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帝王骚客之隋唐(8)——唐睿宗李旦
作品名称:帝王骚客 作者:隐居凡尘 发布时间:2020-03-21 18:20:12 字数:4813
明哲保身,出自《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属于中性词,多数时候,却有贬义。然而,古时本意指用明智的方式保全自己,属于褒义词。
但明哲保身绝不等于毫无原则的“墙头草”,因此,很多时候也无须明哲保身。
项羽垓下被困,绝不会再回江东;
关羽身在曹营,心系兄长;
颜真卿孤身入叛军之中,绝不苟且;
文天祥被浮,决不投降;
海瑞一生清苦,哪怕流落天涯;
谭嗣同舍生就义,惟愿唤醒更多国人;
董存瑞手举炸药,为战役扫平障碍;
……
明哲保身,是用智慧的保护自己。
明哲保身,这是个多么简单的道理,可是就是有很多人看不透。
范蠡看透了;
张良看透了;
刘基看透了;
唐寅看透了;
李旦看透了;
……
武周时期,将李氏皇室成员和武氏家族都推向一个未知的方向。
在唐高宗李治驾崩到唐玄宗登基的这二十多年历史间,虽然天下还算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但是宫中的血腥味却是一年比一年浓厚。
李旦,作为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在这段时间里他真正做到了明哲保身。
李旦从出生就是个亲王,之后做过两次皇帝,也做过皇嗣、皇太弟、太上皇,还同时拥有一个皇帝父亲和一个皇帝母亲,这样的身世和经历可堪称绝无仅有。
武则天时代是李姓宗亲的恶梦,如果算上公主,少说也有二十位被武则天诛杀,其中还包括她自己的儿女。睿宗李旦能在这躲过这段血雨腥风,不能说是他幸运,这与他的处事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先看看被武则天诛杀的两个儿子:李弘、李贤。李弘是武则天的长子,但是李治的第五子。之所以能被立为太子,这完全依靠他母亲。公元655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次年,原太子李忠被废,立李弘为太子。
李弘是一个仁孝慈善的太子,是一个“为民请命”的人,是儒家“君子”的典范,而且这绝不是像野史上说杨广那样伪装的。《旧唐书》记载:高宗尝谓侍臣曰:“东宫内政,吾无忧矣。”可见,李治对李弘的评价之高,完全放心把这个国家交给他。如果李弘真做了皇帝,不能说肯定是千古圣君,也肯定是一位难得的明君。但是,命运却偏偏安排他做武则天的长子。
正是由于李弘的诸多优点,导致他与武则天有诸多不和,而且李弘的才能和威望更是让权力欲望极强的武则天深感不安。公元675年,李弘神秘死亡,高宗悲痛万分,谥为“孝敬皇帝”。但死亡的原因究竟是病死还是毒死也随着李弘的下葬而埋藏在地下。
李贤,作为武则天的第二子,在李弘死后顺利入驻东宫,但这也就注定了他悲剧的命运。
其实李贤不仅明目张胆的反对武则天执政,而且也有着不一般的治国之能。《旧唐书》上短短的十个字就能证明李贤的才能:“贤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
除了治国之能,李贤的文学造诣也是毋庸置疑。《旧唐书》中记载:“高宗尝谓司空李绩曰:‘此儿已读得《尚书》、《礼记》、《论语》,诵古诗赋复十余篇,暂经领览,遂即不忘。我曾遣读《论语》,至‘贤贤易色’,遂再三覆诵。我问何为如此,乃言性爱此言。方知夙成聪敏,出自天性。”做太子后,他还召集大批文人为范晔的《后汉书》作注,而他的亲笔点评更被史家称为“章怀注”,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此外,李贤还著有《列藩正论》、《春宫要录》、《修身要览》等书籍,但已佚失。
李贤与武则天间的紧张关系在史料上也不难发现,武则天还常派人送《少阳正范》、《孝子传》等书籍予李贤。这样一个有才有德又有能力的太子却被母亲说成不孝之子,也只有是武则天这样的母亲了。公元680年,武则天找借口说太子想谋反,废太子李贤为庶人,在长安拘禁一年多后流放到偏僻的巴州(今四川巴中),之后被武则天遣人逼迫自杀。
李贤是历史最为冤枉、命运最为悲惨的太子之一,《旧唐书》也光明正大的为太子“不孝”、“谋逆”的罪名伸冤:“唐年韵德,章怀最仁,凶母畏明,独乐其身”。
在这个悲剧中幸运的是四川,四川因此多了“太子洞”、“章怀寺”等具有历史色彩的古迹,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游客。
不管李弘是病死还是被毒死,都与他的母亲脱不了关系,至少他的存在阻碍了女皇的成长之路。而李贤,就是典型的因反对武则天而死。相比之下,懦弱的中宗李显,明哲保身的睿宗李旦能够在武则天的魔抓下幸存就不足为奇了。
《旧唐书·睿宗纪》的话说:“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睿宗李旦的明哲保身主要体现在“三让皇位”,即一让母后,二让兄长,三让儿子。
公元689年,登基不久的李旦看清了武则天称帝的野心,而自己又无力挽回局面,为了保住性命,李旦上表请求母后登基。《全唐文》收纳有李旦的《受禅制》一文:
《受禅制》
门下:朕闻自古帝王,珧膺图箓,则尊尊亲亲之义,著於典谟,谅在至公,盖非获已。我大唐乘时抚运,累圣重光。当四海之乐推,受三灵之眷命。大行皇帝奄弃宇县,痛结仇雠,朕志扫巨逆,保宁嗣主。今皇帝哀茕在疚,托於朕躬,勤恳再三,愿成兹意,朕以不德,猥承丕绪。念今追昔,载感於怀。若涉大川,罔知攸济。思荷宗祧之业,属此惟新;式扬涣汗之恩,与之更始。可大赦天下。
公元698年,武则天招庐陵王李显进京,李旦知道武则天有立李显的打算,因此称病,请求让位与兄长李显。不久,武则天下诏封李显为皇太子,李旦为相王。
公元710年,唐隆政变后,李旦复位。由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二人有发动唐隆政变、拥立李旦即位的重大功劳,太平公主晋封万户,三个儿子被封为王;李旦长子李成器原本就无心朝政,也自知功不及李隆基,为求自保,主动提出:“国家安则先立嫡长,国家危则先立有功”的意见,李隆基被封为太子。客观上讲,李隆基与其大哥李成器的关系应该还是不错的,他的诗词中就有《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过大哥山池题石壁》都能体现出李隆基对大哥的感情之深。李隆基登基后,认为一般封号不足以表达对大哥的感激,尊封他为让皇帝。
太平公主自恃功高,独揽大权,在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让李隆基甚是忌惮,而偏偏太平公主也想做第二个武则天。因此,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从原先的战友变成政治敌人,他们之间的斗争越演越烈,变成了当时百官们首先关注的大事。而作为皇帝的李旦,为缓和二人的关系想尽了办法,无奈力不从心。公元712年,李旦让位给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
《资治通鉴》云:“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正是有着三让天下,李旦比他的兄长们都幸运,能在当时残酷的斗争中幸免于难,得安享晚年。公元716年,这位平平淡淡的皇帝平平淡淡的病死,享年55岁,庙号睿宗,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
李旦虽然比他的三个兄长幸运,但他的一生却是如履薄冰,几次都差点命丧黄泉。在做皇嗣期间,武则天的一个婢女韦团儿想与李旦私通,被李旦拒绝。李旦这就样无意间得罪了韦团儿,不料这个宫女却是一个颇有心计、报复心强的女人。她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刘氏和德妃窦氏的住所埋了一个木头人,然后污告她们行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结果,刘氏、窦氏进宫朝见武则天时被处死,并把尸体秘密地埋在宫中。李旦知道是武则天所为,但也只能假装无事,在武则天面前“泰然自若”。即使如此,又有人借题发挥,告窦德妃的母亲庞氏图谋不轨,庞氏被判处斩。幸运的是御史徐有功出面替庞氏洗刷冤情,但徐有功也被加上“阿党恶逆”的罪名判了绞刑,革职除名。
中宗即位后,韦后专政,还欲效仿武则天称帝,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成了她最大的绊脚石。公元709年(中宗景龙三年),太子李重俊谋反。安乐公主与宗楚客想趁机陷害太平公主与相王李旦兄妹,遂诬告他们与太子同谋,主审官御史中丞萧至忠对中宗流泪进谏:“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罗织害之乎!”中宗念及同胞之情,太平公主与李旦得以幸免于难。
李旦虽然是一个平淡的皇帝,却也是一个多才的皇帝。《新唐书·睿宗本纪》评价李旦说:“长而温恭好学,通诂训,工草隶书。”著名的景云铜钟(今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铭文和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顺陵(位于今陕西咸阳)的墓碑出自睿宗之手。
石淙
奇峰嶾嶙箕山北,秀崿岧峣嵩镇南。
地首地肺何曾拟,天目天台倍觉惭。
树影蒙茏鄣叠岫,波深汹涌落悬潭。
□愿紫宸居得一,永欣丹扆御通三。
石淙在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三十里,嵩山名胜之一,即是平乐涧。这首《石崇》是在武则天称帝期间,睿宗等随武则天游历嵩山时所作。大周圣历三年(公元700年)夏季,武后则天率群臣巡游中岳嵩山,登封峻极后,避暑石淙河,曾在水漂石上大宴群臣。武则天即兴作诗一首《夏日游石淙》,命从臣:李显、李旦、武三思、狄仁杰、张易之、张宗昌、李峤、劳味道、姚元崇、阎朝隐、崔融、薛曜、徐彦伯、杨敬述、于季子和沈佺期,16人奉和诗名为《侍游应制》,武则天又作序《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命薛曜书写,让工匠刻于崖壁上。内容主要描绘石淙河的山水景物。
武则天即兴作诗为《秋日宴石淙序》,张易之撰文,也是薛曜书写,薛曜的书法瘦劲奇伟,被历代书家称为“宋徽宗瘦金体之祖”,存世作品极少,因而十分珍贵。清人叶昌炽有《语石》评曰:“观《石淙序》,其转折之处运笔太重,如黛干霜皮,礧砢多节,又如侧出之水竹箭,奔腾至千里,一曲之处,忽搏而过颡,不免捉衿肘见矣。余谓必欲学曜书,尚不如《封祀坛铭》,不失河南三龛矩鑊。”武则天的《夏日游石淙》:
夏日游石淙
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
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
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武则天的这首诗托物言志,抒发了她在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以来,励精图治,终于看到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安定的局面,表现出她此时的喜悦心情。《全唐诗》中也收录了当时任太子的李显的《石崇》诗,以及狄仁杰等人的奉和诗作。
石淙
李显
三阳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
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峰云岫百重生。
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
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狄仁杰
宸晖降望金舆转,仙路峥嵘碧涧幽。
羽仗遥临鸾鹤驾,帷宫直坐凤麟洲。
飞泉洒液恒疑雨,密树含凉镇似秋。
老臣预陪悬圃宴,馀年方共赤松游。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张易之
六龙骧首晓駸駸,七圣陪轩集颍阴。
千丈松萝交翠幕,一丘山水当鸣琴。
青鸟白云王母使,垂藤断葛野人心。
山中日暮幽岩下,泠然香吹落花深。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张昌宗
云车遥裔三珠树,帐殿交阴八桂丛。
涧险泉声疑度雨,川平桥势若晴虹。
叔夜弹琴歌白雪,孙登长啸韵清风。
即此陪欢游阆苑,无劳辛苦向崆峒。
嵩山是五岳之首,早在先秦,太室山就有祭祀场所。南北朝以后,中岳庙就成了道教的重要活动场所。而道教是唐朝的国教,王公贵族都以推崇道教为荣,太平公主曾出家为女道士。唐朝称中岳庙为“天中王”。这样的名胜古迹,又有皇帝作诗,身边大臣怎会不歌功颂德?张易之、张昌宗不必说,定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一代名臣狄仁杰也不例外。
《全唐诗》收录的狄仁杰的诗仅此一首。全是除了对武则天的歌颂,恰到好处的安置好自己的位置,难怪他在则天一朝备受恩宠。
而当时已经再度被立为太子的李显,诗中除了对石淙山气象万千的旖旎景色描写。奉承之词更是表露无疑。一句“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仿佛让我看到一个母慈子孝、其乐融融的家庭。
李旦在这次嵩山之旅扮演的角色并不太出众,没有武则天那般耀眼,也不像太子李显地位特殊。但李旦也是谨小慎微之人,无论何时,他绝不能像李贤一样,写首诗就能激怒至高无上的女皇。李旦诗的第七句缺第一个字。与李显的诗一般无二,前几句一直赞赏嵩山景色之奇、之秀,世间哪里还有这样美丽的山呢?就算是天目山也会自愧不如。然后夸张石崇河的激流瀑布。然而,无论多少的景致,最终都不能少掉最后一个环节,那边是歌颂女皇。
诗的前几句中,“紫宸”、“丹扆”皆是指代帝王,无疑就是武则天。“三”或许指三才“天地人”,亦可指三光“日月星”,亦或是比喻“三皇”。《老子》还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论李旦当时心中所指为何,都是他内心深处那“明哲保身”的心态无不相关。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形态,让他能在这盛唐的夹缝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