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影楼旧事>第五回 东洼子村

第五回 东洼子村

作品名称:影楼旧事      作者:心意满庭芳      发布时间:2020-05-10 08:50:39      字数:4918

  诗曰:
  一条石径绕山川,千年古村飘炊烟。
  常见红鲤溪底游,柳岸一片百花鲜。
  话说那袁文林在顺德府一心经营自家的小照相馆。一来这顺德府比不了天津和京城那样繁华热闹;二来这袁文林虽然是师出名门,可是因为他是刚出道,在这儿名声并不是很响;三来这资金短缺。那袁文林只招了三个青年做帮手,一个姓王,字可尼,一个姓郑,字崇鏢,一个姓何,字玉珊。最关键的是这三个青年人都是生手,所以里里外外全仗着袁文林一人了。由于人手不足,业务也开展不大。不过,在袁文林的努力下,大约过了半年多,生意渐渐有了几分起色。不提。
  俗话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且说这京城之东三十多里处,有一个小乡村,因为地势低洼,因此以地取名,就叫了东洼子村。村民是沿河而居,这里到处都是鱼塘、水池、小河、湖泊。有温榆河、通惠河、凉水河三条大河绕村而过。据说这通惠河是北地最早的人工河之一,开凿于公元一二九二年,该河在元、明、清三朝曾是南方粮食漕运到北京的重要河道。
  这条河上建有七座拦河坝,从东到西依次为深沟坝、王村坝、郑村坝、西阳坝、郭村坝、常庆坝、千斯坝,这郑村坝东头有一个千年的古码头。是去京城的必经之地。此地距京城三十多里,历来被人视为京东重镇。
  说起这郑村坝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郑村坝原来的名字叫东坝,事情发生在明朝建文元年十一月,燕王朱棣与侄儿建文帝朱允炆争夺帝位,建文帝朱允炆遂派大将军李景隆前来攻打燕京,因为城坚池深,李景隆久攻不克,回军退守东坝,沿河列阵,待机破敌。燕王朱棣驱兵来攻,有大将马和献计曰:“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河水结冰,已成坦途,敌军无险可据,可以一鼓下之。”于是,燕王朱棣依计而行,命马和为先锋,亲率大军击之,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大获全胜。东坝一战而胜,燕王朱棣夺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乘胜南下,于公元一四零二年,燕王朱棣在南京称帝,迁都北京,改年号为永乐。这燕王朱棣坐了天下之后,论功行赏,因为马和在此战役中功勋卓著,特赐予“郑”姓,而东坝也改称郑村坝了。这郑和可不是一般人,据后人研究,推测其在明洪武十四年(公元一三八一年)朱元璋为实现国家统一,派大军收复元朝云南一地的作战中,马和被明军俘虏。那马和身材高大,颇有智谋,知兵习战。以后马和随军至南京,入宫当差。后又随同傅友德、蓝玉又奉调镇守北平府,并被调入燕王府邸中服役。在东坝之役中立有功勋,升任为内官监太监。从永乐三年至宣德五年七下西洋,留下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段佳话。当年在燕京什刹海的郑和府,就是今日的三不老胡同。此是闲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常言道:“深林藏俊鸟,乡村出豪杰。”千年来,京城的繁华或动荡,似乎对这儿的人们,并未造成多少改变。村民们依然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这村内,住着百十户人家,虽贫富不一,但多数都是郑姓,仅有几户外姓人氏,亦是家当殷实的富裕之主。这村里有一户人家,主人姓郑,真名人多不识,故官称其郑员外。这郑员外家境殷实,有水田几十亩;十几头牛和二百多只绵羊,并拥有一间药铺。这郑家族人众多,正是家大业大,平时还不觉得,一旦到了农忙季节,家中的活忙不过来,经常雇佣不少的短工,整个郑家大院,里里外外,人人忙个不停,热闹非常。不提。
  这郑员外少读诗书,为人十分的和善,且德才兼备,郑员外自己亦颇懂岐黄之术,农闲时也坐堂诊病,善良的他,对那些族人或没钱抓药的穷人,常常是义诊,免费给药,深得众乡邻的爱戴和敬重。由于他的品德和威望,村内无论谁家有个事非、难题什么的,总是请他去帮助拿主意,他的刚直公正和没有私心的出谋划策,村民都非常信服。
  郑员外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郑鸣玉。郑家大院,可谓人丁兴旺。那郑员外在京城有一个本家的侄儿郑伯纯,住在三不老胡同。不提。
  且说随着时光的流失,到了晚清,社会动荡,再加上一连几年的内涝,东洼子村也没有了往日的平静了。村民们三三两两的走出了老家,到外面谋生去了。这一日,郑员外和家人一起吃罢晚饭,泡了一壶香茶,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一边喝茶,一边想心事。
  这郑员外琢磨了一会,终于拿定了主意,于是,这郑员外将郑鸣玉叫到跟前笑道:“玉儿啊,老父我听说现在开照相馆很挣钱,咱们村子里有许多人家通过老乡提携、朋友相荐的传承关系,到店铺里来做学徒的不少。好多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经过三年学徒生涯,学会了。大多留在老东家店铺做摄影师,也有另立门户自己单干的。玉儿你当然比他们强多了,你已经念完了四书五经,如果也去学摄影,一定会更快更好的。将来也有一个养家的营生。你去北平找一个好师父,去学习摄影罢。”
  那郑鸣玉笑道:“孩儿也听说过了,挣钱不挣钱的,孩儿我倒不在乎,不过这照相馆的生意确实很新鲜,现在有技术、有实力的人,很多在琉璃厂四围的胡同里租一间店面开业;更有一些有实力的外地人学成后纷纷回到家乡或到天津、上海等地创业。现在北平、天津的同生照相馆的谭正熙和上海的王开照相馆的王炽开都是由白手起家的啊。这照相业是新兴行当,而且是个技术性很强,更兼照相机、相纸等专用设备都是来自英国、德国、日本等国,价格昂贵,不是一般人家能够承担起的;因此,大多数学徒仍然是到一些早期的照相馆里任职,不论如何,这些掌握摄影技术的人才无疑都有了生活出路,也就是说养家糊口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了。如果运气好了,也有发家的可能,所以,孩儿我也觉得学摄影真是一条不错的选择。”郑员外笑道:“既然如此,那就这样决定了。”于是郑鸣玉就告别了父母家人,离开了东洼子村,到北平来了。
  公元一九二七年,二十六岁的郑鸣玉遇到了一个好师父,此人姓彭,字正明,是平津两地有名的摄影师,郑鸣玉拜彭正明为师专心学习摄影。这郑鸣玉本来就心思敏捷,更兼有很深的私塾底子,对于郑鸣玉来说,学习那摄影技术是非常容易的了,那彭正明也是用心传授。正是名师出高徒,不觉三年过去了,郑鸣玉熟练掌握了摄影、冲印、漂水、烘干、上光、修版、洗像、修像等全套技术。每一道工序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就拿冲来说,这个冲可不是冲洗照片,而是照完相后,迅速把底版放到显影纸上,然后拿到阳光下进行曝光。因为曝光受阳光强弱影响较大,所以难免会出现曝光不足的情况。一旦底版因曝光不足而出现阴影,修版的师傅就会用一种特殊的药水涂抹阴影部分进行补光。修像的技术要求更高。照片洗出来有不清晰的地方,就用毛笔一笔一笔将模糊的部分画清楚。如果你想要彩色照片,还用毛笔蘸着水彩和油彩给照片上色,将一张黑白照片画成彩色照片。郑鸣玉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摄影师了。不提。
  且说这郑鸣玉自从学会摄影后,整日地拿着一个德国徕卡照相机四处采风。这一日,天气晴好,郑鸣玉又一路来到了御马苑。据说自元代始,京城四周就有许多养马场,到了明代,城东设有“御马苑”,专门饲养战马。郑鸣玉到了御马苑,此地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繁华,只剩下一片荒草坡了,郑鸣玉随手拍了几张田野风光,就来到了东岳庙。这座东岳庙始建于元代延佑年间。由于受到皇室重视,每年东岳庙里都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尤其是农历三月二十八,这儿是盛大的庙会。城内居民蜂拥于此,民间陈鼓幡幢,群迎以往,行者塞路。
  随着明、清两代东岳庙被列入国家祀典,由太常寺官员岁时致祭,民间自发的敬香祈祷活动便日胜一日;尤其到了三月中旬,春暖花开的时候,京城内的百姓,扶老携幼,“倾城趋齐化门”城南居民来庙,往往乘船直抵朝阳门水系,舍舟登岸,取道朝阳门外大街,以致街道上乘舆杂出,击毂肩摩,热闹异常。许多人焚香祈祷完毕,取醉松林,至晚乃归。逛东岳庙已经成为北京居民一年一度的民间习俗。
  还不错,今日游人不少,郑鸣玉一边观赏,一边拍摄,不觉已到未时,郑鸣玉觉得腹中有些饥饿,于是就将那相机放入皮匣之中,斜挎在肩。郑鸣玉在附近找了一家小吃店,要了一碗阳春面,两个小春饼,一盘素菜,就自顾自地吃了起来。饭罢,又喝了一会香茶,这时已经近下午三点多了。郑鸣玉看时候不早了,就付了茶饭钱,径直回城去了。
  且说郑鸣玉正然朝前赶路,忽然看到路傍边有一宝塔,此塔为九密檐式砖塔,平面为八角形,下部为六尺多高的塔座,塔身正面有卷拱门洞,上部出檐九层。塔高数丈,很是雄伟。塔前有一块明代的石碑,上面记载着这座千年古塔的历史。塔建于元代,初为八角七级密檐砖塔,明万历三十四年重修,清乾隆十八年再次重修时改成九级。公元一九二七年由叶恭绰等人集资修缮并建东大门。此塔是金元时曹洞宗著名禅师万松行秀的弟子所建,已经有六百多年了。傍边有两株参天松柏,已有一千年树龄了。夕阳透过树枝在塔檐下的墙上洒下绮丽斑驳,周围巷道纵横,屋宇叠错,明清时期的四合院,青砖灰瓦,古色古香。从斑驳老宅的屋檐斗梁,依稀看得出昔日的精致与风采。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古塔、古碑、古松、古宅、古巷,为古城增添了几许神秘。郑鸣玉连忙取出照相机,一口气连续拍摄了十几张,几十年之后,这些照片都成了及其珍贵的资料。不提。
  且说郑鸣玉继续前行,走不多时,已是华灯初上也。到晚上九点多时,郑鸣玉到了什刹海,这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俗称“后三海”。什刹海四周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为燕京胜景之一。历史古迹众多,如:恭王府及花园、醇王府、郑和府、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会贤堂都在这里。
  著名的《帝京景物略》中则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的神韵。什刹海景区风光秀丽,被誉为“北方的水乡”。
  书中代表,魏嘉平二年,征北将军刘靖驻守蓟城时,命军士千人在桑乾河上修戾陵堰,开车箱渠、导高梁河水灌溉。高梁河水系下游即在这什刹海一带。十三世纪,蒙古灭金,在此地的宫殿毁于大火,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另建一座新的都城。什刹海是元大都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之一。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轴线是紧傍西海而选定的,大都城四面的城墙位置是依西海东南岸的距离而建的。元朝曾依托这一片水域在东岸确定了都城建设的中轴线,什刹海始成为元、明、清三代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元代名海子,为一宽而长的水面,明初缩小,后逐渐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
  明中叶什刹海水面稻田增加而湖面锐减,在德胜桥东南,开挖了一条直通下游水面的渠道岔河,将其与后海隔开。西海水由岔河直流到前海,南经西关闸入皇城,同时向西北,过银锭桥倒流入后海,形成“银锭观山水倒流”的景观。顺治元年,清朝定都北京,内城由各旗分别管辖,什刹海地区属正黄旗。康熙二十七年疏浚什刹海。此是闲话,一笔带过,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郑鸣玉在那什刹海又拍了几张夜景,在一家小酒楼吃了夜宵。就来到了三不老胡同,据说是郑和当年在燕京的旧居所在地。郑鸣玉找到了堂弟,郑鸣玉的堂弟郑宝西,字伯纯,年方十六,生得是唇红齿白,面貌清秀,端的是一表人才。这兄弟俩秉性相投,爱好一样,平时最说得来,伯纯一直想跟堂兄学习摄影。今日这郑鸣玉此次前来,一是想拍照古城的名胜古迹,二是顺便给堂弟商量一件事儿。
  且说这兄弟俩一见面,说不出有多高兴了。原来这郑鸣玉于两年前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成家了。郑鸣玉的夫人老家是保定府,因为郑鸣玉的夫人是个独女,所以经过父母同意,郑鸣玉就将自己的小家安在了保定府了。这郑鸣玉想在这保定府开一家照相馆,只是考虑孤掌难鸣,所以就来找这个堂弟了,准备让堂弟找几个人入伙,那郑伯纯听了堂兄的想法之后笑道:“兄长,这事儿太巧了,正好有几个小伙伴找我,要跟兄长学习摄影呢。明日兄弟我就给他们说去。”当夜无话,次日一早,二人起来,漱洗罢,吃了早点,郑鸣玉就回保定府了。郑伯纯就去和小伙伴说学习摄影的事儿去了。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简短捷说,经过一番准备,于一九三一年,郑鸣玉在河北保定府西街第一楼创开一家照相馆,名字就叫“玉光”,并收了七个小徒弟。大弟子姓(),名泉,字卜一;二弟子姓李,字庆福;三弟子姓梅,字超群;四弟子姓高,字锦秀;五弟子姓李,字文敬;六弟子姓李,字文一;七弟子姓马,字立身。另外,堂弟郑伯纯也跟兄长学习摄影。不提。
  这郑鸣玉身怀壮志,一心想做一番大事业也。果然,郑鸣玉和他的朋友、弟子做出了惊人的业绩。玉光照相馆名声显赫,这些弟子更是青出于蓝,在摄影界留下了一段佳话。
  书到这里,暂告一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