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影楼旧事>第十一回 游开封府

第十一回 游开封府

作品名称:影楼旧事      作者:心意满庭芳      发布时间:2020-08-17 08:29:10      字数:5764

  诗曰:
  铁塔千年开元寺,相国门前翠华临。
  霞烘烟锁苍山碧,寒潭波涌现龙亭。
  阳春三月柳堤新,绿影摇迤丽人行。
  喜看黄花遍圃中,梁园汴菊最有名。
  话说郑鸣玉看见面前有一座城池,甚是巍峨。
  郑鸣玉笑道:“孩儿们,你们看,那是什么去处?”
  李庆福笑道:“师父,想是那开封府吧。”
  郑鸣玉笑道:“正是,我们进城去也。”
  郑鸣玉驾车在前,郑伯纯、郑崇镖紧跟,董卜一、马立身、李庆福、李文敬、李文一、何玉珊、王可尼、梅超群、高锦秀九骠骑是随后缓辔而行。不多时,至城门下马,过桥,入进三层门里,真个好个皇州,但见:
  城楼高耸,垛迭齐排。周围活水通流,南北高山相对。六街三市货资多,万户千家生意盛。果然是个帝王都会处,天府大京城。绝域梯航至,遐方玉帛盈。形胜连山远,宫垣接汉清。三关严锁钥,万古乐升平。
  诸位看客,这开封府,古称汴梁,乃八朝古都,又名东京。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迄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先后有夏朝,魏国,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继在此定都,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大宋文化”。著名的古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时称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城内有包公祠、铁塔、相国寺、龙亭和潘杨湖等多处名胜古迹,正是:
  祥云笼罩,凤阁龙楼生瑞气。
  含烟翠柳,酒旗飘香迎客来。
  天香影里,瑞兽吞珠聚丹墀。
  仙乐声中,亦歌亦舞俏佳人。
  珍珠帘卷,红木案上紫金台。
  凤羽扇开,白玉阶前停宝马。
  沉沉钟鼓,声声劲催商贾行。
  且说郑鸣玉一行在那大街市上行时,汴梁城的大街上,人烟稠密,一派繁华景象。但见人物轩昂,衣冠齐整,言语清朗,那两边做买做卖的,忽见这郑鸣玉、郑伯纯、郑崇镖三驾马车和董卜一、马立身、李庆福等九位少年才俊,跨马而来。人们以为是什么大官或富豪呢,丢了买卖,都来争看。那些人有知事的,看看儿就回去了。有那游手好闲的,并那顽童们,烘烘笑笑,都纷纷上前询问。不提。
  郑鸣玉笑道:“老乡们,我们是顺德府玉光照相馆的,路过此地,不过要在这儿住一些日子。如果你们想照相的话,明日开始可以到大相国寺门前找我们去,我们一律给予优惠。这郑鸣玉顺势做了一个小广告。不提。
  且说这街坊游人听郑鸣玉说是照相的,具感到稀奇,因为那个年代照相还没有普及不说,而且在当时一般人家也照不起;再者,在开封府虽然也有几家照相馆,可是人手都少的很。现在像郑鸣玉这一班气势的着实令人钦羡。不仅仅是这样,因为那玉光照相馆的名声太大了,这开封府对郑鸣玉师徒那是闻名已久也。众人皆道:“明日我们都去找师傅们去拍照。”不提。
  且说行不多时,过了鼓楼,转过一道弯,来到马市街,忽见一座门墙,上有“悦来客栈”几个大字。
  郑鸣玉笑道:“孩儿们,我们就住这家客栈好了。”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简短捷说。郑鸣玉他们就在这悦来客栈落脚了。不提。
  且说郑鸣玉他们到了开封府,按原计划要在开封府住几日,一是歇歇脚,补充一下体力;二是看一看形势如何变化,同时这开封府很繁华,也想寻找机会挣一些银子;三是游览一些著名的古迹名胜,留下一批精美的照片。这是郑鸣玉的主要目的。
  郑鸣玉笑道:“孩儿们,我久闻这里大相国寺甚是热闹,现在时光尚早,而来坐了这两日马车,腿都坐麻了,我们出去走走。”于是郑鸣玉携夫人、爱女和众弟子转东过西,穿街过巷,不觉就到了那大相国寺了。但见九流三教,做买卖赶趁的,正是游人如织,好不热闹。
  郑鸣玉一行走进天王殿来,只见那东一堆人,西一堆人,都围裹着。郑鸣玉进到里面,举眼看时,却是一个说评话的摆着一个书场,聚了许多人,坐在那里听他说评话。说的是北宋金枪倒马传的故事。正说到:“太宗皇帝驾幸五台山进香,被潘仁美引诱观看透灵牌,照见塞北幽州天庆梁王的萧太后娘娘的梳妆楼,但见楼上放出五色毫光。太宗说:‘朕要去看看那梳妆楼,不知可去得否?’潘仁美奏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何况幽州?可令潘龙赍旨,去叫萧邦暂且搬移出去,待主公去看便了。’当下闪出那开宋金刀老令公杨业,出班奏道:‘去不得。陛下乃万乘之尊,岂可轻人虎狼之域?倘有疏虞,干系不小!’太宗道:‘朕取太原,辽人心胆已寒,谅不妨事。’太宗就同了一众大臣离了五台山,来到幽州。梁王接驾进城,尚未坐定,一声炮响,伏兵齐起,将幽州城围得水泄不通。太宗召杨令公父子九人,领兵来到幽州解围。此叫作八虎闯幽州,杨家将的故事。”说到那里就不说了。
  郑鸣玉一行也走到别处游览了。不提。
  且说郑鸣玉一行在那城里逛来逛去,正是看不完的锦绣景色,尝不尽的人间美味也。师徒是一路谈笑,真是其乐融融。不觉之间,来到一座古桥前,此处更为热闹繁华。
  书中代表,此桥大大有名,此桥建于唐代,时称“汴州桥”,是唐朝汴州节度使李勉所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五代时称“汴桥”,北宋时改名“州桥”,也称“天汉桥”。此桥正对于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过。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柱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水、瑞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桩,盖车驾御路也。由此可见,当年的州桥,是一座镌刻精美、构造坚固的纯石结构的平桥。
  宋代汴河流经东京的里外城,河上有桥十三座,其中以州桥最为壮观。当年州桥“两岸夹歌楼,明月光相射”,每当月明之夜,晴空月正,登桥观月的人群,纷至沓来,熙熙攘攘。人们俯瞰河面,银波泛泛,皎月沉底,一时“州桥明月”被誉为一景。清人无名氏题咏:
  石桥高踞浚仪沟,月色如银冷浸秋。
  鳌背负山银阙涌,虹光横海玉梁浮。
  香车已尽花间市,红袖歌残水上楼。
  几度有人吹凤管,汴州风景胜杭州。
  古州桥是北宋时东京城内横跨汴河的一座大桥,也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桥下汴水奔流,浪声滔滔,桥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两岸商业十分繁荣,笙声连成一片。站在桥上,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中间是天街。《水浒》里杨志卖刀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此是闲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郑鸣玉一行漫步在桥上,只见两岸商铺林立,做买做卖,游人商贩不断,南来北往络绎不绝。河面上樯桅排排,千帆竟举,画舫游艇,才子佳人,酣歌醉舞,正是一派繁华景象也。
  郑鸣玉笑道:“孩儿们,当年,大画家张择端画了一幅《清明上河图》,流传千古,我们今日要用照相机把这州桥盛景摄下来,大伙就行动吧。”
  那郑鸣玉一发话,董卜一、马立身、李庆福等人各找最佳位置,纷纷捕捉光影去了。不提。
  且说郑鸣玉一行从州桥下来,又游玩了几处旧街老巷,就回到了悦来客栈,一起用罢晚饭,就在院中一个花厅里休息,大伙是一边品茗,一边说闲话,说着说着就扯到那清明上河图了。
  董卜一笑道:“师父,看这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后,徒儿我有一个问题。”郑鸣玉笑道:“咦!好徒儿,你发现什么了啊?”
  董卜一笑道:“师父,这州桥的高度、形状以及桥洞前的渡船好像与史书记载的事实不董卜一这一说,大伙都感到非常稀奇,于是就七嘴八舌的争论起来了。
  李庆福笑道:“现在存世的《清明上河图》有两卷,一卷是张择端所绘制,一卷出之仇英之手。前者是以宋时东京州桥景色为之,后者是以描绘明代苏州虹桥为之。二者画中人物众多,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画面工整细腻,色彩鲜艳,典雅清丽,工而不板,细而不繁,妍而不媚。村郊风光,绵绵群山,优美田园。一望无边的河流,河边牧童骑牛漫步。虹桥横跨两岸,河中船只穿梭往来,两岸商贾繁忙。沿河游人如潮,楼阁殿宇,金碧辉煌。等等盛景,不一而足。画风相似,如出一辙。但仔细观来,二者迥然不同也,前者桥前一舟,急欲放桅而过焉。后者则杨帆而越。此一桥岂能两渡乎?是为怪?”
  董卜一笑道:“庆福师弟,愚兄正是因此而不解也。”
  郑鸣玉笑道:“孩儿们,你们卜一师兄这个问题提的好,我们拍照古迹名胜,不仅要拍出它的沧桑面貌,倩丽之影,还需要考证其历史真伪,世代变迁之影响,因此要加倍努力学习,刻苦研究才对啊。你们大伙说说看。为什么会这样呢?”
  马立身笑道:“师父,徒儿我认为是这样。‘汴京遗迹志’载:洪武三十二年(公元一三九九年)黄河泛滥,而河及闸具被湮废,冲塌土城,水从封丘门流入里城,官廨民庐淹没倾圮。天顺五年(公元一四六一年),河复决,冲入汴城,宗藩皆避水邻邑,自是公元一四六一年以后,黄河不入汴城,殆百年矣。公元一五四六年前南熏门内东西有河弗涸,不复通舟楫矣。是河之上,有东西二桥见存,东曰小桥,直对南熏门,西曰雷家桥在今南察院前。当时李濂如此清晰的明白无误的方位记述,充分证明砖拱州桥的桥身,早在李濂生前的洪武三十二年(公元一三九九年)或者在天顺五年(公元一四六一年)就已经淤没地下。所以,砖拱州桥的桥身,绝不是直到明末崇祯十五年(公元一六四二年)的二百年间,开封城没有再受到黄河水灾的严重破毁。所以才造就了‘如梦录’描绘的开封城的繁荣景象。据此推断,该砖拱州桥桥身淤没于地下,如此算来,古州桥沉没距今至少应当是五百五十多年了。在这期间,应该有两座不同形状、不同朝代的州桥也。否则,就没有办法解释那两卷不同风格的‘清明上河图’了。”
  李文敬笑道:“师父,据史书记载,宋时州桥是木桥,而且是平桥,明朝时,周王将州桥改建为拱桥。‘州桥明月’为明清汴京八景之一。这明明是两座不同的桥吗?谁能证明其不然呢?”
  书中代表,在五十二年后,当代考古方才发现这东京州桥的真面目。考古发现此处为桥上桥,上面的桥为砖石结构,桥呈拱形,为虹桥,南北跨度五丈多,东西宽九丈。桥面用青石板铺墁,石板桥面下是衬砖。衬砖绝大多数是明代青砖,但第一、第二层之间也发现一些带菱形阴纹的宋砖。拱圈,为砖砌三伏三劵的双心圆,厚三尺,拱圈东西长九丈。孔高近两丈,拱跨一丈六尺,矢高一丈二。拱圈东端还看到有一个既低又窄与该拱圈对接的小拱圈。桥墩,是用青石条顺砌的条形墩,砖砌墩墙高逾八尺。桥孔下的地面,除在靠近两侧青石条桥墩处,顺着桥墩东西向各铺放两排方形长木,其余均以石板铺墁,石板大小不一,铺墁也不规则。其建筑风格属于明代的桥梁工艺。下面一桥为木桥,在桥墩下还可见到两层密排的方形长木,上层南北放置,下层东西放置。方形长木宽一尺多,厚约一尺。每层方形长木的实际长度不等。上层南北放置的方形长木直接压在桥墩下,既作为桥墩的基础,也起到桥孔地面垫层的作用。而下层东西向的方形长木,衬垫在上层下且埋在淤泥中。是利用了北宋州桥原基,改修了桥墩,增修了桥劵,改棚梁式石桥为砖石结构的拱形桥,古桥是明末崇祯十五年,明军与李自成交战,扒开黄河淹没开封,州桥亦在这次水患中淤没于地下。可推测它是在明洪武年间重筑开封府城时,约在公元一三七八年前后所修,也可视它为明代桥梁。在同一位置上叠压着两个时代的,两座不同结构的州桥,它们是北宋以后,明代人利用淤死的宋代州桥桥面作基础,在上面又重新另建了一座砖石结构拱形桥。俗称桥上桥。进一步考古发掘证明它的的确确是明州桥叠压在宋州桥之上的桥上桥。此是后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李文一笑道:“师父,如此说来,这州桥故事十分有趣,那‘清明上河图’之谜也不难解开了。张择瑞的舟横桥头忙下桅,仇英的杨帆飞渡过青石。都是真实的写照也。”
  郑鸣玉闻之大笑曰:“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后生可畏也。”
  郑鸣玉顿了顿又笑道:“天色已晚,孩儿们就聊到此吧。”
  于是大伙便各自回客房睡觉去了。不提。
  且说次日一早,大伙早早起来,洗漱毕,吃罢早饭。郑鸣玉便携夫人、爱女和这一班弟子带好照相的设备,直奔那大相国寺而去。因为是轻车熟路,所以,转眼之间就到了那大相国寺了。
  董卜一笑道:“现在我们要一边游玩,一边赚银子了啊。”
  马立身笑道:“这个自然,趁现在游人不多,我们先去那铁塔拍一些晨曦倩影,岂不美哉?”
  郑鸣玉笑道:“正该如此。”
  于是郑鸣玉师徒就到铁塔游览区了。这铁塔是开封府的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主要的景点,铁塔高约十八丈,八角十三层。始建于公元一零四九年,即北宋皇祐元年。又因遍体通彻褐色琉璃砖,混似铁铸,从元代起民间称其为铁塔。它设计精巧,完全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式结构形式。塔砖饰以飞天、仙姑、云龙、坐佛、菩萨、乐伎、僧人、麒麟、狮子、曼陀罗花等数十种花纹图案。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砖与砖之间如同赴凿,有沟有槽,垒砌严密合缝,堪称宋代砖雕艺术杰作。建成九百多年来,历经战火、水患、地震等灾害,至今巍然屹立孤傲千秋。铁塔以卓绝的建筑艺术及宏伟秀丽的身资而驰名于世。
  据《如梦录》记载,基座辟有南北二门,南门上有一块“天下第一塔”门匾,基座下有八棱方池,北面有小桥可跨池而过,由小桥进北门入塔。可见,铁塔曾是坐落在水池上的水中塔,建筑艺术风格之奇特,实属罕见。
  铁塔位于开封市东北角归远门里原甘露寺东侧,这座铁塔的建造同一颗舍利有关,相传释迦佛舍利被古印度的八个国王均分。其中摩陀国中的一份在二百年后被信仰佛教的阿育王所有。据说他取出佛舍利分藏在八万四千个小塔内,运送到各地,其中一部分传入我国。浙江宁波的阿育王寺就是因为得到一份阿育王的佛舍利而建造的,到了五代时期,占据浙江一带的吴越王将阿育王寺的佛设立迎入杭州供奉,后来宋朝军队逼近吴越,当时吴越王降宋。宋太祖赵光义就把佛舍利供奉在东京的滋福殿中,后来又命人在城内开宝寺的福圣院中修建了当时被称为京城之冠的十三层木塔,用作供奉,这座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开宝寺塔。
  开封宝塔在建成五十五年后毁于雷火。公元一零四九年当时宋仁宗重修开宝塔,这次重修,换了地方,由福盛院搬到了上方寺。为了防火,材料由木料改成了砖和琉璃面砖,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铁塔。
  故铁塔又名开宝寺塔。
  铁塔是汴京八景之一.塔身内砌旋梯登道,可拾阶盘旋而上,直登塔顶。当登到第五层时,可以看到开封市内街景,登到第七层时看到郊外农田和护城大堤,登到第九层便可看到黄河如带,登到第十二层直接云霄,顿觉祥云缠身,和风扑面,犹若步入太空幻境,故有“铁塔行云”之称。元朝曾任承事郎、集贤殿待制,大名鼎鼎,号称瀛洲洲客的散曲诗人冯子振有诗赞曰:
  擎天一柱碍云低,破暗功同日月齐。
  半夜火龙翻地轴,八方星象下天梯。
  光摇潋滟沿珠蚌,影落沧溟照水犀。
  火焰逼人高万丈,倒提铁笔向空题。
  且说朝阳升起,游人纷至沓来,郑鸣玉和他的弟子们也忙起来了,众多帅男倩女、商贾游人都要与那古庙、铁塔傍边留影纪念。在欢声笑语中,郑鸣玉和他的弟子们忙得不亦说乎。
  书到这里,暂告一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