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帝王骚客之隋唐(4)——唐太宗李世民
作品名称:帝王骚客 作者:隐居凡尘 发布时间:2020-03-18 09:38:34 字数:8033
“右军书法摩洁画,东坡词句元亮诗。”要说诗词书画,王羲之、王维、苏轼、陶渊明这四个人有谁不识?这副对联肯定了四人分别在诗词书画上至高的境界。其中,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着实是令后人敬仰,《兰亭集序》更是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且至今无人对这个称号有所怀疑,更无人超越。但是不幸的是《兰亭集序》的真迹自今下落不明,现今流传的都只是其复制品。
《兰亭集序》问世后一直被王氏家族收藏,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在绍兴永欣寺出家为僧,并将《兰亭集序》带入寺中。智永在寺中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
一日,寺中来了一个书生。谈论间,辩才发现这书生谈吐高雅,举止不凡,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无意间,二人谈到了书法,书生还慷慨的拿出几幅二王真迹让辩才品评。不料辩才一看却说都是赝品,书生听后假装惊讶,感叹道:“历经数百年战乱,除了皇家外,世上又哪儿去找二王真迹啊!”或是听了这话心有不甘,亦或是早把书生看着知音。总之,辩才一时头脑发热,从屋梁上取出《兰亭集序》真迹。书生确定这是真迹后,终于亮出了自己的身份。
原来这位书生就是鼎鼎大名的监察御史萧翼,专门受太宗李世民之托,寻找《兰亭集序》真迹。就这样,《兰亭集序》顺利到了李世民之手。
李世民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委命冯承素、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高手临写书本分赐给王公大臣。还亲自在《晋书》中为王羲之作传。李世民死后,《兰亭集序》真迹被他要求作为陪葬品葬入昭陵,这一书中隗宝自此绝迹。
有人说《兰亭集序》真迹没有作为太宗陪葬品,真迹已经被人换掉,陪葬的只是赝品。而《新五代史·温涛传》记载:“韬(温涛)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唐太宗陵墓)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高宗与武则天之墓)风雨不可发。”由此可见,《兰亭集序》真迹也可能重现人间,但究竟如何,始终是个谜团。
唐太宗是一个书法家,书法代表作有《温泉铭》、《晋祠铭》等。电视剧《贞观长歌》里有这样一个情景:晋王李治花五百两银子购买书生闵国器的一幅字,而太宗以为花千两银子亦值,可见其对书法的雅好,因此他想得到这书法中的至宝《兰亭集序》。就像一个剑客想要得到一把宝剑,这很容易理解。就像他是一个世间少有的政治家皇帝,因此他就能够建设出一个史上少有的帝国。
正如南宋著名理学家“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另两位是朱熹、张栻)所言:“当时之治,不唯贞观而已,虽并隆于尧、舜可也。”贞观之治的大唐是中国封建王朝之最,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帝国。
唐太宗是靠杀死自己的兄弟而夺得九五之位,因此,在他即位之初并非很得民心,政局不稳。除了原来东宫的旧部,北方的突厥颉利可汗联合各部落趁机入侵中原。且攻至长安城外,李世民将赠尽长安城的金银珠宝,与突厥签定“渭水之盟”,突厥乃退兵。贞观元年,之前归降大唐的幽州总兵、燕郡王罗艺反派大唐,幸而不久兵败,逃往突厥被杀。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太宗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使得大唐日夜富强,百姓也日渐归心,军事力量也显著强大。终于,公元630年,太宗利用突厥各可汗之间的矛盾,派大将军李靖联合薛延陀可汗夷男等打败并活捉颉利可汗,解除了突厥的威胁。之后太宗又平定了吐谷浑、高昌氏等部落,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
颉利被抓到长安后,太宗不仅没有杀他,还封其为右卫大将军,使得他在长安安享晚年。太宗对颉利可汗的宽容让突厥人民感到,之后太宗受到他们的拥戴,尊为“天可汗”。
太宗之所以能在几年间将大唐治理得国泰民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虚怀纳谏、知人善任。政治上,他任用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褚遂良、虞世南等等能臣;军事上,任用李靖、李孝恭、李勣、侯君集以及之后的薛仁贵等得力大将。这些人中有敢于直谏的魏征;谋略过人的房玄龄、善于决断的杜如晦;百战百胜的大将军李靖等等,在英明神武的太宗的领导下,这群文武兼备的国家栋梁为贞观之治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大臣,太宗还有一位聪明贤惠、善解人意、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曾多次调解太宗与魏征等大臣的关系,且常常提醒太宗不得重用长孙氏姻亲,以免外戚干政。是太宗的一朵不折不扣的“解语花”。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历史上的君王都能以此为标准,且加以实施,那何愁百姓不拥护、社会不安定?这样的君主实在不多,而太宗就是这样的一位。太宗对百姓的爱戴一直为人传颂,仅举一例:贞观初年天灾频繁,相传有一年,民间又发生蝗灾,灾情惨重。一日,太宗在宫中捉了一 只蝗虫,对著蝗虫愤然地说道:“民以谷为命,而汝害之,是害吾民也。百姓有过,在朕一人,汝如有灵,当食朕身,无害吾民。”责叱后,就要吃了蝗虫,左右待臣要求代为吞食。太宗说:“所愿移灾朕身,我为什么因疾不食呢?”随即将蝗虫吞食了。从那以后,太宗在位期间,蝗不为害。如此爱民之心,比尧舜也无不及,能开创出让人神往的盛世,也就不足为奇了。
太宗还很重视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为了加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巩固与西藏地区的和睦关系。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把女儿文成公主嫁给了西藏首领松赞干布。为了迎接这位大唐公主,松赞干布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文成公主为西藏引进很多中原先进的技术和农耕方法,西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佳话,广为后人传颂。
盛唐时期也很重视佛教的发展,是佛教的黄金时代,由于少林寺曾帮助太宗打败王世充,太宗对佛教更是亲昵。由于隋朝末年战乱频繁,因战事而牺牲的生命更是不计其数。为了吊念亡灵,宣扬佛家戒杀生的精神。太宗先后于幽州、晋州、汾州、郑州等七处战场敕建佛寺,还分别派大臣为七寺巽新寺碑志。
佛教在中国虽然自南北朝后尤为兴盛,但是当时的很多人对佛教还是懵懵懂懂。这主要是因为佛经多是用梵语书写,人们在翻译的时候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普通的人就更难理解。很多人对佛经的理解也有不同,佛教内部也产生了很多派别。由于这些分歧,有些人就想彻底搞明白佛教这回事,因此就有了很多人不远万里前去佛教发祥地天竺(今印度)取经,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有东晋时期的法显。法显到天竺后,苦心研习佛经三年,最后还带回大批经书回国,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玄奘这位佛教赤诚的信奉者也希望有生之年能前往天竺取经,以解决佛教遗留下来的很多问题。公元629年(贞观三年),玄奘得到太宗支持,从长安出发,开始西行取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天竺。公元645年,玄奘返回长安,从此在大慈恩寺等寺院研究、翻译和传扬佛教。玄奘虽然不是第一个前去天竺取经的人,但他却是对佛教影响最大的人,这绝不仅是之后的《西游记》一书的原因。佛教的拯救民间疾苦、普度众生的精神也因此得以宣传和弘扬。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和宗教、社会、语言、民族等更是送给今天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更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太宗虽然信奉佛家,但也曾得罪过佛门。这是就得从太宗的祖宗说起,由于李渊建国后,尊老子为祖,而老子是道教的祖师。因此,后来太宗诏令从斋供行住,要道士在僧尼之前,当时著名的智识法师还因上奏抗议获罪。即使如此,太宗对佛教的贡献还是不可估量。
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太宗开创了古今罕见、闻名中外的贞观之治。在之后的历史中,贞观之治的盛状一直被后人传颂。繁荣富强、社会和谐,还被后人称作是没有贪污的时代。那么,当时的社会到底和谐到什么程度呢?
史书记载,一次李世民察看监狱中的死囚犯,囚犯们没有一个喊冤,之后,太宗做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决定:“全部放回家探亲,过年后再回来问斩。”更让人难以想象的事发生了,大年过后,原来的死囚犯无一例的都回来受死,真是难以置信。
上战场,太宗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策略家;在治国方面,太宗是一有名政治家;在文学方面,太宗日理万机之余,兼好文艺,延揽俊彦,编纂类书,饮用唱和,写下不少诗文。不仅是一个书法家,还是一个文学家、诗人。其诗词作品意境深远、寓意深刻、秀丽勃发、沉渊明丽、大气泰然,且想象丰富,感染力极强。
太宗的诗歌中有不少赐给大臣们的诗词,以及宴会中所作的诗词。这些诗词大多表达出了太宗对这些开国功臣、治世能臣们的赞许,对他和大臣们共同努力,所治理下的太平盛世的肯定,流露出一代明君求贤若渴等方面许多的心思。其中《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借秋日风光,抒己之胸肠;托风物之志,传己之友情。句型优美,对仗合韵,诗中有画,画中寓意,堪称赋和馈赠之佳品。
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
参差丽双阙,照耀满重闱。
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
临波无定彩,入隙有圆晖。
还当葵藿志,倾叶自相依
赐魏徵诗
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缵。
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
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紫庭文珮满,丹墀衮绂连。
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
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
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宴中山
驱马出辽阳,万里转旂常。
对敌六奇举,临戎八阵张。
斩鲸澄碧海,卷雾扫扶桑。
昔去兰萦翠,今来桂染芳。
云芝浮碎叶,冰镜上朝光。
回首长安道,方欢宴柏梁。
饯中书侍郎来济
暧暧去尘昏灞岸,飞飞轻盖指河梁。
云峰衣结千重叶,雪岫花开几树妆。
深悲黄鹤孤舟远,独叹青山别路长。
聊将分袂沾巾泪,还用持添离席觞。
太宗的诗作中,还有许多咏物诗。这类诗词大多描写生活中所见之景,很多属于典型的宫廷诗体。但其中也不乏描写帝王雄心壮志的诗词。
咏桃
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妆。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赋得花庭雾
兰气已熏宫,新蕊半妆丛。
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
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
还当杂行雨,仿佛隐遥空。
咏饮马
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
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
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
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
辽城望月
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
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
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
太宗的咏物诗词中,有《咏雨》两首最是值得欣赏:
咏雨
其一
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
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
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其二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
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
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
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这两首写景恬淡自然,清新隽永,细腻凝练。通过山水风云雨雪等自然的不同景观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他的太宗的才华和气度,其抒情表现了一代帝王的文治武略、宽阔胸怀和乐观主义情绪。太宗的很多诗都如同这两首诗一样,虚实有度,对仗工整,音律和谐,朗朗上口,为近体诗之定型作出了贡献。
唐朝是诗的最高峰,太宗是唐朝的最高峰。当着两个高峰相互结合时,其韵味让人回味无穷。太宗的诗词中,平凡之作虽然不时可见,佳作也不少。其中最让人称道的是《帝京篇》十首:
帝京篇十首
余以万几之暇,游息文艺,观列圣之皇皇,考当时之行事,轩昊舜禹之上,信无间然矣。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侈极丽,九城无以称其求,江海无以赡其欲,覆亡颠沛,不也宜乎?呜呼,沟洫可悦,何必江海之滨;麟阁可玩,何必两陵之间;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丰镐可游,何必瑶池之上。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故选帝京篇以名雅志云尔。
(一)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二)
岩廊罢机务,崇文聊驻辇。玉匣启龙图,金绳披凤篆。
韦编断仍续,缥帙舒还卷。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
(三)
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宴。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
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阅赏诚多美,于兹乃忘倦。
(四)
鸣笳临乐馆,眺听欢芳节。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
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
(五)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
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何如肆辙迹,万里赏瑶池。
(六)
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
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
(七)
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长烟散初碧,皎月澄轻素。
搴幌玩琴书,开轩引云雾。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
(八)
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兰肴陈绮席。
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
(九)
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
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
(十)
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
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
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
这些诗的基本内容是描写唐帝国京都的雄伟壮丽和处理政务之余的揽读经籍、武宴畋猎、临馆听乐、逸游苑林、泛舟川屿、赏景玩琴、宴饮抒怀、夜宴观舞以及借鉴前踪、抚躬自勉等。作者通过通过对帝京壮丽景象的描绘、自己帝王生活的描述来铺张功烈、粉饰太平,同时也向世人炫示自己虽归为帝王之尊,生活嗜好却“皆之节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的“雅志”以及“奉天竭忠敬,临民思惠养”的“君道”。这些诗篇辞藻丰丽,属对工整,音韵谐美;同时胸襟宏大,境界开阔,笔力雄健。明胡应麟《诗薮》评曰:“唐初惟文皇《帝京篇》藻瞻精华,最是杰作。”
《帝京篇》中,第十首尤为让人瞩目。诗借用“茅茨(指茅草房,与诗中兰殿现成对比)”、“高危(指君王位高骄妄以致危亡)”、“盈荡(指自满)”、“云亭”等典故;“六五”、“四三”句出自三国时期魏国的玄学家何晏《景福殿赋》:“揔(总)神灵之贶佑,集华夏之至欢。方四三皇而六五帝,曾何周夏之足言!”六王(指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四圣(说法不一,一说指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三古(即上古、中古、下古,具体说法不一)等古代圣君、圣人;表达出作为一个诗人博大的襟怀;表达出太宗作为一代君王,效仿圣君贤人,虚怀纳谏、戒奢从简、一心为民,做一位明君圣主的高远志向。
太宗曾追随高祖李渊征战天下,是从马背上走过来的君王。因此,在他的诗词中,有描写征战沙场的诗歌。这些诗歌中,以《饮马长城窟行》最具有代表性。
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全诗立意高远,言辞从容,层次分明,音韵优美,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和宫廷诗的艳丽,达到了艺术手段与立意的高度统一,堪称唐诗的辟荒之作。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边疆的凄迷、旷远之景。为保卫疆土,诗人率兵出征,犁庭扫穴,消弭边患,充满了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自信和自豪。
诗中所表现的塞外悲壮之景,出征奋然之情,立功慷慨之意,在此后的陈子昂、高适、王昌龄、李白等人的边塞诗中屡有表现,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高适的《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上,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因而,太宗的《饮马长城窟行》堪称唐代边塞诗的滥觞之作,有启迪一代文风的重大意义。
除了描写征战沙场,太平盛世中的太宗还有许多回忆征战时期的诗歌。这类诗歌多是因行至某作战故地,有感而发之作。如:
经破薛举战地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薛举是隋末群雄之一,作战骁武绝伦。大业末天下大乱后,薛举占据陇西,先后自称西秦霸王、秦帝。武德元年,薛举率兵与唐兵大战,在浅水原大破李世民,虏其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正欲乘胜直取长安,却突然暴卒。
英雄相惜,薛举也算是一位豪杰,尤其是曾经还被其打败过。怎能不让太宗怀恋?这首诗是在大唐统一后,太宗经过昔日的战场时有感而作。诗中,太宗先怀恋当年英姿勃发,心比天高、志向高洁的英雄气概;提戈持节,与薛举激战沙场的场景。接着又回到现实,对往事发出感叹:斗转星移,物是人非。
诗既有对战场上英姿飒爽的少年英豪形象的描写,也有对世事变迁、白云苍狗的感概。写出了一代君王的豪迈气概,同时,也表现了太宗对光阴易逝的伤怀。
诗除开始二句和结尾二句为散句外,中间全是一对一对的联句,排叠而下,在语言的工整和词性的对偶上,继承了齐梁诗的特点,为唐诗逐步向排律发展,首开风气,是一种创造中的探索。
长孙无忌有《五言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诏》流传下来:
天步昔未平,陇上驻神兵。戈迥曦御转,弓满桂轮明。
屏尘安地轴,卷雾静乾扃。往振雷霆气,今垂雨露情。
高垣起新邑,长杨布故营。山川澄素景,林薄动秋声。
风野征翼駃,霜渚寒流清。朝烟澹云睅,夕吹绕霓旌。
鸣銮出雁塞,叠鼓入龙城。方陪东觐礼,奉璧侍云亭。
黔州是一个看一眼就无法忘记的地面,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的流放地之一。“羁伐黔州望长安,魂魄凄愿天颜开。”唐朝的黔州是一个皇亲贵戚、文武大臣的流放胜地,被流放的人物不胜枚举,太子李承乾、李忠,曹王李明、霍王李元轨,以及长孙无忌均留恨黔州。
李承乾是太宗长子,八岁就被立为太子。贞观十六年,太子联合赵节、杜荷、侯君集等叛变,意图杀害唐太宗。贞观十七年,李承乾皇储之位被废,被判充军到黔州,侯君集等皆被处死。
太子在黔州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太宗对这个自己曾经寄予厚望的爱子的离世究竟有多悲痛,据说就在承乾去世后的这一年,唐太宗写下了一首《秋日即目》,很能表达出太宗的失子之痛。
秋日即目
爽气浮丹阙,秋光澹紫宫。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
袍轻低草露,盖侧舞松风。
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
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
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
落野飞星箭,弦虚半月弓。
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
无论是惟见秋菊点缀花丛的寂寞冷清,还是别鹤、离猿这些意象所象征的哀愁,无不在暗示着唐太宗对已离开人世的爱子的深深思念。只是承乾已逝,曾经备受万众瞩目的大唐太子再也不会回来了。
或许是上天可怜这个被废的太子,几十年后,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官至左相。还与贺知章、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被人们称为饮中八仙,闻名后世。杜甫有《饮中八仙歌》描写着八人: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世人对太宗的的文治武功毫无异议,而对他的诗歌却不甚了解。而太宗的诗歌造诣确实达到了一个高度,可以作为初唐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且太宗不仅具备高超的文艺才华,还大力倡文学,对之后唐诗这一中华文坛之高峰的横空出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太宗正是身体力行,以雍容、淳厚的诗风进而推行其从善如流的政治,终于成就大唐伟业,光耀华夏,堪与古人“鼓琴而治”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