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帝王骚客>第三十六章 帝王骚客之隋唐(13)——唐德宗李适

第三十六章 帝王骚客之隋唐(13)——唐德宗李适

作品名称:帝王骚客      作者:隐居凡尘      发布时间:2020-03-27 11:08:20      字数:5705

  自隋朝开科举以来,状元就成了读书人心中追求的至高目标。不过,能从全国的才俊之间脱颖而出,中个进士已经是很难了,很多人一生苦学,考了数十次还不能中个举人。而且由于很多政治原因,即使有状元之才,也未必就能中状元。历史上很多名人也都只是进士出身,可想而知,状元不是一般人能中的。然而也有那么几个读书人,他们不只中了状元,而且更让人羡慕的是他们连中“三元”。
  所谓三元,即解元(乡试第一)、会元(会试第一)、状元(殿试第一)。中状元都难,连中三元就更是难如登天,因此,连中三元的人寥寥无几。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总共仅有18人(文15人,武3人)。
  崔元翰,名鹏,以字行。在群星璀璨的大唐,虽然这个名字并不起眼,但是他却有别人没有的人生经历——非常幸运的荣获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第一人。
  想必当年的崔家定是门庭若市、宾客如云。除了崔元翰,其弟崔敖(榜眼)、崔备(进士第三人)亦与他同取进士科,兄弟三人名列一榜前列,真可传为千古佳话。
  崔元翰是在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中的状元,时正值的德宗李适当政。
  公元779年,代宗李豫病逝,长子李适即位,次年改年号建中。《全唐诗》中崔元翰有几首诗词就是奉和德宗诗作的。
  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远岫对壶觞,澄澜映簪绂。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双凫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岂如横汾唱,其事徒骄逸。
  奉和登玄武楼观射即事书怀赐孟涉应制
  宁岁常有备,殊方靡不宾。禁营列武卫,帝座彰威神。
  讲事一临幸,加恩遍抚巡。城高凤楼耸,场迥兽侯新。
  饮羽连百中,控弦逾六钧。拣材尽爪士,受任皆信臣。
  光赏文藻丽,便繁心膂亲。复如观太清,昭烂垂芳辰。
  德宗时代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
  主张“不平则鸣”的“韩孟诗派”包括韩愈、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等。
  主张通俗写实的“元白诗派”,包括元稹、白居易、李绅、张籍、王建等等。
  以被贬失意的刘柳为代表的刘禹锡、柳宗元等。
  这些诗人被通常为“元和诗人”,开创唐诗的有一个高峰。也是唐诗向宋词宋词演变的一个转折。
  此外,德宗时期才女不少,除著名的薛涛(与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外。鲍君徽与“尚宫五宋”也颇为有名,深得德宗赞扬。
  惜花吟
  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朝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欢,莫待春风总吹却。
  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
  妆成罢吟恣游后,独把芳枝归洞房。
  这首《惜花吟》是鲍君徽的名篇,鲍君徽并非后宫嫔妃。生卒不详,她早年丧夫,又无兄弟姐妹,因此自己侍奉母亲。德宗闻其才名,多次召入宫中。《全唐诗》收录有几首她的应制诗。入宫不久,她就以侍奉母亲为由,离开宫中。
  诗通过对花的描写,描绘出诗人对青春易逝的感慨,也表达出诗人对丈夫的思念。除这首诗外,她的一首《关山月》,以边塞之声,透露出一个女性的巾帼之气,气势不凡,颇受人赞扬:
  关山月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
  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
  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
  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与鲍君徽一样,宋若昭五姐妹也并非宫中嫔妃。他们是著名的诗人宋之问的后代,分别是宋若华、宋若昭、宋若伦、宋若宪、宋若荀。都擅长诗人,宋若华成就最高。唐德宗贞元四年被召入宫廷,称为内学士。唐穆宗时拜为尚宫。历经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皆呼先生,进封梁国夫人。
  嘲陆畅
  宋若华
  十二层楼倚翠空,凤鸾相对立梧桐。
  双成走报监门卫,莫使吴歈入汉宫。
  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僚应制
  宋若昭
  垂衣临八极,肃穆四门通。自是无为化,非关辅弼功。
  修文招隐伏,尚武殄妖凶。德炳韶光炽,恩沾雨露浓。
  衣冠陪御宴,礼乐盛朝宗。万寿称觞举,千年信一同。
  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官
  宋若宪
  端拱承休命,时清荷圣皇。四聪闻受谏,五服远朝王。
  景媚莺初啭,春残日更长。命筵多济济,盛乐复锵锵。
  酆镐谁将敌,横汾未可方。愿齐山岳寿,祉福永无疆。
  这三首诗收录在《全唐诗》中。第一首是宋昭华嘲笑陆畅吴语太重而作。宋若昭和宋若宪的应制诗与其他应制诗相似,无非歌功颂德自主。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诗词,宋若华著有《女论语》一书,宋若昭为其注释。其书与《女诫》﹑《内训》﹑《女范捷录》合称为“女四书”。
  这次麟德殿宴会中,德宗有诗《麟德殿宴百僚》,展示德宗对开创千秋盛世的雄心。
  麟德殿宴百僚
  忧勤承圣绪,开泰喜时康。
  恭己临群后,垂衣御八荒。
  务闲春向暮,朝罢日犹长。
  紫殿初筵列,彤庭广乐张。
  成功归辅弼,致理赖忠良。
  共此欢娱事,千秋乐未央。
  在大唐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德宗李适的文学素养自然不会差,史书记载,他善属文,尤工于诗。常于宫中唱和,亲自品评等次。与学士论诗,深夜不寐。又常亲试制科举人文辞,中者称门生。李肇称:“德宗晚年绝嗜欲,尤工诗句,臣下莫可及。”胡震亨评:“德宗诗尚雅正。”《全唐诗》录其诗十五首。
  三日书怀因示百僚
  佳节上元巳,芳时属暮春。
  流觞想兰亭,捧剑得金人。
  风轻水初绿,日晴花更新。
  天文信昭回,皇道颇敷陈。
  恭己每从俭,清心常保真。
  戒兹游衍乐,书以示群臣。
  上元节,即元宵节。宴请群臣,似乎又是一次兰亭之会。诗中,李适告诫自己,也是告诫群臣:“恭己每从俭,清心常保真。”
  像这样的宴会,唐朝多有发生,群臣的奉和诗词更是不计其数。史载,每次御制奉和,群臣无人与比。
  送徐州张建封还镇
  牧守寄所重,才贤生为时。
  宣风自淮甸,授钺膺藩维。
  入觐展遐恋,临轩慰来思。
  忠诚在方寸,感激陈情词。
  报国尔所向,恤人予是资。
  欢宴不尽怀,车马当还期。
  谷雨将应候,行春犹未迟。
  勿以千里遥,而云无己知。
  张建封,是当时名臣,诗人。这首诗是他受徐泗节度使时所赠。诗先夸赞张建封的才能,并委以重任,表面德宗对他的信任和很高的期望。
  徐州是江淮运输通道的咽喉要地。自781年徐州刺史李洧举州脱离平卢军、归降朝廷后,徐州便因势单力薄而"贫困不能自存",受到来自平卢军的巨大威胁。朝廷鉴于控扼徐州的重要性,早已打算派重臣镇守。788年,德宗合并徐、泗、濠三州,建置徐泗濠节度于此,命张建封接任徐州刺史,兼任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
  张建封没有辜负德宗的期望,就职后事必躬亲,尽心创设军队。他性格宽厚,能容忍他人的过失,又能坚持依法处置,不随便枉法赦免罪人。张建封每次建言,忠义奋发,义形于色,既能使众人畏惧其威严,又能振奋士气。
  797年,张建封入朝觐见,得到加等的礼遇。德宗特地在双日开启延英殿,召见应对,又令他上朝参见时入大夫班列,以示特别恩宠。张建封赋《朝天行》一章奉献,德宗又赐给他名马珍玩等厚赏。
  九日绝句
  禁苑秋来爽气多,昆明风动起沧波。
  中流箫鼓诚堪赏,讵假横汾发棹歌。
  秋高气爽,昆明湖的景致确实别有风趣,秋风吹过湖面,荡起层层碧波,声音如箫鼓之乐。不禁让的德宗神清气爽,联想到武帝泛舟汾河,宴请群臣的盛况。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帝王,谁不想像汉武帝一样,做一个外退匈奴,内修政治的君主。李适就是这样想的。
  李适登基之初,改革图强、励精图治,信任文武大臣,禁止宦官干政。颇有一代明君,中兴之主的迹象。无奈志大才疏、力不从心。
  早在李适还是雍王,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时,他曾率军与诸道节度使和回纥军队在陕州会合,商议共同讨伐史朝义。到达陕州以后,李适与随行的几十名部属官员一起去会见回纥可汗,结果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冲突。回纥可汗责备李适没有向他行拜舞礼,双方争执起来,回纥一方认为唐朝天子和自己的可汗相约为兄弟,回纥可汗就是雍王的叔父,所以应当行礼;而唐朝一方则认为李适是天子的长子,又担任着天下兵马元帅的职务,将来就是唐朝储君,况且肃宗皇帝刚刚去世不久,无论如何不能向外国可汗行礼。双方长时间争论不下,回纥将军车鼻一怒之下把随李适出行的左厢兵马使药子昂、右厢兵马使魏琚、判官韦少华和行军司马李进各鞭打至死,幸好回纥人认为李适还年轻不懂事,将他送回营去,才算躲过一劫。
  这件事给李适的刺激太大,以至于在后来的对代与回纥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李适久久不能接受李泌提出的“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的治国方案。经过李泌反复权衡利害,李适才勉强接受了李泌的方案,将咸安公主嫁到了回纥为可敦(古代回纥人对其皇后娘娘的称呼)。咸安公主到达回纥后,先后嫁给了回纥四代可汗,为大唐与回纥的长期友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深受后人赞颂。
  如此看来,李适还是有任贤用能、接纳忠言,开创中兴的勃勃雄心。但是,事态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历史给了李适当头一棒。
  由于当时各地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李适一直想消夺他们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于是采取了一系列针对他们的措施,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这也导致了各地节度使的不满。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响应朱滔的叛乱,不久后改称楚帝。
  建中四年,李希烈围攻襄阳,德宗李适为解襄阳之危,召集泾原节度使率军援救。当时诗人刘长卿有诗《行营酬吕侍御时尚书问罪襄阳军次汉东境上侍御以州邻寇贼复有水火迫于征税诗以见喻》记载:
  不敢淮南卧,来趋汉将营。
  受辞瞻左钺,扶疾往前旌。
  井税鹑衣乐,壶浆鹤发迎。
  水归馀断岸,烽至掩孤城。
  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
  孔璋才素健,早晚檄书成。
  泾原兵马途经长安城外,时值十月寒冬,天寒地冻,且士兵们又饿又累,原本以为会得到朝廷的丰厚赏赐,不料德宗李适派京兆尹王翔犒军,王翔只给士兵粗米素菜。结果士兵纷纷抱怨,终于导致哗变。士兵声称:“吾辈将死于敌,而食且不饱,安能以微命拒白刃!闻琼林、大盈二库,金帛盈溢,不如相与取之。”
  泾原兵与李忠臣、张光晟等拥戴朱滔的哥哥朱泚为首,当时朱泚因为朱滔叛乱而被闲置在家。未经过多少周折,朱泚便成为了这群哗变的首领。朱泚率兵攻入皇宫,诛杀了皇室宗亲七十多人。幸运的是德宗李适早已经得到消息,在叛军攻入皇宫之前已经逃离。这次兵败被成为“泾原兵变”。
  泾原兵变后,朱泚自称大秦皇帝,而德宗李适却逃往奉天避难。斩草除根,杀了皇室七十余人的朱泚自然不会放过德宗李适。德宗的脚步刚进入奉天,朱泚的追兵也随后赶到。朱泚围攻奉天一月之久,史称“奉天之难”。由于守军的顽抗,朱泚最终没能打开奉天的城门,唐军各方援兵又到。朱泚吃了几场败在,只得退后长安防守。
  朱泚的退兵后,德宗还没得到瞬息的喘气机会,护驾功臣、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又勾结朱泚叛乱了。此事确实难以置信,既然有反叛之心,何必去救援呢?
  说道李怀光反叛的根源,还得归结为德宗听信谗言。当时德宗身边有位忌能妒贤、残害忠良的宰相卢杞,恃宠不法的翟文秀等奸臣。《新唐书》记载李怀光在前来救援奉天的路上与部下说:“宰相谋议乖剌,度支赋敛重,京兆尹刻薄军食,天下之乱皆由此。吾见上,且请诛之。”没想到这句话传到了宰相卢杞的耳中,卢杞遂想方设法阻止李怀光面见德宗。卢杞对德宗说:“怀光兵威已振,逆贼破胆,若席胜,可一举灭贼。今入朝,则必宴劳留连,贼得从容完备,卒难图也!”李适不知道卢杞的用意,还以为他是在一心为国,于是就没有召见李怀光,直接下诏让他乘胜追击朱泚。
  李怀光自然知道这又是卢杞的主意,但君命难为,他只得率军进驻长安城外。但是到长安城外后,他却按兵不动。屡次上书严办卢杞等奸臣,德宗不得已将卢杞等贬出朝野,杀了宦官翟文秀。奸臣虽然除去,但是李怀光这相当于是威逼德宗,因此越来越害怕。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德宗下“罪己诏”,即陆贽著名的《奉天改元大赦制》,公开痛陈自己的错误。且赦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朱滔之罪,声明不再约束节度使,对其姑息迁就。诏书下达之日:“虽武人悍卒,无不挥涕激发。”
  兴元元年二月,德宗加封李怀光为太尉,兼赐铁券,遣李升及中使邓鸣鹤赉券喻旨。不料李怀光接到铁券后甚怒,投券于地曰:“凡人臣反,则赐铁券,今授怀光,是使反也。”李怀光正式反叛。
  李怀光与朱泚联军声势颇盛,德宗不得已逃出奉天,前往梁州(今陕西汉中)。授李晟为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当时的李晟,内无资粮、外乏救援,战局十分不利。但李晟凭借一颗赤胆忠心,经过与叛军的艰苦奋战。终于,元兴元年五月,李晟收复长安。南宋诗人陆游有《长歌行》称赞李晟的功绩,便引以为自己的榜样: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蛩鸣。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钜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万人惊。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诗中的李西平即李晟,因收复西京长安之功,被封为西平王,李晟的画像也被德宗挂于临烟阁。但是李晟功高盖主终究不能让猜疑心重的德宗放心。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李晟被罢去兵权,改封太尉。欧阳修在《新唐书·李晟列传》中赞曰:“晟之屯东渭桥也,朱泚盗京师,李怀光反咸阳,河北三叛相王,李纳猘河南,李希烈讧郑、汳。晟无积赀输粮,提孤军抗群贼,身佩安危而气不少衰者,徒以忠谊感人,故豪英乐为之死耳。至师入长安而人不知,虽三王之佐,无进其能,可谓仁义将矣!呜呼,功能存社祏,不能见信于庸主,卒夺其兵,哀哉!虽然,功盖天下者,惟退祸可以免。四子世似其劳,是宜有后哉。”
  到兴元元年七月,叛军基本被绞清,德宗返回长安城。经过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两大劫数的李适已经不再如之前一样雄心勃勃。由于宦官在泾原兵变期间宦官始终不离德宗左右,而平日重视的文武大臣和禁军却看不到影子,因此,德宗对宦官的态度由之前的避而远之演变为了一种依赖。他不再轻信文武大臣,反而更加亲近宦官。公元796年,李适将禁军交给宦官掌管,成为唐后来历代王朝的定制,导致了大唐之后的皇帝废立皆由宦官掌控。
  公元805年,李适病逝。虽然他后期宠幸宦官佞臣,使得忠臣颜真卿遇害,陆贽罢相。但他为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的安定打下来一定的基础,为之后的元和中兴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其功不可没。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