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帝王骚客>第二十九章 帝王骚客之隋唐(5)——唐高宗李治

第二十九章 帝王骚客之隋唐(5)——唐高宗李治

作品名称:帝王骚客      作者:隐居凡尘      发布时间:2020-03-19 10:05:07      字数:4429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辽东地区及朝鲜半岛极为活跃的一个小国,曾与白济、新罗并称朝鲜三国时代。《汉书》中出现记载“高句丽”是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而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建国。
  高句丽最早被纳入中国地图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在位期间曾三次征讨朝鲜半岛,最后平定朝鲜半岛并设置“汉四郡”,即乐浪郡(约在今朝鲜平安南道,治所朝鲜县城是故卫氏朝鲜都城王险城,位于今平壤大同江南岸)、玄菟郡(约在今朝鲜咸镜道)、真番郡(约在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郡(约在今朝鲜江原道)。
  两汉过后,曹魏政权也多次出兵朝鲜半岛,但均在不久后撤军。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大乱,无心顾及北方,高句丽达到全盛时期。
  隋朝一统天下后,多次征伐高句丽,最著名的有杨广三次亲征。但由于隋朝后期中原反隋势力日也增加,最后杨广放弃征讨高句丽。到唐太宗贞观后期,突厥势力基本被消灭,唐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这次出征唐军占领高句丽不少城池,收获不小。但还是没有达到太宗预料的目的,之后太宗又分别派苏定方、徐仁贵等进攻高句丽。不久唐灭百济,这次出征让高句丽国力大衰。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先后派契毖何力、庞同善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大唐和新罗联军与倭国和百济联军发生的一次战争——白江口海战(今韩国锦江入海口),是中日历史上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海战在唐将刘仁轨的指挥下,日本大败而归。是中日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海战,
  很多人多认为高宗是为碌碌无为的君主,但唐高宗时期不仅平定了朝鲜半岛,于公元657年西灭突厥,开创了大唐疆土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达到了最辽阔时期。仅此一项,高宗对大唐作出的贡献不言而喻。
  高宗对大唐的贡献自然不止是体现在军事上,政治上,李治继承和发展了太宗的贞观之治,开创了永徽之治。
  贞观晚年,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吴王李恪等的储位之争尤为激烈。鹬蚌相争,最后让一直置身事外的李治得势。充分的说明庄子所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警句。诚然,李治之所以能从这场夺滴之争中胜出,与他本是具备的品质无不相关。
  百善孝为先,李治的仁孝感动过很多人。《旧唐书.高宗本纪》记载:“及文德皇后崩,晋王时年九岁,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在做太子期间,太子曾御驾亲征高丽,李治因担心父亲的安慰,天天在宫里哭泣。太宗离开京城后,李治每天都会派人前去嘘寒问暖,太宗和臣子们都非常感动。太宗回京后,身体一直不好,身上还长了脓包,李治亲自用嘴帮父亲吮脓包。太宗生病期间,李治一直亲自喂父亲吃药,每次喂药之前还亲自尝药,以防不测.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治为了追念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创建慈恩寺。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法相宗。显庆元年(656年),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记》,从此称为“大慈恩寺”。
  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
  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
  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
  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
  幡虹遥合彩,定水迥分晖。
  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谒大慈恩寺
  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
  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
  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
  寥廓烟云表,超然物外心。
  古代皇帝即景赋诗题目常用“临”、“幸”。而这两首诗都用的是“谒”,即“拜见”之意。李治以皇帝之尊,“谒”见玄奘以及大慈恩寺,足见其在李治心目的地位之尊。当然,大慈恩寺是为其母亲乃至整个大堂祈福之地,玄奘又是德高望重的高僧,也只有用“谒”,才能表达出李治的虔诚。
  除了孝顺,李治还很关爱兄长。史载,在李治做太子期间,他常上书让太宗善待被贬在外的亲王。因为太宗对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两个兄弟一直深感内疚,李治对兄弟的关怀深深感动太宗。李治的仁善孝顺、勤谨节约,让太宗也放心的把大唐江山交给他。用太宗的话来解释:“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去世,李治即位,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名臣辅政,不久,李治又启用被太宗贬官的李勣,以及未能被太宗重用的杜正伦、韦思谦等贤臣。在位期间开疆扩土、勤政爱民,让大唐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长孙无忌、李勣等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唐高宗在永徽三年下令召集律学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对《永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的解释,“条义疏奏以闻”,继承汉晋以来,特别是晋代张斐、杜预注释律文的已有成果,历时1年,撰《律疏》30卷奏上,与《永徽律》合编在一起,于永徽四年十月经高宗批准,将疏议分附于律文之后颁行。计分12篇,共30卷,称为《永徽律疏》。至元代后,人们以疏文皆以“议曰”二字始,故又称为《唐律疏议》。《永徽律疏》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不仅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作了精确的解释与说明,而且尽可能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根据。《永徽律疏》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作为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永徽律疏》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代表了人类封建文明史法制最高成就,成为亚洲国家立法的典范与来源。
  高宗在政事上的转折是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开始,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武则天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登上了皇后之位。但后宫之主根本不能满足“武后”的权利,她开始染指朝政。高宗对武后的信任加上武后的政治才能,后来高宗患眼疾,武后完全掌控朝政。
  在武则天荣登后位的过程中,李勣扮演的角色不可不谈。李勣本姓徐,后因战功被赐姓李。李勣是一个很会审时度势、明哲保身的人,因此,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反对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时,他保持中立,认为立后是皇帝的家事,他作为一个外臣不好干涉。李勣的说法无疑帮了武则天一个大忙,因此,武则天掌控朝政后,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等大臣相继被罢官,上官仪因协助李治拟诏而被灭门,而他毫发无损。临死前,李勣让其弟李弼置酒宴乐,堂下子孙满排而立。他对李弼说:“我自知必死,怕你悲哭,所以假装病情转好为此宴乐。你现在脑子清醒,听我讲话。我亲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辛苦建立门户,都被后辈破家亡人。我这些不肖儿孙,现在都交付给你,应细加防察,如有操行不伦、结交非类,马上打杀,然后奏之,以免倾覆家族……”
  但是让李勣万万想不到的是,他的孙子李敬业(徐敬业)在武则天即位后举兵谋反(或说讨逆),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还为其撰写了一篇千古檄文《讨武檄文》,即使这篇檄文再好,也还是没有能挽回最后李勣直系子孙诛戮无遗的下场。
  关于长孙无忌的死,我想高宗李治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舅,临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他就被列为首功;他又有拥立高宗即位之功,因此,长孙无忌的权力大些也完全可以理解。高宗也深知他绝对值得信任,不可能谋反。而此时的长孙无忌似乎也没有了往日的谨慎,或者说他一直把高宗当成一个孩子看待,认为朝政离不开他,丝毫没有放弃权力的想法。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房遗爱和高阳公主等的谋反事件败露后,长孙无忌审理此案。他一直担心吴王李恪,顺便将李恪和高宗的叔叔李道宗牵连在内,一同赐死。高宗哭着请求免去他们的死罪,但还是没能保住他们。这件事让仁慈孝顺的高宗有些反感了,自己的哥哥和叔叔被长孙无忌说杀就杀了,这任谁都无法忍受。因此,之后武则天处理长孙无忌时,高宗就假装不知,顺水推舟,也在情理之中。但是高宗也没想到,武则天之后不仅杀害他的兄弟姐妹,连亲生儿子也不放过了。
  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
  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
  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旂。
  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鸣珠佩晓衣,镂璧轮开扇。
  华冠列绮筵,兰醑申芳宴。环阶凤乐陈,玳席珍羞荐。
  蝶舞袖香新,歌分落素尘。欢凝欢懿戚,庆叶庆初姻。
  暑阑炎气息,凉早吹疏频。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
  这首诗作于开耀元年,那时,李弘、李贤相继死去,李显入主东宫。两个儿子相继死去,这对仁慈的高宗李治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阴谋得逞的武则天就不一样了。她不喜欢李显的妻子赵氏,不想赵氏做太子妃,因此想方设法害死赵氏。让李显娶了韦氏,即后来的韦后。武则天自然想不到,她为儿子李显精挑细选的这位妃子,之后却毒害了她的儿子。
  深受高宗、武则天宠爱的太平公主与薛绍的婚礼也是在同日举行的。大唐皇家双喜临门,举国欢庆,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史料记载,因为灯笼太多,有的地方因此还引发火灾。
  儿女婚配,高宗也为之高兴,写下了这首《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此时的高宗似乎已经不是一个皇帝而是一个慈父,表达出了一位父亲因儿女婚嫁的喜悦。当时的很多大臣也有和高宗这首诗的,多是阿谀奉承之词,不足为道。
  从诗中不难看出,高宗是一位仁爱之君,对子女的怜爱是高宗作为父亲的标准,哪怕他是皇帝,也不愿意为了坐稳这把龙椅而杀戮。可是,武则天却偏偏与他相反:如果谁阻碍武后前进的道路,必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守岁
  今宵冬律尽,来朝丽景新。
  花馀凝地雪,条含暖吹分。
  绶吐芽犹嫩,冰□已镂津。
  薄红梅色冷,浅绿柳轻春。
  送迎交两节,暄寒变一辰。
  与普通老百姓一样,守岁作为我国最传统的习俗。李治也不愿意放过这辞旧迎新的时刻,用诗词记录下他守岁的心情。诗中有一个字已经无法考证,但不影响诗词要表达的意义。诗中处处充满对新春的期待,这份期待,自然也是一代帝王大唐命运的期待。太宗李世民也有《守岁》诗以及《除夕》诗表达帝王对新的一年的期待:
  守岁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除夜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
  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李治确实是软弱无能的,因为他处在太宗与武则天之间。与太宗相比,他确实有些无能;与武则天相比,他的懦弱不言而喻。孟宪实老师在百家讲坛《唐高宗真相》里评价李治:“外圆内方,胆大心细。”
  李治在位三十余年,继承父亲遗志,开创大唐有一个盛世——永徽之治。虽然最后将祖宗江山拱手送给了一个女人,但并不能就此隐没他的功劳。而且,我相信,他与武则天之间的爱情是真的。否则,生前她怎会不单独安排自己的陵墓?而是选择以皇后的身份,与李治合葬。有这一份真挚的爱情,一种无私的信任,他们此生应无悔。是与非、功与过,留给后人评说吧!
  正如郭沫若的《咏乾陵》所言:
  千秋公案翻云雨,百顷良田变土田。
  无字碑头镌满字,谁人能识古坤元。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