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帝王骚客>第三十七章 帝王骚客之隋唐(14)——唐顺宗李诵

第三十七章 帝王骚客之隋唐(14)——唐顺宗李诵

作品名称:帝王骚客      作者:隐居凡尘      发布时间:2020-03-27 20:02:38      字数:3988

  诗歌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在众多的诗歌中,有种特殊的类型,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而产生。
  偈子,又称偈颂,即佛经中的唱颂词,是宣传佛理的短句。梵语“偈”、“偈陀”,因多是诗的形式,又名偈诗,通常也称禅诗。最源于佛祖的四言禅诗《诞生偈》: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今兹而往,生分已尽。
  偈子通常以四句为一偈。如神秀禅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禅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开禅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西游记》里乌巢禅师: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倒退原来是向前。
  妙色王求法偈: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苍雪大师: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
  卧轮禅师: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济公《辞世颂》: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水浒传》中,鲁智深下山时,智真长老送了四句偈语给他: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
  遇州而迁,遇江而止。
  鲁智深圆寂前偈子: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红楼梦》中贾宝玉: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林黛玉补充两句: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历代上著名的高僧多有偈子传世,如:神秀、慧能、慧开、布袋和尚、寒山、拾得、佛印、王梵志、弘一等等,其中六祖慧能的最为后人赞赏;文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黄庭坚、曹雪芹等都有偈子佳作传世。
  大唐诗人可谓“百家争鸣”,其中,与佛教关联最大的,莫过于“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
  王维一生笃信佛教,他的字“摩诘”也是来自佛经。他的诗中处处蕴含禅机,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清浅白石滩,绿蒲尚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白居易被后人称为诗魔,正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他注定与佛有解不开的缘分。他一生好佛,曾自云:“栖心释化,通小中大乘法”。他自己也认为,前世应是一诗僧。他的诗多有禅意,也有很多偈子。
  读禅经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往无余都是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念佛偈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日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多却即改陀。
  达又作应生?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公元803年,白居易在洛阳佛光寺从如满禅师受斋戒,成为其的弟子,此后,二人相处四十余年,亦师亦友。
  公元845,白居易在洛阳举行“尚齿之会”,意为尊重老者之聚会。当时有七位老者参与,年龄总计570岁。后又有136岁的李元爽和95岁的如满禅师二位老者加入,年龄总计近800岁。九人共聚洛阳香山寺,赋诗品茶。白居易特请画师为大家画像,与各人的诗赋一同收藏。
  白居易始创的“尚齿之会”,一时传为佳话,“九老图”和“九老诗”被后人一再效仿、重现。至宋代,此类聚会长盛不衰。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将其演绎为“千叟宴”,盛况非常。
  “尚齿之会”后,如满禅师送白居易下山,白居易吟诗一首《山下留别佛光和尚》:
  劳师送我下山行,此别何人识此情。
  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
  不料,白居易一言成谶,不久,如满禅师圆寂。白居易病笃时,嘱咐家人把他葬在香山如满禅师的坟墓之侧。
  如满禅师是中唐时期得道高僧。有偈子云:
  心中宽广山川小,眼内澄清日月明;
  耳边天籁人间寂,脚下灰沙不染尘。
  唐顺宗李诵对佛法也颇有兴趣,曾召如满禅师入宫问法:
  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
  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禅师答:
  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
  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
  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
  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
  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帝又问:
  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
  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
  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
  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
  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师答曰:
  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
  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
  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
  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
  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佛在何处,佛将去往何处?对于佛的研究,这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这又是佛家对这个问题最好的解答。
  唐顺宗是一个被佛所困的人,他一直拘泥于寻找佛在何处。却不知,佛无处不在。一花一草,一粥一饭,皆是“佛”。
  有心,眼前的是生灭的世界,那是佛的应身;无心,眼前的是不生不灭的世界,那才是佛的真身。无心就是禅心,唯有用禅心,才知道佛陀真正在哪里里。
  其实,佛本虚空,如果一直拘泥于佛的所在,就会忘记自己心之所在。如满禅师提醒他,忘记佛的方位,找到自己的本心,方是佛的真谛。
  顺宗也并未能真正悟道,或许也真是还没领悟到佛的真谛。亦或许,天不假年,否则他也会悟道成佛。
  公元805年,在位26年的唐德宗去世,享年64岁。长子李诵即位,即唐顺宗。
  唐顺宗是大唐历史上非常尴尬的一个皇帝,太子之位做了26年。辛辛苦苦盼了这么多年,皇帝的宝座却只坐了八个月。但他对大唐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不少皇帝。
  顺宗上任后,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他们和彭城人刘禹锡、河东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反对藩镇、反对宦官的新政策,史称“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触犯了宦官势力的利益,因此,唐顺宗仅仅在位八个月,并被宦官逼迫禅位给广陵王李纯。即唐宪宗,顺宗退位称太上皇,史称“永贞内禅”。
  公元506年,顺宗病逝。关于他的死,历史上有诸多猜测。但幸运的是,他的继承没让他失望。
  唐宪宗即位后,比其父顺宗李诵更有作为。为了不重蹈父亲的覆辙,他贬黜革新派:
  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王丕被贬为开州司马。
  柳宗元被贬为绍州刺史,未及任又被贬为永州(现属湖南)司马,给后人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等文章。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刺吏,之后又被贬为朗州司马。刘禹锡在去朗州途中,写了有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著名诗作。
  同时被罢免的还有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等先后被贬为边远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贬谪“二王八司马”,并不代表宪宗不能任用贤臣。他勤于政事,他励精图治,改革弊政,重用贤良如杜黄裳、裴度等贤臣,他们力主削藩。
  宪宗充分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先后平定了四川节使度刘辟、江南李琦的叛变,整顿了江淮财赋,招降河北强大的藩镇,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任用名将李愬,消灭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使其他藩镇纷纷归顺朝廷。结束了自肃宗以来,各地藩镇专横跋扈的局面,暂时实现大唐的统一。大唐得以短暂的中兴,史称“元和中兴”。宪宗终于完成了他的爷爷德宗、父亲顺宗未能完成的宏志,后人将宪宗与太宗、玄宗相提并论,是大唐的中兴之君。
  但宪宗在削藩的同时,重用宦官,使得宦官权利越来越大。也为他自己的死埋下伏笔。
  有人说,宪宗时期是解决宦官问题的最好时期,他之后的几任皇帝,文宗、宣宗有心无力,武宗有力无心,而穆宗、敬宗等则是不闻不问。但宪宗没有抓住拯救大唐的这一机会。
  宪宗晚年密信佛法、仙道,还常食“仙丹”。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是因为劝谏宪宗,勿要迷信佛法,结果被贬为潮州刺史。公元820年,宪宗因得罪宦官王守澄、陈弘志等人,被其所杀害,享年43岁。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金缕衣》广为后人传颂,这首诗的作者却不知是谁。一种说法认为是杜秋娘。
  杜秋娘原是间州人(江苏镇江),虽出身微贱,却独禀天地之灵秀,美慧无双,能歌善舞。还能填词写诗作曲。十五岁时,被镇海节度使李锜风闻以重金买入府中充任歌舞姬。她自写自谱了一曲《金缕衣》,李锜听后,非常喜爱,并将她收纳为妾。公元807年,李锜举兵反唐。李锜的叛军仅仅两个月就被剿灭,李锜被擒,杜秋娘也被押解入京为奴。幸运的是她被安排到老本行——歌舞姬。
  在大唐皇宫之中,杜秋娘再一次凭借《金镂衣》获得宪宗的恩宠,封她为秋妃。
  宪宗遇见杜秋娘好比唐玄宗遇见杨贵妃,宪宗开始为眼前所取得的功劳沾沾自喜,又因遇见佳人而陷入爱河不能自拔。自得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李元膺有十忆诗,历述佳人的行、坐、饮、歌、书、博、颦、笑、眠、妆之美态,今在秋妃身上一一可见,我还求什么?”
  幸而,杜秋娘不是妲己、褒姒。他虽然也干预朝政,但并未见其有多少越矩之事。相反,她后来亲眼目睹宪宗、穆宗、敬宗最后的遭遇,对宦官势力深恶痛绝。于是与宰相宋申锡密谋,决心除掉当时最有权势的宦官王守澄等。不料事情败露,计划被宦官王守澄所知,结果宋申锡被谪为江州司马,而杜秋娘也削籍为民,返回乡里。大诗人杜牧路过杜秋娘故乡,看见杜秋娘的境况,写下了一首长诗《杜秋娘诗》,叙述杜秋娘的传奇一生。
  相比其父顺宗的一生,宪宗对大唐有中兴之功,于自己有知己相伴。就像他自己所言,还求什么呢?至于留下的遗憾,正好留给后人品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评价说:“唐玄宗、宪宗,皆中兴之主也。玄宗继中、睿之乱,政紊于内,而外无藩镇分裂之患,约己任贤,而贞观之治可复也。宪宗承代、德之弊,政偾于朝,而畿甸之外皆为畔国,将以求治,则其势尤难。虽然,二君皆善其始,而不善其终,所以失之者一道也。”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