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红楼梦》的楔子补录
作品名称:《红楼梦》传 作者:整子 发布时间:2020-04-09 08:56:01 字数:3396
我们从作为章回小说的第一回开始,即可见作者自序部分,楔子部分以及楔子的补录部分全部一揪儿纳入第一回的架构中。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后来的整理着和抄写人都不了解自云和楔子究竟是谁写的。因此,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看法不崇尚自云部分的内容,写上自己的批语,依照原来的本子抄录下去。
这个自云是序言的性质,可以从第一回“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里面获得证实。这个“楔子”的说法,可以在“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这里获得证实。
这些都是批语里面说的。批语的性质就是直接说明写批语的人读过《红楼梦》或者《石头记》这本书。她的功能就如同富察明义和袁枚的记录,敦诚敦敏记录“曹雪芹”的功能一样,而且《红楼梦》各种手抄本中的批语所呈现的功能比富察明义和袁枚的记录更加可信。因为写批语的人如果不读原本,肯定是无法下手的。而富察明义的《绿烟琐窗集》,袁枚的《随园诗话》,敦诚的《四松堂集》,裕瑞的《枣窗闲笔》等的记录是无法直接证明他们是否真的读过《石头记》或《红楼梦》。
比如说,袁枚(公元1716—1797年)《随园诗话》卷二中的第二十三则: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富察明义《题红楼梦》诗序:“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这二个句子绝对就是相互抄袭,不知是谁抄谁的。肯定是后起的抄袭早起的。
楔子补录总共分三个内容:
第一个补录内容:即: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第二个补录内容:“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这个补录内容同补自云的内容也有一样的句子,说明是后来扩展的。如“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
甲戌本凡例中在此强调这个事情:
“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
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这个补录说明,《石头记》这本书整理好以后,是要公开刊印发行的。那么,为什么这些整理人要企图公开刊印发行它呢?这只有一个原因,因为任务在身。
《甲戌本凡例》的出现,其实就是准备刊印《石头记》的印刷本撰稿说明前奏。但仍然由于不理想,书稿没整理好,而且整理者曹雪芹也只有整理到第二十二回就去世了。最后不了了之。畸笏叟年龄也不少了,因此也痛哭流涕。批语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
第三个楔子补录内容: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这个补录内容有以下特征:
1,它同第一个楔子补录内容的诗句每一句同书名题名是对应的。
2,给出《石头记》整理到成书的历史过程。
3,这段补录内容是红学研究,甚至《红楼梦》整本书中争议最大的地方,尚且在传统红学中是属于一个永远待解的谜团。
4,所有后人关于红学研究的课题,以及“曹雪芹”“红楼梦”等等这些名称(甲戌本凡例就早已经准备使用“《红楼梦》”这个名称进行刊发)所有所有的一切一切都起源于这个段落里面。这个段落既是红学研究的起点,也是所有红学和红楼梦辐射出去的内容返回的最终归宿点。没有任何史料和其他书籍记载比这个内容早,也不可能有任何记录在这个内容之前的历史时间存在。
5,第三个楔子补录内容的批语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记录,且对这里的内容进行再次补充。
这些批语如下:
A,【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B,【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犭式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靖藏眉批:)这正是作者用画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C,【甲戌、甲辰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D,【甲戌(靖藏)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
E,【甲戌(靖藏紧接)眉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申八月泪笔。】
F,【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一书,乃西堂故兄所作。】这一条批语是新钞本癸酉年誊录的后录批语。
这一条批语有很多疑问,因为基本上就是抄袭“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这句话。只能作参考用。
《甲戌本凡例》前文:“《红楼梦》旨意。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这里提到三个书名,说明该凡例是在曹雪芹的《金陵十二钗》的题名之时存在,而根据“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说法,则说明是曹雪芹整理好《金陵十二钗》之后,企图进行刊印所使用的最后敲定的书名,由此,《红楼梦》这个名字就不胫而走,但钞本大多数还是以《石头记》的名称流行。当然,也不排除甲戌本凡例是后来钞本出现,然而不影响这本书是甲戌年脂砚斋重抄的内容。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这段话增补,按理说有三个缺点:
1,语义上说,没有任何修饰特征,
2,空空道人是道人,但“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是佛教用语为特征。因此,“空空道人”,我们不妨把它解释为“木石”。
3,这十六个字眼的佛教用语性质兜一个圈子,文面意义不是很大。但分为前后二段就不一样。因为从“空-色”到“色-空”是分别不同的二个层面的概念。是说明作者从前世而来,再入世为情,进入纷繁世界,陷入泥沼,然后出世而悟空。这分明就是改名《情僧录》的人写给作者的悼词。只有一个因素:作者已死。我们可以在“改”这个字眼中看出来,因为《情僧录》是《石头记》的“改名”,而其他则都是“题名”。
三个题名,说明了三种整理过程。此处甲戌第一条眉批是写在《风月宝鉴》之后,说明写批语这个人根本不大了解改名《情僧录》和题名《红楼梦》的情况,但对东鲁孔梅溪的《风月宝鉴》则了如指掌。因此,可以直接推出,写这条批语的人所保留的钞本仍然是《风月宝鉴》的名称。即“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那么,这个人既然了解《风月宝鉴》,却不了解《情僧录》和《红楼梦》,可说明:
1,初始情况没有参与。
2,《情僧录》和《红楼梦》这改名人和题名人是密切关系的,因而写批语的人即便知道原名叫石头记,但仍然不清楚关于《情僧录》和《红楼梦》是怎么回事。直到接触《风月宝鉴》为止。
直到后来一个叫曹雪芹的人在悼红轩中整理为《金陵十二钗》,即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上进一步润色,改写为章回小说。
曹雪芹并且提了一首绝句: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那么,这个绝句中的“作者”是指谁呢?曹雪芹指自己,还是指别人?在这里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因为,上批有出现“足见作者之犭式猾之甚”。如果“作者”是指曹雪芹,那么“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因此,这里的作者根本不会指向“曹雪芹”这个人。同样的理由“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法一样。前者指文,后者指内容味道,仅此区别。
到了脂砚斋手里,已经是重抄再评,这是甲戌本的内容。说明在甲戌本之前还有一个脂砚斋第一次抄写的本子。而脂砚斋第一次抄写的本子之前,还必定存在一个更早的底本。他的第一次抄写必须要从这个底本而来,不可能无中生有。
即可得出:甲戌本之前有脂砚斋的初评本,初评本之前有一个底本,这个底本就是曹雪芹的《金陵十二钗》,那么,脂砚斋的初评本跑到哪里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