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影楼旧事>第六回 保定创业

第六回 保定创业

作品名称:影楼旧事      作者:心意满庭芳      发布时间:2020-05-28 08:21:44      字数:6753

  诗曰:
  胜迹孤悬古泰州,楼名横翠意非浮。
  晴连海日楼添翠,雨逼朝烟翠拥楼。
  郡国铜壶犹滴滴,将军丝管己悠悠。
  香风直起来何处,知自莲花池上头。
  话说郑鸣玉在保定府西街第一楼创立了玉光照相馆之后。郑鸣玉是一点也不敢迟延,立即给照相馆的发展定了一个方向。
  那郑鸣玉通过多年的经验知道,现在摄影技术已经很完备,开照相馆的人很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了。远的不说,就这保定府里就有十几家照相馆了。其中规模较大,开馆时间较早的美章照相馆的技术、名头和客源都是保定府第一位。
  书中代表,保定府再建城隍庙《畿辅通志》载,明洪武三年,依敕令再建城隍庙,胡同内有章氏一族。章氏原籍浙江绍兴吴村,祖上清代为官北上赴任山西太原,再迁保定定居。后代家道中落,以教私塾维持家计。传至章立魁辈,兄弟五人,行二章德魁与石姓二人在莲池神州照相馆学徒,出徒后二人合资在西大街开“美丽照相馆”,不久因经营欠佳,石氏退股,章氏自办“美章照相馆”。此是闲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郑鸣玉发现这些照相馆都是单一室内摄影,于是郑鸣玉想了一招,要开辟风光摄影业务,这个想法是非常新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郑鸣玉的这一创新,开了风光摄影之先河。郑鸣玉和弟子们一说,众弟子都是十四五岁的小孩子,本来就喜欢玩耍,没有时间都偷着玩;现在师父带头领着玩耍,那真是一百个愿意。这一日,郑鸣玉对众弟子笑道:“我们来这保定府快一年了,整天窝在这楼里,胳膊腿都懒散了。你们说,这保定府有什么好玩的去处吗?”
  大弟子董卜一笑道:“师父,这保定府虽然没有北平、天津热闹繁华,可也是一座千年古城。听老人说,这保定府有十处景点,唤作保定十景。”郑鸣玉笑道:“好,好,好,今日咱们师徒九个就去看这保定十景去也。”那郑鸣玉顿了顿继续笑道,“孩儿们,玩耍也有学问,你们要认真观察,风物长宜放眼量吗。对你们将来的发展一定大有裨益。”简短捷说,众弟子各带相机等随身物品,簇拥着师父走出了保定第一楼。来到了横翠楼前。
  横翠楼在南大街,坐北朝南,高约二丈四尺,下有一条宽约一丈五尺的通道。楼前左右各有一牌坊,左为金台俊彦,右为昭代耆英。朝阳东起,重楼浸染,祥云笼罩,气度巍峨。加之城中处处葱翠,红绿相间,那情景不言而喻了。
  横翠朝晖是对保定府横翠楼的美誉。横翠朝晖是保定府八景之一。
  郑鸣玉笑道:“往日只听得人说这横翠楼,却没有时间,今既到了门口,岂有不入之理。”于是郑鸣玉和众弟子就登上高楼游览了。只见门边朱红华表,柱上两面白粉牌,各有五个大字,写道: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郑鸣玉便上楼来,凭栏举目看时,端的好一座名楼。但见:
  雕檐映日,画栋飞云。碧阑干低接轩窗,翠帘幕高悬户牖。消磨醉眼,倚青天朗峰竞秀,古刹钟鸣,松涛起伏。白洋淀一湖烟水。古渡口傍,画舫游艇不断。一亩泉水,绕城环流。楼畔绿槐啼野鸟,门前翠柳系花骢。大慈阁高耸而立,奎星楼映照千秋,莲花池春光旖旎,莺歌燕舞草青水碧。东城外花红柳绿、一望无际。横翠楼前熙熙攘攘,一派歌舞升平。郑鸣玉看罢,留恋不舍,喝采不已。
  董卜一笑道:“师父啊,这美景当前,佳话多多,您给我们讲讲好吗?”郑鸣玉笑道:“如此也好,我就给你们做解说好了。”
  马立身笑道:“师父,这保定八景是怎么回事啊?”
  郑鸣玉笑道:“保定府处平原之地,民丰物泽,沃野千里,北望京都,南眺中原,东拥白洋淀,西依太行山,北接三关,南通九省,战略要地,京城门户。当初,春秋战国之时,秦楚燕韩赵魏齐,七雄争霸。始皇帝兵吞六国,一统华夏,那秦始皇坐了天下之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这保定府就属于上谷郡,故人们又习惯称保定府为上谷。这保定府人文荟萃,古迹众多。横翠楼、大慈阁、奎星楼、古莲池、东皋春雨、西刹秋涛、一亩泉河和狼牙山几处尤为著名,世人曰其为上谷八景。”马立身听罢笑道:“原来如此。”
  郑鸣玉和他的弟子们一起漫步到古老的西大街上,这一条古街始建于宋末元初,历经宋、金、元、明、清五朝的发展,到清末民初,已成为保定府闻名遐迩最具影响力的古街。街面不宽,斑驳的青石板路曲曲折折,厚实凝重;沿街建筑,青砖黛瓦,古色古香;不时穿行的路人、洋车和人力三轮车,串串铃声清脆悦耳。
  马立身又笑道:“弟子听说这一亩泉很有名,为什么呢?”郑鸣玉还未搭话,董卜一笑道:“师弟,这一亩泉的事儿,哥哥我听说过。”郑鸣玉笑道:“卜一,你就给大伙说说吧。”董卜一就神气活现的讲了起来。”
  董卜一说道:“一亩泉位于保定城西,地处山前平原。民间传说一亩泉水是当年宋代名将杨延昭任保州防御使时,因作战急于用水,是他用枪扎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亩泉皆发源于易水岭之渝河,由地下河流而来。”
  董卜一顿了顿继续说道:“一亩泉池就在一亩泉村,村中到处呈现泉水喷射,溪流回潺,景色非常优美。据《满城县志略》记载,一亩泉村,古称藻西庄,昔日建道观、书斋、楼阁、凉亭、曲径、回廊,靠泉池正北是宏伟的龙母宫,宫前是沛然亭,池南侧是清康熙年建的宸翰亭。正是傍池浚濠,濠环四周。遍濠栽荷,依堤植柳。筑石为池,架板为桥。前通于池,后流于宫。绕宫细流,涓涓不绝。胜似江南风光。古代许多诗人、书法家都曾在这里逸居。据说清康熙、乾隆二帝也曾多次来游玩呢。”那董卜一说到高兴处,竟然情不自禁的吟出一首诗来,诗曰:
  星斗流明禁漏残,紫泥封后独凭阑。
  露和玉屑金盘口,月射珠光贝阙寒。
  天衬楼台笼苑外,风吹歌管下云端。
  那李庆福笑道:“师哥如此多才,师弟我也说道说道。”郑鸣玉笑道:“好啊,你们一个一个地来,今日你们兄弟几个就比试比试。”那李庆福笑道:“这一亩泉和那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给一亩泉一带的养鱼、种稻,带来了良好条件。据《宋史.渠志》载:自保州西合鸡距泉、一亩泉为稻田,横广十里,深五尺至三尺,曰西塘泊。”李庆福说罢,也吟了一首《西塘观稻》古诗,诗曰:
  此日西塘路,乘闲作胜游。
  深深柳成巷,脉脉稻分沟。
  白石常函雨,黄花不受秋。
  移居新有意,试作野人谋。
  那李庆福意犹未尽,又口诵了另一首《西塘观稻》古诗,诗曰:
  藻西庄喜晚来过,有岸无沙鸡水河。
  柳绕几湾白鹭下,稻连千顷绿云多。
  花香散落农家艇,芒刺横牵渔夫蓑。
  梅超群笑道:“小弟我也记得一首,描述《一亩泉》的古诗。”那梅超群是郎朗上口,摇头晃脑的朗诵了一首诗,诗曰:
  千古连泉与惠泉,一茶风味世争传。
  何如一亩涵天泽,灌足花封万顷田。
  高锦秀笑道:“滔滔鸡水自西北向东南,环绕保定古城,构成‘上谷八景’之一的‘鸡水环清’,清代尚书郭棻登保定古城眺望‘鸡水环清’有感赋诗一首。”高锦秀清了清嗓子,也一字一板地朗诵了一首诗,诗曰:
  城下珠泉泉外城,激湍凝沫若相倾。
  穿田鹅栅金沙细,近水人家石磴精。
  苇墅牵麻波上过,渔船载网月中行。
  两三闸向城隅转,遥见东皋种马绥。
  李文敬也朗诵了清康熙年清苑知县时来敏有《鸡水环清》一首诗,诗曰:
  鸡距泉流绕郡城,潆洄合抱又东倾。
  涌珠泣学鲛人泪,澈鉴魂消牛渚精。
  鹭影翩跹云里泛,橹声敛乃镜中行。
  渔歌互答多幽兴,且对沧浪濯我缨。
  李文一笑道:“保定府山环水绕,是一片风水宝地。素有北水四环,南水五绕的说法。北有瀑河、徐河、漕河、平河四条河流,南有一亩泉河、方顺河、唐河、沙河、滋河五条河流。下游汇入西塘泊、沈苑泊、莲花淀、牛横淀、康池淀、白洋淀,港陌千条乱纵横,芦花纷纷鸭独鸣,白帆飘飘,渔歌阵阵,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小弟不才,借古人原韵,赋诗一首。哥哥们听来。”那李文一说罢,便口颂一首诗来,诗曰:
  细雨霏霏滋润花,村妇东篱种桑麻。
  高原已过千百载,鸡水两岸旧黄沙。
  炊烟屡屡随风去,绿水青山伴晚霞。
  锁住美景日日看,一群白鹅入我家。
  郑伯纯也笑道:“古代保定一带养蚕织丝,种麻事业相当发达,直至明代中叶,开始引种棉花,才逐步用棉织品代替丝织、麻织品。而这里的丝织、麻织工艺为发展棉织工业,无疑是打了良好基础。据《宋史•何承矩屯田水利疏》载:引雹河、漕河、徐河、鸡距泉水注沟中,地高纠用水车吸引。天禧末年,诸州屯田总四千二百余顷,河北岁收两万九千四百余石,而保州最多,逾其半焉。有史为证。”那郑伯纯朗诵了清代进士张燧的《藻西庄访友》一首诗,诗曰:
  薄海雨露均,比年庆大有。
  香秔徧藻西,纵横万千亩。
  或或灿云霞,芃芃绝粮莠。
  柳校时啼禽,荷叶露珠走。
  青菰长短浮,紫燕差池偶,
  野老兴能多,乘闲访故友。
  食我脱粟饭,饮我梨花酒。
  酩酊扶月归,乐哉羲皇叟。
  且说大伙你一言,我一语,又是讲古,又是吟诗,一路上欢歌笑语。师徒玩得别提有多高兴了。郑鸣玉和众弟子一路行来。不觉已到了一座园林前。董卜一笑道:“师父,这就是有名的古莲池也。”郑鸣玉和众弟子走入园内游览。不提。
  书中代表,古莲池,原名雪香园,当初是金末元初著名军事将领张柔的府邸。始建于金元之交的公元一二二七年,距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
  古莲池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传说和精美建筑,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圆明园等齐名的十大历史名园之一。园内有临漪亭、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轩、寒绿轩、濯锦、洒然、不如、六幢、观澜亭和宛虹桥、九曲桥、白玉桥等景致。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
  古莲池占地约三十六亩,其中池水面积十余亩。池分两隅,池水源自吴家湾清泉。中有小岛、画廊,水渠,蜿蜒曲折,南北两塘,南塘如弯月,峭壁环峙,松柏挺立。北塘曲折环绕,玉石堆岸,驼柳垂丝。清泉幽邃,云物苍然,夏艳涟漪,冬傲霜雪,春光芬芳,秋落红叶。四季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一池清水,满塘荷花,好一座莲花池。九曲石桥,三面临水。临漪亭望湖而立,人在亭中,把酒临风,吟诗作画,一览园中诸景之妙。一泓碧波澄澜荡漾,游鳞嬉戏,芙蓉满放。环池水畔茂树葱郁,轩榭玲珑,异卉分茜,鸟语花香。园中楼、台、亭、阁屋重庑列,帘户疏越,掩藏于奇峰怪石之间。
  且说郑鸣玉师徒九人绕池游览,穿回廊,过小桥,上假山,信步到了君子长生馆。这君子长生馆原是宋代的一座道教宫观,元代初年道观一部分被莲花池名园占用。清同治“莲池十二景”之一。面阔五间,进深两间,背西面东,歇山顶,前有卷棚抱夏三间,四周庑廊环抱,台基延伸入池,可凭栏赏荷、垂钓,故同治年间名钓鱼台。门额有“君子长生馆”五字匾一面。两边有楹联曰:“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且作清游寻胜地;莲香池静,问弦歌何处,更教思古发幽情。”南北有配房二座,南曰小方壶,北曰小蓬莱。建筑典雅清洁,纤巧空灵,景色尤佳。水色映帘,阁影浮波,俨然一幅天然风景画。
  郑鸣玉和他的弟子们从君子长生馆出来,到了有名的莲池书院。郑鸣玉笑道:“卜一啊,你给讲讲这莲池书院的来历吧。”
  董卜一笑道:“说起这莲池书院和一位古人有关,此人姓李,名卫,这李卫就是出生于帝王之乡的古彭丰县,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资员外郎,随后不久便入朝廷为官。此人官运亨通,特别是在雍正帝即位之后,更是青云直上。雍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一七三三年,李卫做了直隶总督。彭城人李卫奉旨在古莲池开办书院,书院院长多为学识渊博之士,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乾隆、嘉庆、慈禧等帝后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驻跸。古莲池几经修建,达到了极盛。园内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卉,仙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茂树葱郁,异卉芬茜如诗如画。除此之外,院内还珍藏一批历朝历代的名人书法石刻,皆是稀世的文物珍品。”那董卜一顿了顿,便娓娓道来。
  董卜一笑道:“这些文物中最有名的是《莲池书院法帖》,于此这里有一段艺林翰墨佳话。《莲池书院法帖》是清道光十年(1830)年时,直隶总督那彦成命人将珍藏的古代六位书法大家的墨迹摹刻在莲池书院的墙壁上,供学子们观摩研究的。它包括阳翟才子褚遂良的《千字文》、应方颜真卿的《千福碑》、狂草大家钱怀素的《自叙贴》、海岳外史米芾的《虹县诗》、松雪道人赵孟頫的《蜀山图歌》、香光居士董其昌的《云隐山房题记》、《李白诗二首》、《罗汉赞》等八种真迹和旧帖,镌刻在三十八方顽石之上,定名为《莲池书院法帖》,赠送给莲池书院,是古莲池最早收藏的一批石刻珍品。另外就是那《田琬德政碑》了。此碑刻于唐•开元廿八年秋,碑高丈余,额篆文行,碑文廿九行,每行六十余字;是田琬由易州刺史改任安西都护时,易州士绅纪念其‘德政’而立的,碑由徐安贞撰文,苏灵芝书丹。苏灵芝是武功人,生活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曾任过易州录事。他的书法技艺对当世和后代都有很大影响。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称誉苏为唐代写碑手,他写碑很多,但留传到今天的已为数寥寥。田琬德政碑是园内年代最为久远的碑刻,此碑写得书体健美,潇洒流畅,刚柔相济,是研究中国唐代行书法度的重要‘唐碑’之一。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水平。”
  大伙是边走边看,来到《王阳明诗碑》前,只见碑上锲刻王阳明草书七绝二首,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其书法艺术也颇具独特风格。此碑高丈余,字大径尺,笔力雄健苍劲,章法谨严,气度非凡,和诗文交融一体,堪称“艺林明珠”,正面刻《天池月下闻雷诗》一首,诗云:
  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
  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
  背面刻《夜宿天池诗》一首,诗云:
  野夫权作青山主,风景朝昏颇裁取。
  岩傍日晴半溪云,山下雷声一村雨。
  旁有《河图碣》碑,正面刻河图,背面刻历朝更迭简表。并列有《政训碑》,是在公元一五六四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监察御史徐骧巡按保定时留下的训政诗文,由保定知府和清苑知县会衔刻立于府衙庭院之中的。碑文分政训和民隐两部分。清代乾隆年间,曾任清苑知县的时来敏有一首《莲漪夏滟》诗,诗曰:
  一泓潋滟绝尘埃,夹岸亭台倒影来。
  风动红妆香细送,波摇锦缆鉴初开。
  宜晴宜雨堪临赏,轻暖轻寒足溯洄。
  宴罢不知游上谷,几疑城市有蓬莱。
  另外《蔡京送行诗碑》是国内惟一保存完整的一幅。在它不远处的则是宋代名将岳飞书写的《出师表》。东西碑廊中保存了七座清代皇帝御制诗碑,包括乾隆、嘉庆、道光三位皇帝的御笔。在清乾隆十一年(公元一七四六年),乾隆皇帝为祝贺保定莲池行宫的建成,将其祖父康熙的御笔“龙飞”二字带到莲池供奉,当时的直隶总督那苏图命人将此二字摹刻于石。可以说,在莲池众多的碑石中,“龙飞”二字是最雅俗共赏的书法艺术作品。
  郑鸣玉和众弟子看罢石刻,又漫步来到藻咏楼前,藻咏楼前矗峻岩,后临芳渚,池水三面环之,花影疏斜,窗明几牖,重檐高挑,廊柱迥绕。楼堂上下,棱窗锦幔。壁间字画琳琅,几上香熏冉冉。令人心旷神怡。
  郑鸣玉和众弟子步下楼来,走入澄镜堂内,只见堂内有一块匾额,上书理笏二字,四壁悬挂着几幅名人字画,大弟子董卜一手指堂上的匾额笑道:“师父,这理笏是什么意思?”
  郑鸣玉笑道:“此二字,原来还有一段佳话。此典故叫做米芾拜石。乃石界佳话,凡玩石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说宋代著名书法家,别号海岳外史的米芾平生最爱奇石,人称其为石痴。在出守无为军州时,第一次进入园内看见一巨大的太湖石,形状奇丑,心中大喜过望,遂肃然整衣正冠,持笏下拜,并呼石为兄,米芾拜石的故事就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郑鸣玉和众弟子一边浏览,一边讲古,一边摄影,在园内游玩了一日,至晚方回。然而众弟子仿佛意犹未足也。郑鸣玉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简短捷说,郑鸣玉通过言传身教,带着众弟子访名山,看古迹,学摄影。郑鸣玉是悉心教诲,倾囊相授。到了年底,郑鸣玉见众弟子的文学修为越来越好了,摄影技术也越来越熟练了。可以这样说,虽然不到一年的功夫,众弟子都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郑鸣玉将这些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的影像制成精美的影册、图片,附上简要的说明,投向市场。引起了轰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玉光照相馆的名声响了起来。生意一日比一日好,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书中代表,日后,郑鸣玉独自或带着弟子们到处遊山玩水,一路采风。凡有名山大川奇峰天险,莫不顾累寄征尘焉。东登岱岳,西越太行,南至巴蜀,北达荒漠,跨江河,攀险峰。餐风饮露,不畏寒暑。凡遇到美景佳苑就打开相机,调焦取景毕,即行拍照,拍过一处,又拍二处,走一处,拍一处,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艰辛,矢志不渝,终于成了大事,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其师徒的作品囊括了各地的著名佳胜,将千百年之古迹,亿万载之花林山水,留下了光辉的瞬间,历久而弥新。正是斗转星移,后来遊者不遇,物迴人异。籍此影,天下之人皆可以借此一睹往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之美景。不亦说乎。郑公之举,伟哉。此是后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这一日,郑鸣玉坐在书房中休憩,随手拿起一张晚报浏览,看了一遍,不觉沉思起来。正是,遂把这粉白黛绿,莺声燕语,都付之不见不闻,一路高瞻远瞩,要领略湖山真景。郑鸣玉有了新的想法。郑鸣玉和他的弟子走出了保定府,引出了一段段的趣闻佳话。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书到这里,暂告一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