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舍本逐末
作品名称:江河日下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2-07-20 15:15:11 字数:4918
第1章舍本逐末
社会向前发展,朝代兴亡更替,兴者辉耀万丈光芒,亡者受到万世唾骂。道光皇帝虽然没有亡国,但是主权被夺,割地赔款,其罪与亡国无异。这个皇帝,一生乱抓,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只会干舍本逐末之事,道光无道;不能尽守土保国之责,道光无光。
道光皇帝因横跨中国古代和近代两大时代而名扬千古。一个皇帝能横跨人类历史两大时代,这历史看来待他不薄,若是一个聪明的、正确的皇帝,一定能抓住这万年不遇的历史机遇,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业。可惜这个道光皇帝什么也不是,只落得个一次次丧师失地的惨败下场,最后只得在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上签字。道光皇帝死前自己也觉得无脸见列祖列宗于地下,主动把自己的坟头缩小了“三圈”,也算有一点点自知之明吧。他的一生恰好是大清帝国由盛转衰而一落千丈、江河日下的转折点,他只能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揭幕人。
道光帝(1782~1850),爱新觉罗?旻宁,即清宣宗,通称道光帝,原名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清仁宗(嘉庆帝)颙琰嫡出的皇次子,生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拉氏。由于长子早夭,所以他是事实上的嫡长子。正是因为嘉庆长子早夭的缘故,所以爱新觉罗?绵宁是大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
清代第一个继位者皇太极,不是嫡出;皇太极的儿子福临,是第九子,母亲为庄妃;顺治的儿子康熙,是第三子,母亲佟佳氏,也是妃子;康熙的儿子雍正,是第四子,母乌雅氏,为德妃;雍正的儿子乾隆,是第四子,母钮祜禄氏,也是妃子;乾隆的儿子嘉庆,是第十五子,母魏佳氏,为皇贵妃。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喜塔拉氏在皇宫撷芳殿生下一子,名绵宁(后改旻宁),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嘉庆即位,册喜塔拉氏为皇后。但她没有福气,当了一年零三十七天皇后,便得病死去。这年旻宁16岁。
绵宁年幼时好学,间习武艺。10岁跟随祖父乾隆打猎获鹿,乾隆大喜,赐黄马褂、花翎。
旻宁32岁,也就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发生了天理教民攻入皇宫的突发性事件。这年,旻宁随皇父巡狩木兰,因阴雨绵绵,无法围猎,奉命先期回到京师。当林清率领白莲教的支派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冲向养心殿时,旻宁正在上书房读书,闻变后表现镇定,急命进撒袋、鸟铳、腰刀,令太监登垣探望。这时,有的教民手举白旗,攀墙登殿,靠近养心门,旻宁用鸟铳一连打死教民多人。旻宁又飞章上闻,向皇父奏报;严命禁城四门拼命防守,还到储秀宫安抚皇母;然后亲自率领侍卫到西长街一带访查。旻宁在这一事变中的表现,使他在内廷上下威望大增。或赞其智勇沉着,或誉其举措有方。嘉庆帝在回京途中得到奏报,很高兴,封他为“智亲王”,其御枪号也赏赐了一个封号,叫“威烈”,嘉庆帝称赞他“忠孝兼备”。嘉庆皇帝本来就对绵宁很赞赏,因为在镇压白莲教起义之事中绵宁的表现,更是坚定了嘉庆皇帝传位于绵宁的决心。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去世,绵宁继位为帝,改名“旻宁”,年号道光。他三十九岁继位。
道光皇帝的登基,拉开了晚清的序幕。
道光1820-1850年在位,在位期间正值清朝衰落,他为挽救清朝颓势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开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他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是,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清王朝在道光帝的统治时期进一步衰落,更为贻笑大方的是,他和他的绝大多数臣下都是狗咬汽车——不懂科学,不识洋枪洋炮洋机器,和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当时,英国通过鸦片走私,正在用鸦片大规模地毒害中国人。
道光继位后,既未深层次地调研西方特别是英国鸦片的毒害,也来不及处理鸦片问题,而是先着手解决最为紧迫的三件事情:第一件是调整中枢机构大员,将嘉庆时的重臣大学士托津、戴均元等换掉,组成包括曹振镛、穆彰阿等在内的新的朝廷班子;第二件是治理河漕;第三件是道光八年(1828年),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皇帝无不号称“富有四海”,坐拥世间富贵荣华。可是,以皇帝之显贵身份崇尚节俭,并且毕其生如一日的,道光帝可说是首屈一指。他是皇城里的“铁公鸡”,不仅把节俭看成是人生的乐趣和目标,并且以此作为衡量大臣能力和品德的标准。可是他在位期间,大清的国库存银却处在最低值;他一生处处节俭,陵寝却由于透水重建,花了比乾隆帝还多的银子,这不能不说是对道光皇帝最大的讽刺。史学家们评论道光帝的节俭时,也往往带有一些揶揄的色彩。
道光帝的节俭,在他还是皇子时就表现出来了。
道光帝的节俭,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那是嘉庆二十三年(公历1818年)的九月,道光随父亲嘉庆皇帝前往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祭奠先祖。晚上就住在沈阳故宫里,虽说是宫廷,但实际上相当局促简陋,不要说无法与北京的紫禁城相比,就是山西晋商的王家大院,也不知比沈阳故宫阔气多少倍。
嘉庆皇帝特意把道光领到了清宁宫东暖阁,又叫人从仓库里拿来了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用过的遗物:已经没人会用的糠灯,牛皮制成的蠢笨的乌拉,不施油彩、不加雕琢的拐杖。看着这些简陋的物品,听着父皇的讲解,回想着祖先创业的艰难,立志要节俭律己。
于是,他的房间里除了床铺桌椅以外,没有别的家具陈设。每日下午4时前后打发太监出宫买烧饼。来回路远,太监怀里揣着烧饼一路小跑,烧饼仍不免冰凉坚硬。夫妻二人毫无怨言,沏上一壶热茶,啃完烧饼,立即上床睡觉,这样,连灯都不用点了。
做了皇帝后,道光将宫廷每年经费降到二十万两。事实上,偌大的宫廷每年最少需要四十万两才能支应得开,因此宫廷生活日渐拮据。道光皇帝带头过紧日子,他使用的只是普通的毛笔、砚台,每餐不过四样菜肴,除了龙袍外,衣服破了就打上补丁再穿。他还规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节庆不得食肉,嫔妃平时不得使用化妆品,不得穿锦绣的衣服。
当时,大臣来京觐见述职,如果皇帝高兴,会留下吃饭,名为赐宴。但说归说,你可别当真。道光说完赐宴,大臣们心领神会,立即出宫,随便找个地方吃饭去,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皇帝是不会真的请吃饭的。上谕一发,天下皆知,被赐宴者面子就有了,你还当真想吃这顿饭?
在道光的影响下,官场风气在表面上有所改变。上朝时官员们都穿上打补丁的衣服。临散朝,彼此拉拉家常,也都是互相哭穷或者交流节俭经验。道光帝哪里知道,此时北京城里的旧货铺子把库存的破衣烂衫都卖了个好价钱,品相稍好的旧衣服比新的还贵呢!有些穷官儿买不起,就只好自己做旧,把新袍子弄脏弄破加上补丁。
不过,道光身居宫禁,根本不了解民间物价,常被内务府骗了。一次道光看到一名官员的膝盖上打了补丁,忙问补这个补丁花了多少银子。官员考虑到内务府会报花账,三思之后,说了句“三两”。实际上,当时三两银子能做好几条裤子了。道光帝听到实情后龙颜大怒,立即召来内务府大臣,痛骂一顿,指责其补一块补丁报销了上千两银子,丧尽天良,欺人太甚。没想到内务府大臣却理直气壮——皇上裤子上的补丁是在苏州打的,手艺好,工费自然高。而且裤子布料是湖绉——浙江湖州产的一种丝织品,剪了几百匹才对上花纹儿。此外,还有保镖的费用也低……道光一听,连忙摆手,让内务府大臣下去了。此后道光再有缝缝补补的活儿,就找皇宫的嫔妃干了,尽管活儿差点儿,但不用花费啊!而且,龙袍一穿,里面谁也看不见。道光帝舍本逐末,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官员们的穷奢极欲却是变本加厉的!
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皇帝如此清廉,他手下的官员们又有几个敢贪?然而事实上却是贪腐成风。
道光时的清朝,积贫积弱,鸦片泛滥,官员们委靡不振,苟且偷安,州县勒索陋规已到立法都不能禁止的地步,武备不兴,经制兵战斗力削弱,英国等列强国正在虎视耽耽,觊觎扩大中国市场。道光帝闭眼不看世界,对列强国知之甚少,少得可怜,一味稀里糊涂过日子;只像历朝帝王一样,关心治河,蠲免钱粮,赈济灾民,疏浚河道。
道光本人生活简朴。热河避暑,木兰秋狝,过去帝王这些耗费巨资的习惯,他都没有。然而道光帝才能平庸,不了解中国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差距,依然执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对于王朝的严重问题没有重药医治。终道光一朝,宰辅都是昏庸之臣。前期是小心谨慎、一守法规的曹振镛,后期是投降派穆彰阿,和战游移,把国家大事当儿戏。
道光皇帝旻宁熬到三十八岁才登上皇位,上台后执政三十年,其执政风格可概括为“老成持重、讳言变革”八个字。在这位爷的统治下,大清朝的政治风气越加萎靡,人才日益寥落。这一切,自然和道光皇帝的用人方法和执政风格有着莫大关系。
但是,史学家们评论道光帝的节俭时,往往带有一些揶揄的色彩。那么,道光帝的节俭为何没有为他留下美名,却被人取笑为抠门、吝啬呢?作为一国之君,他究竟能俭朴到什么程度?道光帝这种过度的节俭,是天性使然还是别有用意呢?
道光皇帝厉行节俭,内务府阳奉阴违,所以,一提起内务府就头疼。收下了各省送来的“孝敬”,道光帝感觉这终究不是个办法,于是,折中办理,删改则例,减少贡品数量、种类,如属于奢侈性享受的贡品就彻底禁止孝敬,其他贡献的品种和数量也有所减少,并强调按此落实,各省不得自行其是,擅自增减。比如,规定辽阳的香水梨以后每年进二百个。盛京官员跟皇上说:皇家那么多人口,这二百个梨哪里够吃?道光帝说:不吃,留着上供用,二百个足够了!
因为削减了贡品,而道光帝又将宫廷每年经费降到二十万两。事实上,偌大一个宫廷每年最少需要四十万两才能支应得开,于是宫廷生活艰难起来。
道光皇帝带头过紧日子,他使用的只是普通的毛笔、砚台,每餐不过四样菜肴,除了龙袍外,衣服穿破了就打上补丁再穿。道光帝对皇后的贤惠十分满意,逢皇后生日,决定为皇后祝寿。满朝亲贵重臣献上寿礼,拜完寿,自然留下赴宴。众多文武百官心想皇家御宴将是何等排场,不料开宴才见一人一碗打卤面,后来听说,为此次寿筵,道光帝特批御膳房宰了两头猪。而皇后更是高兴,因为道光帝曾明确规定:万寿节(皇帝生日)、皇后千秋节(皇后生日)及除夕、元旦、上元(元宵节)、冬至的庆贺礼仪筵宴停止举行,这回算是破了例了。
道光的节俭也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
道光十一年(公历1831年)夏,道光帝曾经作《御制慎德堂记》,他告诫皇子皇孙祖宗创业不易,切勿“视富贵为己所应有”,应该做到“饮食勿尚珍异,冠裳勿求华美,耳目勿为物欲所诱,居处勿为淫巧所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一丝一粟,皆出于民脂民膏,思及此,又岂容逞欲妄为哉”。
道光之意是:不要把富贵看成是受之无愧的,吃饭不要追求山珍海味,穿衣戴帽不要追求华美时髦,耳目不要被视听享乐所引诱,居住不要被豪华气派所迷惑。不要做那些无益的事情,不要把那些罕见的东西看得很珍贵,一丝一粟,都是百姓的血汗,想到这一点,怎么能任意挥霍呢?一个万乘之尊的封建帝王能认识到这点实属不易。
道光皇帝的“节俭”对官场奢靡的风气没有多大影响,那么,其“节俭”影响了他的儿孙吗?试看咸丰纵情于声色,儿媳慈禧大兴土木的生活就可知,其影响力是多么不值一提。这对道光帝的节俭形成了相当辛辣的讽刺!
那么,道光帝的“节俭”有助于解决国家的经济危机吗?尽管道光皇帝为国家节省了一些经费,却无助于经济危机的解决,财政状况也未见彻底好转,反而每况愈下。以至有的大臣发出了这样的质问:为什么乾隆朝挥金如土而国库充盈,如今日日节俭却民生罕裕,“岂愈奢则愈丰,愈俭则愈吝耶”?这个疑问何尝不同样困扰着道光帝呢。总之,作为一国之君,不去大刀阔斧地开源兴利,而在一饭一衣上锱铢必较,这就不是节俭,而是舍本逐末的抠门儿、吝啬了。
慕陵在清东西两陵区中,规制比较特殊,基本上不遵从祖陵制度,简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规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没有方城和明楼。隆恩殿面阔由五间改为三间,殿内装饰不施彩画,月台的规制也比前代简单。地宫之上只有石圈。这也许是和道光皇帝提倡节俭有关。但是因为地宫出水,雕刻了十万飞龙,慕陵造价比以往的陵寝陡涨数倍,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结果,道光像乞丐,朝廷像丐帮,创新搞不来,治国全无方。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国事难为,行不得也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