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术家)郭偃、甘德
作品名称:诸子百家 作者:掉坑王子 发布时间:2019-09-14 05:08:07 字数:5671
(数术家)
郭偃
郭偃,约前696年—约前620年,也写做卜偃、高偃,春秋北虢(念“国”)国人(今山西平陆),数术家祖师爷。
晋国东边的沙麓(念“鹿”)山崩塌,出现了好大一个洞洞。晋惠公赶紧跑来请教郭偃。
郭偃摇头晃脑,掐指一算,说:“秦国要大旱,大王要遭难。”
晋惠公一愣:“秦国大旱关我毛事呀!”
“当初你逃亡时,曾答应秦国,给它河西之地,秦穆公才护着你回来当国君。可后来你却耍赖不给。三年后也就是去年,我们又发生大饥荒,秦国不记仇,人家运粮的船,八百里首尾相连地送给我们。你说,你当时是不是两眼都放光?”
“那个,说重点。”
“秦国前段时间气候反常,雨水偏多,所以后面有旱情,粮食会欠收。去年人家的粮都给我们了,到时没粮就要向我们借,你肯借吗?不借人家当然气不过,要来打你。你肯借吗?”
“——我出去看下天气哈。”
晋惠公走后,大徒弟问:“师傅,你怎知道大王不会借粮?”
“你看他那铁公鸡一个,有进无出,背信弃义,拿根葱都疼得肉颤,还会借粮!有句歇后语知道吗:晋惠公借粮——有借没还。”
“那沙麓山又是怎么一回事?”
“我不过是借沙麓山来糗(念‘球’,第三声)他一顿。那山不是石头山,是土山,发生点泥石流、塌陷什么的,很正常;齐桓公那老儿还在上面建什么五鹿城,不塌才怪呢。所以平常我让你们多看些地理呀、生物呀、环境呀的书,别老看人体素描什么的。那书现在还在吗?”
选自左丘明的《左传•僖公十四年》。这沙麓山也叫沙鹿山,在今天的河北大名,后来孙膑庞涓的“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儿。另外,晋惠公因不借粮给秦国,结果被秦穆公俘虏了,不过后来又被放了回去。
按现在的话说,郭偃是个大预言家。
他小时候就非常聪明,并且勤学习,爱思考,还特喜欢看《易经》、卦象、占卜之类的书。这使得他知识广博,智慧超群。
不光个人条件好,他身份也倍儿高。他是北虢国王室的后代。
虢国比较乱。不仅名字有点别扭,历史上它共有五个国家,分别是西虢、东虢、南虢、北虢,还有一个叫小虢国,不过跟前面四个不搭嘎。
西虢和东虢是与齐、鲁等国差不多同时间建立的,是西周周武王封给两个叔叔的。一个在当时京都镐京(今西安)的西边,叫西虢,一个在镐京的东边,叫东虢。
西虢后来向东迁到洛阳西边,为了区别,就叫它南虢。实际上它们是同一个虢国。它在郭偃42岁时,被晋国给灭了,并引出了“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成语典故。
而东虢更可怜。它早在进入春秋的第三个年头,就被郑国所灭。之后它的后裔(郭偃的上三四代)又被封在南虢的北边,所以叫北虢。即使这样,它还是比南虢早三年被晋国所灭。
另一个小虢国,则是在西虢搬走后,在原地建立的一个国家。虽然在同一地盘,但它和其它虢国没什么关系,据说是羌族的一支建立的,在郭偃10岁时就被秦国所灭。
另外,因“虢”和“郭”音相近,郭偃的“郭”姓,就来源于西虢最早的国君虢叔。
虽然也算王孙贵族,但在郭偃二十出头时,不知是因为本国没什么奔头,还是相卜占卦有一套,他来到晋国从事占卜的工作。当时是晋献公在位。
这个晋献公也有一说。他是晋惠公、晋文公的老爹,在位时到处开拓疆域,兼并了很多诸侯小国。除了虢国和虞国,还有霍国、杨国、冀国、骊(念“离”)戎等等,让这些国家连出场冒泡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他因宠幸一个从骊戎得到的大美女骊姬,搞得晋国国内动荡不安。在他死后,宠妃、兄弟、大夫更是轮番上场互相砍杀,史称“骊姬之乱”。最后骊姬自己也不得好死,晋文公重耳被迫到处流浪,他弟弟晋惠公在秦穆公的帮助下,趁机先登位。
在郭偃刚来时,晋献公还没抢到骊姬,国家还算太平。不过他还只是个帮手,拿点道具、摆点祭品什么的。几年后,他才升任卜官一职。
卜官是古代祭典或巫术仪式中,担任人和神之间的媒介、联系人。就是自称神仙附体、身子乱抖的那一位,也叫乩(念“机”)童,西方则叫灵媒。仪式整个过程被称为“扶乩”。
在古代,卜官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附体后所说的话,连君王都要听从。因为担任卜官,所以郭偃也被后人叫做卜偃。
后来,如上所说,晋献公去世,晋惠公即位。这家伙是历史上有名的背信弃义的国君。他言而无信,以怨报德,过河就拆桥,把晋国的大国信誉都搞没了,自己还因此被秦国俘虏,吃了近两个月的牢饭。十四年后,他儿子继位,更是乱杀大臣,惹了众怒,一年不到就被晋文公赶走,最后还被杀死。
这时郭偃已经61岁了。在前三十多年中,他预言了好几件大事。如骊姬会作乱、魏国以后会崛起、虢国(南虢)会灭亡、秦国有大旱、晋惠公要倒霉,以及晋惠公的儿子在位不长等等,后来都中了。
当然,这其中有后人的溢美之言,但也可看出郭偃敏锐的观察力,对时事的透彻了解和卓越的判断能力。虽然他也常会借用自然奇观、星座天象等来占卜预言,不过那都是唬人的,主要还是根据客观事实,来进行分析和预测。
现在街上或网上的那些算命先生,其实也是通过观察和一些经验,把人哄得一愣一愣的。要真能预知未来,早被抓起来研究了,还轮得到他研究别人!
这里说一下。数术家源自早期的占卜,而早期的占卜又源自远古的巫术,根本不知道谁是鼻祖。但是郭偃的这种思想,代表了古代巫术的神秘思维,开始向理性判断思维转化的过程,所以才封他为数术家的祖师爷。
在晋文公还没来时,因为国内太乱,郭偃一直躲在家里玩龟壳,称病不出。等到晋文公上台,他凭着阅人无数的双眼一瞅,就觉得这老板不错。于是不退休,又出来继续上班。
郭偃除了是个大预言师,还是个大改革家。在晋文公时期,他对晋国进行了大力的改革,实行举贤任能的选拔用人制度,采用“君食贡”即国君不留土地而收税赋的措施,以及规定官员分配、大力发展农业商业等政策,为晋文公之后称霸诸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史称“郭偃之法”。
在当时,他可是和管仲齐名的人物。后来的李悝、商鞅等变法都深受他的影响。
只是在他那年代,几位顶天的大佬都在,像齐桓公、秦穆公、百里奚、管仲等,包括晋文公。可谓是群星荟萃,壮汉云集,所以他的光芒被覆盖了,后人很少知道。
不过,他活得比这些人都久,一直到晋文公的孙子即位时才去世,也算是一点心理安慰。
郭偃也没留下什么书籍。
数术家,是指通过对天文现象与阴阳五行等的运算和归纳、来推测与制定个人或国家的命运走势气数等、为治国施政提供参考的学派。注意一下,这里的数术,是指以数算行方术(占卜),就是推算占卜,不是数学或算术。
数术家分为六个派别,分别是天文、历谱、五行、蓍(念“失”)龟、杂占、形法。
天文家,研究天象,观测气候。历谱家,制定四时、节气,兼修年谱。五行家,研究阴阳五行。蓍龟家,用蓍草的茎和龟壳来占卜。杂占家,进行解梦、求福、除妖、祈雨等。形法家,研究地理、地形、物形等。
这些家包括天文家、形法家等,都是用占卜的方式来进行的,所以都归于数术家。后来的阴阳家也和它有关联。
这里说下《山海经》。
它是数术家中形法家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古代神话传说的专著。
它的许多内容,早在春秋战国前就有了,大概在战国时成书,作者不详,应该也是多人编集而成。原来有22篇,现在只剩18篇。
它是一部富有神奇浪漫色彩的著作,想象丰富多彩,内容千奇百怪。它记述了大量的古代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耳熟能详的神话、寓言,还记载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动物如九头鸟、九尾狐、单脚牛、人脸鱼等,以及很多稀奇古怪的国家,如矮人国、巨人国、长脚国、人只有一只眼睛的国家、东西和人都是黑乎乎的国家(不同于现在的非洲国家)等等,当然也包括让男人浮想联翩、口水乱流的女儿国,让女人眼神迷离、全是帅哥的男人国。
另外,它也介绍了大量的古代地理、生物、民俗、宗教等知识。其所记载的山川、草木、鸟兽、物产、矿藏、祭祀、巫术等,对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有着巨大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甘德
甘德,生卒年、出生地不详,大约与尸子、申不害同时代,战国鲁国人,天文家人物。
甘德日记:
公元前364年,8月7日,夜。晴,无风。
天上星星亮晶晶,一颗一颗数不清。突然有种想唱的感觉。
我一如既往地搬张摇摆椅,坐在观星台上,享受这美妙的夜色。
今晚天气真心不错。没有雾霾,没有光污染,也没嗓音污染。山下的人家,早就炕头抱着老婆小孩睡着了。四周万籁俱寂,夜空亮得一塌糊涂。正好看星星。
木星还在正北方,宝瓶座的三颗星什么宝ε、宝β、宝α(古代称女、虚、危;另外,字母那个,怎么念自己找)的,这段时间也总和它一起出现。
咦,木星旁边怎么有颗花生米,红红的那么诱人。之前一直没发现。难道是今天天气太好才看到,还是我的肚子有点饿了?
先记下吧。
天上星星亮晶晶,挂在空中当点心。找点吃的去!
选自唐代瞿(念“渠”)昙悉达的《大唐开元占经》。瞿昙悉达祖籍印度,所以名字怪怪的。那颗花生米,就是现在木星的卫星木卫三,是战国的甘德最先发现的,比后来的伽利略早了近两千年。不过老外死活不承认。
说明一下,花生其实早在远古末期(夏朝之前),我国就有种植,不过不是我们现在常吃的那个品种。现在的这种品种,是明朝时才从南美洲引入的。
甘德小时候眼力特好。
他出生在鲁国,早年也读过一些书。不过可能对儒学、道家不甚兴趣,再加上眼力好,看星星看月亮更有乐趣,于是他开始去研究天文占星的书。
学有所成后,由于在鲁国没得到任用,这时头顶的齐国的齐桓公午建了稷下学宫,正在招聘人才。于是刚二十出头的甘德就跑去齐国,被任为天文官。
当时的天文官,也叫天官(不同于唐朝武则天时的官名天官),基本上是一职两责、一身二任的,既要观天象、编历法,又要占吉凶、卜灾异。比上文郭偃的“卜官”要累,不过相比那些治国理政、带兵打仗的人,又轻松得多。
甘德就这么着,整天背着手,早上睡到十二点,下午到稷下学宫遛遛达,晚上再到观星台看星星,日子有滋有味地过着。
在齐桓公午在位的第十个年头,他一言不合地就发现了木卫三。这要在今天,所有报纸头版头条进行宣传,再加专人专访。不过甘德却没什么人理会,他也不当回事地继续过日子。
当然,他也不会知道,后人为了个小行星命名权,差点没大打出手呢。
不过,说甘德混日子是不对的,其实他对工作是非常严谨的。他后来的那些发现和成就,都是通过他长期又细致的观测和研究,才能够得到的。
八年之后,到了齐威王时代,稷下学宫因为大肆扩建,吸引了很多国际人才。甘德也混迹其中,晚上看星星在爬,白天看口水在飞,不亦乐乎。
这时甘德也开始收弟子,宣传他的天文占星学。到了齐宣王时,他的甘氏占星派,已经发展成战国时最有影响的占星学派。
甘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齐国,最后也终老于齐国,所以后人也把他当做齐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被认为是中国天文学的先驱者。他对恒星、行星等的观测和研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恒星方面,甘德总共发现恒星星座118座,共511颗恒星,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并建立了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系统。
在行星方面,他发现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现象,建立了行星会合周期表,测得木星、金星和水星会合周期时间,记录了木星和水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天数,并且指出金星在不同的会合周期中顺行、逆行的天数可能有一定幅度的变化现象等等,为后世传统的行星位置计算法奠定了基石。
简单解释一下行星逆行和会合周期,不然就真的是在看天书。
行星逆行,并不是真的逆行倒退,它是站在地球上,因为参照物不同、角度不同而产生的错觉。现在我们都知道,太阳系里的行星都是绕着太阳公转,有快有慢。当地球超过一颗比它慢的行星时,会错觉那颗慢的行星在倒退,就好比坐在车里、超车时会发现对面那辆车在后退一样,这就是行星逆行现象。
会合周期,比如有两颗不同轨道的行星,同时绕着太阳同一边的垂直位置开始转。当轨道直径小的那颗转了一圈,直径大的那颗还晃晃悠悠在半路上。于是直径小的那颗继续转,终于追到了直径大的,这期间总的所花的时间,就叫会合周期。
差不多这样吧。
另外,甘德推算出的行星会合周期,比现在的准确数值,少的差一天,多的差二十几天。别看差那么多天,在当时没有望远镜、没有精密仪器的条件下,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现在很多人,眼镜脱了对面是谁都看不清呢。
甘德还发明了“甘氏四七法”的测量方法,就是以二十八星宿来测量天体运动的情况。
古代天文学家和现在天文学家一样,把天空分成二十八个区域,古代称二十八宿。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七宿,合起来就是二十八星宿,所以叫“四七法”。
这种方法后来一直被沿用。
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原8卷)、《岁星经》等,不过大部分已失传。
这里说下中国古代的天文学。
其实,中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在远古时,人们就开始了天象观察,到了尧帝时代,已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天文观测,并有精确详尽的记录和描述。
当时就已对太阳、行星、彗星、日食、月食、流星雨甚至太阳黑子等,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并对这些天文现象进行记载、预测和推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对恒星的分布进行准确的划分,就是二十八星宿测量法,使古代的天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早期古人对天象的观察记载,主要是为了农时生产和生活作息,同时也编订历法,用以定时间、定方位、定季节以及祭祀、庆典也包括占卜等。但是到了春秋战国,它则主要用于占吉卜凶,解灾消祸。而到了后世,更是成了算卦、相命、看风水、谈神仙的工具。
这是中国天文学的悲哀。
也正因此,中国古代对天文现象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对天体物理也未提出多少科学理论。到了现在,则远远落后于西方。
所以,不是中国人缺少想像能力,而是我们一直用错了地方。
现在网络上还有很多修仙、玄幻、飞升之类的小说在满天飞。这个呢,本人不傻,不想被喷,所以,打死不评论(好吧,有时我也在追!)。
但还是要说说它和科幻小说的区别。人家科幻小说,至少是有基本的天文、物理等科学知识做依据。而修仙小说,则完全无视定律,不管原理,已经超越人类已知的所有自然法则。感觉玩得太大了!
当然,这也不完全是作者和读者的错。要说深点呢,其实还是以前留下来的道家的神仙思想在作怪。
(道家,你没招我也没惹我,只是这几千年了,你也弄个仙人飞飞给我看看嘛——我等级低,看不到?那我抱怨一下,总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