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第4节
作品名称:雨打风吹去 作者:廖梦君 发布时间:2020-07-16 17:43:13 字数:4116
文化基地土地红线划定了,这个基地由谁来担纲?这是一个肥缺,人选问题上颇费踌躇。韦从在考虑两个人,一个是邹利克,邹是文丛林部长的人,用他可靠。但他已经是集团经营公司总经理,不可能腾出手来。另一个便是柳克明,柳克明是代副书记的人,同样可靠,他是副总经理,可以兼任文化基地的总经理。柳克明听到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这是一个机会,他想,在人选尚未确定的时候,自己主动出击便有获胜机会。于是他向韦从提出请求。韦从见他如此积极,便答应了。
召开集团党委会的时候,韦从将此事提出。他刚提出,余则先心领神会,赶紧呼应说:柳总是个合适人选,我赞成由他担纲。他有这方面的经验,搞经营是一把好手。稍停,余则先又说,文化基地要成立一个公司。关于公司的性质,应是“有限责任公司”,我想,至少要有两个投资主体:三阳晚报报业集团当然是题中之义。另外还需要从外面引进一家投资主体。要增加2000万投资帮助基地做前期开发。目前集团负债2个亿,因此要迅速开展招商引资。
介子成接着说:土地开发是朝阳产业,要双管齐下,一面开发,一面立项招商。此事不宜拖,要抓紧。
邹利克对文化基地早有觊觎之心,于今眼见肥肉就要落于他人之口,却又不能虎口夺食,心里颇为不爽。便借故说:文化基地的定位是什么?与集团的关系究竟究竟是子公司还是分公司?这一点一定要明确。我们现在已经有这么多公司,关系都不是很清楚,不能又搞一个不清不楚的公司。
他的话并未引起在座者的共鸣,也没有让韦从感到特别新鲜。邹利克心里自是不快,但也无可如何,就缄口不语了。
大家又议了一通,主要集中在明确基地的经营模式上。最后的共识是:采取回避风险的开发经营模式,主要是招商引资,而不是自己投钱开发。因为自己投钱一是风险太大,二是目前也拿不出钱。
听了大家的意见,韦从说,同意成立“三阳晚报报业集团文化基地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集团控股子公司,由集团和另一投资商两个法人作为投资主体。具体由柳克明同志负责,公司内部机构按精简高效原则设置,人不要太多。柳克明听了,非常高兴,不假思索地说:一切按韦书记的指示办!
就这样,柳克明着手运作。
朱开来听说柳克明担纲文化基地的开发建设,立马感到是一个极好机会。他给柳克明打电话,约他在繁昌文化娱乐城见面,想与他谈谈合作事宜。柳克明高兴应约。于是他们当夜就在繁昌文化娱乐城进行了密谈。廖明才久未与朱开来联系,见其来,亲自为之敬酒:有一段时间没见面了,老朋友,你现在是天南海北地飞,令老兄好生嫉妒哩。说着,俩人都笑起来。敬了朱开来,再敬柳克明:柳老弟,你要多关照我的生意,你不知道,我和三阳晚报已是二十年的交情了,你们那里的伍记者,刘记者都是我的老朋友。
这可不简单,柳克明说,二十年交情!人生有几个二十年?就凭这二十年的交情,我们干!于是三人一饮而尽。
廖明才说,你们谈,需要什么尽管说。
朱开来说,好好,廖老板是厚道人,立得稳,行得正,朋友多,三阳市很多娱乐场所倒闭了,你依然如火如荼,这就是本事啊!
还不都是靠朋友们捧场?我要好好感谢你们的抬爱。今晚的饭菜免单!说完,廖明才与他俩一一握手,你们慢慢吃,那边还有点事,我得去一趟,失陪了。廖明才说着,连连拱手。
朱开来也拱手说,谢谢!
廖明才刚离去,朱开来问柳克明:老弟,现在土地是黄金,你那里有多少地?
大概一千五百亩,柳克明说。实际上有近两千亩。
你发财了,只要随便弄一点出来,你就可以发大财。我看是这样——朱开来凑近他,如此这般说了一个计划,柳克明欣然点头。朱开来说,事成之后四六分成,我四你六。柳克明想了想,自己没出一点力,得六,也不错,便答应了。
韦从那里你先给他一百万,这个是必须花的,不然过不了关。朱开来说,这个钱我帮你打,柳克明听了很高兴,举起酒杯与朱开来碰了碰:我俩可是同舟共济,一定要坚守秘密,不然,事情就不好办。朱开来说,这种事我见得多了,你放心,只要我们俩心连心,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就什么都难不倒!共产党员意志坚如钢铁!他说着笑了笑,一击掌,学着小孩的说:拉钩扯钱,一百年,不许变。变了的是小狗!哈哈哈……
柳克明告别朱开来,第二天就向韦从汇报了与朱开来合作的事,且透露了将有一百万入他账的信息。韦从听了高兴,且说,这是好事,朱是地产大王,在三阳是很有影响的。他的背景很深,他来做,对我们有大利。但为了体现公平公正,我们还得搞一个招商引资的活动,要发布广告,向全国招标,谁的实力强便是谁。这个形式少不得,不然,别人会说我们“暗箱操作”。
柳克明答应着。韦从又说,下周我要去南美走一趟,这段时间的工作要抓紧抓细,千万不能出差错。
您放心,我会尽职!
韦从点了点头,从喉咙里挤出两个字:好,好!
朱开来的生意越做越大,他以三阳市为基地,又在北京、大连、青岛、贵阳等地开了分公司,据说财富已达三千亿。为了赚取更多的钱,他不断扩张,准备去非洲开金矿。而三阳晚报这个文化基地,他以为是大有赚头的,且不费多少气力,只需随手一带便可。
韦从借去南美三国考察的机会检查了自己的病,在哥伦比亚波哥大医院检查时,医生给了他一种新药,让他试试。韦从将信将疑,不敢贸然服用,他怕这是人家拿来作试验,后经网上搜索查询,说对某些人群有一定效果,他对照病症,想想还是先不服为佳。
夜幕降临,天边的云彩造出活泼玲珑的景致。韦从看着这景致,心中突然冒出人生短暂的念头,想自己尚不到五十,便患上了这等病,真是上天不予寿。虽有钱,却是享受不到该有的快乐和幸福。惟一让他放心的是女儿已在美国留学,只要不特别的大手大脚,这一生的费用不成问题。她应该有个好前程,此刻她在干吗?想着想着,韦从感到体征异常,觉得身体有些不适,有点发热,头疼,他躺下来,闭目养神。
从南美回国,韦从休息了一段时间。
一年一次的体检对每一个报人来说是一种福利。可阳建新今年不想去,他觉得自己身体好好的,不必让那些庸医劳神费力,就像到处都能看到的免费量血压、测血脂一样,没有病他也会把你弄出个病来。免费只是一种诱饵,你要是觉得他在行善,那就大错特错了。那些无良之辈穿着一件白大褂,装模作样地给你这里测一下,那儿捏一捏,然后就说你身体有问题,让你买他店里的药,费尽心机推销那些既治不好病又药不死人的“药”,给你大包大包的拎着,你以为他为你着想,实际上你掉入他黑色的陷阱里了。阳建新很清醒,他知道自己的身体,什么毛病也没有。现在许多病都是吃出来的,那些公款吃喝,吃得人们都成了“三高”患者。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只要管住自己的嘴,有规律地生活,心气平和,病就不会来找你。
正在这时候,他的手机响了,他赶紧接听,是一个线人打来的电话:是阳记者吧?
阳建新说是的,哪一位?
我向你报告一条重要线索,我们这里一个农贸市场发生大火,死了好多人,你赶快来吧。
阳建新问,具体位置在哪里?
南区新村。
好的,我马上到。谢谢你提供信息。阳建新说着,挂断了电话。然后坐出租车赶到南区新村。到那里时,大火还在燃烧,阳建新看到一名消防队员正冒着浓烟往火中冲。另一名消防员跟着冲了进去,一会儿功夫便抱出一个人来。阳建新找到区消防队队长,准备采访。这时,一个啤酒肚走过来对他说,你是什么人?阳建新说,我是三阳晚报记者。啤酒肚马上把他拉到一边说,你是阳记者吧?
是的,我叫阳建新。
啤酒肚马上从袋里拿出一个信封塞到他口袋里:老伙计,这件事请你关照,不要报了,现在情况不明,不管死伤多少人都不要报,这是一点小意思。
阳建新不想收他的信封,不想要这种封口费。啤酒肚看着阳建新迟疑的样子,进一步说,这件事已报告了省里,我们领导说了,所有媒体一律不得报道,也不要让闲杂人员拍照。阳建新表面上应承他,心里却在想,我不报,难不成就能封杀消息?笑话,纸包得住火吗?他没有跟啤酒肚理论,暂且离开了那里。
阳建新想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再写稿,不管是公开发表,还是在内参上发表,无论如何,都要给公众一个交代,也让冤死的亡灵得到安息。于是,他从旁边打听起火的原因。一个知情人说,早有迹象会发生火灾,几次报告领导,领导都只是敷衍,没有采取果断行动。现在真就火灾了。大概死了四十多人,跑出来的不多。知情人说。阳建新又问了几个在这里经商的老板,说的情况基本都一样,都说这是人祸,并非天灾。
阳建新想更进一步了解情况,就到附近的医院访问伤者。可找了几家医院都没见到伤者。他们都送到哪里去了?不至于一个受伤的也没有吧?他感到事有蹊跷,就近打听了情况,一个三十来岁的妇女说,她看见一辆救护车往高速公路那边开,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
往高速公路开?阳建新问。
是的。那女的回答。阳建新不解,附近那么多医院,为何要舍近求远呢?莫非其中有诈?这事越发让人不能理解,想来想去,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想掩盖事实真相,让你找不到当事人。
天杀的,做得真绝!阳建新说。到目前为止,他所得材料除了自己看到的以外,都只是旁观者的一些看法,没有找到一个当事人。但消息还是要写,至少报告有这么一回事,不能知而不报。于是,他来到一家茶楼,打开手提电脑,很快写了一则消息传回报社。他想,他应该是第一个报道此事的。
然而,第二天,他的稿子没有见报,说是上头打了招呼,各新闻单位不得擅自报道,等通稿出来后再行定夺。阳建新觉得这无异于掩耳盗铃,想瞒报?现在网络这样发达,报纸不报,网络会报啊,瞒得住吗?此事到后来才慢慢清楚,因死伤人数太大,无法交代,而网络上流传各种说法,有死六十八人,伤五十三人的;有说死七十二人,伤五十三人的。还有说伤亡达两百余人。莫衷一是,在当地影响极坏。
阳建新感到做报纸记者越来越不容易,时效怎么也赶不上网络。而且,在这种泛传媒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报道者,只要你有手机,只要你在现场,随时随地都可以做一个传播者。正因为如此,他写的报道没有了先前那样的吸引力。他想,只有站在更高的视点,以更深刻的思想来分析社会现象,并且预见未来,而不是简单地报道一个事件,报道一种现象,才有可能说出别人说不出的话,做出别人做不出的报道,做到任何时候都能更胜一筹。然而,他感到自己这个能力不够。这时候,他想到了刘怀明,只有他的文章,总能给人新的思想,新的角度。解剖事件来,就像一把独特的手术刀,深刻而发人深省。阳建新感到了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