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江河日下>第2章平步青云

第2章平步青云

作品名称:江河日下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2-07-20 15:44:44      字数:4268

  第2章平步青云
  
  
  道光皇帝登基后,第一件事是任命前朝老臣曹振镛为军机大臣兼武英殿大学士。清承明制,朝中不设宰相,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军机大臣行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因此曹振镛是道光朝名副其实的宰相。
  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是新安曹氏的杰出代表,从政时间长达53年。
  曹振镛(1755—1835),字俪笙,又字怿嘉,安徽歙县人。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重臣,三朝元老。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他在乾隆十九年(1755年),出生于下托山。
  安徽歙县有读书做官的悠久传统,他父亲又是高官,读书条件得天独厚。
  其父尚书曹文埴还是京剧的鼻祖。1790年8月13日,是乾隆80岁寿辰,曹文埴把自己私家的“廉家班”更名为“庆升班”,赴京晋庆。曹文埴家班的这次演出,共演了《水淹七军》、《奇双会》等八出戏,皇亲国戚们于是称赞不已。“庆升班”沐浴龙恩,给当时在京城献演的“三庆”徽班也壮了声威,更为后来的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晋京开辟了道路。
  一时间,“徽戏”名声大噪,看“徽戏”成了京城一度流行的时尚,史称“徽班进京”。
  “四大徽班”进京后,经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在不断的同台演出中,逐步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调,又吸收昆曲、秦腔以及梆子等戏曲的曲调、演技,揉和在一起,形成了日后成为国粹艺术的京剧。
  曹振镛一生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他颇能读书应试,学而优则仕,在乾隆46年(公元1782年),27岁的曹振镛考取进士。
  乾隆帝从当年新科进士中亲自挑选数名才学兼优、年强力壮者为庶吉士,他被幸运挑中。入选庶吉士,是青年后备干部,成为清代最高级别的官学生。由皇家供养在学馆深造三年后,他被授予编修,跻身翰林院。按照一般情形,士子由秀才而举人,由举人而进士,由进士而翰林,大多已两鬓斑白,少说也有四五十岁。曹振镛却在二十九岁就点了翰林,可谓士林中的佼佼者。一点翰林,人如涂金。翰林虽只是七品芝麻官,官阶卑微,却是天子文学侍从,为清代所重,官员升迁以此为终南捷径。
  当时,有“卜相非翰林不与”之说。卜相,就是选拔宰辅、大学士之意,也就是说,想要当宰相、大学士位极人臣,必须具备翰林资格。在翰林院读书养望,混得好的,入值上书房,当皇子师傅,或者入南书房,做天子近臣,往往很快就能荣华富贵;混得差一些的,来日外放也能捞个知府什么的,为官一方,跻身中级官员之列。
  翰林中人能否有大出息,大考十分关键。大考俗称“翰林出痘”,一般六年一次,关系升黜大事。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曹振镛参加大考,成绩平平,名列三等。乾隆帝考虑到他是尚书之子,说是其才可用,将他连升三级,破格由正七品编修擢升为从五品侍讲。他沾了父亲的光,才得以逃过“出痘”之劫,出人头地。后来几年,他又升了两级,至乾隆末年当上从四品的侍读学士。这一期间,曹振镛所走的路,几乎都是踩着他父亲的足迹走过来的。
  其父曹文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考中进士,之后选庶吉士,授编修,后四次升官,当上翰林院侍读学士。曹振镛步其父亲后尘走来,虽未成为仕途暴发户,但也顺溜非常。他进士未入一甲,大考未得一等,短短十几年却从布衣士子平地而起,一下做到从四品朝官。
  进入嘉庆朝,曹振镛更是大走官运。嘉庆三年(1798年),他大考得了二等,官升一级,晋为正四品的少詹事,成为詹事府的副长官。詹事府在古代系辅导东宫太子机关,清代自雍正帝建立秘密建储制度后已不预立皇太子,这一机关遂成翰林院官员升迁辗转之地。就在这一年,父亲逝世,他丁忧归籍,解职丧居尽孝道。守制归来,连蹦两级,晋升为政通使,成为中央管理公文事务的机关政通使司的长官,官至正三品。之后,官道上一路顺风,历任内阁学士、工部和吏部侍郎,嘉庆十一年(1806年)擢升工部尚书,爬上从一品高位。这一年,他五十一岁。他参加编纂的高宗实录告成之后,获太子少保衔,荣获高官重臣都很想得到的荣誉头衔。随后调任户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首领林清发动“禁门之变”,嘉庆帝正在热河,随行诸臣闻变失措,劝谏皇上不要立即返京,先调兵前往镇压再说,当时只有太保、领班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董诰力谏皇上回銮,以亲自控制朝局,情真意切以致涕泪纵横。当时留京办事的曹振镛,在镇压天理教徒起义后,把功夫下在当好维持会长上,设法保持城内平静。嘉庆认为曹振镛立了大功;将其调任吏部尚书,晋协办大学士。不久,荣晋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晋太子太保,官至正一品。
  清代文官以获得殿阁大学士为荣耀。乾隆十三年(1748年),确定大学士员额为满汉各二员,冠以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之名。殿阁大学士为文官最高品秩,当时荣称大学士为“相国”、“宰执”、“揆席”。体仁阁大学士为文臣四魁之一,这是千万官员所梦寐以求的。终嘉庆一朝,曹振镛官位虽隆,获得文官最高品秩,但并未进入权力核心层军机处。自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来,大学士只有进入军机处才拥有实权。到了嘉庆朝,他得到重用,任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兼管工部,进入内阁。当过道光帝的老师。嘉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间,嘉庆帝六次谒陵,五次秋狝木兰,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以老成自居。
  历史车轮碾进道光朝,曹振镛才大红大紫起来,他再升一级,任武英殿大学士,成为道光的心腹之臣,成为皇帝最为倚重的宠臣。
  换言之,进入道光朝,满朝文武中最得宠、最走红的当属曹振镛。
  道光元年(1821年),他一下跃居领班军机大臣高位。在上一年九月,也就是嘉庆帝当权的最后一年,曹振镛才爬进军机大臣这个核心圈子。之后,他一直高居领班军机大臣之位,还荣晋太傅、位列“三公”,直至道光十五年(1835年)八十高龄时死于任上。
  清朝不设宰相,但曹振镛的地位实际上相当于宰相。自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来,这一辅助皇帝执政的中枢机构,参议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司法等重要机密和对重要官吏的考核任用,实际上取代内阁职权;军机大臣每日入值于皇帝寝宫养心殿外的值房值班,以备皇帝召对,皇帝出外巡幸则随同前往,朝廷重要机密事项均由军机大臣直接面奏皇上请旨,或者草拟谕旨请皇帝裁决,原属内阁的票拟、承旨大权,全部掌握在军机大臣手中;军机大臣无定员,通常三至七人,品位最高的充任“领班”。道光朝历时三十年,先后由曹振镛、潘世恩、穆彰阿三人担任领班军机大臣。潘世恩任领班军机大臣仅一年,原来排名在其后面的穆彰阿就蹿上来,超越了他,连续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十四年。
  曹振镛为官政绩平平,无赫赫建树,却仕途通达,升得很快。
  他得以进入军机处,是因为作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贡献。
  就在这前后,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临终时,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四位军机大臣拟缮遗诏,其中说高宗乾隆帝出生地为热河承德避暑山庄。这份遗诏拟成后,道光帝作了审阅,没有看出错误之处。遗诏顺利出笼,颁告天下,满汉文武百官都没挑出什么毛病,一切顺顺溜溜。偏偏,七品芝麻官、翰林院编修刘凤诰挑出了遗诏中的一个毛病:乾隆帝出生地应是北京雍和宫,而不是热河承德避暑山庄。刘凤诰便将这一发现禀告曹振镛。曹振镛听了,很快将这一情况奏报道光帝。乾隆帝是道光帝祖父、嘉庆帝生父,把祖父的出生地都搞错了,这还了得!道光帝龙颜大怒,迅速传旨诘问。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回奏,乾隆帝生于避暑山庄的说法,绝对是有根据的,出处就是嘉庆帝御制诗初集第十四卷和第六卷的诗注。按说,嘉庆帝是乾隆帝的儿子,乾隆帝出生地出自其御注诗注,反反复复校勘自不必说,皇帝本人必定也是高度重视、慎之又慎、反复把关,应当具有权威性。然而,认真考证,乾隆帝出生地的确是雍和宫,而非避暑山庄,遗诏有关说法确实错了。道光帝大发其火,九月初七日降旨,令托津、戴均元退出军机处,旋即各降四级,只留大学士虚衔;卢荫溥、文孚各降五级,仍留军机处行走,但没过多久他们也被逐出军机处。在令托津、戴均元退出军机处之时,道光帝命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曹振镛在军机处行走。同时进入军机处的,还有吏部尚书英和、礼部尚书黄钺。三个月后,进入道光元年,曹振镛平步青云,荣任军机处领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为名副其实的首辅。
  乾隆帝出生地被误事件被道光帝整个放大了。虽说遗诏中将祖父出生地搞错,确实不大严肃,有损皇家脸面,但也不至于闹得如此惊天动地,不至于撤换军机处全套人马。即便要认真追究,论错,首先错在嘉庆帝,他在如此权威的诗集中竟将父亲的出生地搞错了;其次道光帝本人也难辞其咎,他审阅遗诏没有把好关。曹振镛的功劳也被严重夸张了,他除了因此进入军机处、成为领班军机大臣外,还暴得连他自己都大出意外的奖赏,这一事件后仅半年,也即道光元年(1821年)三月,他被晋为太子太傅、转授武英殿大学士,在官场金字塔攀登中品衔和地位又上了一个台阶。武英殿大学士仅次于保和殿大学士和文华殿大学士,而且自乾隆朝以来,没有任何一位大臣授过保和殿大学士。因此,曹振镛能攀升至武英殿大学士,堪称荣耀至极。道光帝借乾隆帝出生地之误大做文章,恩宠提拔曹振镛,严厉惩处四军机,背后有着深层原因。托津等四军机前些年不知不觉得罪了皇子身份的旻宁;同时,皇子时期的旻宁早就激赏曹振镛。严惩四军机,重用曹振镛,出生地事件只是一个炮引子。
  四军机官场老道,深知朝朝代代一个理,一朝天子一朝臣,俱各自认倒霉。
  随后的那些岁月里,也未见曹振镛有什么超乎寻常的作为,却见他在官场上一个劲地往上蹿,闪着七彩光环的巨大荣耀,接连不断落在他头上。道光三年(1823年)万寿节,道光帝在万寿山玉澜堂赐宴十五老臣,曹振镛在这班老臣中年龄最小,但也分享了与宴绘像之荣。第二年,他荣任上书房总师傅,成为皇子包括未来皇帝的师傅头领。道光六年(1826年),他入值南书房,担起“拟御纂笔札”之任,成为须臾不离的股肱大臣。削平张格尔叛乱、再定回疆之际,他荣晋太子太师。第二年,张格尔被擒消息传来,道光帝封赏群臣,将七十一岁的曹振镛晋为太傅,赐予紫缰,获得在紫光阁陈列画像的殊荣,进入显赫功臣之列。清代沿袭历代制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曹振镛位列“三公”,可谓宠荣备至。曹振镛觉得自己担不起这份荣耀,上疏坚决辞谢。道光帝对此大为欣赏,颁诏说,凡是军机大臣每人另绘一幅画像,“以遂让功之心,而彰辅弼之效”。道光帝还亲笔题词,对首辅曹振镛这些年为人、做事、学问给予高度评价:“亲政之始,先进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学问渊博,献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丝纶。”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