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文本结构
作品名称:《红楼梦》传 作者:整子 发布时间:2020-04-17 20:57:34 字数:3254
《红楼梦》在我们看到的章回小说,是后来形成的。这个情况根据第一回楔子补录“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即可得知。
很多人读这本文学作品的时候,头脑中会经常萦绕这种固定的看法,认为此书是作者本身一开始就是以小说文本的体裁形式出现,就像我们现在写小说的模式一样。如果这样认为,进入的视角首先就发生错误。事实上并非如此。章回小说是“后因曹雪芹”而来。
在《红楼梦》前史中,为什么原来的名字是《石头记》并经过多次更名后,又重新返回使用《石头记》?一个主要的原因,作为章回小说的构架,原本的素材已经收到限制。而限制的原因则是后文没有更多的资料可利用。如果要整合成一本完整的小说构架,且不影响原作者的思想表达因素,这个远远比自己直接创作一部小说更有难度。因为文风,笔法,思想,这些东西是无法统一的。
因此,综合考量曹雪芹的《金陵十二钗》是一个失败的提纲,在尊重作者的遗稿情况下,还是重用《石头记》的书名。而《红楼梦》的书名则恰恰是从文本结构的角度来给出,且作为准备付梓行世的效果来考量的。这既能满足书中描写的主题和内容,也能满足作为章回小说的可行性,更能满足把遗稿统一起来塞进该书中。所以说,对于吴梅村所遗留的稿件,全部搞成一本书,选择的路线是对的,但陷入一种高难度的困境。最后不了了之,毕竟是别人的东西。因此,我们只能看到前半部的内容。
对于这些遗稿集合同《红楼梦》之间划上等号,那就得必须析出构成这些文本因素的文本结构。
第一,《石头记》
第二,《流寇纪略》
第三,诗稿。
第四,诗话。
第五,文稿。
这五个部分是《红楼梦》的主要结构。主体结构是《石头记》,大部分属于前半部的内容,而下半部没有行于世面的内容恰是遗稿《流寇纪略》。
《石头记》是一本杂剧传奇,是戏文,戏剧,剧本。这个我已经证明过。但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剧本,因为故事太过宏大,《石头记》的内容仅仅是前七十七回中的主体内容。后来把一些诗话,杂录,诗稿整理到一起的时候,遂改名为《情僧录》。由于《石头记》是一种剧本主体,因此,戏文结局的煞尾所记录的情节,通常会走向一种收敛,收缩的行为导向。任何一种戏本都是这样的故事结尾手法。那么,名称之所以写《石头记》就旨在记录南京的这些亲闻亲见的女子同作者的关系为止,主要内容是戏子解散,送出大观园,到此终结。然后给出一个名列仙班的大合唱,敲锣下台。这个仙班没必要等每一个人死后才进入,因为作者写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情榜,没有癸酉本那么复杂。为什么《红楼梦》里有那么多的诗,为什么小说的手法如此独特,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石头记》原来作者是一本完整,已经写好的戏剧剧本,只需整理一下遗稿,稍微补充一下大概就可以了。但是由于遗稿是散纸,在搬动的时候,或者有残缺,或者有可能把吴梅村的遗稿先保留了几年再拿出来整理,因为吴梅村毕竟不是一般人物,而且当时风声也比较紧,吴梅村的儿子也尚未长大,所以遗稿嘱托人不能不有这个问题的考虑,因此就导致了整理散纸的难度。而之前的《情僧录》《红楼梦》和《风月宝鉴》的题名恰是针对《石头记》的剧本情形来定义的。曹雪芹改写为章回小说,就是因为增加了下面四种材料,且素材众多。
1,缺少第六十四回。第六十四回的回目是:“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珮”。这个回目的“五美吟”内容是属于诗稿或者诗话中加入的文本。它同“十独吟”是一起的。“情遗九龙珮”开始描写“二尤”的故事。对于这个情节的加入,曹雪芹根据原先《金陵十二钗》的思路,是有一定的顾虑的。
2,缺少第六十七回的内容。这第六十七回的回目是:“见土仪颦卿思故里闻秘事凤姐讯家童”,它为了继续引出尤二姐的故事而准备的。因为前文尤三姐自尽来自于杂录的故事文本,并非是原来《石头记》的内容。这一回就是靖藏本有批语,戚序本的回目是:馈土物颦卿思故里讯家童凤姐蓄阴谋。如果是纯粹故事引入,要么都不要,要么就得必须增加这一回的情节。但怎么增加?弄成了正册还是付册?大伤脑筋。后面新的女人角色摆上台面出现越来越多,曹雪芹于是就整理不下去了,因为“金陵十二钗”不好定义了。于是之所以把吴梅村的《石头记》杂剧散稿改写为章回小说之流,是因为不但原稿文字多而杂乱,更主要的是后半部的内容定性失去了标准。为了统一起见,即便采取章回小说体裁是一条整理文章的最便捷的方式,但也还是困难重重。
3,晴雯之死,这个情节写入同样十分难缠。一旦放开,后文就不可收拾。后面所有的主要人物就必须给出完整的过程,否则没有意义。但这样以来,文本的扩充就成了无限制的东西。不放开,后面的诗文还有这么多,怎么处理?因此,它也不是《石头记》中的内容,而死杂录中提过来,然后把诔文也不得不提过来。脂砚斋是一个戏剧编导老手,他一看曹雪芹改写的也有不对的地方,就在第二回写上批语:雨村忙回头看时——【己卯夹批:语言无味,令人不耐。古人云“惜墨如金”,视此则视墨如土矣。似此则演至千回万回可也。】我们一看《芙蓉女儿诔》就知道,这是一个言犹未尽的文章。因此不在《石头记》中文章。第七十九回批语也说过:【庚辰夹批:如此我亦为妥极。但试问当面用“尔”“我”字样究竟不知是为谁之谶,一笑一叹。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靖藏: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这同癸酉本的黛玉诔文是一样的。其实就是黛玉的诔文,不是晴雯的诔文。
4,第七十九回和第八十回以及《姽婳词》都是关于《流寇纪略》中的内容和诗话诗稿内容提过来。《中山狼》和《疗毒汤》是杂剧,里面的文章其实纪史的内容,或有作者的评论杂录。好说歹说,最后还是把这二个内容改一改收录到前面来,也就是马马虎虎还可以利用。第八十回甲戌回目,庚辰本此回无题。
《流寇纪略》,这是《红楼梦》下半部的主体。如果都按照章回小说的递进方式,正如批语中所说的预设,上半部到下半部的应该主要描写以下三种内容:
1,从大观园到紫檀堡。2,从林黛玉到妙玉,3,从贾宝玉到甄宝玉。只要掌握这三个主旋律,就能把上半部的批语和《流寇纪略》的主体内容完美掺加进去。
任何其他写法和说法都会脱离主干线。癸酉本的后二十八回肯定是粗疏的。而程高本的后四十回,不但把人物写丢了三分之二,还把“梦”也写丢了。人死梦灭不是一种良好的主题导向。
诗稿结构,《红楼梦》的诗歌是这本小说的最卖力的地方。可以看出,有四种诗歌来源:1,《石头记》中本身析解出来的诗歌,2,作者诗稿中整理进去。3,诗话中整理进去,4,残诗遗稿。例如,第七十六回的凹晶馆联诗,妙玉的后凑的诗歌不知道搞到哪里去了,找都没法找。应该是《石头记》中的结尾诗。其他如《螃蟹咏》《怀古诗》《菊花诗》《海棠诗》《咏梅诗》《咏絮诗》等等都是诗话或者诗稿中提取出来。
诗话结构,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结构,例如行酒令诗歌,香菱学诗,《好了歌》《姽婳词》《大观园题咏》等等。《姽婳词》的记录,是吴梅村的独立诗稿或者诗话记录。因为它所记载的内容是山东青州衡王(红楼梦文本改写为“恒王”)已经不是《石头记》应该剧本的内容,它无关石头城的主题意义。因此,这是既有故事情节(应该是序言)也有作者诗稿的的诗话记录。
文稿特征就是杂文杂录的遗稿,例如诔文,林子洞的故事,正邪两赋论,金哥的故事,二尤故事,茗玉的故事,五鬼的故事等等。
诗话,诗稿和文稿,我们可以称之为“诗文遗稿”。这些东西一进入《石头记》,这个事情就难办了。这正是章回小说形成的主要原因,于是就拆解了《石头记》的剧本语言系统,进入催生模式。
所有的诗歌都必须恰好地镶嵌入故事情节,于是《红楼梦》中的诗成了《红楼梦》的心脏。例如《题帕三绝》,《桃花行》,《葬花吟》,《秋窗风雨夕》,《芦雪厂联诗》,《凹晶馆联诗》,《四季即事诗》,《贾雨村对月寓怀组诗》等等。其中主要是《葬花吟》带动整个文本旋转起来。所以,要把上半部的《石头记》和下半部的《流寇纪略》统一起来,必须要整顿好诗歌在情节中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