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影楼旧事>第十二回 大相国寺

第十二回 大相国寺

作品名称:影楼旧事      作者:心意满庭芳      发布时间:2020-08-23 09:03:09      字数:10308

  诗曰:
  大相国阁天下雄,天梯缥缈凌虚空。
  三千歌吹灯火上,五百缨缦烟云中。
  洛汭已掩西坠日,汉津空送南飞鸿。
  阑干倚遍忽归去,飒飒两鬓生秋风。
  话说郑鸣玉偕夫人和爱女以及这一班弟子在那开封府城里一边游览古迹名胜,摄影制册,传流后世,一边给游人拍照,赚钱养家。虽然不是日进斗金,却每日也有百十两银子的进项。正是活得是逍遥自在,端的是十分惬意。不提。
  诸位看客,这开封府是一座千古名城,那大相国寺号称天下第一宝刹。可是谁也没有目睹过,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这大相国寺位置十分优越,位于古城中心,在著名的州桥傍边,水陆两便。除了地理位置优越以外,大相国寺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传统,每逢金秋十月,大相国寺都要举行中秋灯会。大相国寺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水陆法会,祈祝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国家强盛、万世太平。平常时候,每月除了初一、十五以及逢八的日子都是庙会的日子外,其他时间都是不开门的。
  这大相国寺与一般的寺庙不同,当时就是一座皇家寺庙。寺内楼台殿阁,古迹名胜众多。寺中不仅有高僧主持,还有许多商铺、饭店,可以说是一个有拜佛许愿、占卜问卦、游玩购物、生意买卖、行医问药等活动于一体的大型场所。用现代的观点看,大相国寺实际就是宋朝时期的百货商店。
  这大相国寺各种店铺商贩遍布,古董字画、草药杂货、服饰刺绣无所不售。大相国寺是应有尽有,除了食品之外,笔墨纸砚、席子屏风还有女子的胭脂水粉,漂亮的衣服,只要你能够想到的,大相国寺绝对应有尽有。好比金陵城的夫子庙,燕京的天桥一样热闹繁华。
  正因如此,南来北往的游人、生意人、走方郎中、各种手艺人,都非常期待每个月开业的时间,都想在盛会之日收获满满。所以每到这种时刻,大相国寺就会热闹非凡。甚至连官家对大相国寺也非常喜欢,每逢佳节或者生日,皇亲国戚都会来到大相国寺。不仅如此,宋朝时期,大相国寺也是接待外邦使臣的一个去处。除了皇家人喜欢大相国寺外,普通百姓对这里更看重是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赏景游玩,与几位好友一起相伴而行,放松心情的同时,也能享受大相国寺别样的美景与风光。了解这儿的风俗民情,传奇故事。
  大相国寺的历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来这儿的名人多,留下了许多的故事佳话。如:天波杨府的杨家将,金刀老令公杨继业、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花和尚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青面兽杨志州桥卖宝刀,更有那铁面无私的包公,包青天的故事是妇孺皆知。苏东坡与佛印的传说,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故事流传最广。最奇的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还重墨渲染这大相国寺呢。当然流传最广的是信陵君盗兵符的传奇。就是普通百姓,也有一些稀奇事儿。据说,宋朝时,大相国寺有个和尚。法号惠明,擅长做饭,炙猪肉更是一绝。这位惠明师父是开门做生意的,手艺又是一绝,久而久之,有许多人慕名而来,惠明师父做生意的僧院,也被人称之为“烧猪院”。这些脍炙人口的动听故事也是众多游人来玩的原因之一。
  史书记载,大相国寺每月有五次庙会,寺内商贾多达万人,还有杂技、戏剧表演,说书、卖艺等民间艺术活动众多。当时人们用“金碧辉映,云霞失容”形容相国寺。
  大相国寺大门外是一条青石铺就的御街,直通那州桥。大门内是珍禽异兽、飞鸟虫鱼,左边西塔园是广愿塔,右边东塔院是普满塔。二门内是果蔬、席帐,文房四宝、宝剑、腰刀、雕弓。左边宝殿,右边仁济殿。中央是弥勒殿,左边经藏,右边钟楼。后殿是书籍、账册、冠帽、幞头、头花、香药、丁香、檀香、麝香、乳香、沉香等土产。左边文殊阁,右边普贤阁。后边资圣阁是珠宝玉器、古董,左、右渡殿。后边有便门,后廊皆占卜者。
  寺内著名的文化商贾老字号近百家,计有:醉楼饭庄、王馍头拉面馆、秦家饭馆、东廊寺院小米粥铺。尹福明家的水煎包,肖家大辫的水饺,云好祥的鸡丝馄饨,王传清家的葱花大油饼,小根家的黄焖鱼,单眼皮的烫面角,牛老二家的油炸包,李世英的油炸花生、兰花豆都各有绝活。更有多样甜食、小吃各具风味。大相国寺自制的“腊八粥”其味浓美,在市民中享有盛名。不提。
  民国时期,大相国寺内有好几家戏院,豫剧,员有小火鞭、赵义庭、马双枝、陈素真、常香玉和司凤英。坠子,演唱者有张三妮、唐大凤、赵翠亭、王丽仙、张凤枝。说书、相声,艺人杨宝章、徐宝玉。除戏剧、说书、相声之外,当铺、烟铺、油伞、纂刻,变戏法的、捏面人、吹糖人、耍枪弄棒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应该特别提出的是百步穿杨游戏,远处竖一根竹竿,在竹竿上悬挂一枚铜钱,站在九丈开外,用弓打铜钱,一文钱打十次,中者有小奖品。这个箭打金钱的游戏不仅小孩喜欢,大人也往往在此一展身手也。
  除此之外,大相国寺还有星相卜易,传闻八角殿东南角屋内有一抽签算卦满族老者,姓裕,名坤,号称“卧龙隐士”,又号“赛神仙”,半天能售百枝竹签,还拈阄拆字,最为有名,曾任过知县,民国后穷困潦倒,在大相国寺出卦摊,自号“八大隐狂”,课大六壬,独树一帜,还有人驯黄雀,陈卦帖数十张,令雀出笼叨之,以卜休咎,名“黄雀叨卦”。如此者多多,不再细说。
  诸位看客,在下啰啰嗦嗦说了这一大通,想必对这大相国寺有少许印象了吧。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且说郑鸣玉一行自从来到开封府之日起,每天都在那大相国寺门前,早早摆下一架相机,给游人照相。一张相十文钱。那时开封府照相馆很少,那时老百姓照相的机会很少。所以现在著名的照相大师就在眼前,那可是不能够错过了。所以来照相的人很多;特别是庙会期间,商贾云集,游人如织。每天来热闹极了,正是走了一拨又来一拨。拖拖不断。不提。
  郑鸣玉想多拍一些,每天天不亮就出摊了。郑鸣玉和他的弟子们刚摆好三脚架子,人们就围过来了,只听咔嚓、咔嚓不断,不到一个时辰就照了七八十人,到了中午,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可是,排队照相的人,还有好几百呢。生意特别红火,一连十几天,天天如此。郑鸣玉一算账,除去住店钱、相纸、人工费和吃喝的费用,净得了六百多两银子。当时一两银子可以换六七百文铜钱,郑鸣玉和他的弟子们不仅拍摄了大量的古迹名胜照片,制作了一批精美绝伦的风光影册向各地销售,获得丰厚的资金外,又发了一笔小财。
  郑鸣玉心中有了新的打算,一是筹划到了汉中之后,准备在各个城市或古迹名胜景点设立摄影社分部,将摄影事业更加扩大。二是这些爱徒也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了,正是那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郑鸣玉夫妇准备为爱徒筹备结婚之事也。此是闲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俗话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到了一九三六年九月三十日,正是丙子年八月十五,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也。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大相国寺更是热闹非凡,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月上东山,多彩绚烂的灯展使大相国寺彻夜灯火辉煌,远远望去,宛如仙境,人们通宵达旦观灯。
  且说这一日,郑鸣玉他们和往日一样,东方发白,晨鸡初唱,便早早起来,洗漱毕,用罢早饭,便带着照相设备和一应物件在那大相国寺门前摆开了架势。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单等来客。不提。
  郑鸣玉笑道:“孩儿们,这开封府乃历代帝王建都之地。自周、秦、汉以来,三州花似锦,八水绕城流,真个不愧是名胜之都。相传这大相国寺为汴京八景之首,你们可知道大相国寺的来历吗?”
  李庆福笑道:“师父,我们刚到此地,而且这几日光顾着看热闹了,对这大相国寺其实还真没有深入了解呢。不过孩儿我昨日在后殿资圣阁的一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古籍,书中有一段故事与这大相国寺有关。”
  郑鸣玉笑道:“庆福啊,是什么故事,讲给我们听听。”
  李庆福笑道:“大相国寺,关于大相国寺名字的由来,徒儿多方考证,此大相国寺应起源于春秋战国之时,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争霸中原,史称战国七雄。当时汴京一带属于魏国,传到第五代魏昭王,魏昭王有一个小儿子,名字叫魏无忌。魏昭王退位后,魏安厘王即位,封魏无忌为信陵君。信陵君为人心性仁厚而又能谦逊地对待士人。无论士人的才能高低,信陵君都谦虚地以礼相待。因此,周围几千里以内的士人都争着来依附他,招来宾客三千多人。在那个时候,各路诸侯因为信陵君贤能、宾客多,有十多年都不敢出兵谋取魏国。常说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他仁爱宽厚、礼贤下士,门客有三千之众。这信陵君在汴京的府邸就位于现在的大相国寺一地也。”
  李庆福顿了顿继续笑道:“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攻破了赵国在长平的驻军,又进兵围邯郸。赵国派人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去救赵,但又害怕秦国威胁,就派人去阻止晋鄙,叫他停止进军。信陵君在没有办法说服魏王的情况下,采纳宾客侯嬴的办法,窃兵符以救赵,计划周密,进展顺利,最终联合楚军、赵军一举打败了秦军,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就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唐朝大诗人李白曾经写《侠客行》古诗一首赞之,诗曰: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且说到了北齐天保六年,即公元五五五年,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驾游汴汴京,游览信陵君的故迹之后,深感其高义,并诏敕在魏信陵公子的故宅上修建一座寺庙,叫做建国寺,以示纪念,后毁于战火。
  “唐初,为歙州司马郑景住宅。长安元年(公元七零一年)慧云和尚化缘建寺。
  “唐睿宗继位。新皇闲来没事,就想到了建国寺。因为唐睿宗是由相王登上皇帝宝座的,一高兴,延和元年(公元七一二年),睿宗敕令改名为相国寺,并赐大相国寺匾一面,习称相国寺。昭宗大顺年间(公元八九零年)被火焚毁,后重修。
  “到了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
  “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九一二年)五月,又遭火灾,后又重建。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至道元年(公元九九五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咸平四年(公元一零零一年)完工。
  “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九六年)敕修,后又遭水患。永乐四年(公元一四零六年),明成化二十年(公元一四八四年)两次进行修缮,并被赐“崇法寺”。
  “金靖十六年(公元一五三七年)重修资圣资圣阁。嘉靖三十二年(公元一五五三年)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一六零七年)又重修。”
  崇祯十五年(公元一六四二年)黄河泛滥,开封被淹,建筑全毁。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重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并复名相国寺。
  康熙十年(公元一六七一年)重修藏经楼。康熙十六年至二十一年又增建中殿及左右庑廊。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又重修大相国寺山门、钟、鼓两楼、天王殿、罗汉殿。
  嘉庆二十四年重修智海禅院,道光、光绪年间也作过一些零星修整。
  大雄宝殿,天王殿之后,乃大相国寺的主殿该殿为清代顺治年修建。
  “至民国初年(公元一九一二至一九一九年)翻修八角殿。‘大相国寺’流传至今已经一千四百多年了,而寺名一直沿用至今也。”且说那李庆福说到高兴处,竟然情不自禁地吟诵一首词来,词曰:
  汴京殿阁清幽,人们古风依旧。
  相良拒财夸西游,唐王一梦后,敬德起经楼。
  七十二座金碧寺,大相国寺据中州,梵音细细几千秋。
  富贵如云烟,繁华似扁舟。
  见成也无数,败也无数,几时辉煌几时收。
  岂不见千里江川,沧海化桑田陌路。
  看水中明月,描镜里之美,皆如同尘下朽木。
  但愿留下影一册,让儿孙闲来观睹。
  诗曰:
  春秋五代乱纷纷,魏国有个信陵君。
  盗符退兵成奇迹,故园建寺大相国。
  江山变幻几多春,此处楼台依然新。
  今日又见烽火临,但愿烟罢仍长存。”
  郑鸣玉听罢笑道:“庆福啊,听尔说的头头是道,看来你是用心学习了也。为师深感欣慰。”
  郑鸣玉又笑道:“孩儿们,这大相国寺传奇佳话多多,千年古刹,冠绝天下,果然名不虚传也。我们有幸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岂不是天赐之良机,今时又适逢圆月佳节,咱们以观瞻古迹胜景,拍照影册为主,至于那银子吗,以后有的是机会啊。”
  郑鸣玉顿了顿又笑道:“孩儿们,今日我们要去好多个景点,可能还要登高楼,一定很辛苦,我们要抓紧时间,快去准备吧?”
  诸位看客可能有疑问了,照个相还有什么好准备的呢?诸位可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书中代表,在我国,当时摄影是一门崭新的技术,真正的行家里手如凤毛麟角,没有师傅手把手的传授是不能够成为一个好的摄影师的。原来照相工艺非常复杂,从照相到相片洗出来,要经过照、冲、修版、洗像、修像五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就拿冲来说,这个冲可不是冲洗照片,而是照完相后,迅速把底版放到显影纸上,然后拿到阳光下进行曝光。
  因为曝光受阳光强弱影响较大,所以难免会出现曝光不足的情况。一旦底版因曝光不足而出现阴影,修版的师傅就会用红汞涂抹阴影部分进行“补光”。而修像的技术要求就更高了。照片洗出来有不清晰的地方,修像师傅就用毛笔一笔一笔将模糊的部分画清楚。如果你想要彩色照片,修像师傅还会用毛笔蘸着水彩和油彩给照片上色,将一张黑白照片“画”成彩色照片。不仅要有一手摄影技术,而且还要有一套摄影器材,在那个时期,照相机还没有普及,更没有现在的小巧轻便,照相机还非常笨重呢。
  况且郑鸣玉大师拍摄的作品都是4英寸×5英寸底片印晒的,所以那就必须使用4英寸×5英寸大型座机拍摄。而这种大型座机必须用重型三脚架支撑,如果再加上十个以上的干片夹,加在一起几十公斤还算是最轻的,靠摄影师一个人无法进行工作是不现实的,特别是是在室外摄影和实地采风,必须携带助手或雇用劳力。而且这种照相机还特别贵重,不是一般照相馆都有的呢。此一说,想必诸位都明白了吧?为什么郑鸣玉大师的摄影作品能够轰动当时而惊诧于今日了。说真的,时至今日,若藏家能够得到郑鸣玉大师的一张古迹名胜影片的话,那是如获至宝也。此是闲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郑鸣玉说声准备,众弟子跃上马车,轻车熟路,董卜一、马立身两兄弟抬着一个大大的重逾百斤的铁制三脚架,郑伯纯抱着胡桃木壳的德国名牌大相机,李庆福、李文敬、李文一、王可尼、何玉珊、梅超群、高锦秀、郑崇镖各提着一只二十多斤重的原版干片盒,郑夫人和爱女郑艺清也带着纸笔等一些小物件。一个个精神抖擞,就好似战士等待冲锋号一样。郑鸣玉虽然是眉清目秀,身材俊俏,宛如书生,却颇有大将风度,现在装束齐整,气定神闲。
  郑鸣玉微笑道:“孩儿们,准备好了吗?”
  众弟子齐声答道:“师父,准备好了。”
  郑鸣玉笑道:“开始拍照。”于是郑鸣玉和他的弟子们便纷纷行动起来了。
  且说此时朝阳初升,霞光万道,正是摄影的最佳时候。郑鸣玉从山门开始拍照,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由南至北依次而行,尔后绕大殿两旁东西阁楼和庑廊一周。
  郑鸣玉一行边看边拍,慢慢来到二门,而今钟、鼓两楼已毁败不堪,仅留一幢铜钟,乃是清乾隆年间的遗物,重逾三百钧,高逾六尺半,口径五尺四寸,上铸法轮常转,皇图永固,帝道暇昌,佛日增辉十六字铭。钟声响亮优美,尤其是秋冬霜天叩击,声音清越,响彻全城,素有相国霜钟的美誉,是为汴京八景之一。
  郑鸣玉一行穿过钟楼,又来到天王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门楣殿额均有名人题字。天王殿之后,乃大雄宝殿,此殿更为宏伟,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高约为三丈九尺,重檐歇山,气势雄伟,层层斗拱相迭,覆盖着黄绿琉璃瓦。殿与月台周围皆有白石栏杆相围,在汉白玉石栏杆的望柱上,镂刻有五十八个狮子,刻工精巧,形态各异。这大雄宝殿的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世佛,均举高一丈三尺。东西两壁台基上所供奉的是十八罗汉。
  郑鸣玉一行出了大雄宝殿,来到罗汉殿,此殿呈八角形,俗称八角琉璃殿,其造型独特,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可谓凤毛麟角,独一无二也。该殿占地一亩二分,由游廊殿、天井院和中心亭三部分组成。八角琉璃殿于中央高高耸起,四周游廊附围,顶盖琉璃瓦件,翼角皆悬挂金铎银铃。殿内供奉四面千手干眼观世音金像,壁上绘的是《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形象地表现出南海观音普渡众生的场面。
  听一高僧讲述,这尊观音菩萨像是用一株完整的银杏树雕刻而成,是乾隆年间一名民间的无名艺人用了五十八年心血完成的艺术杰作。像高九尺多,重约四千斤,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六只大手及扇状小手三至四层,每只手掌中均刻有一眼,共计一千零四十八只眼,民间俗称“千眼千手佛”,为观音菩萨三十二法相之一。此造像不仅材料珍贵,雕工更是精巧,可谓鬼斧神工,甚是神奇,是大相国寺镇寺之宝。而八角琉璃殿诚为古建筑中的瑰宝,被誉为中原第一殿也。郑鸣玉和他的弟子们心怀敬意,上罢香烛。轻轻地走了出来。
  郑鸣玉一行又来到了藏经楼,这是一座高大的二层小楼。是寺院保存、收藏佛教经典的地方。藏经楼占地面积一亩余,面阔五间,进深丈五,高六丈许。藏经楼明间檐下悬挂篆书匾额,白底黑字,笔力遒劲,相传为清代书法大家孙星衍遗墨。这藏经楼下的回廊两边都是古玩铺。从北宋起,汴京城的大相国寺,“伎巧百工列肆,罔不有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是一个收藏爱好者热衷前往的古董交易市场。
  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宋人笔记中也多有逛大相国寺的记载。相国寺佛殿两廊出售的赵文秀笔与潘谷墨,很受书画家的喜爱,苏东坡赞扬潘谷墨“精妙轶伦,堪为世珍”,在京城时是那里的老主顾。他死后二十年,流放海南时的行书手迹也流回到相国寺的书画摊上。
  古旧书籍是这个古董市场的重头戏,很多文人学士都有在相国寺买书的经历。《曲洧旧闻》中说,黄庭坚在相国寺买到宋祁《新唐书》稿本,回去以后揣摩其改动字句处,“自是文章日进”。北宋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载,作者到京参加国学解试《律设大法赋》得第一名,然后到相国寺游观,“一日阅相国寺书肆,得冯瀛王诗一帙而归。”同书还记载,作者同乡上官极到汴京参加科举考试,“累举不第,年及五十方得解,赴省试,游相国寺,买诗一册,纸已熏晦,归视其表,乃五代时拜贴一幅。”郑鸣玉和他的弟子们在那儿浏览了很久,淘到了几件心仪的宝贝。不提。
  郑鸣玉一行又到各处名胜拍了许多精美的照片,此时已经是晌午了。郑鸣玉笑道:“孩儿们,今日收获不小,我们收拾一下东西,先回客栈,稍作休息。然后我们再好好地出来观灯赏月,欢度佳节。”于是大伙又是一番忙活,带着照相设备和采购的过节之物,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悦来客栈。不提。
  且说郑鸣玉一行回到了客栈,郑鸣玉偕夫人、爱女和众弟子们一起喝团圆酒,吃月饼。
  据说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最早始于唐朝,北宋时期在宫廷流行,到明代成为全民皆喜的一种中秋美食,它本是中秋拜月神的供品。现在,郑夫人买了很多月饼,花样有圆形的,菱形的。说起馅料,就更是花样繁多。有用杏仁、桃仁、橄榄仁、芝麻仁、瓜子仁做的五仁月饼,还有凤梨、枣泥、豆沙、牛肉、莲蓉等不同风味的特色月饼。还有许多美酒佳肴。郑鸣玉偕夫人、爱女和他的弟子们开怀畅饮。欢度佳节。亲人团圆,其乐融融,好一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吃罢酒宴,酒足饭饱。不提。
  郑鸣玉笑道:“孩儿们,换上新衣裳,带上相机,我们观灯赏月去也。”于是郑鸣玉偕夫人、爱女在众弟子的前呼后拥下高高兴兴地朝街中走去。不提。
  郑鸣玉一行首先来到大相国寺的山门前观看,只见月朗星空,满目花灯,只见大街小巷,各家店铺门前都挂上了色彩斑斓、五光十色、各式各样的灯笼。这些彩灯多用竹劈、梃杆做骨架,再纸糊彩绘,巧手制作而成,大小不等,造型各异。有三国、西游、红楼、水浒、西厢、三言、杨家将等人物的走马灯,上下左右摇摆的龙灯,头部伸缩的龟灯,两腮张合的鱼灯,长须瞪眼的虾灯,最多的是粉花绿叶的荷花灯。让人流连忘返、目不暇接。每年中秋,“走马灯”上都书写有趣的谜语,猜者如云,热闹非凡,流光溢彩,异彩纷呈。
  据传,汴京灯谜,起源于唐朝,盛于宋朝,发展于清末民初,繁荣于现在。古时的诗人墨客如:女才人李清照,王安石、苏东坡、苏小妹、秦观等名人学士都酷爱灯谜,而且这大相国寺商贾云集,灯会最多最奇,月圆之夜,寺僧又通宵献斋。师徒一行同步天街观灯闲耍。这山门正对州桥,果然好个去处,正是:
  时值八月,岁在中秋。虹桥如月嫦娥舞,绿波微微荡扁舟。园林幽雅射清辉,满目景物尽妍然。两岸花木各争奇,一派峰峦竟翠秀。桂花香色流金黄,老干虬枝压海棠。池插蒲公箭,榴火壮行图。月季花兰香幽芳。玫瑰紫优雅浓妆。山茶花烂如云锦,美人蕉独傲秋霜。水仙玉肌冰骨,牡丹花国色天香。玉树亭亭阶前砌,金莲冉冉满池塘。芍药芳姿少无匹,百合丽质也无双。红掌飘香赛丹桂,芙蓉冷艳压寒江。绣球融融月夜晚,金菊灼灼迎风扬。瑞香花金边为最。郁李花点缀风光。说不尽千般花卉,数不了万种芬芳。
  李文一笑道:“师父,今日花好月圆,正好吟诗作赋。徒儿不才,有诗一首,请听。”于是李文一摇头晃脑朗诵了一首李清照的诗,诗曰:
  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马立身笑道:“师兄好文采,小弟也有诗一首,请听。”
  马立身朗朗上口,是李清照的咏菊花诗,诗曰: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郑鸣玉偕夫人、爱女和众弟子玩赏了百花,又都去看灯游戏。但见那:
  玛瑙花城,琉璃仙洞,水晶云母诸宫,似重重锦绣,迭迭玲珑。星桥影幌乾坤动,看数株火树摇红。六街箫鼓,千门璧月,万户香风。几处鳌峰高耸,有鱼龙出海,鸾凤腾空。羡灯光月色,和气融融。绮罗人家,人人喜听笙歌。人来车往,看不尽花容玉貌,才子佳人,佳景无穷。
  且说郑鸣玉偕夫人、爱女和众弟子在大相国寺里看了灯,又到东门厢各街上游戏。到二更时,方才回转到铁塔前。只见宝塔灯火辉煌,比白日更加壮观。因天色已晚,游人多已散去。故而塔门已经关闭,塔前有几位高僧守护。
  郑鸣玉对寺僧笑道:“弟子心愿,想将这古迹永留人间,趁今日佳节,请院主开了塔门,让弟子拍摄了此愿心。可否?”
  内中一高僧笑道:“施主有此宏愿,我佛慈悲,善门常开,施主请登塔,老衲作陪。”
  且说僧人重开了塔门。郑鸣玉取出相机,徒儿们抬着三脚架,在高僧的陪同下,郑鸣玉带着众弟子,步入宝塔,到了一层,就打开相机,调焦取景毕,即行拍照,拍过一层,又拍二层,一层层直至塔顶。那塔上,层层有佛,处处有景,拍一层,赏玩赞美一层。直至塔顶,朝下一望,满城灯火,壮丽极了,正是:
  三五良宵节,中秋金色和。
  花灯悬闹市,齐唱太平歌。
  又见那六街三市灯亮,半空一鉴初升。那月光辉灿烂如银盘,这灯似鲜花裁成铺地锦。灯映月,增一倍光辉,月照灯,添十分荣耀。看铁锁星桥,瞧火树灯花。雪花灯、梅花灯。春冰剪碎,绣屏灯、画屏灯。五彩攒成。核桃灯、荷花灯,灯楼高悬。青狮灯、白象灯,灯架高檠。虾儿灯、鳖儿灯,檐前高挂。羊儿灯、兔儿灯,廊下增辉。鹰儿灯、凤儿灯,相连相并。虎儿灯、马儿灯,同走同行。仙鹤灯、白鹿灯,寿星骑坐。金鱼灯、长鲸灯,李白高乘。鳌山灯,神仙聚会。走马灯,武将交锋。万千家灯火楼台,十数里云烟世界。那壁厢,索琅琅玉革詹飞来。这壁厢,毂辘辘香车辇过。看那红妆楼上,倚着栏,隔着帘,并着肩,携着手,双双美女歌舞。绿水桥边,闹吵吵,锦簇簇,醉醺醺,笑呵呵,对对游人戏彩。满城中箫鼓喧哗,彻夜里笙歌不断。有诗为证,诗曰:
  锦绣场中唱彩莲,太平境内簇人烟。
  灯明月皎中秋夜,雨顺风调大有年。
  此时正是金吾不禁,乱烘烘的无数人烟,有那跳舞的,踩高跷的,唱戏的,骑马的,耍旱船的,狮子滚绣球的,东一攒,西一簇,看之不尽。远观那大雄宝殿的朱漆抱柱上,悬挂三盏硕大的金灯。那灯有花缸大小,上照着玲珑剔透的九层楼阁,都是细金丝儿编成。内托着琉璃薄片,正是其光幌月,其香扑鼻而来。
  郑鸣玉笑道:“长老,此灯是甚油?怎么有这等异香?”
  高僧笑道:“施主不知,此油不是寻常之油,乃是酥合香油。这油是从那西域运来,每一两值价银二两,每一斤值三十二两银子。三盏灯,每缸有五百斤,三缸共一千五百斤,共该银四万八千两。还有杂项缴缠使用,将有五万余两,只点得三夜。”
  董卜一笑道:“师父,这许多油,三夜何以就点得尽?”
  高僧笑道:“小施主,这每缸内有四十九个大灯马,都是灯草扎的灯芯,彻夜通明,只点过今夜,明夜油也耗没了,灯自然就熄灭了。”
  马立身笑道:“师父,佛家有什么说法吗。”
  高僧笑道:“小施主,老衲闻说,满城里人家,自古及今,皆是这等传说。但油干了,人俱说是瑞照,自然五谷丰登,若有一年不干,却就年成荒旱,风雨不调。所以人家都要这供献,阿弥陀佛。”
  郑鸣玉入乡随俗,也捐出几十两银子做香油钱。不提。
  这一夜,郑鸣玉和他的弟子们不仅赏月观花,还拍摄了一大批珍贵的照片。大伙玩的特别开心。郑鸣玉一行回到客栈,又闲话了一阵家常,就各自回客房睡觉了。这是郑鸣玉和他的弟子们在他乡度过的第一个平静的月圆之夜。不久,中日战争全面暴发了,一切都乱了。郑鸣玉和他的弟子们又到了哪里?又有什么故事?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书到这里,暂告一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