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诸子百家>左丘明、(小说家)宋钘

左丘明、(小说家)宋钘

作品名称:诸子百家      作者:掉坑王子      发布时间:2019-09-17 01:28:36      字数:5492

  左丘明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姜姓,春秋鲁国人(今山东肥城),史家人物。
  
  “狐狸狐狸快出来!”
  “叫毛呀叫的!你谁呀!”
  “我是周朝的人。跟你商量个事,我这人特喜欢狐皮做的大衣,把你身上的皮毛剥了给我吧。”
  “——是你的智商低,还是你认为我们的智商低!先不说没皮毛我会不会嗝屁,你有见过光溜溜还满山跑的狐狸吗?”
  “那不是更凉快吗?”
  “。。。。。。”
  (心理活动:难道传说人族中的呆子,就是这副蠢样!)
  “我只要你的皮,别的什么都不要。我这人很善良的,我吃斋念佛(好吧,当时还没这)不杀生,所以才来跟你商量的哦。”
  “啊,这个,大侠,你仁爱慈悲,心怀天下,太善解人意了。这两天,我驴肉吃多了,身上有点味。这样吧,我回去洗干净,再来剥给你吧。”
  “一言为定。”
  。。。。。。
  周人心里想:怎么还没来呢?这草再长两寸,就要把我给埋了。做人不是要诚信吗?
  选自五胡十六国时前秦苻(今念“伏”)朗的《苻子》。据说这是左丘明在鲁定公要封孔子做大官时,说的一个寓言。意思是说,你封孔子做官,是为了对付当时掌权的“三桓”,怎么能再去问他们呢;人家肯定不答应的。
  这也是后来成语“与虎谋皮”的来源。其实最早应该是“与狐谋皮”,不过好像说“与虎谋皮”更提神,更让人醒脑冒汗,于是就被通用了。
  左丘明和董狐一样,也是在史官的家庭中长大的。
  他祖上也阔得很,是姜子牙的后代。当时姜太公的第三个儿子吕印,因为居住在齐国最早国都营丘(后来改迁临淄)附近,就改为丘氏。
  近一百五十年后,其后裔迁到楚国,担任楚国左史,于是又改为左氏(也有说是左丘氏)。三百来年之后,左丘明的父亲为避楚国内乱,又搬到鲁国,做了鲁国太史,并生下左丘明。
  在浓厚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左丘明从小就博览大量古籍。除了历史、天文、地理,他还对军事、文学等都有很深的研究。所以他不仅知识渊博,同时文采斐然,文笔极好,这为后来的写作奠下基础。
  在左丘明摇头晃脑念着古文时,孔子正穿着开裆裤(孔子比左丘明小五岁),还和母亲被家族赶到郊区的贫民窟去住。
  所谓穷人孩子早当家,小孔丘小小年纪就担起家里重担。但他并没放弃对学问的追求,开始自学成才。
  在母亲去世后不久,孔子开始担任一些看仓库、放牛羊的小官。因为要学习礼法,他常往图书馆跑。而左丘明因为父亲的职位,也常能到图书馆。两人可能就此相识,并一来二去,成了好友。
  此时鲁国是鲁昭公(鲁定公的哥哥)在位,不过政权早被三桓牢牢掌控,国君的地位早被搁一边去了。
  三桓,是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氏,源自鲁国第十五位国君鲁桓公(鲁昭公是第二十四位);他还是下册中春秋战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文姜的正牌老公。
  正牌的哦。当然,有正的就有副的,嘿嘿。
  这位被戴绿帽子、还被杀死在国外的国君,生了四个儿子,老大做了国君,其他三个分别封为卿。之后他们三个的后代势力越来越大,逐渐掌握鲁国政权。因为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子孙,所以史称“三桓”。
  三桓的真正掌权,是从鲁昭公曾爷爷开始的。而到了鲁昭公时,三桓势力更是如日中天。在昭公后期,他们还联合起来,把昭公打跑。昭公后来也像鲁桓公一样,死在别国。
  在昭公被赶跑还没死时,左丘明就因父亲去世,子承父业,成了鲁国太史。
  做为太史,本来是可以监督大臣的。不过,连国君都被打跑了,还监督个毛呀!各位自便吧。左丘明也躲到图书馆里,专心做自己的学问。
  其实早在刚当上史官时,左丘明就开始构思着编写鲁国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知识的累积,他的心更大,决定将整个春秋的事件都写下来。
  这时孔子也在朝中担任官职。因为之前两人的关系,再加上左丘明品行那是杠杠的,所以孔子对他一直是尊敬有加。按他的话说,就是“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很同步。
  而在编书上,两人更是一拍即合。孔子开始编修简版《春秋》以及《诗》、《书》等,而左丘明则着重编写详细的春秋历史。这书最早就叫《春秋》,后来为了区别孔子的《春秋》,就叫《春秋左氏传》,再到东汉之后,才简称《左传》。
  这期间,还发生了开头所说的孔子封官的事。在左丘明的肯定下,鲁国新国君鲁定公任命孔子为大司寇,想与三桓抗衡。
  但是三桓的势力太大了。没几年,孔子反而被他们赶走,不得不去周游列国。而左丘明则继续编写他的《春秋》。据说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终于完书。
  这二十多年中,孔子不停地周游着,然后回来,然后去世。而左丘明也八十多岁了,到了天凉好个秋的年纪了。
  此时他早年犯过的眼病,已经越来越严重。不得已,他只好辞官,回到老家。
  没过多久,他就完全失明了。但他并没气馁,反而开始编写《国语》。由他口授,家人记录,最终完成这另一部史学巨著。后来,他因病在老家去世。
  左丘明写有《左传》(共35卷)与《国语》(共21卷)二书。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与战国齐国公羊高的《公羊传》、战国鲁国谷梁赤的《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就是按时间年代来编排史事的书。它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春秋时代的大事,是研究先秦时期极其重要的文献。今天我们看到的春秋许多史事,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它。
  除了重要的史学地位,它还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文字简练朴实,描写细腻生动,内容丰富多彩,人物鲜明丰满。尤其是对军事战争的描写,最是澎湃激昂,蔚为壮观。
  另一本《国语》,又名《左氏外传》、《春秋外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就是按国家来记载史事的史书。
  它记录了西周第五代君王到三家分晋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这八国的历史事件,和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同为研究春秋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籍。
  左丘明的这两本书,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包括司马迁等许许多多后代的史学家,都深受它的启发。左丘明因此在后世的评价非常高,被称为“史祖”、“文宗史圣”等。
  史家的人物很多很多,毕竟中国历史那么长。不过春秋战国时的史家人物,都很少有文献记载,一般就只有名字。而且因为当过史官,常常连全名都给省了,只剩一个字,如史苏、史皇等,董狐因此也被叫做史狐。有点像医家人物。
  另外,孔子因为编修过《春秋》《尚书》等,也被认为是优秀的史家。
  史家所编的书,就叫史书。古代的史书,主要来自官府主持的修订。不过除了官修的史册,还有许多民间的杂史、野史、家史,以及民族史、地方史等,它们的作者,也都可以称为史家人物。
  这些非官方的史书,也是我们了解古代中国历史、文化、风情习俗等的重要来源和参考资料,同样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小说家)
  
  宋钘(这里念“坚”)  
  宋钘,约前375年—约前291年,又写做宋子、宋牼(这里念“晶”)、宋荣子,战国宋国人(今河南商丘),小说家人物。
  
  齐国有个人,想黄金都快想疯了,每天起床都要清唱一曲:
  啊,黄金呀黄金,你的名字叫黄金。为何你要叫黄金,为何我满脑门都是你。你总是那样揪人心,想你真的好艰辛。什么时候天上掉个一两百斤,哪怕要了我的命我也甘心。
  唱完还不够,扒了两口饭他又到大街上逛,看看有没有黄金捡。
  这天,他走到金店门口。有个人拿着一块金子,掂量着正要买。
  他一看,猛地扑上去,一把抓过金子:“呀,是你是你就是你!”
  旁边的人一愣,回过神后大家把他暴揍了一顿,并扭送到衙门。衙役就问了:“你没毛病吧。那儿那么多人,你怎么还敢抢呢?”
  那人鼻青脸肿地说:“误会,误会。我光看到金子,没看到旁边的人了!”
  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去宥》(宥念“右”,这里与下面的囿〈也念“右”〉相通)。这个故事,是宋钘“别囿说”的通俗解释。囿,指见识不广,有局限。别囿,就是不要被自己的主观思想所左右,这样才能摆脱局限,不做傻事。
  这个齐人就是老惦念着黄金,过于主观,才傻得不成样子。它还有点像掩耳盗铃,不过更坏,改偷变抢!
  另外,想钱想疯了,也是这种人。
  宋钘小时候应该调皮爱搞怪,生性活泼,不拘束,让他长大后成了风趣幽默的人。
  他有可能是宋国王室的子孙,所以才姓宋;就像商鞅是卫国的后裔,所以也叫卫鞅。另一种可能,他是春秋时郑国大夫公子宋的后代。因为当时宋姓的来源只有这两个。
  这个公子宋很好玩。据说他一预感有好吃的,食指就会biubiu抖动,由此引出“食指大动”的成语。不知道出处的还以为,有好吃的应该是口水乱流才是,怎么和食指扯上关系!
  而且,这公子宋还很霸道。当时郑国的郑灵公正要请大家吃大甲鱼,所以公子宋才会食指大动,但结果郑灵公使坏,不分给他吃。他一恼火,就拿食指在汤锅里捞了一下,尝尝味道才走(也不怕烫!)。
  这也是“染指”的出处。而且因这事,之后公子宋还把郑灵公给杀了。有点横。那郑灵公也挺倒霉,为一只王八,把命给丢了。而很橫的公子宋,因后来没有史料记载,不知道结局怎么样。
  宋钘也读过不少书,受过不错的教育。长天后,他就到各个国家游历。除了对沿途听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特别感兴趣,他还对当时流行的学说如道、墨、儒等,进行吸收和融合,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思想学说。有点像杂家人物。
  这时的稷下学宫在齐威王扩建后,名声越来越响。宋钘也一路遛达到了齐国,凭他的学说,也在学宫中占了一个前排位置。
  其实在齐威王时,稷下学宫虽然也很热闹,但还没到口水乱飞的地步。很多人都初来乍到,大家谦虚礼让,假装低调,略懂略懂之类的,所以学宫里的气氛还不火爆。
  而到了齐宣王后,因为人来得越来越多,又奉行想说就说、动口不动手的原则,没办法,就只能比谁的嗓门大了。
  宋钘到齐国时,正是齐威王当政。在当时还是你推我让的学宫里,他很是受人欢迎。
  由于他幽默好玩,爱讲故事,还常常加些独家爆料、八卦新闻,在净是术语学问的学宫里,是一股“清新脱俗”的气息存在。连一些学派的大佬,也常常偷偷伸头过来,听得有滋有味的。
  当然,除了故事,其实宋钘的学说在当时也很是受追捧的。所以很多人都很尊重他,包括之后的孟子、庄子和荀子等大咖。
  这期间,宋钘也大收徒弟。其中一个叫尹文的,比他小个十来岁,后来成了他的死党。两人除了常常一起喝酒聊天,还一起创立了宋尹学派。
  另外,据说荀子可能也跟他学过一些知识,所以荀子把孟子等很多人都骂得一头乌黑,但对宋钘却只是轻轻地批评了一下。毕竟,老师是不能骂的,那是要遭雷劈的哦。
  因为好吃好喝,宋钘后半辈基本都住在稷下学宫。只在60多岁时,他出过一次远门,去劝说当时因被张仪忽悠、正在大打出手的楚秦两国。走到宋国的石丘时,他遇到了孟子。
  此时宋钘已经是大师级的人物了,而孟子还只是蹿红没多久的小明星,所以他对宋钘毕恭毕敬,完全不像对待许行那样。之后两人答辩了一番;当然,还是孟子赢。因为是他记录的。
  后来就没宋钘的消息了,不知道有没有继续去说和楚秦。即使有,之后他很可能又回稷下学宫,并终老于齐国。
  宋钘是宋尹学派的创始人。这一流派在稷下学宫时,是很混得开的,名气很大。
  它在继承道家的思想时,也同时融合法、墨、儒家等,主张以道、法、儒综合思想来治国,反对兼并战争,以“宽”“恕”来处理人际关系,并讲究清心寡欲等。真的很像杂家。
  另外,宋钘还提出了“别囿说”(见前文)、“见侮不辱,救民之斗”(被人侮辱不要生气,就不会打架;这个持点保留意见),以及“名”“实”论(就是名副其实)等。
  由于宋钘的思想有点杂,所以后人给他排队站位时,很是纠结不定。
  在东汉班固编的百家中,他根据宋钘所写的《宋子》,把他归为小说家。这书后来失传,不过据推测,可能是因为书中有很多寓言、传说、民俗等通俗有趣的故事,类似于市井民间文学,所以把宋钘列为小说家。
  不过,宋钘的宋尹学派以道家思想为主,原属道家的一个流派,所以他又被认为是道家人物。同时,他又提倡节俭,反对战争,很像墨家,所以也有人认为他是墨家人物。另外,他的学说思想是综合许多学说而成的,类似杂家,所以又有人把他归为杂家人物。
  本书则根据班固的说法,再加上春秋战国时的小说家实在找不着人了,只好把他强塞到这里。
  宋钘著有《宋子》18篇,不过已失传。
  小说家,是专门采集民间传说、记录民情风俗、并编辑成书为执政者参考和借鉴的学派。
  小说一词,最早是庄子提出的,意思是微不足道的言论,就是所说的都是小道理。
  这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学派众多,大家都想说动君王,为了增强说服力,就常常引用史料事迹,或借用神话寓言、民间故事,有的还胡编乱造。庄子看不上眼,认为他们的这些琐屑言论,和自己的玄妙大道没得比,所以嗤之为小说。
  当时的小说家,和现在所说的小说家概念不同。它类似于现在的民间文学家。
  它的祖师爷,已经无法考证。而它的来源,则出自于古代的稗(念“败”,杂草,比喻微小的、琐碎的)官,就是专门为君王讲故事的小官。说得难听点,就是给人解闷的,所以才一直被人看扁。
  后来,有人把稗官所说的故事编辑成书,这些人就叫小说家,而这些书也叫稗官野史。
  因为它所说的,大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琐事,虽然也成一家,但一直被忽视。到了班固时,还将它踢出早期主要的十家之列,称它不入流,所以才有了百家中的“九流十家”之说。
  其实,小说家记录了很多古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习俗趣闻,对研究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民情以及平民文化等,都有极大的参考和研究价值的。
  同时,它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在六朝(三国后期至隋朝前)之后,由于文人的加入,小说家一下被拔高到与儒家、道家同等的地位呢。
  当然,此时小说的内容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含义也和先秦时的小说家不同了,属个人创作型,类似现在的文学家。
  之后到了明清,小说的发展更是达到巅峰,于是出现了是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四大名著,小说家也倍受崇拜。即使今天,那也是象牙塔尖里的人物,抬头仰望都不一定能看得到的。
  因为春秋战国及之前的小说家,连完整的人名都没留下一两个,他们所编的书,也基本上丢得光光的,所以实在没得再介绍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