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王骚客之魏晋(1)——魏文帝曹丕
作品名称:帝王骚客 作者:隐居凡尘 发布时间:2020-02-23 10:44:26 字数:4457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朝大词人杨慎的这一阕《临江仙》慷慨激昂,写尽朝代兴衰更替,抒发作者的人生概况。显现出诗人鄙夷世俗、淡看个人荣辱得失的淡泊洒脱和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这首词是杨慎所做《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清代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或许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对三国这段历史情有独钟。如今,关于三国时期的书籍、影视作品、民间艺术作品等更是层出不穷。关于那些人物、事件,已经不知道被重复过多少次,但人们还是乐此不疲:望梅止渴、割须弃袍、割发代首、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单骑救主、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舌战群儒、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刮骨疗伤、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火烧新野、大意失荆州、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三气周瑜、草船借箭、诸葛亮借荆州、张飞穿针、煮豆燃萁、穷途之哭、梦中杀人、梁上君子、车载斗量、断头将军、大器晚成、乐不思蜀、司马昭之心……这个时代留给我们难以数尽的典故,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英雄人物。
三国期间,留给后人的作品本身不多,有名的文人也不甚多。东吴作家有张纮、薛综、华覈、韦昭等。薛综为江东名儒,居孙权太子师傅之位。华覈则是孙吴末年作家。蜀汉作家有诸葛亮、郤正、秦宓、陈寿等。诸葛亮作为一代政治家,他的作品有《出师表》等。其文彩虽不甚艳丽,然而内容浅易,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露出他北伐的决心,一直为后人传颂。秦宓所写的五言诗《远游》,是蜀汉流传下来唯一可靠的诗篇。
远游
远游何所见?所见邈难纪。
岩穴非我邻,林麓无知己。
虎则豹之兄,鹰则鹤之弟。
困兽走环冈,飞鸟惊巢起。
猛气何咆厉?阴风起千里。
远游长太息,太息远游子。
蜀中亦多有学者为书作注的人,如:许慈、孟光、尹默、李撰等,蜀汉后期有谯周、郤正都醉心于文学,谯周更写下了《仇国论》讨论过度征战的缺点,及郤正以依照先代的儒士,借文表达意见的《释讥》。
魏国主要有三曹、建安七子。其他的文学家还有邯郸淳、蔡琰、繁钦、路粹、丁仪、杨修、荀纬等。曹操具有沉雄豪迈的气概,古朴苍凉的风格,著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文。曹丕及曹植才华洋溢,曹丕著有文学评论《典论》。曹植具浪漫气质,著有《洛神赋》等文。建安七子与蔡琰、杨修等人关心现实,面向人生。他们的作品多数反映了汉末以来的社会变故和人民所遭受。
三国时期帝王诗词的巅峰,自然非魏武帝曹操和魏文帝曹丕莫属。曹操一生征战疆场,其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正如唐朝诗人张说在《邺都引》中所言:“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相比曹操而言,曹植在文学上的名气更大,正如南朝谢灵运所喻:“天下文才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所作的《洛神赋》、《白马篇》等为后人津津乐道。此外,曹植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曹植的《七哀诗》是一首闺怨诗,诗人借怨妇对丈夫的思念和怨恨,吐露出他遭受政治打击后的愤恨。他原本就是有满腔报国热情的铮铮铁骨,曹丕登上帝位后,处处提防,他根本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在此期间还留下《七步诗》这样的一场兄弟相残的闹剧。魏明帝曹睿继位后,曹植原本以为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于是多次慷慨激昂的上书,向明帝表面心思,可是还是没能得到明帝的重用,最后于太和六年(公元232年)郁郁而终。是年41岁,后人称之为陈思王(或陈王)。
相比于曹操和曹植,曹丕在文学上的造诣稍逊一筹。从刘勰和王夫之的评价中可以清楚看出二人的区别: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曹植)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曹丕)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王夫之《姜斋诗话》:“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曹子建之于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大抵如此。”
“为尊而才减”或许这就是上天的公平之处。曹植是才高八斗,但也正因为他太有才,便多了几分才子的高傲,任性而行,因此不适合继承大统。陈寿说他“不能克让远防”。当然,由此可以看出,曹植的志向并不在帝位,否则以他之才以及周围的谋臣文士,稍加用点智慧,夺嫡应该易如反掌。或许他的志向只是一个文人,或者只是做一个治国安邦之能臣。
曹丕的才华也是深受后人肯定。他在散文包含诏、书、令、策、论、序表、铭等等诸方面,体裁涉及十分面广。而且曹丕的文章能突破体制的束缚,泄情怀于笔端,散文中融入了作家细腻而敏感的心灵感悟,处处流露出语切情真、徘徊动情之语,常常能触动人心。故所以被裴松之誉为“美辞”之文,行情风格浓厚。他的诗歌以七言、五言为主,其《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曹丕在位期间还积极组织各项“文学活动”,鼓励文艺创作,鼓励文人为经典作注经,破格录取有才之士,为建安文学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燕歌行二首
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其二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
飞鸧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燕歌行》是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乌桓期间,诗与曹植的《七哀诗》相似,以思妇的角度,反映出生活中战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怨愤。曹丕是描写人物感情的高手,《燕歌行》是他写景抒情的典型代表。全诗表现出的凄惨婉转、缠绵悱恻的感情。明代文学评论家胡应麟评论说:“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王夫之赞曰:“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陌上桑
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
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苲。
虎豹嘷动。鸡惊禽失。羣鸣相索。
登南山。奈何蹈盘石。树木丛生郁差错。
寝蒿草。荫松柏。涕泣雨面沾枕席。
伴旅单。稍稍日零落。惆怅窃自怜。相痛惜。
《陌上桑》是乐府旧词,许多诗人都有同名诗作,曹操、曹植皆有同名诗。但意义却相差甚远,
陌上桑
曹操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欻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陌上桑
曹植
望云际。有真人。
安得轻举继清尘。
执电鞭。骋飞驎。
曹操的《陌上桑》描是他晚年的游仙诗,表达他向往通往仙界、长生不老的愿望;曹植的《陌上桑》描写他求仙人而不得,表达出他怀才不遇的懊恼。曹丕的这首《陌上桑》描写战士军旅生活的征战之苦和思乡之痛。生动细腻的描写战士的征战环境,为渲染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出有效的铺垫。从此诗不难发现,曹丕是一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好皇帝。
《诗品》将曹丕排在中品,认为他的诗不及弟弟曹植,原因是曹丕诗“率皆鄙直如偶语”,反观曹植则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这是从辞藻上对二者的诗进行品论,若是从思想感情上来看,从家国情怀而论,曹丕诗较之曹植,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建安22年(公元217年),被曹操立为嗣。公元220年,曹操死后,袭魏王、丞相。同年,曹丕代汉称帝,是为魏文帝,定都洛阳。曹丕继位后,继承父亲遗志,渴望早日统一河山。先后三次亲征伐吴,写下气势磅礴的《伐吴赋》鼓舞士气,表明决心:
昔轩辕不为涿鹿之师,则蚩尤之妖不灭;唐尧不兴丹水之阵,则南蛮之难不平;汉武不行吕嘉之罚,则横浦之表不附;光武不加嚣述之诛,则陇蜀之乱不清。故曰“非威不服,非兵不定”。孙权小丑,凭江悖暴,因有外心,凶顽有性。故奋武锐,顺天行诛。骁骑龙骧,猛将武步,或修句践潜涉之口顽,或图韩信夏口之诳愚。接舡以水攻阵,六军以陆横击。征南进运,以围江陵,多获舟船,斩首执俘。降者盈路,牛酒日至。大司马及征东诸将,卷甲长驱,其舟队今已向济。今车驾自东为之瞻镇,云行天步,乘衅而运。贼进退道迫,首尾有难,不为楚灵乾溪之溃,将有彭宠萧墙之变。必自鱼烂,不复血刃。宜慎终动静以闻。
曹丕率大军大获全胜,几乎打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奈何天不助他,曹军中爆发瘟疫,只得班师回朝。
除了伐吴,曹丕假借伐吴,平定边患青州、徐州等地方势力,巩固了魏国稳定,增强了魏国实力。他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建置,完成北方的统一。
除了军事,曹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有历史贡献。他与父亲曹操一样,提倡节俭,曾作《制种》(又名《营寿陵诏》)有这样的一段话:
“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释之之言,鉴华元、乐莒、明帝之戒,存于所以安君定亲,使魂灵万载无危,斯则贤圣之忠孝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
“制终”是古代的礼仪制度。曹丕做此篇意在告诫后人,勿要奢靡浪费,提倡薄葬。这一点,我想曹丕定时深受父母的影响,而非一些影视作品中表现的一样,认为曹丕是在做表面工作。
曹丕的母亲卞夫人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内助。她服饰无纹绣珠宝,家具无彩漆绘画。关于卞夫人和曹操的故事,现今能看到的还很多,无一不反映出卞夫人的高尚品行。可以说,曹丕深受父母的影响,身上保留了许多他父母的优良品质。也正是曹操和曹丕对薄葬的观点,开魏晋一代薄葬务实之风。此后魏及两晋帝后,乃至贵戚重臣,都效仿他实行薄葬,既不殉珍宝,更不筑大墓,无子女的姬妾也不用守寡。东晋学者葛洪评论说:“自建安之后,魏之武文,送终之制,务在俭薄,此则墨子之道,有可行矣。”
曹丕无疑是一个集文治武功于一体的有作为的帝王,在文学方面,他的作品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文学财富。《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其中《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评论家,对后世文学评论及文学反正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也是后人研究建安文学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