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诸子百家>惠施、公孙龙

惠施、公孙龙

作品名称:诸子百家      作者:掉坑王子      发布时间:2019-09-18 18:13:07      字数:5520

  惠施  
  惠施,约前390年—前314年,也叫惠子,战国宋国人(今河南商丘),名家人物。
  
  魏国大梁的集市边。
  惠施坐在一个草垛上,旁边立一竹竿,撑着一张大白布。
  上书:不服来辩。辩赢的我给钱,辩输的给我钱。没钱的离远点。
  一个人晃晃悠悠地过来了:“天为什么不塌下来?”
  惠施说:“天地天地,离开地面,就是天了。有什么好塌不塌的!”
  “鸡有两只脚。”
  “鸡脚的概念:鸡脚是一个,两只是两个,一加二等于三。所以鸡有三只脚。”
  “那根竹竿七尺长。”
  “错。把它烧了,产生的碳灰向外散开,想多长就多长。”
  “天比地高,山比水高。这总对吧。”
  “爬到高处看远处,天和地连在一起,天比地高吗?站在山顶喝水又撒尿,水在山上面,山比水高吗——那个啥,你钱还没给!”
  今天先到这里,明天继续,大家准备好瓜子板凳矿泉水。
  选自《庄子•杂篇•天下》,是说惠施和墨家等派进行争论的事。
  惠施据说以前家里并不富裕,他是一个士人。
  春秋战国时的士,也叫布衣(这里的布衣,和战国末期之后的布衣有所不同;后来的布衣完全是指贫苦的老百姓),是介于老百姓和官之间的一种人,类似于破落的贵族,或者是有本事的老百姓。
  他们有的文化好,有的武功高,有的能言善辩,有的精于谋略。本书包括下册中,有很多人其实都属于士,如商鞅、张仪、范雎、荆轲等。不过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大都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穷。
  虽然穷,但士人都有些能力,所以他们都想着飞黄腾达,扬名立万。好吧,这叫理想或追求。不是有句话: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所以,他们早期一般都会去有势力的比如相国呀、公子呀等家里做门客,如果被赏识推荐,就有机会当官。这并不丢人,这是当时有能力的人的一种做官途径;当时还没科举制度呢。
  惠施就属有文化的士人,不过他没当过门客。他是靠从小爱看书,好学习,也是年纪轻轻就闯出名声的。有个“学富五车”的成语,说的就是他。
  当时魏国还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于是近三十岁的惠施就前往魏国,身后就跟着那五辆装满书的车。倒不是为了拉风或显摆,他是真的有相当好的学问的。
  当然,造成的营销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以至在他摆摊讲学时,能吸引很多人围观。后来据说连魏惠王也搬张小板凳,乐呵呵地来听。
  就这么着,在热心观众魏惠王的赏识下,惠施顺利在魏国捞到官做。不过当时的相国白圭老看他不顺眼。
  这白圭不是计然家的白圭。他曾为魏国治理黄河水患,很有效果,“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故事就出自于他,是个实干型的人才。所以他看到惠施一吧哒吧哒嘴巴,气就不打一处来。
  于是他时常调侃惠施,和他辩论。但惠施不仅学问好,嘴皮还特利索,常把白圭辩得无言以对。再加上在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力大衰,魏惠王精神比较恍惚,更爱听惠施的学说。
  白圭气不过,没多久就辞官而去,奔五的惠施又顺利当上魏国相国。
  不过,惠施的执政能力也相当不错。他为魏国制定过法律,亲自担任外交官出使它国,还陪魏惠王去参加了很出名的“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指的是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的事件。在这之前,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其它诸侯国都只能称公或侯。虽然吴、越、楚早在春秋时就称王了,但中原的几个诸侯国还比较低调,不敢称王。
  而且,因为不甘心,又为了抬高自己,它们就说吴、越、楚是蛮夷之地,不值得去较劲。
  而自从徐州相王之后,各国也从此开始明目张胆地纷纷称王,把周天子撂(念“料”)一边去了。周朝不仅在实力上没落,连名号都被大家抢得精光。
  这期间,惠施还认识了老乡庄子。两人争论“子非鱼”、“你非我我非你”的问题,差点没打起来。不过那次之后,二人倒成了莫逆之交,惠施也成了庄子一生中唯一的好友。
  除了政治能力,惠施还很有远见,他是魏国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组织人和支持者。
  好了,我们的苦主公孙衍上场了。他在秦国被张仪赶到了魏国,开始积极搞合纵,对付张仪,而惠施则全力配合他。
  接下来的事情前面说过了,三年后张仪来到魏国开始忽悠魏惠王。身为相国,惠施当仁不让,和张仪在殿堂上口水乱飞,唾沫四溅。没想到张仪可以说是春秋战国第一辩士(仇家也最多),口才更好,最后成功忽悠了魏惠王,还把惠施赶走。
  气呼呼的惠施和公孙衍一起跑到楚国,想继续和张仪对着干。但是楚国怕得罪张仪,把公孙衍留下,而把惠施送回了宋国。这是因为惠施当时的身份和地位,都比公孙衍要高。
  回到老家的惠施多少有点失落,不过在这里,他遇见了庄子。两人又开始为了鱼呀、鸟呀、葫芦呀、大树呀,争个没停。
  三年后,魏惠王死了,新任的魏襄王想起惠施,于是又把他请回来当官。之后的几年里,惠施还出使过楚国和赵国等国,最后在魏国去世。
  做为名家人物,惠施的主要思想论点是“合同异”。看名字是不是怪怪的。没办法,名家的理论就这样,后面还有更怪的。
  它的字面意思是,相同的和不同的可以合在一起。深入一点,就是说万物虽然都有不同的地方,但其实都是一样的。而按现在的话说,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所以它们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很有道理对不对。但是根据这个论点,可以推出“你的钱也是我的钱”,你怎么想?没怎么想,反正你没钱。那说“你这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呢!
  其实惠施是夸大了概念的同一性,而忽视了个体的差别。他把具体不同的事物都统一对等起来,这当然是不对的。
  另外,惠施还有“历物十事”的十个辩论命题。不过其中虽说有诡辩的成分,却也是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思考、甚至是相当先进超前的理论。
  比如“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按我们现在已知的知识,宇宙就是无限大,而原子、夸克等粒子又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够牛吧。
  还有,“日方中方睨(念‘逆’),物方生方死”。意思是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这也是很有些道理的,是自然规律的正常表现。
  不过有人却不满足这规律,开始大发感慨。尤其后面那句,更是一些忧郁诗人的座右铭,常常为此摇头晃脑,唉声叹气。
  所以必须指出,这种句子做为某种理论,或者苦闷时偶尔发泄发泄的台词,是可以的,但别太较真。因为它只说了开头和结尾,那中间呢?过程呢?地球几十亿年后也会毁灭的,那我们现在还活不活!
  所以,那个啥诗人,反正生着也是死的,你把钱呀、房子呀、老婆呀(要漂亮的)给我,你爱怎么忧郁怎么忧郁去吧。
  所谓曲高和寡也罢,孤芳自赏也罢,至少你还得活着,得有点物质基础。要么有人顶你,要么国家养你,饭都吃不饱,还搞个毛的精神思想。
  所以,哲学有用吗?有。诗人有用吗?也有。但请在能赚钱吃饱饭之后再说吧。
  虽说惠施的理论有缺陷,他轻视事物的多样性,不愿看到你长痘痘我没长、你是桃花眼我是三角眼的区别,具有片面性。但是他为中国古代的逻辑发展,以及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还是有着重要的贡献。
  而且他的学识相当的渊博,连狂得不着调的庄子,都对他推崇备至,虽然也有是好友的关系。据说惠施死后,庄子不言不语、不声不吭活了二十多年,直到去世。也难为他了。
  惠施写有《惠子》,不过已失传。
  
  
  公孙龙
  
  公孙龙,约前325年—约前250年,字子秉,战国赵国人(今河北邯郸),名家人物。
  
  赵国突然爆发疯马病(!)。为了不让瘟疫传入,秦国在函谷关贴出告示,禁止外来的马进城。
  公孙龙不服气,不知从哪里弄了匹白马,来到城门,牵着就往里钻。
  士兵一把拦住:“先生,马不能进城。”
  公孙龙把眼一瞪:“这是马吗?这是白马。白马不是马,马不是白马。白马是马吗?马是白马吗。。。。。。”
  趁着门卫转身找苍蝇拍时,公孙龙拽着缰绳就进了城。
  是的,名家第三号人物公孙龙登场了。你以为他只会骗小兵小咖的,你太天真了。
  平原君就是大咖,他是赵国的相国。
  一天,有人送了一块又大又白的南阳独山玉给他。平原君很开心,请大家一起欣赏。公孙龙也混在其中。
  平原君傲娇着说:“看看吧,看看吧,你们肯定没见过这么白、这么亮的南阳玉吧。而且,它很坚硬的哦。”
  公孙龙不声不响地走过来。
  平原君一下紧张起来。
  公孙龙腼腆地说:“不慌不慌,我只是分析分析。用眼睛看呢,这块玉是白色的,但是不知道坚不坚硬。不用眼睛只用手摸呢,知道它是坚硬的,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白色的。所以看到白色时、感觉不到坚硬,感觉到坚硬呢又看不到白色;所以白色和坚硬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所以这样一块要么有白色而不坚硬、要么有坚硬而不知颜色的玉,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玉,没什么用处的。所以——反正没用了,我就抱走吧!”
  选自公孙龙的《公孙龙子》中的“白马论”和“坚白论”。
  公孙龙早年情况不明,不过从他的姓氏来看,其祖上应该来头不小。他小时候应该也受过不错的教育,读过不少书。
  当时名家很吃香的,不过它和同样吃香的纵横家有点不同。纵横家也很能说,但做的都是国家大事之类,要有真本事,还要担责任的,搞不好连小命都没有。
  而名家没负担,随便找个人,即使辩得天昏地暗、海枯石烂,都没人管,转身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啥事没有,还能赚人气呢。。
  公孙龙应该深受这种影响,所以常常吃火锅、喝热汤练舌头(我瞎猜的),有事没事就找人争辩。据说他年轻时,就跑到魏国去,和一个叫魏牟的魏国公子,辩论了一番呢。
  此时正是赵国的黄金时代,是赵武灵王在位。这是个可以说说的人物。
  他15岁即位(公孙龙差不多刚出生),刚一上位就击退了魏、齐、秦等五国的联军。之后他大力改革,并推行“胡服骑射”政策。就是改变传统的麻烦不便的宽大战服和战车战术,换为短衣长裤、皮带皮靴的胡服和骑兵战术,从而开创了大规模骑兵部队的先河。
  这种对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的改革,使赵国战斗值唰唰地往上窜,不仅大面积扩张了领土,还让赵国一跃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不过赵武灵王结局比较悲惨,和齐桓公有一拼。他没按当时传位“嫡长子”的制度,而是传给次子(就是下面的赵惠文王),以至两兄弟争得你死我活(很多国内动乱都是这个原因)。而他自己也因为这事,最后被困在行宫里,活活饿死。史称“沙丘宫变”。
  赵武灵王死后,赵惠文王在位。虽然他任用了廉颇、蔺相如等能臣,但秦国经过近百年的变法革新,实在太强大了。尤其赵惠文王儿子赵孝成王在位时,发生了“长平之战”,被秦国的白起坑杀了四十五万的赵军,更使赵国国力大幅跌落。三十八年后,它最终被秦国所灭。
  在赵武灵王死时,公孙龙也三十出头了。不过,这时他已经很有名气了。再两年后,赵惠文王封自家弟弟赵胜为平原君。
  这平原君下册有专篇。他礼贤下士,不怕砸钱,收了好几千个门客,后来“毛遂自荐”中的毛遂,就是其门客之一。
  他听说了公孙龙的名声,就把他请来。从此,公孙龙就一直在平原君家混吃混喝,长达四十多年,令人神往。
  当然,说他混吃混喝也不全对的。
  在他42岁左右,燕国要派乐毅带领联军,去攻打齐国。公孙龙也想当国际调解员,就跑到燕国,劝阻当时的燕昭王,不过没成功。第二年(这一年也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那年),秦国来刁难赵国,公孙龙又帮平原君出谋献策,对付秦国。
  还有,在他晚年时,赵国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平原君请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打退秦兵。为此赵孝成王要给平原君封地,公孙龙还劝阻过平原君。
  另外,在这几十年间,公孙龙还广收徒弟,到处找人辩论,成了当时名家名副其实的掌门人。
  不过,在窃符救赵的第二年,阴阳家邹衍来赵国串门,顺便把公孙龙批得一无是处。由于当时邹衍的名声太大,再加上名家确实是光说不练假把式,所以平原君开始冷落公孙龙。
  没过几年,公孙龙就在郁郁寡欢中去世了。
  虽然同为名家,公孙龙却和惠施不待见,与他针锋相对。惠施主要讲“合”,公孙龙主要讲“离”;惠施否认事物的多样性,而公孙龙却夸大事物的差异性。
  他的主要论点是“别同异”。意思是每个物体都有不同的属性,都可以独立分离出来。
  就像上面的“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白马是白颜色加上马,所以不能算马;石头只能看到白的,或者只能摸到坚硬,所以要么有坚没白,要么有白没坚,不能是又白又坚。
  应该说,公孙龙的观点在逻辑学上对个体概念的差异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它的片面性也显而易见。
  他把事物的不同属性完全分割脱离开,只揪住事物的某个特征死不放手,然后否定无视事物整体的客观存在。虽然看上去好像有不同的见解,但其实是一种转换概念、混淆视听的诡辩,有点断章取义。所以他的辩论常常“能胜人之口,却不能服人之心”。
  不过和惠施一样,公孙龙也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论述了古代逻辑的基本内容,探讨过古代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使我们对古代逻辑的发展有深层次的了解。
  公孙龙写有《公孙龙子》,原14篇,现存6篇。
  名家的人不仅到处辩论,还经常进行比赛,看谁出的问题更刁钻古怪、丧心病狂。
  所以这里说说名家提出的二十一个论辩命题。其中确实也有一些深刻独到的逻辑思维和哲学思想,但大多与常识相违,没多少实际意义,纯属口舌之争。
  比如:钩有须,卵有毛。钩是“姁”(念“许”)的假借字,指老妇人。这句话意思是:女人长胡子,蛋里带着毛。
  不较真的说,这是对的。女人其实都有一点点小胡子,有的还比较旺盛。蛋里能孵出小鸡,而小鸡是带毛的,也对;不带毛的是烤鸡。
  但较真的话,别说男人不乐意见,女人自己更不乐意;不要说长胡子,就是有带毛的地方都要拔得光溜溜的(除了头发)。而蛋里带毛的,除了爱吃毛蛋的南京江浙潮州人,估计买到的都要找店家算账的。
  另外,除了上面的鸡三足、蛋有毛,还有狗是羊(概念是人强加给事物的。如果以前把汪汪叫的称为羊,把咩咩叫的叫做狗,那么今天狗就是羊了),火不热(冷热是人体触觉产生的。人被火烤觉得热,是人热,非火热),黄马骊牛三(一匹黄马加上一头黑牛等于三;马加上牛,再加上毛色,所以等于三;好像也可以等于四),白狗黑(因为白毛狗的眼睛是黑的,白毛色和黑眼睛共存于狗身上,所以说白狗黑;这个这个——),等等。
  有道理,却又看不懂,对吧。其实,很简单,哲学的东西,你不懂,我也不懂。谁懂?哲学家(我好像也掉坑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