座古庙,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一段残垣断壁……考生们小心翼翼做这一道题,当然也要做出一幅紧扣诗题的画。
这画怎么做呢?深山藏古寺:这有什么难啊?山,谁不会画呀,远山淡墨,近山浓墨重彩,再配上竹林或松针,在隐隐约约处,画一小小的古寺,当然不能是全部表露的古寺,只露出一点点顶角。
主考官宋徽宗一连看了很多幅,再没有发现特别优秀的画倦,唯独上面说到的那一幅画倦深深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说:“好,好,就是这一幅了,这才是‘魁选’之作呀!”
那幅画好在哪里呢?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而下,泉边有个老年和尚,用木瓢往桶里舀水。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的题目表现得透彻极了,把“藏”字表现出来了。
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
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
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
是啊,这一考生有智商,被考官看准了,他是宋徽宗眼里的一个材料,起码这一关他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