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好些事都是琢磨出来的
作品名称:大地回音(第一部) 作者:秋粮 发布时间:2020-08-03 10:02:14 字数:3830
一
郭冬宝家的小日子正发生着日见一新的变化。他本人养狗的计划在一天天成熟;老婆对歌唱艺术的追求势头日盛,且看到了前景。她常常是早出晚归向老师请教,自己找没人的地方猛练、苦练。
前些时候她往家里买回一对儿黄鹂鸟,那美妙清脆的鸣唱声给这个家庭环境营造出一方天籁般的音韵氛围,令她为之倾倒,为之迷醉。为了能唱好歌,达到最高艺术境界,她千般研究万般琢磨,将脑功能开到最大马力;从深邃的天宇到大山峡谷,延伸到广阔的平原展向辽阔的大海,凡是能发出声响的发不出声响的一切事物,她都要仔细琢磨潜心研究,点点滴滴品味着音乐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她认为老师所教的乐理常识和演唱技巧远远不能满足她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天上的白云在缓缓浮动,在一般人眼里是没有声音的,她认为作为歌唱家,必须要“体感”到其中有不同情感的韵律在内,还要找到白云浮动时的乐感音色;高山峡谷给她带来的感受也要悟出韵律力度和音色;山涧溪水、湛蓝天空、辽阔草原、大江大河无不是她深钻细研的对象。
最令她激动的是她想到了鸟的鸣叫声,她认为人的声音和发音技巧远比不上鸟类;鸟类会唱歌它是与生俱来的,人要想会唱就得学,一个是天然的一个是人为的,这差别就大了,因为真正的美属于自然。于是她去花鸟鱼虫市场买回一对儿黄鹂鸟,虚心向自然学习。
姜红菊是个特别有心眼儿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求自己做到极致、完美;她是那种踏雪寻梅感悟诗情画意的人,力求将自己人生的精华凝练到音乐艺术中去,像邓丽君一样,让她的声音响彻云霄,梦想着自己的歌声像天上的一道银河,把美妙洒向人间。
今天她一个人在家,耳听着黄鹂鸟时断时续的鸣唱,仔细品味着它的乐感和发声技巧,手里还拿着一块小镜子,看着自己的口型和面部表情。她听着唱着,不觉自我陶醉其中,耳边能突然响起潮水般徐徐而来的掌声,立刻对着墙壁深深地鞠躬,且自言自语地说:“谢谢!下面我再为大家演唱一首《路边的野花你莫要摘》。”随之她眯着眼睛享受一番臆想中观众的“热烈掌声”,随之而来响起了歌曲的前奏。
正当她张嘴要唱的时候,“嘎啦”一声钥匙响动,开了门。郭冬宝牵着他的狗呼呼呼,踢踢踏踏进来了。
姜红菊生怕断开这种玄妙而难得的最佳状态,谨慎地保持着那种状态,小碎步走到阳台看着小镜子唱了起来。
郭冬宝看着老婆视若无人躲开他到了阳台上唱歌,心说,‘呀,神经病。怎么能到了这个程度,这也太有点那什么了吧。’他感到无聊尴尬。于是冲着狗努努嘴。
他的这狗一见他努嘴就要叫一声,这是训出来的。
狗“汪”地叫了一声,阳台上的两只鸟一听,瞬间吓破了鸟胆,奋力扑棱翅膀“吱吱喳喳叽叽叽”,左冲右突慌跳成一团,扇落下几根羽毛从笼壁飘落,发出的声音像抠锅底儿一样刺耳。
姜红菊专心练唱的状态被冲散了,不满情绪充塞到心里。她走到客厅严肃地警告郭冬宝:“郭冬宝,我告诉你,把你的狗牵远点儿,别让它叫。明白吗?”
郭冬宝嘲弄地撇撇嘴不以为然地笑笑,说:“呀呀呀,还不知咋回事呢,这个那个样子实在不小。我在这个家都不会活了。”
姜红菊一本正经地说:“我在做正事。知道我为什么买回黄鹂鸟吗?”
“呵呵,不知道。”
“买回鸟来我就是要受它的影响,唱出最好的音色来;你倒好,弄上狗汪地叫了一声,你听那鸟叫成啥了,吓成啥了,这太影响我了。”
虽然老婆的态度很严肃,郭冬宝却没当回事,嘻嘻地撇嘴说:“你快算了吧,玄玄乎乎的,啥事一到你身上就变了。这狗就叫了一声,它叫它的你练你的,谁影响谁呀?”
这就是夫妻间在家讲歪理。姜红菊耐着性子坐下来给他解释:“你什么都不懂。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讲,人在本质上有‘随风倒’的一面,跟什么事物接触多了,很自然就要受到影响。这你就知道我为什么买那两只鸟了吧?”
“我吃多撑得,管你买什么鸟。”
姜红菊亲昵地在他胳膊上拍了一把,说:“黄鹂鸟的叫声你听见了,那多美;声调婉转,透着一种远方的空旷的美,峡谷潺潺流水的美,清澈嘹亮尽显切金碎玉的美。它穿透力强,能爆发出速度和力量;你这狗叫是什么声音呀?噪音、杂音,叉音,让人感到杂乱、恐怖,只能坏事。人受到它的影响会变糟的。”
姜红菊虽然讲了很多,但郭冬宝只感到肉麻,丝毫不认同她的这些无稽之谈,听不懂之谈。只是讲歪理说:“你说的这些我以前没听过。那我成天和狗接触,要按你说的会跟上变的话,难道我还能变成狗?”
“那可不好说,你小心点吧。”
“我看你是中邪了。学个唱歌唱就唱呗,还听上鸟叽哩哇啦叫,这就能学好声乐?那飞机上的空姐就能长出翅膀来?人吃猪肉就能变成猪?”
“不跟你说了,无聊。在这些问题上咱俩没有共同语言。”
“好了,说别的。”
“冬宝,你真的不懂,我这是艺术,艺术是什么?”
“嘿呀呀,别大惊小怪的。不就是唱啊跳啊的,小儿科。实话对你说吧,不谋正事的人才搞艺术呢,那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听不听唱歌不影响正常生活。旧社会吃不开饭的人才唱戏,还不一个意思?”
“你太可恶了。我给你讲,艺术是人类最初感觉到了生活的美,感觉到了生活有一种需求,但普通人又找不到那种明快的美,只有钻研艺术的人去苦苦得寻找它,挖掘它,发现它,表现它,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
“呀呀呀,听不懂。别说了啊,酸溜溜的,听不惯。”
姜红菊不管不顾,继续讲:“艺术是先知先觉的人们创造了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好了,我对你说的这些不感兴趣,不爱听。”
“郭冬宝,我跟你憋上这口气,你等着,我一定要让我的歌声冲上艺坛,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行了,我胆儿小,别给吓出个毛病来。你呀,现在才张开嘴巴学唱,就琢磨要超过这个超过那个;你就不担心超得快了栽跟头?啥都别想,有时间唱唱就是了。”
“当然要唱。”
“不是我说你,人家电视上那些唱歌的没一个你能看上眼,不是这儿不对就是那儿错了,就你对?我不想咒你,这辈子,你要能唱出黄鹂鸟的声音来——”
“你就怎么样?”
“我就改名换姓。”
“改名叫什么?”
“我不叫郭冬宝,我叫烂墩布。”
“哈……记住了啊,要改不能只在家里改,从户口本上彻底改掉。你准备改名换姓吧,谁要烂墩布就叫你,我是要腾飞的。”
姜红菊说的这腾飞二字,让郭冬宝一下子想到了二姐夫,今天在他家他说了好几次要腾飞,自己是要站在狗背上腾飞,自己的老婆学唱歌也要腾飞,好家伙,这家里人人都腾飞,天上乱不乱呀。
二
暖融融的阳光铺撒在窗前的大炕上。姚文国端坐在小炕桌前,戴着一副旧式圆片老花镜,小桌右侧放着一杯热气袅娜的香茶。他左手端着《三国演义》,神情投入地读着。
他喜欢看古书,四大名著,《隋唐演义》《岳飞传》等等他都爱看,但最爱看的是《三国演义》,反反复复不知看了多少回,总觉着每次看都有学不完的东西,而且每次看总是摇头晃脑地念出声来:“二公谁是卧龙先生?长须者曰:‘欲寻卧龙何干?’玄德曰:‘某刘备也,欲访先生,求治世安民之术。’……”
要说姚文国,确实善于巧用心机,很有超前意识(只是生活基础和见识受到了限制)。对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产生新意识,他都要在脑子里转几个圈,问个所以然,当然实在想不清看不透的也就算了;可一旦被他理解了其中隐含着什么,这就要跟着来照着学。
姜红莲拿着一件给他刚缝制好熨烫展的浅灰色印着暗花,一排盘扣的中式褂子走了进来,说:“给,试试,看合适不合适。”
这件衣裳是在姚文国多次软催下姜红莲给他做的。
最近他发现了一种商品出售现象——包装;以前卖东西谁家都不讲究什么包装,都是论堆、纸包,好点了弄个粗糙的纸箱子套上,马虎了事;嗳,现在变了,讲究要包装,要精美,宣传词语要诱人要震撼要绝,哪怕是再破烂的伪劣商品,但包装要像模像样是鼻子是眼,等你买回来仔细一看,“啊呀”一声发现上当了,晚了,人家赚了,你赔了。这就是包装和诱惑起到的作用。姚文国由此想到了自己的职业,虽然我不是商品,可我是个医生啊,我的形象也是对外的,和商品作比较的话有相同之处。看病医术要好,但面子也得卖好。他这个人做事本身就是钱串子爬沙土——道道多。他深知自己这个中医的水平,必须得弄点虚的,打个幌子,看上去要像模像样才行,那就先从外包装开始吧。
他认为当中医,最讲究最考究的是一个字——老!中医是我中华古国医学的起源。那些历史上提得起来的名家如华佗、李时珍、扁鹊、孙思邈等等,都已作古。那是医中翘楚,医术高超的代名词。而现在有些医术平庸的中医,就盼着自己老,经常在琢磨,怎么才能未老先老呢?只要面部出了老相,耗够年头,表情木讷,留起长胡子,这就成了!水平二字就写在脸上了。姚文国就想,自己已是五十大几的人了,离真正的老态龙钟老值钱的模样还有一段时距。从外观长相上没任何办法一下子变成八十多岁的龙钟老朽,但在神态上,衣着打扮上,说话的语气和面部神情上,这里面大有文章可作。于是他三番五次软逼着姜红莲给他做了这件中式褂子。衣服上的盘扣姜红莲不会盘,还是老丈母丁山花给盘的。
他认为只要给人感觉老到一定程度,这个中医就成国宝了;姜是老的辣,中医是老的好,树是老了才有灵性,古董是年头儿久远了那才值钱。因为中医看病全凭经验,老中医必有老道行,老经验。
姜红莲给他拿过衣服要他试穿,此时他看书正在全神贯注的劲头上,像是快车猛然间停不下来,只是摆手要她别打扰。
姜红莲伸手拽了他的书放在一边,说:“先试试,书啥时候不能看?”
姚文国克制了不满情绪,喝了口水才慢悠悠地说:“我拿你一点办法没有。我给你讲,这个读书,读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容不得他人打搅;你这一拽书,突然打断我的思维,看半天白看了。”
“少来这套,我知道你的水平。坐车都能坐错,看书更是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