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史话三国两晋南北朝春秋盛宴>第一章 乱世揭幕 第五单元: 十常侍之乱

第一章 乱世揭幕 第五单元: 十常侍之乱

作品名称:史话三国两晋南北朝春秋盛宴      作者:文殊君      发布时间:2019-12-18 08:28:30      字数:7874

  东汉末年,汉灵帝时,倚信张让等十二常侍,人称“十常侍”,任其专恣蠹政。因之使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十常侍指东汉灵帝时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所以被称为“十常侍”,其首领是张让和赵忠。
  他们玩弄汉灵帝于股掌之上,以致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人民不堪剥削、压迫,纷纷起来反抗。
  多有蛮族、妖道在偏远地区叛乱,被皇甫嵩、卢植、朱儁、臧旻等人平定,汉灵帝认为天下稳如泰山,便安心享乐,鲜问政事。
  光和二年(179年)十月,司徒刘郃、永乐少府陈球、卫尉阳球、步兵校尉刘纳密谋诛杀宦官,事情泄露,都被下狱处死。
  光和三年(180年),汉灵帝力排众议,立何氏为皇后。何皇后父亲何真被追封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母亲被接入宫中居住,封为舞阳君;她的大哥何进和二哥何苗也被招入朝廷担任要职,何氏家门荣极一时。但他们也无法与十常侍对抗。
  光和七年(184年),太平道教主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天下八州太平道教徒揭竿而起,州郡失守,朝廷震动。当时一些比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团的黑暗腐败,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形势。
  郎中张钧在给汉灵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黄巾起义是外戚宦官专权逼出来的,他说:“张角所以能够兴兵作乱,成千上万的人愿意跟着他,其根源都在十常侍,把他们的父兄、子弟、亲戚、宾客放到各州郡,独占财利,侵夺百姓,百姓的冤屈无处申诉,所以图谋不轨,聚积成为盗贼。应该杀了十常侍,把他们的脑袋悬挂南郊,以此向老百姓请罪。再派使者布告天下,这样可以不须用兵,而大寇自会消散。”汉灵帝把张钧的奏章给张让等人看,他们都脱掉帽子、靴子叩头请罪,乞求让自己去洛阳监狱,并且拿出家财以助军费。
  汉灵帝诏令他们都戴上帽子,穿起靴子,一如既往的作他们的中常侍。汉灵帝反而发怒对张钧说:“你真是一个疯子啊!十常侍中硬没有一个好的吗?”张钧又上书,还是和上次的奏章一样。但总是被扣压不上报。当时汉灵帝下诏廷尉、侍御史调查内部搞太平道的人,御史秉承张让等人的意旨,诬告张钧学黄巾太平道,把他逮捕,拷打他,致其死在狱中。
  其实张让等人却与张角勾结往来。后来中常侍封谞、徐奉与黄巾勾结的事败露被杀,汉灵帝因此发怒责问张让等人说:“你们常说党人图谋不轨,下令禁锢,有的还被杀掉,现在党人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你们反与张角私通,这可杀不可杀?”张让等都叩头说:“这是前中常侍王甫、侯览干的。”汉灵帝就没有追究了。
  
  可以说汉灵帝算是东汉能活的皇帝之一,他活到了三十四岁,留下两个儿子,那就大家熟悉的刘辩与刘协。
  刘辩出生于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母亲是来自南阳郡宛县的宫女何氏,所以刘辩是庶出。然而皇子刘辩出生后,何氏母以子贵,被封为贵人,宋皇后被废两年后又晋升为皇后。
  在刘辩出生之前,灵帝的皇子们都已夭折,所以皇子辩出生后没有养在皇宫中,而养在道人史子眇的家里,不敢叫他的刘辩本名,称他为“史侯”。因为史道人有道术,何氏想凭借他的道术保护皇子辩。
  刘协出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4年)4月2日。与诸葛亮同年出生。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为灵怀皇后王荣。王荣是前五官中郎将王苞的孙女、王章之女,出身于名门世家,举止文雅,再加上容貌姣好,身材匀称,深得汉灵帝刘宏的宠爱。当时主宰灵帝后宫的是何皇后,出身于屠夫之家,靠贿赂宦官被选入宫并当了皇后,对王美人非常嫉妒。因此当王美人怀着刘协时,怕招惹何皇后更深的嫉妒,就没有告诉灵帝,而是偷偷地堕胎。但服堕胎药没有奏效,孩子还是生了下来。何皇后果然妒性大发,怕王美人有了儿子会进一步威胁到她的地位,指使人将毒药偷偷地放在王美人产后服用的汤药里,王美人饮后当即身亡。灵帝闻讯,亲往后宫验视,见王美人四肢青黑,知是中毒而亡,急令追查凶手,很快查出是何皇后所为。灵帝不禁勃然大怒,意欲立即将何皇后废黜。何皇后事先已用巨金买通受灵帝信任的宦官曹节等人,宦官们一齐跪下,为何皇后求情,灵帝居然赦免了何皇后。刘协这时尚未足月,灵帝怕将刘协留在后宫再遭到暗害,于是将他抱到永乐宫,请董太后抚养。自此,刘协就依董氏为外家,故时称“董侯”。
  汉灵帝晚年,面临着选择太子问题。何皇后生有皇子刘辩,从小寄养在民间一位姓史的道人家里。刘辩比刘协年长,而且是皇后所生,论理太子位置非其莫属。但是刘辩举止轻浮,没有国君应有的威严气质。刘协自小在永乐宫长大,由董太后悉心抚养,举止端庄,深得灵帝喜爱。再加上其母王美人死于非命,灵帝难免有隐恻之心,因此他心下倾向于立刘协为太子。然而这又有违于立嗣以嫡长为先的皇室传统,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心。而且何皇后在宫中受宠,又有十常侍屏障,还有一个掌握兵权的兄长大将军何进。故立太子之事更是久拖不决,一直到灵帝驾崩时都没有立太子。
  中平六年夏四月十一丙辰日(189年5月13日),汉灵帝驾崩。
  汉灵帝的驾崩,象征着东汉天下十三州的天要变了。
  汉灵帝在位时,外戚宦官还算相安无事;病重之时,京都洛阳已是暗流涌动;而此时汉灵帝驾崩,洛阳城即将刀光血影。
  汉灵帝的驾崩,让张让、赵忠为首的宦官集团与何进为首的外戚、党人集团之间的平衡,即将彻底打破。
  没有了汉灵帝从中斡旋,两方集团势必争权夺利、短兵相接。时人看来可能会觉得不尽然吧?可事实是如此。
  国君驾崩,未有遗照宣布储君或继承人,遗留下的二子年幼,皆有外援,谁胜谁负?时人难料,然国不可一日无君。且虽无遗照,却有人受有灵帝遗命。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病重,汉灵帝依旧认为刘辩为人轻佻,缺乏威仪,想立刘协,但犹豫未决。弥留之际将心目中的继承人皇子刘协托付给他特别信任的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命其协助刘协登上皇位。
  蹇硕的上军校尉是西园军的统帅,领导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军校尉淳于琼等八校尉,并监督司隶校尉以下诸官,掌握着京师所有的兵权,汉灵帝自为西园军无上将军,最高统帅。汉灵帝弥留之际将心目中的储君刘协交给蹇硕,明显是希望京师最有实力,掌握京师重兵的蹇硕能与大将军何进抗衡,顺利将刘协送上皇位。
  但事与愿违,蹇硕本想先杀皇后之兄大将军何进,再立皇子刘协为帝,于是假意派人去接何进,要与他商议事情。但是何进刚从外朝进入后宫,蹇硕的司马潘隐(是何进的旧识)向何进迎面走去,并用眼神暗示何进。何进大惊,驰车抄近道跑回自己控制的军营,率军进驻各郡国在京城的官邸,然后谎称自己生病了,不能入宫。何进逃过一劫,而蹇硕的计划因此失败,接着,皇子辩也得以顺利继承帝位。
  灵帝驾崩两天后(同年夏四月十三戊午日,即189年5月15日),年仅十四岁的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史称少帝。少帝尊其母何皇后为皇太后,由于少帝年少,何太后临朝称制。宣布大赦天下,改元为光熹。封九岁的皇弟刘协为渤海王。封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同录尚书事,共同辅政。
  可以说何太后临朝,何进执政,应该是没问题的。因为少帝刘辩是何太后的亲儿子,何进的亲外甥。何况何太后与宦官的关系相当不错,刘辩也并无铲除何进之意。那么,为什么这一回动静会闹得更大,后果也更严重呢?那是因为有一个人掺和,因为他的掺和开启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的局面。
  这个人便是袁绍,袁本初是也。袁绍本是汉灵帝近卫军的二号人物。这支部队共有八位将领,之前提过,号称“西园八校尉”。其中二号袁绍,中军校尉;三号鲍鸿,下军校尉;四号曹操,典军校尉。而一号人物便是前面所说的受灵帝托孤的宦官蹇硕,既是上军校尉,也是元帅。
  何进既已掌握大权,也久知宦官为天下所共疾恶,加之痛恨蹇硕阴谋害他,等掌握朝廷大权,就暗中布置诛灭宦官。袁绍也久有谋划,使何进亲客张津劝何进说:“黄门常侍权重已很久了,又与长乐太后专通奸利,将军应当选拔贤良的人才,整顿天下,为国家除害。”何进认为说得对。又以袁氏累世宠贵,得到海内的人拥护。袁绍善于养士,豪杰之士愿为他所用。他的从弟虎贲中郎将袁术也尚气侠,所以都厚相结纳。因此更广泛地征聘智谋之士逢纪、陈琳、何颙、荀攸、郑泰等二十余人。何颙被任为北军中侯,荀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把他们都作为自己的心腹。
  自少帝刘辩继位后,作为托孤的蹇硕并没有死心,仍想完成先帝的遗愿改立二皇子刘协。又害怕何进掌权后会杀了自己,乃求助于赵忠、宋典等其它宦官。写信说:“大将军兄弟控制朝政,独断专行,现在与天下党人谋划诛杀先帝左右亲近的,消灭我们这些人。只因为我统领禁兵,所以暂时犹豫不决。现在应当共同把上阁关闭,急捕杀之。”中常侍郭胜,与大将军何进是同郡人。何太后与何进能有贵宠的地位,郭胜出了力,帮了忙,因此他亲近信赖何氏。于是郭胜与赵忠等商议,不依蹇硕的计策,并且把蹇硕的信交给了何进。四月二十五日,何进使黄门令逮捕蹇硕,将其斩杀,于是把禁军全部置于自己指挥之下。
  骠骑将军董重与何进互争权力,宦官们依靠董重做为党援。灵帝生母董太后每次想要干预国家政事,何太后都加以阻止。董太后感到愤恨,骂道:“你现在气焰嚣张,是依仗你的哥哥何进!我如命令骠骑将军董重砍下何进的人头,只是举手之劳!”何太后听到后,告诉给何进。五月,何进与三公共同上奏:“董太后派前中常侍夏恽等与州、郡官府相互勾结,搜刮财物,都存在她所住永乐宫。按照过去的惯例,藩国的王后(光武帝之郭后被废就是如此)不能留住在京城,请把她迁回本国。”何太后批准了这一奏章。辛巳(初六),何进举兵包围了骠骑将军府,逮捕董重,免除他的职务,董重自杀。六月初七,董太后又忧又怕,突然死去。从此以后,何进一家失去民心。
  此事如果就此打住,杀气也许就会散去,生活也将归于平淡,东汉王朝则将继续苟延残喘。然而袁绍却意犹未尽,他极力鼓动何进将宦官斩尽杀绝。袁绍说:“从前窦武想诛杀内宠宦官,反而被宦官所杀害,只是因为消息泄露。五营兵士及百官大都服从宦官,害怕宦官,而窦氏反而利用他们,所以自取灭亡。现在将军有大舅这样的重要地位,兄弟同时统率禁军劲兵,部下将吏又都是俊杰名士,乐于尽力报命,事情在于掌握,这是天助的时机啊。将军应当为天下除害,名垂后世。即使周朝的申伯(西周宣王的妻舅,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宣王中兴的功臣),也不算什么!现在人主的灵柩在前殿,将军受诏统率禁兵,不应该随便出入宫省。”
  而此时的何进却迟疑犹豫着。这并不奇怪。何进本不是什么士家豪族出生。他原本只是个杀猪的,靠着妹妹当皇后才成了大将军,又岂敢把所有的宦官都当作猪一样来杀?妹妹何太后也不肯杀宦官。因为她曾经谋杀了刘协的生母王美人,靠着宦官求情才幸免于难。
  当何进找妹妹何太后时,向何太后建议,请求全部撤换中常侍及以下的宦官,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们的职务。何太后不答应,说:“宦官统领禁省(管理皇宫),自古到今,汉家老规矩,不可废。况且先帝刚逝世,天下未定,我又怎么能堂而皇之站在士大夫一边呢?”何进不敢违背太后意旨,打算暂且诛杀那些为首的。袁绍认为宦官最亲近太后和皇帝,百官的奏章及皇帝诏命都由他们来回传递,现在如果不彻底除掉,将来一定会有后患。
  袁绍见何进动摇,又进而对他说:“宦官亲近至尊,传达诏令,如果不一网打尽,必将贻患无穷。况且如今计划已经外露,将军为何不早下决断?事久生变,下手晚了会遭祸殃的。”但是,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及何苗多次接受各宦官的贿赂,晓得何进要杀害他们,多次告诉何太后,要何太后庇护他们。又说:“大将军擅杀左右亲信,专权以弱皇上。”太后怀疑确实是这样。
  宦官在皇帝左右者有的已几十年,封侯贵宠,内外勾结极为巩固。何进新当重任,素来也忌惮他们,虽外有大名,而心中不能决断,又因舞阳君及何苗的从中作梗,多方阻挠;所以事情整整拖了近两月而久不能定下来。
  袁绍看见这种情况,心里十分焦灼,再一次献策说:“可以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何进同意。主簿陈琳劝谏说:“《易》称‘即鹿无虞’(引《易•屯卦•六三爻辞》称‘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意思是:进山打鹿,没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帮助,那是白费气力。比喻做事如条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劳而无功。)俗话说:‘蒙着眼睛捕雀(比喻自欺欺人)。’微小的东西,尚且不能用得志来欺骗它,何况国家大事,岂可用诈来取得呢。现在将军总理皇威,掌握兵权,龙骧虎步,或高或下,全在您的心中。这好比烧着火炉子燎毛发,有什么为难?合于道,违于经,为天人所顺。反抛弃利器,寻找外援。大兵集合起来,强的为雄,这是所说的干戈倒拿,把柄给别人,功决不成,徒徒地成为乱恶的台阶。”何进不听。
  典军校尉曹操听说后笑着说:“在宫中服务的宦官,古今都应该有,只是君王不应该给予大权和宠信,使他们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既然要惩治他们,应当除去首恶,只要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至于纷纷攘攘地征召各地部队呢!假如要想将他们一网打尽,事情必然会泄露,我将看到此事的失败。”
  曹公之言不禁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之曹操之言:“乱天下者,必进也。”然今人看来应该是“乱天下者,必袁本初也”。
  何进不听陈琳、曹操等的劝谏,打算召董卓等入宫擒贼。侍御史郑泰也劝谏说:“董卓为人强悍,不讲仁义,又贪得无厌。假如朝廷依靠他的支持,授以兵权,他将为所欲为,必然会威胁到朝廷的安全。您作为皇帝国戚,掌握国家大权,可以依照本意独断独行,惩治那些罪人,实在不应该依靠董卓作为外援!而且事情拖得太久,就会起变化,先前窦武之事的教训并不久远,应该赶快决断。”尚书卢植也认为不应当召董卓,何进都不接受。郑泰于是辞职而去,告诉荀攸说:“何进是个不容易辅佐的人。”
  任谁说何进都不听。于是,何进西召前将军董卓驻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发动他所在郡的强弩手,召东郡太守桥瑁驻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光照得城里通红,都说要诛杀宦官。
  同时何进又上书说:“中常侍张让等人,利用得到皇帝宠幸之机,扰乱天下。我曾听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疮痈溃烂虽然疼痛,但胜于向内侵蚀脏腑。从前赵鞅统率晋阳的军队来清除君王身边的恶人,如今我则敲响钟鼓到洛阳来,请求逮捕张让等人,以清除奸邪!”何太后仍然不答应。何苗对何进说:“我们当初一起从南阳来,出身贫贱,都是依靠宦官的扶助,才有今天的富贵。国家大事,又谈何容易,覆水难收,应该多加考虑。应暂且与宦官们和解。”
  何进的意思更加狐疑。袁绍担心何进改变主意,于是威胁他说:“互相结合的形势已经露出来了,事情不办,就要发生变故,将军还等待什么,为什么不早决定呢?事情拖得太久会发生变化,就要重演窦武被害的惨剧了!”何进于是用袁绍为司隶校尉,持符节,专命击断,有不经请示就逮捕或处死罪犯的权力;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袁绍派洛阳方略武吏监视宦官,使董卓等驰驱驿上,准备进兵平乐观。
  何太后才感到事态严重。她匆匆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放回家。只留何进平素亲近的人,守卫省中。宦官们着慌了,惶惶然若丧家之犬。诸常侍小黄门都去何进那里请罪,听何进怎么处置。何进对他们说:“天下纷纷扰扰,正是诸君为害啊!如今董卓很快就要到了,诸君为什么不早日各自就国(去封地上任)呢?”袁绍劝何进就在这时处决他们,一而再,再而三,何进不许。
  袁绍又用公文通知告各州郡,假传何进的意旨,使逮捕宦官亲属。何进筹谋太久,事情泄漏,宦官害怕思变。张让的子妇(即儿媳妇)是何太后的妹妹,张让向子妇叩头说:“老臣得罪,应该与新妇都归私门。思累世受恩,现在要远离宫殿,恋恋难舍,请再一次进宫,能够暂时看望太后、皇上的龙凤之颜,然后回去,死也无遗憾了。”张让的子妇于是向舞阳君说情,舞阳君告诉了何太后,于是诏命各常侍都复进宫。
  光熹元年(189年)八月二十五日,何进入长乐宫,奏告何太后,请求杀死全体中常侍。选三署郎进宫守宦宫的住房。
  张让、段珪等商议说:“大将军托病不居丧,不送葬,现在忽然到宫中来,想干什么呢?从前窦氏事竟再起吗?”张让等又派人窃听,完全听了何进所说的话,于是带领常侍段珪,毕岚等几十人,拿着兵器悄悄地自侧门进,埋伏宫中。等到何进出来,便假称太后诏召进。
  何进入坐禁闼,张让等责问何进说:“天下大乱,也不仅仅是我辈的罪。先帝曾经与太后不和,几乎把太后废了,我们哭泣解救,各人拿出家财千万作为礼物,和悦先帝之意,只想依托你何氏的门户而已。现在居然要杀灭我们的种族,太过分了吧?您说宫中污秽肮脏,公卿以下忠诚廉洁的是谁呢?”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剑斩何进于嘉德殿前。张让、段珪等矫诏,用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尚书看到诏书,怀疑有假,说:“请大将军出来共同商议。”这时,尚方监渠穆却拎起何进的脑袋扔了过去:“何进谋反,已伏诛矣!”
  局势瞬间改变,新一轮的戚宦之争,最终再次以宦官获胜,但是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甚至可以说才刚刚开始。
  得知何进被杀后,何进的部将与袁绍立刻动手。可以说袁绍远比何进更心狠手辣得多。自何进被杀,京都洛阳城里一片混乱。何、袁两家的人马一齐起兵。虎贲中郎将袁术与何进部下的军官吴匡、张璋等共同进攻皇宫,用刀劈砍宫门,中黄门等则手持武器,防住宫门。适逢黄昏,袁术于是纵火烧南宫的青琐门,想以此威胁宫中交出张让等人。张让等人到后宫禀告何太后,说:“大将军何进的部下谋反,纵火烧宫,并进攻尚书门。”张让等人裹胁着何太后、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劫持宫内的其他官员从天桥阁道逃向北宫。尚书卢植手持长戈站在阁道的窗下,仰头斥责段,段惊恐害怕,于是放开何太后,何太后从窗口跳下,得以幸免。张让遂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从复道仓皇外逃。
  袁绍与叔父袁隗佯称奉诏,杀死宦官亲党许相、樊陵。然后袁绍与何苗等列兵于朱雀门下,捉住赵忠等人处斩。吴匡等人一向就怨恨何苗不与何进同心,而且怀疑他与宦官有勾结,于是号令军中说:“杀死大将军的人就是车骑将军何苗,将士们能为大将军报仇吗?何进部下都流着泪说:“愿拼死为大将军报仇!”于是吴匡就率兵与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一起攻杀何苗,把他的尸体扔在宫苑里。
  于是袁绍又下令关闭宫门,严禁出入,指挥士兵搜索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皆斩尽杀绝,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杀掉了。许多少小者只得脱下裤子以证其身,那些平时行善的宦官也死于非命,死者竟多达二千余人。袁绍乘势率军进攻,扫荡宫禁,有的士兵爬上端门屋,向宫内冲击。
  当时杀戒一开,早已不可收拾。后果的严重,也是远远超出袁绍的想象。
  八月二十七日,张让、段珪等被困宫中,无计可施,只好带着刘辩、刘协等数十人步行出门。夜里,到达小平津。堂堂大汉天子在黑灯瞎火中跌跌撞撞,被追兵冲散了,几乎沦为难民。皇帝所用的六颗御玺没有随身带上,没有公卿跟随,只有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夜里到达黄河岸边。闵贡厉声斥责张让等人,而且说:“你们如今还不快死,我就要来杀你们!”于是用手中的剑砍死数名宦官,张让等又惊又怕,拱手再拜,又向刘辩叩头辞别说,“我等宦官尽灭,天下必将大乱,陛下多多保重啊!”于是投河而死。
  至此,十常侍之乱结束。
  其实张让临终之言并没错,小皇帝刘辩和他代表的东汉王朝只剩下四五个月的寿命,宦官的时代也暂时终结。在相当长时间内,他们将无法作为一个势力集团而存在。在剩下的时日里东汉王朝永远失去了他的权柄。
  可以说本次戚宦之争,二者没有谁胜谁败,最终是两股势力同归于尽。结束了长达九十余年之久的戚宦之争。但也因此开启了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和群雄割据的局面。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