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帝王骚客>第三十一章 帝王骚客之隋唐(7)——唐中宗李显

第三十一章 帝王骚客之隋唐(7)——唐中宗李显

作品名称:帝王骚客      作者:隐居凡尘      发布时间:2020-03-20 19:30:05      字数:6304

  大唐王朝的政治注定跟后宫脱离不了干系,与女人脱离不了干系!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充分证明了这句话。李渊的妻子,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她是北周王朝的姻亲,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窦氏小时候聪慧过人,有过目不忘的本来。且小时候的窦氏就体现出了她的政治才能,那时北周武帝的皇后是突厥可汗子女,武帝并不喜欢。年幼的窦氏对舅舅说:“吾国未靖,虏且强,愿抑情抚接,以取合从,则江南、关东不吾梗。”(出自《新唐书》)武帝听后十分吃惊,采纳了她的意见,感叹道:“此女才貌不凡,一定要为他找一个好夫婿。”
  北周被杨坚取代后,窦氏感叹道:“恨我非男子,不能救舅家祸。”(出自《新唐书》)可见窦氏的不凡。
  窦氏到出阁之年后,其父窦毅为了选一个好夫婿,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凡山门求亲者,须在百步之外拉弓射中孔雀的眼睛。但是一连几天借无人能中,后来李渊一连两箭分别射中孔雀两眼,顺利娶到了聪明贤惠的窦氏。
  李渊和窦氏完婚后,夫妻间如胶如漆、鹣鲽情深。且婆媳间感情亦是甚深。李渊之父早逝,李渊之母独孤氏常年卧病在床,窦氏日夜侍奉汤药,从无怨言。
  李渊在军国大事上有所不懂之处亦常征询窦氏意见,而且总能一语中的。窦氏还曾劝李渊将上好的马匹献给隋文帝以博取其信任,李渊未听其言,不久就被皇上剥去实权……
  窦氏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为大唐的建立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只可惜薄命,45岁就辞世而去了。李渊登基后,追封窦氏为太穆皇后,高宗李治追封为太穆顺圣皇后。
  北周大学士长孙炽听说这个窦氏劝说武帝的故事后对弟弟长孙晟说一定要与窦氏结为儿女亲家,也就有了后来的长孙皇后与李世民的亲事。
  长孙皇后是能“一箭双雕”的长孙晟的女儿,她不仅具备窦氏的聪明贤惠,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政治家。被丈夫李世民称作“嘉偶”、“良佐”,被史书称为“矜尚礼法”、“母仪何炜”。明朝万历首辅大臣张居正作《长孙进贤》赞曰:
  唐宗烈烈,踵美三王。
  实惟哲后,左右椒房。
  调和直谅,奖进忠良。
  用俾房魏,勋庸显彰。
  煌煌彤管,千载遗芳。
  长孙皇后曾多次劝谏太宗戒奢尚俭、广纳忠言,屡次调和君臣关系。临死前还不忘叮嘱太宗:“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长孙皇后还撰有《女戒》十篇,长孙皇后死后,太宗览而增恸,以示近臣曰:“皇后此书,足可垂于后代。我岂不达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今不复闻善言,是内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文德顺圣皇后。李百药作《文德皇后挽歌》悼念长孙皇后曰:
  裴回两仪殿,怅望九成台。
  玉辇终辞宴,瑶筐遂不开。
  野矿阴风积,川长思鸟来。
  寒山寂已暮,虞殡有馀哀。
  长孙皇后还有论驳汉明德马后一篇、书法一帧、诗一首流传于世,其诗如下: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诗虽然有几分艳诗的味道,但也透露出长孙皇后的幸福生活,表现出一个女人因选了一个好丈夫的骄傲心态。
  除了长孙皇后,太宗时还有一个著名的徐贤妃徐惠。相传徐惠生下来五个月就能说话,八岁就能出口作诗,且辞藻清丽,颇有水准。其父徐孝德想考考她,让她仿造《离骚》做一首骚体诗,她秀笔一挥,作出一首《拟小山篇》: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想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这首诗拟作汉朝《招隐士》一诗,诗中的“幽岩”、“桂枝”、“荃”等均是《楚辞》中的常用意象,高洁君子的代称。表达除了诗人对屈原的追慕之情,很难想象是一个八岁的女孩所作。
  十多岁时徐惠的才气并名闻遐迩,后来被太宗召入宫做才人。史书记载徐惠进宫后仍是手不释卷,遍涉经史。她的进宫给失去长孙皇后的太宗的生活添加了色彩。一次,太宗招徐惠,徐惠却久久不来,太宗有些发怒了,等等徐惠姗姗来迟时,挥笔写了一首诗: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太宗看罢,怒意尽消。不过如以这首诗就认为徐惠自恃太宗宠幸而为所欲为,甚至祸乱朝纲,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只是徐惠与太宗之间的幽默细节,对于朝政,从《谏太宗息兵罢役疏》可以看出徐惠的贤能。
  徐惠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写《谏太宗息兵罢役疏》,劝谏唐太宗罢兵高丽,停修土木,与民休养生息的上疏。是一篇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由女性作者写就的政论文,历来备受史家赞誉。
  唐太宗死后,徐惠哀伤成疾,次年追随唐太宗而去,年仅二十四岁。后人因她才情出众,而且写过咏桂花的诗篇,封她为桂花的花神。徐惠的故事令桂花香平添了一份沁心蚀骨的深情,一缕幽思自此绽开在八月的心崖。
  《闺范》吕氏曰:贤妃非女谏官耶。世言宫妾不可近,妇言不可听,顾其人其言何如耳。如贤妃者,朝夕在侧,食息受言,非耽女宠矣。宫闱近御,孰谓无正人君子哉。
  高宗时,武后的故事就更是不胜枚举。高宗死后,李显登基,是为唐中宗,宠爱韦后。韦后对李显的影响可就不像前文提及的那些“贤内助”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韦后,直接导致中宗这一生的悲剧。
  据记载,中宗登基后欲封韦后之父为侍中,大臣谏言不可,李显大怒说:“我就是把整个江山给她都行,何况以侍中。”这话传到武则天耳中后,登基几个月的李显而失去了皇位。之后武则天对大唐的影响就不用再说了。
  神龙政变后,中宗李显复位。中宗复位后仍封韦氏为皇后,还参与朝政,又不顾大臣反对,封韦氏之父为王;封上官婉儿为昭仪,教她专掌制命,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掌握生杀大权。全唐诗上录有一首柏梁体联句诗,从这首联句诗上能看出很多问题。
  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
  大明御宇临万方,——李显
  顾惭内政翊陶唐。——皇后
  鸾鸣凤舞向平阳,——长宁公主
  秦楼鲁馆沐恩光。——安乐公主
  无心为子辄求郎,——太平公主
  雄才七步谢陈王。——温王重茂
  当熊让辇愧前芳,——上官昭容
  再司铨筦恩可忘。——崔湜
  文江学海思济航,——郑愔
  万邦考绩臣所详。——武平一
  著作不休出中肠,——阎朝隐
  权豪屏迹肃严霜。——窦从一
  铸鼎开岳造明堂,——宗晋卿
  玉醴由来献寿觞。——明悉猎
  先看看诗中的人物,皇后即韦氏;长宁公主、安乐公主是中宗之女;太平公主是中宗的妹妹;温王重茂是李显的长子、当时的太子;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儿;崔湜在当时相当于宰相;郑愔中书舍人,太常少卿(与崔日用、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人称“崔、冉、郑,辞书时政”);武平一是起居舍人;阎朝隐、窦从一、宗晋卿、都是当时大臣;明悉猎是吐蕃使臣。不难发现,这些人物中有一个的前几位多是女性,太子都被挤在了公主之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更是被排到了上官婉儿之后。这个顺序充分说明了这几个女性地位之尊贵,事实也是如此。
  韦后暂时不提,太平公主是众所皆知的人物,先说说另两位公主。长宁公主和安乐公主皆是韦后所生,长宁公主是中宗的嫡女;安乐公主是幼女,相传是在中宗被废除帝位后所生,安乐公主出生时衣服都没有一件,中宗撕破自己的衣服给她裹体,因此取名李裹儿,有大唐第一美人之称。这两位公主都是当时长安城著名的“房姐”,她们利用中宗的宠幸大肆占用民宅,以及许多被处罚的皇亲、大臣如李泰、高士廉等的宅子,大兴土木、贿买官爵、干预朝政,把长安城搅得鸡飞狗跳,百姓民不聊生,国库也日近空虚。中宗死后,她们还企图拥立韦后为帝,学习武则天改朝换代。
  上官婉儿是“上官体”诗的创始人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因力谏高宗废后,得罪武则天,之后上官家被灭族,而上官婉儿却幸运的存活了下来,还深得武则天赏识,这不能不说带有很强的戏剧性。
  相传上官婉儿将生时,母亲郑氏梦见一个巨人,给她一秤道:“持此称量天下士。”因此之后有了“称量天下士”这一典故。
  中宗复位后,上官婉儿被封为昭仪,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掌握生杀大权。而且崔湜是他的面首,二人相互扶持、勾结,可谓是威高权重,唐隆政变后被李隆基所杀。
  上官婉儿还是大唐有名的女诗人,与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才女。其诗即继承上官体的形式技巧,又有所超越,为诗歌从初唐宫廷诗的歌功颂德、绮错婉媚迈向波澜壮阔、尽善尽美的盛唐之音,跨出了重要一步。开元初年,唐玄宗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作序,可惜今已遗失,《全唐诗》仅收其诗三十二首。
  写这首柏梁诗的这几个女人在当时都有左右朝政的本领。当然,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韦后。
  韦后之所以能左右朝政,不仅是因为她是李显的妻子,当时的皇后,恐怕跟他们一同度过的那段艰苦岁月不无关系。
  公元684年1月23日,李显作为太子顺利登上皇位;公元684年2月27日,登基36天的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
  被废后的中宗先后于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度过了14年的软禁生活,在这期间,只有韦氏相伴,两人相依为命,备受欺凌,尝尽了人间苦难。中宗胆小怕事,因此对韦后甚是依赖,两人感情极深。
  公元699年,李显被召回京城,重新立为太子。有了上一次的教训,李显开始讨好武则天,搞好李武两姓的关系,以威固自己的地位,李显将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魏王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位侄孙、梁王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太子之位,李显算是想尽了办法。但是他女儿永泰公主夫妇,年轻气盛,竟然公开指责武则天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之间的那点私事。结果,被添油加醋地告到武则天那里,永泰公主和驸马武延基被逼自杀,李显之子李重润(懿德太子)也受牵连被赐死。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率羽林军冲入玄武门,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等人。迫使武则天让位。政变后,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王,时称“五王”。导致神龙政变又被称为“五王政变”。
  对于张柬之等人的政变行动,当时和后来的人都持支持肯定态度,唐代诗人皇甫澈就在《赋四相诗·中书令汉阳王张柬之》一诗赞颂:
  周历革元命,天步值艰阻。
  烈烈张汉阳,左袒清诸武。
  休明神器正,文物旧仪睹。
  南向翊大君,西宫朝圣母。
  茂勋镂钟鼎,鸿劳食茅土。
  至今称五王,卓立迈万古。
  中宗复位,改年号为“神龙”,恢复大唐国号。武则天的时代结束,但是,大唐的恶运才却没有结束,大唐与女人的关系也还远远没有结束。
  或许是由于中宗李显觉得对韦后母女们的亏欠,复位后,对韦后的专权和女儿们祸乱朝纲视而不见,就算是韦后与武三思的的暧昧关系也一再包容。正是他的纵容,最终导致了他自己的悲惨结局。
  武则天的例子告诉韦后,要当一名女皇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在君主懦弱无能的情况下。而且有了武则天的先例,韦氏要当女皇就会顺利得多。韦后是这样想的,她也决定这样做了。
  公元710年,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中宗,立十五岁的李重茂为帝,是为唐殇帝(亦称唐少帝),韦后临朝听政。一个月后,韦后又废了李重茂。韦后继续为他的女皇梦做准备,但还没等她准备妥当,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新唐书·本纪第四》议论武后与韦后云:“夫吉凶之于人,犹影响也,而为善者得吉常多,其不幸而罹于凶者有矣;为恶者未始不及于凶,其幸而免者亦时有焉。而小人之虑,遂以为天道难知,为善未必福,而为恶未必祸也。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者也。至中宗韦氏,则祸不旋踵矣。然其亲遭母后之难,而躬自蹈之,所谓下愚之不移者欤!”
  总体来说唐中宗李显一生艰苦,两次隆登大位算是对他的补偿,中年遭“齐眉之祸”,也算是对他这位懦弱之君的惩罚。
  虽然中宗算得上一个昏庸皇帝,也是一个懦弱无为之君。从小生活中强人女皇母亲的身边,难怪养成懦弱的本性。但昏庸和懦弱掩饰不了他的才华,不难想象,身为皇子的他从小受到的是当时的“优质教育”,因此才华是必不可少的。
  史书记载:“帝于景龙中,置修文馆学士,盛引词学之臣,从侍游醼。”“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焉。集四十卷,失传”全唐诗收录中宗诗词七首。
  登骊山高顶寓目
  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
  阊阖雄里闬,城阙壮规模。
  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
  金门披玉馆,因此识皇图。
  骊山是中国历史不可不谈的山,诗的第一句就阐述其在历史上的地位。骊山脚下演绎了多少故事:传说中的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周幽王在此烽火戏诸侯,秦始皇在骊山脚下留下兵马俑;后世的玄宗和杨贵妃的凄惨故事是在这里,以及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也是在这里……关于骊山上的名胜古迹和传世故事更是数不胜数。
  皇帝出游,自然有不少王公大臣作随处。皇帝赋诗一首,自然也有人趁机“拍龙屁”。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崔湜
  名山何壮哉,玄览一徘徊。
  御路穿林转,旌门倚石开。
  烟霞肘后发,河塞掌中来。
  不学蓬壶远,经年犹未回。
  唐初,诗歌的主流在宫廷,皇帝或赋诗令手下答和,称为“奉和”,或命群臣赋诗,称为“应制”。臣下们借宴会之机,与皇上诗词唱和,即显示自己的才华,又能讨皇上的欢心,真是一举两得。
  幸秦始皇陵
  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
  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
  秦始皇陵位于骊山北麓。相传秦始皇陵的修建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我一直在想,一代帝王去欣赏另一位帝王的陵墓,会是什么样的情节?
  这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帝王的相遇,唐中宗遇上秦始皇,这是因为平庸之主与“千古一帝”的会面。在中宗看来,是由于政事烦乱,秦始皇才统一文字;是为了愚弄世俗,所以才焚书。如此愚昧之举,难怪引来了死后尸首还需与鲍鱼同行的闹剧。
  中宗可以去评说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却不知道,数百年后,有如此一位皇帝对他如此评说。若知道,谁知道他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心境。
  诗词是诗人心声的吐露,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中的“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不是中宗用来评价秦始皇,倒是像在说他自己。
  虽然中宗在位期间边疆还算稳定,国内也还算太平。但无论怎么看,中宗绝非雄才大略之君,更不是一个勤于朝政的帝王。否则也不会让文武百官打马球、拔河比赛以取乐。平心而论,若以今人的观念来看,在宫里搞点打球、拔河等娱乐活动非常值得提倡。
  景龙三年,唐朝和吐蕃结束了长期的军事摩擦后,再次建立友好联系。吐蕃使者到长安提出打一场友谊赛。最后唐朝大获全胜,打出了国威。其中四个王牌运动员中,两个就是中宗的女婿。还有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这样的比赛,即能增加两国的友谊,又能彰显大唐国威。但在那种“上行下效”的时代,这些娱乐活动只能成为“有心”之人上升的渠道,熟知的《水浒传》中的高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宗先后两次执政,在位五年,期间也曾派公主远嫁吐蕃,巩固边疆,也注重农桑,注重科举,很难说是一个昏君。但他放任后宫干政,直接断送自己的性命,着实让人哀叹。
  前文有言,高宗与武则天,是真爱,真信任。而中宗与韦后,应该也有真情,那么多年的不离不弃,那一次次大起大落,都是韦后陪伴在中宗身旁,这也是他对韦后无比信任和包容的原因。因此,后人,后世史学家也有中宗并非韦后和安乐公主谋害。只因李隆基需要为发动政变找理由罢了。
  真相如何,无从考证。但不得不说,武周执政前后,是后世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时期。期间的许多故事,扑朔迷离,更为这个盛世王朝增添几分神秘,几分味道。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