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帝王骚客之南北朝(8)——南梁元帝萧绎
作品名称:帝王骚客 作者:隐居凡尘 发布时间:2020-03-08 14:24:45 字数:3686
折杨柳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林空书角悲。
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
在中国诗词中,杨柳已经成为无人不知的意象。写杨柳的诗词没有上万也有上千,其中的佳句也数不甚数。杨柳代表离愁别绪、情思缠绵,折柳是送别的风俗。值得注意的是古诗词中的杨柳不是我们现在的杨树与柳树,而是特指柳树。
这首诗是简文帝萧纲的名作,有人说这首诗的景与情达到了禅宗“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相比之下,他的弟弟萧绎的同名诗诗却另有一番滋味。
折杨柳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
寒夜猿声徹,游子泪霑裳。
梁元帝萧绎一生多次入蜀,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赞美三峡的诗作。读到这首诗,我们立即就能郦道元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巫峡猿声凄啼,悲凉孤寂之情犹然而生。同一阕《折杨柳》到了萧绎这里,字里行间充满了离愁别绪、情意绵绵的亲情和乡情,别家离乡的苦情渲染得更加浓郁,将思念故土的情感表现得更为亲切动人。
梁朝因侯景之乱而走向灭亡,而梁元帝萧绎,因侯景之乱而坐上皇位。
侯景刚作乱时,只有八千人,能攻下梁都建康城,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侯景整整围困台城一百多天,期间各地勤王之军各怀鬼胎,错失了救援时机。
当时,萧绎担任荆州刺史,负责荆、雍、湘、司、郢、宁、梁、南北秦州等九州军务。王僧辩、王琳、胡僧祐都是他手下的名将。公元549年,梁武帝饿死台城时。萧绎还在发兵讨伐自己的侄儿河东王萧誉、邵陵王萧纶两兄弟,并击退襄阳都督萧詧(萧誉之兄弟)的进攻;萧詧据襄阳一地,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然而,他自知无力与萧绎对抗,只好投降了北边的敌国西魏。萧梁政权丢失襄阳重镇。
公元552年,萧绎派王僧辩讨伐侯景,侯景被杀,萧绎即帝位于江陵。同年益州刺史萧纪(武帝第八子)称帝,萧绎联合西魏共灭萧纪。战事结束后,益州已经落入西魏。
公元554年,萧绎想要从西魏宇文泰手中要回益州,宇文泰派名将于瑾、杨忠等进攻江陵。
正如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所言:“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江陵城失去上游的屏障襄阳和益州等重镇,西魏军顺势而下,直捣江陵。
与梁武帝当初被困台城的情景很相似,梁元帝也在江陵苦苦待援,然而,各地将领各怀异心,就连他最得意的大将王僧辩,此刻也没有救援
此刻的萧绎应该完全体会到了其父当初的绝望。据记载,他让人把江陵的书籍集中到东合竹殿上,共有十四万卷,被他一把火烧光。其中很多是古籍、孤本,魏晋、南朝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精萃。实在是一场不亚于焚书坑儒的文化浩劫。萧绎又拿出自己的佩剑,砍斫庭柱把剑折毁。人问萧绎这是什么意思,萧绎说:“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萧绎去世后,公元555年,在北齐文宣帝高洋的支持下,王僧辩拥立萧渊明继位。同年,陈霸先起兵井口,废除萧渊明,立萧绎之子萧方智为帝,史称梁敬帝。
公元557年,敬帝禅位于陈霸先,梁朝灭亡,享国五十五年。
梁元帝是一个爱好读书与喜好文学的君主,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在历代取得文学地位的帝王之中,“四萧”(梁武帝萧衍与三个儿子萧统、萧纲、萧绎)堪比“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萧绎又是“四萧”之中的佼佼者,文学成就堪称翘楚,有大量学术著作,如《孝德传》、《忠臣传》、《注汉书》、《周易讲疏》、《老子讲疏》、《全德志》、《江州记》、《职贡图》等。
春日
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
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
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
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
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
春愁春自结,春结讵能申。
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
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
独念春花落,还似昔春时。
萧绎此诗句句嵌春,描写春光春景之美,春风、春景,春愁、春情,情融于景,情真意切。尤其最后两句,充分体现出诗人孤寂,细细读来,不觉意味深长。
除了诗词,萧绎的抒情小赋《采莲赋》状物传神,颇受赞赏。
采莲赋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中国历代赋选》中赞约:赋篇幅短小,婉丽多情,清美自然,具有典型的南朝赋体的风格特色。
《梁书•元帝本记》称赞他:“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唯一留下作为诸子百家学说“子”部著作的《金楼子》(萧绎自号金楼子),是中华文化史上的珍品。
萧绎的绘画水平是中国帝王中的佼佼者,他所画的《职贡图》,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当时各个小国的人物形象,不但是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件珍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朝贡史极为珍贵的一份资料。
除去作为文学家、诗人、学者、皇帝、画家、书法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名音乐理论家、医学家;一位玄学高手;他的围棋水平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还对马有研究,写了一部研究马的专著《相马经》。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其才华超过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
梁元帝虽然才华过人,但其政治才能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史载其“禀性猜忌,不隔疏近,御下无术,履冰弗惧,故凤阙伺晨之功,火无内照之美。”更可笑的是当金陵被北魏大军攻破时,他放火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人们问他为何这样做时,他回答“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真不知道是他有负于书还是书有负他。很多人也因此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梁元帝对南梁也还算有些贡献,别的不说,单是他打败了侯景这个梁朝的仇人,也就算大功一件了。
萧绎自幼盲一目,这个先天性缺陷偶然间让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女人进入后人的心中,这个人就是有名的荡妇——徐娘。
当萧绎到他的妻子徐娘的寝宫时,徐娘均以“半面妆”对他,萧绎问她为什么时,徐娘大胆的说是因为他盲一目。
徐娘那是对萧绎赤裸裸的侮辱,我不知道这是萧绎的失败,还是徐娘的不通人情。作为丈夫,竟然不能讨老婆欢心,别人侮辱自己自己认了,可为何宁自己的妻子都要侮辱自己?作为妻子,竟然不能体谅丈夫的缺陷,而且还故意中伤。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但我又不得不佩服萧绎对徐娘的放纵,不但没有立即将徐娘赐死或者打入冷宫,而且后来徐娘的放荡他也视而不见。他为何对徐娘如此态度?这个问题我不想深究,不过从他的《荡妇秋思赋》中,我们可以琢磨出他的心理。
荡子之别十年,倡妇之居自怜。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山则苍苍入汉,水则涓涓不测。谁复堪见鸟飞,悲鸣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况乃倡楼荡妇,对此伤情。
于时露萎庭蕙,霜封阶砌;坐视带长,转看腰细。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日黯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锦,君悲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远如何?鬓飘蓬而渐乱,心怀愁而转叹。愁索翠眉敛,啼多红粉漫。已矣哉!秋风起兮秋叶飞,春花落兮春日晖。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
我断定这篇赋是因为徐娘而作,讽不讽刺我不能下定论,因为从文中看没有一点讽刺意味,注意不要因为标题中有“荡妇”一词而认为是讽刺,这里的荡妇指的是荡子之妇,这里的荡子也不是浪荡子,而是指游子。文中不仅没有讽刺,反而多了一位离别丈夫十年、孑然一身女子的闺怨,倒像是在自责。
或许这就是萧绎的高明之处,在他笔下的妇人离别十载,却还在苦苦等待,即使这种等待没结果,她也不愿背叛自己的爱情,这样的妇人自然值得人们敬佩。相比之下,他的妻子徐娘,只因他盲一目并对他不忠,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值得他下笔讽刺呢?也唯有借助这篇赋,希望她能改过自新,像赋中的妇人一样等待。
从萧绎的角度看,徐娘确是该死,因此后来赐她一死也不为冤枉。但从徐娘的角度看,她或许真有自己的冤屈。她是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牺牲品,有父母决定她嫁给了萧绎。但是她是一个烈女子,她想要追求自己的爱情,而不是荣华富贵,即使你是皇帝,她也不愿意强迫自己去喜欢。但是她的力量实在太弱小,根本不足以与整个社会着斗争,唯有用自己的方法去对待,惟愿萧绎赐自己一死。只是可怜了萧绎,不过没办法,谁叫他娶了她呢?
这篇赋不仅只是写一个思妇的闺怨,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形象,因某些原因:为个人前程、家庭负担、战事或许是帝王公事(修筑宫廷等)。总之,是社会现实不得不让一对对的夫妻分离。为何思念未归?或许早已客死他乡;或许是在他乡发达了、有了新欢,早就忘记了故里的旧人;但是无论如何,思妇还是在默默的等待,多么婉转,伤情,怎能不令人动容!
对于萧绎与徐娘以及这篇《荡妇秋思赋》,后人有很多看法,有人认为萧绎放任徐娘是因为他们之前有一段美丽的爱情,因为做皇帝后的萧绎冷淡了徐娘,徐娘才以“半面妆”相待;有人认为是因为萧绎要依靠徐家的势力,因此放任她。有人认为《荡妇秋思赋》中的“倡”古代同“娼”,因此,这篇赋是对徐娘的讽刺之作……
无论人们怎么看待,“半老徐娘”这个典故一直延续到今天。《荡妇秋思赋》也是萧绎乃至齐梁宫体中不可多得的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