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经典言情>《红楼梦》传>第2章 石头偈

第2章 石头偈

作品名称:《红楼梦》传      作者:整子      发布时间:2020-04-08 17:52:13      字数:3427

  所谓“石头偈”,也就是《石头记》。《红楼梦》第一回有四句偈言,从文本来说,这不是一首诗歌。而是运用佛教术语指专门被我们中国化的那一种相当于谶语性质的行文。原来偈言是一种唱颂词, 梵语「偈佗」(Gatha)的简称,通常以四句为一偈。自从慧能创建南禅宗以来,偈语的概念就发生了同原来佛教的意义不一样的说法。今天的广东话中仍然保留着这个“偈”自唐末时期原来的意义。作者所精心构思的“偈”字,在我们汉字的传统意义中是“努力”的意思。这刚好镶嵌上“补天”的意义。
  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个偈语是《红楼梦》一大段楔子中的核心内容。它分三个部分:
  第一,女娲补天。
  第二,无材补天,幻形入世。
  第三,文学构思基础,石头上文章传世的可行性。
  “女娲补天”的情节,我们知道,这来自于古代的神话传说。较早的记录是《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归藏·启筮》:“昔女娲……昭昭九州……平均土地。”《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红楼梦》作者此处是以《淮南子》为典故底本直接而来,内容同《列子·汤问》中的内容相似,但做了进一步的扩展。
  《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当此之时,卧倨倨,兴眄眄;一自以为马,一自以为牛;其行蹎蹎,其视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
  从这些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看见这些内容的连续历史扩展,到《石头记》扩展到了通灵石头被丢弃不用,无才补天的悲惨境地。但作者基本上概括关于女娲补天神话传说历史演变的路径轨迹。例如“大荒山”这个概念,就直接从《山海经》中获取。思想描述上也基本承袭了《淮南子》的思想内容。
  《石头记》原文: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这是一种给人以神话补阙的手段。作者以“十二丈”指十二个月,“二十四丈”指二十四节侯,“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指100年的历史时间。而多出的那一块,恰是代表一年中多余的时间。从这里我们可以洞察到作者对当时天文历法的精准掌握。因为明末清初时期,从欧洲进来的传教士,如汤若望,利玛窦等就已经开始引起中国历法历算的传统变革。《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就提到“时宪书”这个东西。
  至于百年的时间,见于第一回:“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第五回,“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第十三回,“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 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这里作者还运用了非常奇妙的手法,“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高经十二丈”指道士,见[终身误]第五回“山中高士晶莹雪”。“方经二十四丈”指和尚,“方丈”。综合起来即“一道一僧”。文本意义即来自于《淮南子》的“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
  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即指“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第八回: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关于女娲补天这段继续说法,后人也做了很多类似的内容演绎,如笔练阁主人有《五色石传奇》。宛平稚川居士的《考槃室诗草》有《自题画石诗》一首。《题自画石诗》: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蒴源应太古,坠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消酒做顽仙。
  那么,作者是如何利用女娲补天的传说进行演绎“幻形入世”呢?
  他主要还通过“精卫填海”的神话典故来进行演绎的。该传说出自于《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佼。是炎帝之小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女娲”同“女娃”是一种超乎人间想象力的《红楼梦》文学笔法。
  幻形入世,就来自于这段《山海经》的内容。第五回,[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金玉良姻是幻形入世的,木石前盟,是无才补天。这里的“木石”又隐含另一种笔法,木指木鱼,和尚。石指道士。因此,一僧一道便携带这个石头下凡。最后“衔玉而诞”。
  在第三部分内容上,主要阐述以下内容:
  1,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2,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
  3,令世人换新眼目。
  
  关于“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这个历史只能对应明末清初那个时段,因为崇祯皇帝死了,新皇帝没上任,清朝顺治有新的年号,南明弘光帝后来也有新的年号,那么,再加上欧洲传教士新历算思想的介入,对于纪史性质,真实描述这段历史的时间,就无从下手。究竟写上哪一个年号,就十分费思量。因此说,干脆就说“失落无考”。至于“地舆邦国”也是如此,变革之中,非明非清,亦非南明行政所有,南明昙花一现,江山山踏地裂。无国可记载。
  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确信作者真实记录了自己并同这些女子的真实历史。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也是人类共经发展的历史道路所出现的文学统一思潮。中国同欧洲相比,其实还整整提前了一个世纪的时间。这就是《红楼梦》中经常说的写的“原来这梦是真的”。写甄士隐的梦,写太虚幻境的梦,写秦可卿梦告王熙凤,写秦钟的梦,写贾瑞的风月宝鉴的梦等等。《红楼梦》的梦的仔细描写远远走在弗洛伊德主义之前。这是一种意淫的力比多。
  所谓“令世人换新眼目”,换句话说,就是不落窠臼,不走“通共熟套之旧稿”。没有什么大团圆的喜剧结局,也没有什么下文。似乎作者对自己的《石头记》所传在后来的历史情形中也早已经把握得烂熟在心。
  这里甲戌本有三个连续眉批:
  1,甲戌(靖藏)眉批: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
  2,甲戌(靖藏)眉批: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窠臼 。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
  3,甲戌眉批:斯亦太过。
  第一,第二眉批,或是脂砚斋的二次批语。但第二批语的水平比第一批语的水平有点高,也许是其他文人所批,也未知。但第三个批语几乎可以肯定是畸笏叟所写的批语。简单几个字,干净利落,纠正力度很大,说明畸笏叟的水平还远远在前面二个人之上。
  在《红楼梦》整个悲剧塑造的过程中,用大起大落来说明这个历史,也从作者自身所处的年代来说明这个情节。第一回: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甲戌侧批:若从头逐个写去,成何文字?《石头记》得力处在此。丁亥春。】
  整本《红楼梦》其实仅仅记述了一半的女子,还有一半没有写上,故此说“犹未全集”。就如同《红楼梦》上半部和下半部的区别的一样。盛行于世只有上半部,下半部没有在世面流行。不但不宜流行,而且有一半的女子在当时都还活着,无论好坏,也已经不是作者所知的结果。
  
  最后石头和空空道人讨价还价,“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这个人除了第一个整理人畸笏叟之外,没有人能承担起这个责任。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