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帝王骚客>第三十四章 帝王骚客之隋唐(10)——唐肃宗李亨

第三十四章 帝王骚客之隋唐(10)——唐肃宗李亨

作品名称:帝王骚客      作者:隐居凡尘      发布时间:2020-03-24 18:09:05      字数:6253

  自古以来,功高盖主的大臣最是让君王忌惮,尤其是功高又掌控朝政的人,一般的君王都是不放心的。秦朝的吕不韦、汉朝的韩信、清朝的鳌拜等等很多大将,都因为功高盖主而下场悲惨。但历史上也有很多功高盖主的大臣却与他们不一样,范蠡、管仲、诸葛亮等等,这些人功高盖主,却得意善终。
  唐朝功高盖主的人也不少,其中有一位“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大将,他就是郭子仪。
  史书记载,郭子仪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而且公正无私,不畏权贵。他武艺高强、阵法娴熟,是开元年间的武状元,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的人,出将入相,郭子仪真正达到了位极人臣的荣耀。
  青年是的郭子仪也恨不得志,在河东(今山西)服役时,犯过军纪,按律处斩。幸好在押赴刑场的途中被当时李白发现,李白见他相貌非凡,凛然不惧的样子,甚感可惜,认为其非平庸之辈。果然,郭子仪不负所望,中了武状元。安史之乱的爆发给了郭子仪施展才能的舞台。
  安史之乱爆发时,郭子仪任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洛阳沦陷后,玄宗升任其为朔方节度使,奉命率兵东讨叛军。郭子仪立即点兵出征,首战旗开得胜,一举收复重镇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大败叛军薛忠义。借着郭子仪率军收复马邑(今山西省朔县东北),打通了与太原军的联系。郭子仪的胜利给玄宗以及唐军带来了希望,加封郭子仪为御史大夫。
  之后,郭子仪采用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断绝其后方供给线这一正确的作战方针。不久分别于九门城(今河北省藁城西北)南、沙河等打败史思明。
  由于郭子仪的正确指挥,之后又先后大败史思明,占领河北,实现了切断安禄山与范阳的联系这一军事计划,此时的安禄山惊恐不已。这时,郭子仪想玄宗建议死守潼关,挥师北上,直捣范阳。可惜玄宗没有听信郭子仪的建议,使得安史之乱持续了七年之久。
  由于玄宗听信了奸相杨国忠主动出击安禄山的建议,结果发生了潼关失守、长安沦陷,玄宗西逃入蜀的悲剧。安禄山进入长安城后,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杀害皇帝近亲一百多人以祭祀其死去的儿子。百官随玄宗走的,诛灭宗族,使得长安城怨声载道,杜甫的有《春望》一首写之后长安城凄凉的景象,以及表现诗人的忧国忧民的心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西逃途中,历经了由太子李亨策划的“马嵬之变”,“马嵬之变”后,玄宗认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都使,负责平叛。并与玄宗分道,北上至有“塞北江南”之称的灵武,公元756年,李亨在其部下以及宦官李辅国等的拥戴下在灵武即位。
  李亨继位时,唐玄宗刚逃到益州。皇帝还健在,太子就迫不及待的登基。无论如何说不过去,因此,李亨继位后将年号改为“至德”。《孝经》开宗明义的开篇,孔子认为人的“至德”就是孝。或许,李亨认为收复两京,迎接父皇回京才是最大的孝。至少,看到这两个字,天下人应该认为李亨有这样的至德。
  刚即位的李亨求胜心切,听从宰相房琯的建议,领兵亲征长安,不料兵败而归。此时的李亨报仇的欲望更加强烈,竟然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女子皆归回纥”的无耻条件,向回纥借兵15万。任命自己的儿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征讨叛军。
  李享即位后的第二年,即公元757年,大燕内部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弑杀,安庆绪即大燕皇位。不久,郭子仪的大军会师叶护太子率的回纥军进攻、并收复长安。李亨在凤翔听到捷报喜出望外,满朝称贺。紧接着,郭子仪率军直捣洛阳,打得叛军一败涂地,安庆绪弃城北逃,东都洛阳收复。
  此时的史思明被安庆绪封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由于范阳是安禄山的老窝,安禄山多年积累的财宝尽屯于此,而安庆绪由先后丢失长安、洛阳二京。史思明看清了大唐军队的强悍,料定安庆绪必败。一方面他不想跟着安庆绪断送性命,一方面他想独吞范阳的财宝,决定向大唐乞降。李亨得知后非常高兴,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史思明虽然归降,但又暗中招兵买马,不久,又再次叛唐。
  公元758年,安庆绪被郭子仪等久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围攻,但由于李亨的猜忌,军中不设主帅,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统帅大军、总揽全局,大军得不到正确的指挥。再加上安庆绪得到史思明的支持,唐军大败而归。鱼朝恩不但不思兵败之过,反而进献谗言,把责任都推到郭子仪身上。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于范阳自称大燕皇帝。
  之后,李亨任用拥立他即位的李辅国等宦官掌控军权,宦官在大唐的势力日益增长,为唐朝中后期的宦官干政埋下了隐患。
  听闻郭子仪被解除兵权,史思明向大唐发动进攻。于公元759年从大将李光弼手中再次夺回洛阳。公元761年,史思明率军紧逼长安,不料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还派人去范阳杀太子史朝英等人。
  公元762年,河东发生叛乱,杀死统帅李国贞,太原节度邓景山也被部下所杀,朝廷无可奈何,起用郭子仪出镇绛州(今山西新绛)。三月,郭子仪辞朝赴镇,肃宗身体不适,没有见一个朝臣。郭子仪请求说:“老牙受命,将死于外,不见陛下,目不瞑。”皇帝将他引到卧室内,对郭子仪说:“河东事一以委卿。”郭子仪呜咽流涕。郭子仪来到绛州,擒拿杀害李国贞的贼首王元振数十人,将他们处死。太原的辛云京听说郭子仪诛杀王元振,也将杀害邓景山的人诛杀,从此河东诸镇将帅皆遵奉国法。
  同年,李亨病逝,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庙号肃宗。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拥立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李辅国实际掌控朝政。但不久,李辅国遇刺身亡。
  李辅国死后,宦官程元振专权,冤杀大将来瑱,斥逐宰相裴冕,诋毁李光弼等。认为郭子仪功劳太高,难以驾驭。遂革除其兵权,让他充任肃宗的山陵使,督工皇陵的建造。公元763年,吐蕃攻入长安,代宗仓惶逃出,太常博士、翰林待诏柳伉、上疏极力抨击程元振,程元振被罢官,放归乡里,行至江陵病死。
  由于唐朝内部的种种原因,史朝义叛军猖獗,代宗再次启用郭子仪。认命雍王李适为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又向回纥借兵10万,攻打洛阳。史朝义败走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史朝义的部下田承嗣、李怀仙等见大势已去,遂率部下投降唐军。公元763年正月,众叛亲离的史朝义,走投无路,上吊自杀,安史之乱自此平息。
  当时远在四川的杜甫闻次喜讯后,说遇到了“生平第一快事”,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得出了诗人急于返回故乡的喜悦心情,也写出了老百姓们当时的心情: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的转折点,此后,大唐国力由盛转衰。虽然安史之乱在得以平息,但郭子仪的任务并没有因此结束。
  安史之乱后期,吐蕃趁大唐西部防御空虚,大举进攻,不久攻占了凤翔、奉天等要地,兵临长安城下。代宗吓得逃到陕州避难。吐蕃兵占领了长安后,立广武王李承宏为皇帝,作为他们的统治工具,纵兵焚掠,将长安洗劫一空。代宗立即任命郭子仪为副帅抗击吐蕃,各路勤王之师在郭子仪的指挥下,打败吐蕃军,被占领十五天后的长安收复。
  公元763年,大唐将领铁勒族人仆固怀恩叛变,但均被郭子仪领兵打败。公元765年,仆固怀恩不甘心失败,又勾引吐蕃、回纥、吐谷浑以及山贼等30万军队先出兵侵掠同州,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震恐。代宗急召郭子仪从河中回来,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城,抵御贼兵。此时郭子仪的兵力仅1万,被敌重重包围在泾阳。幸而仆固怀恩在行军途中暴病而亡,群凶无首,各自为战。但敌众我寡,郭子仪还是处于困境之中。当时的回纥兵最是骁勇善战,不可一世,且兵力又多于唐军5倍。回纥王骄傲的吟道:
  威风凛冽气昂昂,塞外称雄无人言。
  鼓角声高催战马,诸蕃兵力我为强。
  战则必败,无可奈何的郭子仪派人向回纥议和,回纥首领听说是郭子仪甚是疑惑。原来他们听说大唐皇帝已经抛弃四海,郭令公(对郭子仪的尊称)也谢世,这才出兵进犯。但是回纥人不敢轻信使臣,想要亲眼看到郭子仪。
  郭子仪深知取得回纥的支持的重要性,于是不顾众将劝说、不顾个人安危,准备亲自前去回纥军营,因为郭子仪曾与回纥军并肩作战,深得回纥信任。郭子仪一到回纥军营,回纥首领亲自出来迎接,回纥军士们一起下跪称他郭令公。这次议和自然也圆满结束。不久,回纥与大唐合兵共伐吐蕃、吐谷浑,大获全胜。
  郭子仪不仅战功卓著,而且深得百姓、将领以及同僚们的敬重。他一生忠君报国,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代宗曾称赞他说:“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公元781年,年八十五寿终,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赐谥忠武,配飨代宗庙廷。直到很多年后,文人墨客们游历汾阳王庙宇、纪念堂时都不禁作诗赞叹:
  《赞汾阳王像》
  范仲淹
  令公名望冠萧何,菖毫储勋汝更多。
  心服蛮夷都将相,身扶国祚宰山河。
  钧衡屡秉分轻重,鼎鼐端居召致和。
  国像凌烟为第一,名镌金石永难磨。
  《赞汾阳王像》
  欧阳修
  当年郭相智谋深,提策乾纲尽此心。
  盖世勋劳昭汗简,传家文献蔼儒林。
  生前义重明时宝,没后名优上国珍。
  今日展图如在目,恍从鸣佩听纶音。
  与郭子仪同一时期还有一位著名人物——“山中宰相”李泌。肃宗李亨与诸王间有联句诗赞李泌:
  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
  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颍王
  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信王
  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益王
  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李亨
  李泌,字长源,《太平广记》上说他的母亲怀胎三年才生下他。从小聪敏,过目不忘,六七岁就能写文章、诗词。玄宗时,宦官抱住李泌来见玄宗,此时玄宗正在与张说下棋。玄宗看了李泌后认为将来定时国家栋梁之才。张说让其以方、圆、动、静作诗,李泌对张说说:“请告诉我他们各是什么样子。”张说回答:“方就是棋盘,圆就像棋子,动就像活棋,静就像死棋。”李泌说随意赋诗太简单:“方就像行义,圆就像用智;动就像逞才,静就像遂意。”张说听后,向玄宗祝贺说:“这是太平盛世的祥瑞之事。”这就是《三字经》中云:”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的故事。
  十几岁时,李泌声名远扬,著名的宰相张九龄都非常喜欢他,放下辈分称其“小友”。《邺侯外传》里说李泌在游历衡山、嵩山的时候先后遇见神仙桓真子、安期先生、羡门子等,且戒之曰:“太上有命,以国祚中衰,朝廷多难,宜以文武之道,佐佑人主,功及生灵,然后可登真脱屣耳。”
  李泌早年修道,长期绝粒食气,以修黄老之术。关于李泌的传说,古书上比比皆是。正因为有了这些传说,在这首《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中,三个王爷和李亨的诗句就不足为奇了。
  诗中,颖王描写李泌青春永葆,信王、益王分别注重于对李泌不同常人的衣、食的描写和赞美。而李亨则认为,李泌是上天为了帮助他治国安邦而生。可见,一代君王肃宗李亨的心思不是长生不老,也不是衣食住行,而是国计民生。显然有一代明君之象。
  传说中的李泌是一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得道高人、贤相。事实中的李泌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为国为民的贤相。他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先后四次归隐、五次离京。该仕则仕,该隐则隐,实践了道家的“无我”精神境界和儒家的“无可无不可”的人生态度。
  肃宗在位期间,李泌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出谋划策,为平定安史之乱作出了重大贡献。《新唐书·李泌传》认为:“两京复,泌谋居多,其功乃大于鲁连、范蠡。”两京收复后,平叛也成定局,李泌就向肃宗请求到南岳隐居。肃宗再三挽留,李泌回答说:“臣有五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亦太奇,请陛下听臣去,免臣于死。”肃宗颁好下诏,给以三品俸禄,赐隐士服,李泌成了南岳第一个钦赐的隐士。
  李泌常年隐居南岳衡山,是南岳一位为儒家、佛家、道家所共同赞颂传奇人物。据传,现今衡山上的极高名台上的“极高明”三字即为李泌所书。清朝诗人袁枚作《咏邺侯》赞李泌道:
  调停骨肉同田叔,假托神仙学子房。
  一品衣披紫微令,半生心在白云乡。
  李亨早年虽然生活在开元盛世时期,却一生艰辛,屡经周折。由于他的母亲杨氏与玄宗本分不同,在他杨氏怀孕时,玄宗就准备堕掉这个孩子,但终究没下得了这个决心。景云(睿宗年号)二年(公元711年),李亨出生后,由于当时玄宗的太子妃王氏无子,李亨没能与母亲生活在一起,而是与王氏生活,幸运的是王氏对其倍加呵护,关爱有嘉。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李亨被立为太子。当时的宰相李林甫处处排挤李亨,在与李林甫的明争暗斗中,李亨几次差点丧命。
  天宝五载(746)元宵之夜,李亨与太子妃的兄长韦坚、边疆大将皇甫惟明夜访景龙道观,被李林甫知晓。李林甫向玄宗奏称他们结谋,“欲共立太子”。最终,韦坚被定了“干进不已”的罪名,将他由刑部尚书贬为缙云郡(今属浙江)太守,皇甫惟明则以“离间君臣”的罪名,解除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职务,贬为播川郡(今贵州遵义)太守,并籍没其家。李林甫原本欲借此彻底除掉太子李亨,但玄宗的不想将事情扩大,更不愿废立太子,李林甫只得作罢。
  原本一场灾祸就此平息,谁料韦坚的弟弟兵部员外郎韦芝上疏替他鸣冤叫屈,还口口声声说太子可以为其作证,玄宗大怒。李亨为了自保,上疏陈述与此事无关,还狠下决心休了陪伴多年的太子妃韦氏,韦氏出家为尼,李亨最终过了这一劫。
  李林甫与李亨的斗争直到李林甫死后才结束,还未等李亨喘过气来,他又开始了与杨国忠的斗争,幸运的是每次都化险为夷。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即位,在位期间一直着手平叛,不幸的是李亨至死也没能看到叛贼灭亡、中愿一统。公元762年,玄宗和李亨两父子相继离开人世,李亨结束了他艰苦的一生。
  李亨在位期间社会动荡,百姓苦不堪言。杜甫的《兵车行》将安史之乱时期的惨状描写得淋漓尽致。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但是,作为安史之乱中的大唐君主,李亨精诚于平叛,日夜盼望着国家一统,人们安定。这点,从他仅存的几首诗作中也不难看出。
  梦丹书
  厥不云乎,惟其惟时。
  上天所保,福禄不亏。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因为李亨整日想着社稷江山。才会梦见丹书现世,上天保佑大唐社稷永存,福禄不断。可见,李亨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君主。从李亨的《延英殿玉灵芝诗三章》中也不难看出李亨对社稷的关心:
  延英殿玉灵芝诗三章
  (其一)
  玉殿肃肃,灵芝煌煌。
  重英发秀,连叶分房。
  宗庙之福,垂其耿光。
  (此章缺二句)
  (其二)
  元气产芝,明神合德。
  紫微间采,白蕣呈色。
  载启瑞图,庶符皇极。
  天心有眷,王道惟直。
  (其三)
  幸生芳本,当我扆旒。
  效此灵质,贲其王猷。
  神惟不爱,道亦无求。
  端拱思惟,永荷天休。
  无论灵芝还是丹书,都是祥瑞之兆。历史上的每个君王都很重视祥瑞之兆,他们认为这些征兆能证明,是社稷威固,百姓安康的象征。灵芝本是一种灵药,在安史之乱只有的时期,肯定就变成了医治满目疮痍的大唐的良药。
  在肃宗李亨和臣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安史之乱终于走向了末端。但是,李亨却壮志未酬身先死。随同安史之乱中不幸的百姓们一起埋藏在了神州皓土之中,一同见证这段大唐的悲哀历史……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