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诸子百家>(医家)扁鹊、医竘

(医家)扁鹊、医竘

作品名称:诸子百家      作者:掉坑王子      发布时间:2019-09-13 01:19:16      字数:6121

  (医家)
  扁鹊
  扁鹊,前407年—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战国郑国人(今河北任丘),医家祖师爷。
  
  秦武王有头痛病,遇到刮风下雨、天气突变时,脑袋就胀疼得要命,怎么吃药都没用。这天,他又犯病了。
  一个侍从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大王,我给你说点开心的事,说不定就会舒服点。”
  秦武王点点头。
  “张仪那老小子已经离开秦国了。”
  “哈哈,那老家伙终于走了。每次看到他,我就没来由地心烦头疼,而且还从小看到大,估计我的头痛病就是他害的。所以,我常告诉你们,做人一定要仁义,仁义。”
  “嗯嗯。你看,蜀国和巴国的地盘现在都是我们的了。”
  “不错,不错。很好,很好。”
  “可是蜀地和巴地都是张仪和司马错他们打来的,还有那么多魏地呀,楚地呀,也是他帮忙拿到的。如果不仁义,要不把这些地盘还回去?”
  “——找抽是不是!是不是!那么多废话。”
  “好吧。大王,你再看这几张美人图怎么样?”
  “这不行。看了血液上冲,头更痛。喂,说你呢,你怎么倒看个不停的!拿走,拿走。”
  “那个,大王,我听说扁鹊又来秦国了,要不找他看看?这人医术超高,据说能把死人看活了。”
  “怎么说话的!算了,把他叫来吧,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我好像也说错什么了。”
  选自刘向《战国策•秦策二》。
  扁鹊小时候家里也不富裕,不过他很懂事,很早就在县城的一家小旅店做服务员。因为勤劳肯干,头脑灵活,没多久就被升为旅店经理。
  这期间,据说有个医术很好的叫长桑君的老头,常常来这里住店(有钱人呀)。扁鹊一直热情周到地服侍他,十几年如一日。最后长桑君被感动,就把医术全部传授给他。
  在完全学会后,扁鹊就辞去店长职位,开始了自己的行医生涯。
  最初他在县城附近看病,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医疗经验,并掌握了多种的治疗方法,慢慢的名声越来越大。
  之后,他开始巡诊各地,沿途为百姓看病,并广收弟子。因为他的医术好,医德又高,收费还便宜,所以很受老百姓喜欢,人们就用上古神话中的神医“扁鹊”来称呼他。
  其实,扁鹊原名秦越人,而“扁鹊”是古代名医的一个通用词。因为医生到处为人治病,救人苦痛,带来健康和快乐,就像带来喜讯的喜鹊一样,所以古人就把那些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都称作“扁鹊”。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东汉,就有很多好的医生被人叫做“扁鹊”,有的也叫“良医”。不过东汉之后,它就渐渐成了本篇秦越人的专名了。
  它的供奉形象是一个人面鸟身的样子。虽然不怎么好看严肃,但却世代深受百姓的尊敬。
  47岁时,扁鹊来到赵国,当了几年的妇科医生。51岁时他又到了齐国,于是发生了中学课本里的《扁鹊见蔡桓公》。
  这个蔡桓公是齐桓公田午,因他曾经迁都上蔡(今河南上蔡),所以又称蔡桓公。像魏惠王也叫梁惠王。
  不过田午比较倔,不听扁鹊的劝告,死活不肯看病。扁鹊怕以后田午真没治了,而治不好国君要被砍头,就赶紧逃往秦国,而田午不久后也真的挂了。后来扁鹊又去了魏国,就一直在那儿为人看病。
  直到快90岁时,他带领弟子途经东周洛阳,最后再次来到秦国。当时正是刚刚把张仪赶走的秦武王当政。在给秦武王看头痛病期间,他的高超医术遭到当时的秦太医令(类似现在的卫生部部长)李醯(念“西”)的嫉妒,担心被抢饭碗。于是李醯派人去刺杀他。
  第一次没成功,扁鹊他们赶紧逃离秦国。但是在逃到魏国的荡阴(今河南汤阴)时,扁鹊最终还是被杀害了。老百姓悲痛不已,就将他埋葬在此地。
  不过,因为他到处行医,深受百姓的爱戴,所以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他的墓冢。
  扁鹊一生都在行医,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是最早采用按着患者手腕的脉搏、来诊断病情的切脉诊断法的人。这个方法沿用至今,看过中医的都很熟悉。
  同时,他总结出“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就是看气色、听声音、问病情、按脉搏。并且他精通内外各科,擅长综合治疗;如在赵国看妇科,在东周看五官科,在秦国时又看儿科等。
  说明一下。这里的“闻”,是指听声音,不是嗅气味。一到医院,医生就趴你身上嗅来嗅去的,任谁都受不了。你难受,医生更难受;万一今天你吃了大蒜、臭豆腐什么的呢!
  另外,扁鹊还有“六不治”。拽得要死的不治,贪财不要命的不治,暴饮暴食、冬天穿背心夏天穿棉袄的不治,已经没得救的不治,死活拖着不肯看病、看完病又不吃药的不治,信巫术不信医生的不治。最后一点是扁鹊最为忌讳的。
  这里说下巫术。这可是骗人能从古至今、并骗到世界各地的职业。当然,现在不好混了。
  巫术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有,是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不了解,因而产生迷茫无助感,只好通过这种手段向老天爷求助。最初它主要是以跳舞的形式来表达,就是披头散发、狂扭身躯的那种。
  后来它发展成为占卜、预测、解梦、算命、驱鬼避邪以及医卜等。在神农氏之后,医术和巫术渐渐分离出来。不过当时的医术仍带有很强的迷信色彩,所以扁鹊坚决反对巫术看医。
  但即便在扁鹊之后,这种巫医仍然流行于世,就是今天也还有。比如跳大神、画符去病、吃灰治癌、喝尿养生等等(请勿尝试,出人命自己负责)。
  而且,现在还发展出隔空治疗、能量治病等的新玩意,这些人还被冠以大师、祖爷之类的称号。弄得很多真正有本事的人,一听你叫他大师都跟你急。
  扁鹊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为中国的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诊断、病理、临床治疗等的大量经验和技术方法,对我国的医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扁鹊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不过都已失传。另外流传有《难经》一书(是后人托他的名字所写的,不过是记载他的言行、医术等),又叫《八十一难》。
  这里的“难”,是问难或疑难的意思,不是刁难,更不是《西游记》里的九九八十一难。
  这本书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对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和论述,内容包括脉诊、经络、穴位、针刺等许多方面,对后世中医脉学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它最先提出的“奇经八脉”,也是后来武侠小说里常用的高深词汇。
  医家,是指从事医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行医治病为目的学派。
  中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固然有鲁迅先生所说的糟粕,但更多的是古代医学智慧的结晶。
  它的诊断、治疗、预防等的大量理论经验和临床实践,包括它的治疗效果,都远远超过西方医学。中国几千年来,我们的祖祖辈辈都在用它救死扶伤,医病治人,治好和拯救过无数人的生命。光是这一点,它就不该被诋毁和忽视。
  尤其是它对中草药的广泛深入应用,更是古代中国医学留给我们的巨大宝藏。这种以天然生物物品入药、用综合辅助相结合的用药方法,是以化学合成为药品、成瘾性大及毒副作用明显的西药,所不能比拟的。
  它的价值现在还远远没有被发掘,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很不应该的。
  当然,古代中医的缺陷也很明显。
  由于加入了道家所谓的“阴阳调整、五行学说”之类的东西,使它生涩难懂又故弄玄虚,大大降低了它原有的价值和作用。这是它饱受诟病、以至近代几乎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在今天,这些玄乎刁钻古怪的玩意必须被剔除。
  同时,中医太难懂。光是中草药名字,就多得让人抓狂,更不用说文字内容了。所以,对中医进行全面的白话文研究和解读,既要通俗、简练又要有严谨的科学性,让普通人甚至是小朋友都能看得懂,是它当务之急的问题。
  其中对中草药的介绍,更是可以加入故事图解,做为小学生的课外书。这样让人从小就能了解中医,使用中医,也才能以此大力宣扬中医的伟大。当然尽量选那些常见的、并对日常生活中的小病小痛有帮助的草药,而且故事还要真实有依据,不要像儒家那样胡编乱造。
  另外,至今仍无法用科学解释的,如把脉、针灸、点穴等专业性极强的医疗方法,也是它一个不是缺点的缺点,也是常被人利用、用来糊弄人而败坏中医名声的由头。
  不是说它不好,或经验不重要,而是现在应该要有相应的科学理论来解释。这就要通过科学实验、科学研究,加大中医医学科技、尤其是中草药成分效用的研究力度,以科学的方法、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做基础,来全面阐释中医的功能和功效。这是新一代医疗工作者的任务。
  虽然工作量大,但却是必须的。
  还有,西医中的组织学、微观学、胚胎学以及其治疗精确、针对性强等优点,也是我们必须要承认和虚心学习的。
  所以最后,再与西医相配合,做到真正的中西结合,中西互补,这才是中国医学发展和必将引领世界医学的方向。
  
  
  医竘(这里念“口”)  
  医竘,生卒年、姓氏、出生地均不详,大约与扁鹊、商鞅同时代。名竘,战国秦国名医,医家人物。
  
  秦惠王长了痔(念“至”)疮,医竘正在给他做手术。
  “大王,你火气好大呀!”
  “那个,大夫,小声点好吗?”
  “十个男人九个疮,还有一个刚割完。没事的,大王,男人长痔疮是天经地义的。来,你们也来看看,痔疮长成这样子着实不容易!”
  “。。。。。。”
  后来,秦惠王在临终前写遗诏时,这样写道:“。。。。。。寡人在位期间,任用贤能,拓土开疆。。。。。。。重用公孙衍、司马错、张仪、魏章等人,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扁魏国,南踢楚王。。。。。。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仅累到长痔疮,连屁股都被人看光。。。。。。无愧历代祖宗先王,死也死得不冤枉。。。。。。”
  选自尸子《尸子》下卷。后半段我瞎编的。
  医竘不姓医,他是指一个叫做竘的良医。这里的医指医生、良医,不是姓氏,后面方技家的医和也是同理。目前中国好像还没发现有“医”这个姓。
  “良医”和“扁鹊”一样,也是古代好医生的一个通用名,尤其在春秋战国前。后来除了“扁鹊”、“良医”,医生还有医师、医士、大夫(这里大念“带”,以区别于官名“大夫”)、郎中等称谓。医生的叫法最早在唐朝出现,而大夫和郎中,则是宋时才有的叫法。
  医竘小时候应该胆大心细,沉着冷静,遇事有耐心,手不慌,所以以后才能当外科医生。因为这是当外科医生必备的素质。
  相信谁也不愿意让一个抖抖索索着手的人来做手术,万一手一滑还不知割到哪里去。
  后来,他可能通过拜师或家传,学得了精湛的外科医术,应该在秦孝公(重用商鞅的那位,秦惠王老爹)时,就被任用为太医。
  太医是专职给君王及大臣、贵族看病的,类似后来的御医,有别于扁鹊那样行走各地的医生。
  当时正是商鞅大变革的时候。商鞅在外面大刀阔斧变法,医竘则心平气和地在王宫里抄家伙、动小刀小勾,为各种肿瘤、脓疮、骨折、刀伤等,进行切除或缝合等专业的外科手术,名声还越来越大。
  有一次,楚国的楚宣王长了个大毒疮,疼得不要不要的。
  这个楚宣王,就是重用吴起的楚悼王的第二个儿子。他哥哥楚肃王在孟胜中露过一次脸,因没儿子,所以楚宣王才捡到王位。有个成语“狐假虎威”,里面的虎威,说的就是他。另外,他的孙子楚怀王,后来被张仪骗得老惨老惨的。
  因为吃药什么的老不见好,自己的外科医生功夫还不到家,再加上秦楚两国关系不错,于是他派人去秦国请医竘。要是关系不好还不敢请,会下黑手。
  难得出去兜兜风,还算年轻的医竘很开心地去楚国遛了一遛。他的技术果然不一般,三下两下就把老楚宣王的毒疮给切除治愈,再好吃好喝地被送回来。
  这里说明一下,以前像医竘这样能风风光光的是很少的。
  因为在古代,外科医生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外科技术被鄙视为“小技”,不入流的,很多人都不愿去当外科医生。明代时甚至有人建议废除外科,直接用内服药物来治疗所有外科病呢。很奇怪的是,古代外国也是同样情况。
  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外科的重要性。手骨折过的都要绑纱布,不接上怎么吃药都是好不了。长肿瘤的,切掉要比光吃药效果好,病愈速度也快;当然要看情况,不是逮啥切啥。
  日子如流水般,静静地流淌着。流来流去,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后来,张仪也来了。君臣两人为了秦国,忙得不可开交,一不留神,秦惠王就长了痔疮。于是就出现了开头治病的场景。
  而张仪可能骗人骗太多,招报应,再加上公孙衍的时时诅咒,咒着咒着,也长了个大肿瘤在背上。由于要常出国“行骗”,驮着个东西很影响形象,于是他也请医竘帮忙。
  据说张仪还很豪气地对医竘说,别把我的背当背,当地毯、砧(念“真”)板(切菜砍肉用的)随便你,爱怎么地就怎么地。当然只是说说而已。
  在春秋战国时,做手术是没有麻醉的,上来直接就给你划拉开来。虽然现在没有当时手术过程的史料记载,但那绝对是痛得不想做人的恐怖事件。想象力丰富的人士,可以自行脑补。
  一直到东汉末年,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一种麻醉药),情况才好了很多。所以张仪不得已,才会说豪话给自己打气,后来的关羽刮骨疗毒,那也是死撑着的。
  在给张仪治好肿瘤之后,就没有医竘的事迹记载了,最后应该是终老于秦国。
  医竘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专业外科名医,要比华佗早了五百来年。其实扁鹊也做过很多外科手术,不过他不像医竘这样专业。而在更早的上古年代,就已经出现用磨得锋利的石片、砭针(砭念“编”;就是石针),来进行外科手术呢。
  所以不要傻乎乎地、人言亦言地说我们的外科是从国外引进的。不仅时间上远比西方来得早,外科技术的精湛和先进,在后来很长一段岁月里,也是一直遥遥领先世界的。
  医竘没留下什么书籍,他的生平事迹也少得可怜,只在《尸子》的下卷中记载了几句。而其他春秋战国时医家的人物,和墨家、农家等一样,没留下几个,有关事迹更是几乎没有,所以后面也不介绍了。
  这里简单说说中国传统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不是四大小说名著。
  除了上文的《难经》,还有三本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分《灵枢(念“书”)》、《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它详细记载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对中国的医学影响极大,被称为医之始祖。其作者不是黄帝,而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多人编集而成,成书于战国时期。
  《神农本草经》主要是讲药物的性质和功效,共记录了365种药物,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后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都是取材借鉴于它。其作者和《黄帝内经》相似,不过成书于西汉之后。
  《伤寒杂病论》则是东汉张仲景写的,是对由外因引起的疾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的论述,同时也记录了临床治疗、食物中毒甚至人工呼吸等急救方法。它是后世从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即使今天,仍然是中医院校的教科书。张仲景也因此书,而被尊称为“医圣”。
  另外,再说说中医的名称由来。
  其实中医以前不叫中医,叫中医是近两百年才有的事。
  先秦以前,中国的医学叫歧黄之术,之后又叫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歧黄之术就是歧伯和黄帝的医术。这个歧伯,据说就是最早也被称为扁鹊的神医,是黄帝的大臣。他们两人有关医术的对话,后来就被编成《黄帝内经》。
  在近两百年前,西医开始由外国的传教士带入中国。为了区别中国本土的医学,英国一个医生兼传教士,最早提出了“中医”这个概念,所以现在才有中医这个叫法。
  那些西方发烧友别高兴得太早。当初西医传入中国,目的并不纯洁和光明。他们是以看病不要钱的方式,来进行传教,更恶毒的是借此偷偷卖鸦片给国人。
  而到了后期,就是一百年前左右,西医在中国扎根了,它就开始收费,而且还很高,基本上只有上层人士去看,普通老百姓是看不起的。即使现在,西药也贵得很。
  除了看病要收费,他们还开始公开贩卖鸦片,插手政治事务,还到处占地建教堂,宣传上帝那个什么“爱你爱我”(这在墨子和孔子那边早有了)、“上天堂”(道家的仙界)、“打完左脸,再把右脸给人打”之类的基督教。
  看明白了没。用一句老先生的话,这叫“先给你个枣吃,把你套进去,再慢慢整你”。
  好了,那些憋屈和仇恨,该化为强大自身的动力,这才是看本书的真正意义。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