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史话三国两晋南北朝春秋盛宴>第一章 乱世揭幕 第六单元 :董卓入京

第一章 乱世揭幕 第六单元 :董卓入京

作品名称:史话三国两晋南北朝春秋盛宴      作者:文殊君      发布时间:2019-12-19 08:08:40      字数:9295

  董卓,字仲颖,凉州临洮郡人。与皇甫嵩是同乡;但他出生在豫州颖川郡轮氏县;具体出生年月日皆不得而知。其父董君雅在担任该地县尉,主管境内的治安与兵役。董君雅生下了董卓和董旻,所以分别给他们取表字:仲颖、叔颖。
  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按此可看出董卓至少还有一个哥哥,可能是早夭,所以没有记载。
  董卓生下不久,便随父亲离职返乡,回到凉州。董卓年轻时喜爱行侠仗义,那时候羌人已经占了凉州不少地方。所以董卓曾经到羌人部落游玩,与很多羌人首领结交。后来,董卓回乡耕种,一些羌人首领来看望他,董卓和他们一起回家,把耕牛杀掉款待众人。羌人首领们非常感动,他们回去后凑了上千头各种牲畜赠送给董卓。
  董卓天性好斗,力大无穷,极善骑射,且还能左右开弓,喜欢腰挂双弓。能打仗,可以当小军官,而非将帅之才;读过兵法,却食而不化,不能己用。擅长政治;却只是长于权谋,而不明大道。
  董卓发迹很早,在凉州做过“兵马掾”,主管武器与马匹。当时匈奴人经常骚扰边境,劫掠百姓,凉州此时成就征辟董卓为从事,董卓领兵大破匈奴,斩获千计。并州刺史段颎将董卓推荐入朝廷公府。
  汉桓帝末年,董卓在中央担任“羽林郎”。延熹九年(166年),鲜卑人入塞,与叛乱的羌人联合,对抗东汉政府。朝廷拜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负责平定幽、并、凉三州叛乱。董卓大概是此时出任张奂的军司马。在对汉阳郡的羌人作战时,立了微功。
  永康元年(167年)冬,叛乱的羌人进犯三辅,张奂派军司马董卓、尹端大破叛军,斩其首领,俘虏万余人。次年,张奂班师回朝。董卓因功拜郎中,赏赐九千匹缣,董卓全部分给下属官吏和士兵。
  不久,董卓又出任并州雁门郡广武令;后来,又出任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而后,又升任西域戊己校尉。
  在汉朝校尉的军阶不低,不是今日的校官尉官可比。当时校尉仅次于将军,而将军的人数极少。最高的一位校尉,是“司隶校尉”,所辖的地域是京城及其外围各郡,等于一个州,也可以说就是一个州,因为司隶后来也叫司州,故而汉末有天下十三州之说,此地也称为“司隶校尉部”。他的职权,很像是首都警备司令兼全省保安司令。
  而董卓的这个西域戊己校尉与司隶校尉部似有相似,同等重要。西域是指今新疆天山以南各地。“戊己校尉”就是没有“部”;西域便是他的“部”。戊己两个字,很有深意,据说是代表游动的方位。史学家们给出的解释是甲乙是东,丙丁是南,庚辛是西,壬癸是北,这些都是对应着方位,而戊己却是无,故而用在此处,意思是“带兵巡回各地,没有固定的辖区”。而近代史学家们觉得戊己校尉的统辖范围是没有具体方向的,继而推断,戊己校尉应该是该地区最高长官,而没有方向限制。
  然而似乎还有另一种猜测。据说西汉时设置的西域戊己校尉,是驻车迟国的屯田长官。看过《周易》都会知道,戊己为五行之中的土。那么就可以解释西汉设置此职位取名应该是为了说明是屯田官。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史学家的猜测应该更合理。
  董卓在西域戊己校尉之职上没待多久,就因为犯了事,被免职。
  但是董卓很有办法,很快就东山再起。约在熹平一至五年间,董卓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后又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刺史虽掌管一州,但不过是中央派去的一个监察官,职位低,年俸只有六百石粮食。太守虽只管一郡,但地位高,权大,兼管民政军政,有权指挥本郡的都尉,年俸有二千石。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六月,北中郎将卢植被朝廷罢免后,改拜董卓为东中郎将,接管冀州战区事务。董卓放弃围攻张角据守的广宗县,而率主力北上攻打张宝据守的下曲阳县,围攻两月余不克。八月三日,朝廷令左中郎将皇甫嵩北上冀州,董卓被罢免至廷尉受审,判“减死罪一等”(意思是减去一等死罪,但没说改判什么)。十二月二十九日,大赦天下,董卓获得赦免。
  同年冬,凉州北宫伯玉、李文侯、边章、韩遂等率领数万骑兵打着诛杀宦官的旗号入寇三辅,侵逼园陵。
  三辅是西汉汉武帝时以长安为中心设置的三郡,中心为京兆郡;右为扶风郡,又称右扶风;左为冯翊郡,又称左冯翊。扶风的中心是咸阳,冯翊的中心是大荔。三辅又称三秦,隋唐之后称之为辅。
  中平二年(185年)三月,朝廷慌忙从冀州调皇甫嵩回来,也起用了董卓,任命董卓为“中郎将”,不再加一个“东”字。皇甫嵩与董卓这一次均不能胜过凉州叛军。而边章、韩遂等实力进一步扩大,拥有十万之众,天下为之骚动。
  同年七月,皇甫嵩以无功被罢免。八月,朝廷再次命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假节,接管三辅军区事务,执金吾袁滂为副,拜董卓破虏将军(进入将军行列),与荡寇将军周慎都归张温统帅。张温又奏请孙坚为参军事(类似军师,相当于今高级参谋)。
  张温率部驻扎长安,用诏书召见董卓,董卓拖延时间,过了好半天才来。张温责备他,他应对时,出言不逊。当时,孙坚正好在座,见此情形,便走到张温旁边,跟张温耳语说:“董卓不害怕自己有罪反而出言狂妄,应当以不按时应召前来之罪,按军法杀掉他。”张温说:“董卓一向在陇、蜀一带享有威名,现在杀掉他,西进讨伐没有依靠了。”孙坚说:“您亲领皇家军队,威震天下,还依赖什么董卓?看董卓今天的谈话,并不想听您的,轻上无礼,是第一条罪状。边章、韩遂胡作非为已一年多,应当及时进讨,而董卓反说不可,沮丧军心,疑惑将士,是第二条罪状。董卓接受重任而毫无战功,召其前来又滞缓不前,反倒狂妄自傲,是第三条罪状。古代名将,带兵临阵,无不果断地斩处违犯军纪者,来显扬威严,故此有了田穰苴(即司马穰苴,武庙十哲之一,著有《司马法》兵书)斩庄贾、魏绛杀杨干的事。现在您对董卓留情,不立即斩杀,如此必然使军威受到损亏。”张温不忍心执行军法,于是就说:“你暂时先回营,免得董卓会怀疑你。”
  张温又连同诸郡兵步骑共十多万人,屯驻在美阳,来保卫皇家园陵。韩遂也进兵美阳。张温、董卓与韩遂等交战,不利。
  十一月某夜,有流星如火,长达十余丈,照亮韩遂营中,驴马都发出叫声。韩遂、边章军队都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想要退回金城。董卓听说后大喜,第二天,便与右扶风鲍鸿等合并进攻,大破韩遂、边章军,斩首数千级。韩遂等败走榆中。张温遣荡寇将军周慎领三万兵马追击之,围榆中;周慎不听孙坚的劝告,被边章、韩遂切断粮道,周慎感到恐慌,便丢弃辎重撤走,几乎全军覆没。
  董卓与周慎官阶几乎同等。在张温遣周慎追击叛军之时,董卓向张温提出领兵接应周慎,张温不许,同时也给董卓三万兵,叫他去打先零种的羌人。董卓派遣别部司马刘靖率四千人屯兵于安定郡,然后进军,董卓军在望垣县北被羌人、匈奴人包围,军粮不足,形势危急。董卓让士兵在渭水中假装拦水修堤,对外宣称是捕鱼,实际上让军队快速从堤下通过。等叛军发现后,已经追之不及。
  当初张温派出有六路人马,其中五路人马,包括周慎都以失败告终,唯独董卓的军队全员班师,屯兵于右扶风。董卓因“全师而还”,有功,受封为斄(tái,古同“邰”,古邑名)乡侯。
  中平三年(186年),边章与韩遂发生内讧,边章死于韩遂之手。韩遂又杀了其他的同伙,如北宫伯玉和李文侯,兼领了这些人的部队。拥兵十数万,进军包围陇西。四月,凉州刺史耿鄙率六郡兵讨伐韩遂。陇西太守李相如,向韩遂投降,参加他的造反。他们共同杀死凉州刺史耿鄙;汉阳人王国,自称合众将军,都与韩遂联合,进而包围汉阳,汉阳太守傅燮战死。耿鄙的司马、扶风人马腾,也拥兵反叛,韩遂等共推王国为主,攻掠三辅地区。
  中平五年(188年)十一月,王国包围陈仓,灵帝拜皇甫嵩为左将军,董卓为前将军为副各率二万人前往抵抗。
  中平六年(189年)二月,王国围陈仓已八十余日,但因城池坚固,一直无法攻破。皇甫嵩趁机率军追击,大获全胜,斩首一万多级。韩遂等人共同废掉王国,胁迫前任信都县令、凉州名士阎忠担任首领,统率各部。阎忠愤恨病死,韩遂等人逐渐争权夺利,继而互相攻杀,于是势力逐渐衰弱。
  董卓长期为边疆军事长官,又时常领兵作战,便逐渐建立了一支只听命于自己的军队。这支军队成员多是籍隶关西的汉族和羌胡人。关西各族人民屡遭战乱,习性尚武,妇女亦多能挟弓而斗。因此关西军具有较强的战斗力。经历黄巾之乱及边章、韩遂等叛乱后,东汉皇室威信受挫。董卓看到东汉政府腐朽无能,逐渐骄傲放纵,不服从上级指挥。东汉朝廷也发觉董卓跋扈难制,曾试图解除他的兵权。汉灵帝曾征他回朝任少府,少府位列九卿,但只管理皇家的琐碎事物,没有兵权。董卓不愿放弃兵权,上书推辞:“我下属的湟中义从、匈奴士兵都来拦住我的车,苦求我不要抛弃他们,我制止不了他们,只能留下来宽慰他们,如果情况有变我再向朝廷汇报。”朝廷对他也没有办法,只得听之任之。
  汉灵帝病重时,诏命董卓为并州牧,这是一个实权很大的官职,但要将他的兵权交给皇甫嵩。董卓再次找借口拒绝,并驻兵河东。关于此事还有一种说法,朝廷为了把董卓调离其根据地凉州,任命他为并州牧。董卓认识到朝廷用心,虽接受任命,但是不肯交出军队,上书辩解道:“我掌兵十年,士兵上下和我关系太好了,都要为我卖命,我乞求带这帮士兵去并州,效力边垂”。皇甫郦劝说从父皇甫嵩趁机除掉董卓,皇甫嵩不从,只是将董卓不肯交出兵权的事上奏朝廷。于是,灵帝下诏责备董卓,董卓对皇甫嵩又更加怨恨。但是国家疲弱之际,东汉朝廷无力和强臣讨价还价,只好答应董卓的要求。于是董卓带上五千亲兵,前往并州赴任。但是停留在河东郡就不走了,董卓是想观察洛阳局势。
  州牧就是一州的军政长官。东汉制度,县(令)上是郡(守),郡上是州。州官有刺史,也有州牧。刺史从理论上讲只是监察官,州牧却集军政、行政、财政之权于一身,相当于清代的总督,比现在的大军区司令更有权威。就是封疆大吏,一方诸侯。
  董卓能够担任并州牧,当然因为有实力。所以,他也不听朝廷的摆布。朝廷要他入京做官,他不去;要他交出兵权,更不肯。他的说法,竟是士兵与自己相处日久难舍难分,自己则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只好愧对皇上!
  这分明就是托词。实际情况,肯定是经历黄巾之乱后,东汉皇室威信受挫,董卓也看出东汉王朝行将就木,因此拥兵自重以观时变。
  四月,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掌权,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杀宦官。而何太后不肯下诏,于是何进、袁绍私招董卓等领兵进京,以此逼迫何太后。董卓得知,立即动身。同时,董卓上书弹劾中常侍张让等人。
  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
  这就看出了董卓的狼子野心,他刚一接到何进的命令,就知道机不可失,不但立即上路,还发表了义正词严的宣言。老谋和壮事,顷刻之间就都有了。
  如此反常的态度,便让杀猪出身的大将军何进也不能不狐疑。于是何进派谏议大夫种劭劝阻董卓进京。种劭在黾池见到董卓,要求董卓返回河东郡去讨伐流亡匈奴单于于夫罗,董卓不从,继续上书辩解,并进入河南尹。真可谓请神容易送神难。
  迫于董卓进军的压力,何太后终于同意下诏罢免宦官。于是,董卓又率军抵达洛阳城外时,种劭出城劳军时再次要求董卓撤军,董卓指使士兵上前威胁种劭,种劭大怒,斥责董卓,董卓自知理亏,便率军西撤至洛阳城二十里外的夕阳亭。
  中平六年(189年)八月二十五日,十常侍之乱爆发,大将军何进在宫内被害。董卓之弟董旻时任奉车都尉,与何进部将吴匡等人联合攻杀了车骑将军何苗。虎贲中郎将袁术攻打宫城,焚烧青琐门。张让等人遂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从复道仓皇外逃。袁绍与叔父袁隗佯称奉诏,杀死宦官亲党许相、樊陵,然后列兵朱雀门下,捕杀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宦官赵忠等人,又下令关闭宫门,严禁出入,指挥士兵搜索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皆斩尽杀绝,死者有二千多人,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杀掉了。
  正当袁绍在内宫大肆屠戮宦官的时候,董卓望见洛阳上空浓烟滚滚,才得知朝廷发生重大变故,于是急忙下令进军,二十八日天未亮,董卓才抵达显阳苑,打听到中常侍张让等人劫持皇帝刘辩上了北邙山,于是又向北邙山赶去。
  而在此前尚书卢植与河南中部掾闵贡等引兵追击宦官,夜里到达黄河岸边的小平津,碰到了少帝刘辩一行。闵贡率骑兵于快破晓时追上。少帝又饿又渴,闵贡乃杀羊进上,又厉声斥责张让等人祸国乱政,并持剑砍死数名宦官。张让等人惶恐不安,知道死期已到,乃向少帝刘辩拱手再拜,并叩头辞别,随即投河自尽。
  闵贡扶着少帝与陈留王,乘着夜色追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光徒步往南行,欲回皇宫。走了几里地,得到百姓家一辆板车,三人乘车到洛舍后,下车休息。天亮后(已是八月廿八辛未日,即公元189年9月25日),找到两匹马,少帝独骑一匹,陈留王与闵贡合骑一匹,从洛舍往南行,这时才渐渐地有公卿赶来会合。
  不久,在北邙山下,董卓见到了浩浩荡荡的迎驾队伍,惊魂未定的刘辩见到飞驰而来的董卓军,吓得大哭。这也难怪,董卓的兵马多出羌氐胡人,个个人高马大,凶神恶煞。这时,众大臣说:“有诏退兵!”迎驾队伍中的崔烈也叫董卓回避。董卓指着崔烈骂道:“我日夜兼程跑了三百里路,你现在说什么回避?信不信我砍下你的脑袋!”接着,董卓又反问大臣们道,“诸位公卿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天子流落在外,你们哪有让我退兵的理由!”大臣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答话。
  随后,董卓进入迎驾队伍,先拜见少帝刘辩,又伸手去从闵贡怀中抱陈留王刘协。刘协不肯,董卓只得与闵贡并马而行,一同入城。董卓又向少帝刘辩询问事变经过,少帝刘辩语无伦次,而刘协却能表述清楚,董卓知道刘协是董太后抚养长大,号“董侯”;董卓又自认为与董太后同族,于是心生欢喜,暗思废立之举。实际上,董太后是冀州河间人,董卓是凉州临洮人,彼此相距太远,无缘同族。
  其实早在汉灵帝末年,民间盛传童谣:“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十常侍宫变发生时,刘辩已经登基为帝,已非昔日的“史侯”,而当时的陈留王刘协依旧是“董侯”。后来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刘协皇帝(献帝),所以叫“侯非侯,王非王”,而“千乘万骑走北芒”指的是百官公卿乘车骑马保护少帝和陈留王上了北邙山,至此童谣灵验。不过,现代历史学家认为这很有可能是董卓回京师后为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作的铺垫,目的是巩固统治地位。
  当天(八月廿八辛未日,公元189年9月25日),少帝回到宫中,大赦天下,改元为昭宁。
  董卓虽是军阀,行伍出生,但并不代表董卓没有头脑,而且董卓身边也缺乏有能人存在。在董卓进入洛阳之时,兵马其实只有三千。若想成废立之举,三千兵马必定不足。于是董卓就让这三千人每天晚上便装分批出城,第二天再换上军装大张旗鼓开进来,一连数日天天如此,结果人人都以为他有千军万马。也因此原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的军队也被董卓收编,董卓又引诱吕布杀害执金吾丁原,吞并了张辽等并州人的军队,如此董卓掌握了洛阳的所有军权。
  原大将军府幕僚鲍信知道董卓必然祸乱天下,于是劝袁绍袭杀董卓,对袁绍说:“董卓如今手握重兵,肯定心怀不轨,我们如不趁机动手,日后必然吃亏,趁他刚到京都,士卒疲惫,我们对他发动袭击,一定可以擒拿董卓。”但袁绍畏惧董卓而没有行动。鲍信则弃官逃亡。
  同年,董卓暗示朝廷罢免司空刘弘。朝廷只得将刘弘罢免,再派使者到显阳苑拜董卓为司空。与此同时,董卓也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那就是京城里面的那些家伙其实并不难对付。于是,董卓决定来一个更大的动作,一举建立自己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
  可以说董卓骨子里也和历史上其他权臣一样,欲借废立以增加自己的威权。董卓因此邀请袁绍到显阳苑商议废立,袁绍不同意,提出要去请示太傅袁隗。袁绍说:“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你的意见!”董卓闻言大怒:“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袁绍反讥:“天下健者,岂唯董公?”然后拿着佩刀作揖而去(似乎袁绍还是有些胆识)。董卓知道袁绍的声望地位,也拿他没办法。唯有将废立之事告诉给太傅袁隗,袁隗同意。袁绍因此弃官逃亡至冀州勃海郡。
  八月三十日,董卓觉得时机成熟,顺势就召集百官来商议废立之事。百官聚集一堂,董卓就昂首挺胸大声说道:“天地为大,其次才是君臣,遵照这一次序才能治理国家。皇帝昏庸柔弱,无法供奉宗庙,成为天下之主。我决定依照过去伊尹、霍光的做法,改立陈留王为天子,诸卿看怎么样?”公卿以下的官员没人敢应答。董卓又高声说道:“过去霍光定下计策,田延年手持刀剑辅助他。有谁敢阻挠大计的,都要按军法论处。”在座的人听了都震惊骚动。满朝文武只有尚书卢植站出来抗辩,卢植说:“伊尹之所以废掉太甲,因为太甲当了三年国王而始终糊里糊涂,霍光之所以废掉昌邑王,是因为昌邑王犯了一千项以上的罪过。当今的皇帝年纪轻,却不曾做过不合道德的事,不可以与太甲或昌邑王看成一类。”
  董卓被顶撞得无言以对,气得罢会。后来董卓还想寻找机会杀害卢植,但被蔡邕、彭伯(或作:彭伯群)劝阻,卢植则弃官逃亡,隐居于幽州上谷郡,不问世事。
  九月一日,在崇德前殿,尚书丁宫主持废立仪式,宣称:“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严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太傅袁隗将刘辩扶下皇位,解除玉玺印绶转交给刘协,然后扶刘协正式登基,是为“汉献帝”。董卓又让尚书宣读策文,并弹劾何太后害死太皇太后董氏的罪责,声称她“逆妇姑之理,无孝顺之责”,将其罢免,迁入永安宫幽禁。九月三日,何太后被毒杀身亡。董卓不允许朝廷为何太后举办丧礼,而是让刘协到洛阳城内奉常亭表示哀悼,公卿大臣们穿白衣上朝三天。
  似乎董卓的废立之举耐人寻味,因为皇帝换得非常仓促。可以说董卓刚刚入京,就立马把皇帝给换掉了。所以我们不禁想问:这家伙到底要干什么?
  其实不难明白董卓的心思。无非是借废立之举以增加自己的威严。他的想法很简单:你们不是都怕皇帝,都听皇帝的吗?如果我连皇帝都能换,还怕你们不听我的?何况废掉了少帝刘辩,就可以废掉何太后;而刘协是没有什么太后可以临朝的,他的生母王美人早就被何太后毒死。有孤儿,无寡母,天下岂非就是董卓的?
  可惜董卓没有想到,这样一来他就成了众矢之的。因为在士大夫们看来,君为臣纲,皇帝乃一国之本,岂能动摇?谁要随便换皇帝,谁就是乱臣贼子。很明显董卓此举非常不明智,体现了他政权上不明大道,只会卖弄不知所谓的权谋。吕思勉先生批评得好:“为了替国家选一个好皇帝,董卓是可以原谅的,然而他无此权力,也无此声望;为了替自己篡位或揽权铺路,董卓那就不免是自找麻烦。一个糊涂的少帝,要比聪明的陈留王容易驾驭。董卓应该先把中央政府弄好;想废立,等待将来不迟。”
  可笑的是廷上除了卢植,那些一味只知道买弄文章的大儒去哪了?他们的人伦纲常一时间都不见了吗?当然他们不说,他们不反对不代表地方官员和封疆大吏们就不反对。
  东汉一朝有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时间受到戚宦之争,外戚宦官相继专权,使得好好的东汉王朝早早的就行将就木。董卓到达京师前,外戚已经完蛋了,进京后宦官也杀尽了。董卓如肯向好里做,是十分容易收效的。他似乎除了这件废立之事以外,也颇像是有心做好。
  董卓虽是军阀,但不完全以军阀自居,自进入洛阳废立皇帝后,董卓作了几件事来笼络士人。
  九月十二日,董卓以朝廷旨意遥封远在幽州的幽州牧兼太尉刘虞为大司马(上公之位),董卓由司空改任太尉,兼领前将军,加节,赐斧钺、虎贲(bì),更封为郿侯。郿侯属于县侯,郿县属于三辅的扶风郡的辖区,郿县靠近渭水河畔,依水伴山建有一座30米长的长城郿关,可能是当时陇西进入长安的陆路必经之路。
  九月末,董卓又联合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一同携带鈇锧(fūzhì,古代斩人的刑具)到朝堂上书,要求为建宁元年(168年)九月辛亥政变时被诬陷为叛贼的陈蕃、窦武以及次年(169年)在“第二次党锢”中被捕遇害的众多党人平反。刘协(袁隗)准奏,恢复陈蕃等人的爵位,并提拔他们的子孙为官。
  董卓又亲近周毖(周慎之子),伍琼,原大将军府官员何颙、郑泰也成为其幕僚。董卓在幕僚们的建议下,亲近士人,征召名士(如:荀爽、韩融、陈纪)入朝为官,让一介布衣的荀爽位列三公的司空(不过出生世家大族)、以掌有兵权的豫州牧黄琬为司徒,不久改任太尉、又以太中大夫杨彪(杨修父)为司徒。其中,蔡邕成为董卓最信任的幕僚。
  同时,董卓又选拔大量名士(如: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担任地方太守等要职,甚至不计前嫌,对厌恶自己而弃官而走的袁绍、王匡、鲍信等人授以太守,刘表做过何进的幕僚,当时,董卓已废少帝,毒杀了何太后,与何家成为仇人以后,却敢于重用刘表,并以他为荆州刺史。以示和解。以袁绍为渤海太守、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张咨为南阳太守等。而董卓他自己从西北带来的老部下,反倒只能担任下级军官。
  可惜事与愿违,士族并不愿意跟他合作,他也不知道怎样与士族合作。比如他想请名士蔡邕出山,蔡邕便称病不就。董卓的办法,居然是派人告诉蔡邕:我这个人喜欢灭人家三族。蔡邕不得已只好应命,被任命为代理祭酒,很受董卓敬重。又被举为高第,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又升任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但蔡邕最后被王允所杀。
  这样看来,董卓虽然也想依靠士族重建帝国新秩序,却并不知道新秩序应该怎样建立,自己又不按常理出牌。结果是新秩序没能建立,旧秩序的寿命也到了头。
  十月三日,董卓趁着何太后遗体下葬的时候,开启文陵(汉灵帝陵墓)时,使人偷取其中珍宝。
  当时,京城洛阳贵戚、富商众多,董卓仗着军权的威势,放纵士兵在洛阳城内劫掠富户,搜刮财物,奸淫妇女,时称之为“搜牢”行动。董卓还收刮宫中珍品,淫乱后宫,奸淫玩乐公主、妃嫔、宫女等。
  又破化五铢钱流通,铸小钱。悉数收刮洛阳到长安附近的铜人(临洮秦始皇十二金人)、钟虚、飞廉、铜马等铜制品,充制为铜钱,时称为小钱。由于董卓所铸的小钱轮廓和纹路皆不清晰,重量与铜成分的分量远不及五铢钱,发行量又甚多,据说有七八亿之多,而百姓不愿使用,商家不愿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关中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此举严重破坏关中经济,导致钱贱物贵,每斛谷逾五万钱之多(正常一般在每斛十钱左右)。
  十一月一日,董卓自拜相国,仍然封郿侯,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自此董卓在朝廷中的权势已经如日中天。董卓又封自己的母亲为“池阳君”,设置令、丞。
  董卓性格残忍,好用刑法立威。时,侍御史扰龙宗拜见董卓时忘了解除佩剑,董卓借题发挥,下令将其活活打死;又指使人将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杀害,甚至将何苗的遗体从坟墓中挖出来肢解扔在园林之中。大司农周忠的儿子周晖听说洛阳变故,故至洛阳,董卓非常厌恶他,派兵将其劫杀。
  董卓的这些举动,表面只触犯贵族阶级,然而他好杀成性,终将导致天下大乱已在所难免。
  综观东汉一朝的权臣,没有人比董卓的机会好。而他偏要把局面弄糟,糟到不可收拾。以伊尹、霍光自居,而给人的印象,却是“又出一个王莽”。他作了不必要的废立,杀害无辜的何太后与少帝,引起九州有识之士的不平,也给了反对他的袁绍等人以有力的借口。
  董卓的另一串蠢事,是企图以官爵权位来收买袁绍等人,反而给了他们“造反”的资本。他以新皇帝刘协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封为邟乡侯;拜袁术为后将军;以曹操为骁骑校尉等。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