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第4节
作品名称:雨打风吹去 作者:廖梦君 发布时间:2020-07-05 12:22:53 字数:4200
报道三阳全市人民抗洪抢险的文章连篇累牍,非常火爆。报纸不仅新辟了专栏,而且发特刊;不仅有抗洪的群体形象,而且有个人英雄。从点到面,从干部到群众,从居委会到每一个家庭,报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有的报道还被中央大报转载。三阳晚报由此名声大震,真所谓坏事变好事。李真知的精神又一次从低谷中走向巅峰,掀起了他事业发展过程中又一轮高潮。他被评为全国地方报管理先进个人,又是范长江奖获得者。为了奖励他的业绩,三阳市委授予他全市宣传战线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荣誉接踵而来,李真知受到莫大鼓舞。他再一次在全社发出号召:为三年内建成新报业大厦,创立报业集团而努力。这个口号为三阳晚报的未来树立了新标杆,使全社有了新的奋斗目标。
此时全国已有好几家地方报纸成立了报业集团,最著名的当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发展势头强劲,一般报纸不敢望其项背。三阳晚报虽说发展不错,但比起广州日报来,可谓是小巫见大巫,别人三十多个亿,我才两个多亿。但不管怎样,报业集团是一个方向,李真知必须在他退休前实现这个愿望,必组建报业集团而后已。
组建报业集团必备的条件是,除了一张有影响的主报以外,至少还要有四张以上“子报”或“子刊”。此外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沿海地区报社年税利在五千万元以上,中西部地区报社年税利在三千万元以上。另外一个条件是人才实力。即报社在职采编人员中,具有新闻职称(包括副高职称)者,占百分之二十以上;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中,有各类专业中级职称以上者,占总数的百分之一十五以上。至于其它实力,如技术实力等亦是不可或缺的。但关键的还是要有包括母报的四个以上媒介。比照相关的条件,三阳晚报除了没有四个子报外,其余条件基本具备。于是,李真知着手做这方面的工作。
然而,事情并不如他想像的那么简单,在要不要组建报业集团的问题上,一开始领导层内便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王人达说,我是反对走这条路的,报业集团虽说是传媒发展的方向,但这个方向对我们未必适合。三阳晚报的情况与其他地方不同,尤其是与沿海和发达地区不同,我们的舆论环境没有别人那么宽松,在办报的路子上没有他们的优势。此其一。其二,三阳晚报是党报,本身又是晚报,是一张综合性的报纸,如果我们把别的报纸收过来,在定位上就不好把握,如果一个集团内办同样性质的报纸,那么自身就会相互打架,这个也是难办的事。其三,收编其它报纸,别人不会只把报纸给你,他们的人员也要过来,那就要我们养着。到时如果报纸不赚钱,将来的包袱会越背越重,那我们的日子就不会那么好过。所以,我的想法是不如把我们自己的报纸办好,如果将来确实有余力可以办其他报纸,也可以办一些刊物,却不一定非要弄成集团。
李真知一听这话,心里就有点不舒服,他怕的就是领导层内部有杂音,不能形成合力。但王人达说的又不是一点道理没有,且随之而来,廖为伦也发表了相同的意见。
他说,我也有与王副总编相同的看法,对搞报业集团抱怀疑的态度。如果搞不好,我们想回过头来也难,那时候,拖着一个大包袱,你甩也甩不掉,可就麻烦了。还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好。
但李真知坚决主张办报业集团,他说,我们不能鼠目寸光,我们要有办大事的气魄,要有高远的眼光,不能只看着别人发展,自己一辈子就守着这样一张报纸。现在是最好的机会,如果我们不抓住,我们就要失去这个机会,就会被我们的后人所唾骂!
他最后说,这个问题不要再议了,惟一要做的是,我们要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抓住时机收编报纸,力争在2000年建成报业集团。
其时,我国的报业呈现一种散乱状态,行业小报分布零散,各自为战,既不规范也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大都靠政府养着。而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媒介早已形成了传媒大亨,一律是航空母舰式的大型报业集团或传媒集团。一旦“入世”,中国报业将无法适应全球传媒竞争。鉴于这种状态,国家开始了全国报业的整顿,整顿的总目标是,所有行业报一律停办或转向。李真知抓住这一时机,抓紧收编子报。于是,谈判的会议一轮接一轮地进行。
第一张接触的报纸是《青年周报》。在与《青年周报》社长谈判时,李真知说,我们了解到,《青年周报》定位不是太清楚,你们的读者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群?按理,就报纸的名称来说,应该是办给青年人看的,可是你们的内容又都是一些文摘性质的,而且是大块文章,标题也不像新闻标题,都是文学作品。如果按照这个样子办下去,不知能不能盈利。要是不能盈利,那我们可就拖不起。
对方知道李真知是在压价,不肯把这个烂摊子接过去。而对方的计划是想把青年周报成建制地搬走,一点不留,包括刊号、人员编制等,什么都不留。李真知有点为难地说,待我们商量再定。于是就回报社商量。
其实,李真知是很看好这张报纸的,人员不多,整个就五个人,一张周报,只是因为办报的人不懂行,拉拉杂杂,没有一个是学专业出身,有的是靠走后门安插进来的。好在这些人都比较实诚,没有什么大企图,只是想找一份工作,有个安身之所。搞发行、拉广告赞助勉强可以,当记者编辑可就不行了。其次是报纸定位不准确,看看版面,都是凑数式的。细问其来由,就说是临时聘作家协会的人帮忙搞的,临聘者当然不把这当回事,只要塞满了版面便算完成了任务,自然导致现在的结果。如果重新定位,这五个人的编制全拿过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吴果安说,这张报纸可以接,成建制接过来也成,不就五个人嘛。现在刊号很宝贵,重新申请一个刊号不容易。如果真要组建集团,这个机会就不要放过,我的意见就按对方要求接过来吧。
廖为伦也有同样的看法,只补充了一句:请办公室做一次调查,把那五个人的情况摸摸底,请神容易送神难,他强调说,免得进来后出差错,到时再要别人走可就难了。李真知赞成这个提议,要办公室赶紧做外调。大家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于是,青年周报的事准备按对方要求进行。
在与环境报社谈判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对方摊子大,人员多,更为严重的是连年亏损,办报完全靠行政支持。这样的局面,对方仍然要求三阳晚报成建制照收。李真知笑了笑,我们可不是收摊子的,不是为了组建集团,这样的报纸与我们八竿子也打不着。话虽这么说,李真知还是派王人达去谈判。
王人达去了。谈判桌上,对方说,我们的条件已经与李总谈了,不知三阳晚报是怎样的意见?
王人达说,你们当然希望我们成建制地把你们的摊子全揽下来。但这个想法不切实际。我跟你说实话,我们并不是非要收你们的报纸,现在国家整顿报业的散乱现象,许多报纸都面临着停刊的现实,现在与我们联系的不少。我们当然要选择,像你们这样的报纸接过来要重新定位,重新考虑办报方向,这么大的摊子要我们全部接过来,这叫我们怎么养得起?所以,我们的意见是有选择性地接一些人员,至于接纳什么样的人,我们会有一个通盘考虑。除了接纳的人员以外,多余的人要由你们自己安排。这一点是铁定了的,不可能更改。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具体谈。所以,必须在这一点上达成一致,不然,我们便没有谈判的余地。
经过反复磋商,最后环境报只得让步,因为他们没有别的选择,于是三阳晚报接纳了五个人。
第三张报纸是冶金报。这张报纸最好谈,其办报人员,行业内部完全可以自我消化。他们的社长对部属说,你们愿意留的可以留下,不愿意留的可以走。三阳晚报是有前途的报纸,有志于新闻工作的青年可以在那里施展才华。所以去留随意自愿,我们不勉强。
三阳晚报得了一个便宜,这个刊号接过来,一点钱也没花,而且选用了其中三名优秀办报人员。
到2000年的时候,三阳晚报旗下已有三张子报,连三阳晚报一起是四张报纸。市委宣传部请示市委,准备再建一个网站。另外将市里一家杂志接过来,合起来便是六家媒体了。而近年报业经济的发展也为其组建集团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可以说基本具备了组建报业集团的条件。
于是,李真知派祁红瑞带队去新闻出版总署汇报三阳晚报的情况,呈上组建报业集团的报告。新闻出版总署答应派员下来考察,待条件成熟,可以考虑批复事宜。
五月的一天,总署一行五人来报社考察。领头的是报刊司司长,此人姓新,名庆国,一九四九年生人,瘦高个儿,面貌略黑,鹰钩鼻子,走起路来双手往后摆,相术者说,此等人阴险狡诈。
新庆国等名义上叫南方报业考察团,不只是为三阳晚报,还要去其他报社考察,而主要目标其实就是奔三阳晚报来的。祁红瑞接到署里电话,立即向李真知汇报。李真知赶紧召集党委成员开会,准备接待事宜。
会上,李真知说,此次总署来人考察,对三阳晚报是一次历史性的机会,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好好考虑一下,让总署的人感到三阳晚报实力不是吹的,是实实在在的。现在请诸位发表高见,该如何安排接待日程。
他的话一落,王人达说,这是关系到三阳晚报发展前途的大事,不要小看了这次接待。因此,我的看法,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周全,不能出现纰漏。第一是接机。去机场还是祁书记带队,她去过总署,熟悉新司长。第二,要在社里挑选四个美女。王人达这话一出,马上引来一阵笑声。吴果安心想,三句话不改本色,总离不了女人。只听王人达说,你们这些人真是大惊小怪,不要以为大领导就不近女色,就不爱美女。不是有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吗?像你们这样的思维已经落伍了。
李真知马上说,王总讲得有理,是要挑选几个年轻貌美的女孩与祁书记一路陪同,而且要跟到底。我赞成。请王总继续讲!
第三,王人达接着说,就是要安排一个特色晚会,唱卡拉OK也行,看安排在哪一个晚上为好。至于特色晚会就去繁昌文化娱乐城,廖明才是我们的老朋友,要他安排就是了,到时让伍味子为他写一篇报道,既不花钱,也最具三阳地方特色,我看是两全其美的事。
李真知听了,非常赞同。
吴果安接着说,礼品也要考虑。领导来了,又是专为我们而来,总不能空手回去。所以送礼是少不了的。问题是送什么好,送一点土产品实在又太土,送钱似乎也不妥,一千两千拿不出手,一万两万怕有说法。
廖为伦说,可以请他讲一堂课,为采编人员作一个形势报告。讲多讲少不要紧,我们都可以听听国内外媒介行业发展的大势嘛。然后以此为名,付给他讲课费两万元,这不就名正言顺了吗?
对,廖副总编出了个好点子,就这样办。李真知拍板了。
至于陪同人员,一人买一台手提电脑是很合适的。廖为伦补充道。
行,那大体就是这样了。主要的搞定了,其他细节也就不会怪罪了。第一天由我做主题汇报,祁书记、吴总编参加,中午聚会全体都有,敬敬酒,造造气氛。
一切准备就绪,单等新庆国司长莅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