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诸子百家>(杂家)尸子、吕不韦

(杂家)尸子、吕不韦

作品名称:诸子百家      作者:掉坑王子      发布时间:2019-09-06 02:48:03      字数:5864

  (杂家)
  尸子
  (这名字有点瘆人)
  
  尸子,约前390年—前330年,原名尸佼(念“绞”;好像更瘆了),战国魏国人(今山西曲沃),杂家鼻祖。
  
  蜀地某个荒芜的山坡上,尸子正站在一个土坟前。
  商兄,对不住了,不能给你立碑刻铭。秦国还在到处抓人,一旦知道,只怕这个也保不住。
  想想真是有点悲哀。
  你辛辛苦苦近二十年,把一个山旮旯里的秦国,发展成雄视各诸侯国的强大国家,结果自己却被五牛分尸;据说还没一个秦国人可怜你!可有谁知道,你的改革变法,为之后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也才有中国后来的两千多年的发展壮大,这是多么巨大的贡献呀。
  好吧,这个我剧透了。
  当然,你执法过于严厉,用刑过于严酷。就拿现在秦王的老师来说,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你倒好,把人家鼻子给割了,直接毁容,人家还不把你恨到牙根里去!
  而且,你也过于贪恋权势和富贵。当初老友赵良曾劝你,早日抽身隐退。但你没听,还拉风地带着大批保镖到处显摆,四处招摇——这不是拉风,这是在拉仇恨呀。
  算了,斯人已逝,你的功绩过失,就由后人去评说吧。
  另外,咸阳城上你的尸首,我胆小,没敢去拿,只能用你的一些衣服旧物,做为你的衣冠冢(念“肿”),也算是聊表心意了。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修墓我自编的。不过,在商鞅死后,尸子逃到蜀地,对近三十年的朋友的怀念,应该是有的。
  尸姓和之前的禽姓一样,都是现在很少见的姓氏。它的起源至今已无从考证,比较确切的应该是来自地名。
  中国古代姓氏的起源,形式很多,主要有以国名(如齐、鲁、许等)、封地或居住地名(尹、东郭、西门等)、先人名字或谥(念“是”)号(皇甫、高、戴等)、官职名称(司徒、司马等)、职业技艺(屠、陶、巫等)等为姓,还有因对皇帝名字的忌讳或躲避仇杀而改姓的。
  据统计,有史记载中,中国古代就有5600多个姓氏,这还不包括那些少数民族汉译过来的姓呢。所以,今天我们在看到古人一些稀奇古怪的名字时,也没必要太惊讶。
  另外,在先秦时期,改姓是很常有的,尤其是因封地或国名而改的。那时的改姓,不仅有纪念的含义,有的更是一种荣耀呢。秦汉之后,这种现象就少了,到后代就更不行了,谁要乱改姓就是忘祖背宗,要被戳脊梁骨的(除了一些特殊的情况,如皇帝赐姓等)。吕布就因乱认干爹,被狂骂为“三姓家奴”。
  尸子早年在老家平静地生活着。他非常聪明,研究过各种的学说流派,包括当时流行的墨、道、儒学等,尤其是自己本国李悝的法家。
  之后,他从老家来到国都安邑(当时还未迁往大梁)。因为有学问,所以他常往来于当时魏国相国公叔痤的相府。
  不过,尸子在魏国时非常的低调、低调、低调(重要的话说三遍),以至包括公叔痤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没注意到他。但是从后来商鞅向他学习请教,可以看出他的才干比商鞅只高不低。
  不久,商鞅也来到魏国。两人一见如故,唏哩哗啦烧黄纸、斩鸡头结为好友。好吧,这个我瞎说的。不过两人关系真的很铁,亦师亦友,比孟胜和阳城君那一对强太多了。
  因为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于是两人就一起跑到秦国去。
  不知是长得不够帅,还是真的不想做官,只有商鞅得到了任用。而尸子则做为商鞅的门客,在幕后为他出谋划策,共同探讨治国大计。
  据说在遇到问题时,商鞅常常要向尸子请教,这才有了之后著名的“商鞅变法”。所以秦国后来的富强,其实也有尸子的一大份贡献呢。
  在商鞅变法期间,除了给商鞅提供重要决策意见,尸子就一心思花在学习和钻研学问上。在之后的将近二十年中,他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从不显山露水。这时,他已开始着手撰写《尸子》一书。
  此时商鞅已由一个普通人,扶摇直上,直到封商君的至高爵位。但是也因为得罪人多,拉的仇恨值太高,最后他被秦惠王车裂了。
  可能尸子早有察觉,所以商鞅一死,一怕被株连,二是因为失去好友的悲痛,于是他就伤心地逃到了蜀地。在那里,他继续低调地呆了近十年,连弟子都很少收。期间完成了他的《尸子》一书,最后终老于蜀。
  别看尸子那么沉寂低调,其实他是个对学术文化非常有贡献和对后世非常有影响的人。他的很多至理名言、处世警句,常被之后的诸子名家引用和改编。
  如荀子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来又被唐代魏征改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就来源于尸子的“民者,水也”和“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而荀子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则更是赤果果地引用了尸子的“生积成岳,生积成川,夫学之积也,亦有所生焉”。
  还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思想,也是来自尸子的“天子忘民则灭,诸侯忘民则亡”。
  同时尸子的训诂(念“古”)学,就是用通俗语言解释古文中的字句,不仅为我们提供许多其它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古代宝贵资料,还对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及后人的训诂方法影响至深。
  另外,尸子也有关于宇宙的论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不过根据最新的考古研究,这个反而是他引用文子的“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的。
  尸子写有《尸子》一书,原有20篇,现只剩2篇。
  尸子被称为杂家的开山祖师爷,是不枉虚名的。他的《尸子》一书兼容多家的思想主张,吸收贯通各家学说,对它们进行选择和利用。如吸取墨家的兼爱、尚贤、节葬,容纳法家的法、术、势主张,肯定儒家的德政、仁义、伦理,还包含了道家的一些辩证思想等。有点像“吸星大法”。
  虽然该书到了宋代已经只剩残篇断章了,但从其中的片语只言,依然可以看出其思想多元多样,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历来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对象。
  杂家,就是采集各家言论、综合各家所学、兼融各家之长的学派。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有点像它。
  杂家吸取各家所长、融合各家精华的思想和方法,是我们今天要特别重视和提倡的,对国家的正确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价值。
  以文化为例。中国的文化,绝对是世界最优秀的文化,但它同样有短板。只有不断虚心学习、吸收别国的先进知识和优点,也包括西方近代文化,取长补短,相互交融,这样才能使它世代绵延,经久不息。
  也只有这样,我们自己也才不会骄满倨傲,盲目自大。
  这里摘抄一些句子,出自尸子的《尸子?仁意》,很美,可以减缓一些对他的瘆人感觉。
  “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时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方盛,冬为安静,四气和,为通正,此之谓永风。”
  青阳、朱明、白藏、玄英是古人对四季的雅称。
  这里的青、朱、白、玄是指方向。青代表东方,指春天,青阳就是天是青色的,阳光明媚;朱代表南方,指夏天,朱明就是阳光火红,天空明亮;白代表西方,指秋天,白藏就是天气霜白,贮藏粮食;玄代表北方,指冬天,玄英是天空阴暗,比较清冷。
  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左青龙,右白虎,老牛在腰间,龙头在胸口。。。。。。”的青龙白虎,就是古代代表方位的四种神兽中的两种。四方神兽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老牛不算。
  而后面的发生、长嬴、方盛、安静,则是指四季中不同的祥和之风。这个和《尔雅》中的“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有点不同,它们是四季的另一种雅称。
  
  
  吕不韦
  
  吕不韦,前290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卫国人(今河南滑县),杂家人物。
  
  咸阳的相国府里,各地闲着没事的贤人游士纷纷聚集在一起,热烈庆祝加讴歌吕不韦刚刚出版的新书。
  “吕相国的这本书,那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手按老子,脚踩孔丘。放眼天下,荀孟靠边站,墨子都白搭。传之后世,千秋万岁名,永垂汗青史!”
  吕不韦老脸红光满面,但还是连连摆手:“大家谬奖了,谬奖了。不过这书虽然不大敢比孔圣人的《春秋》,但其包罗天地万物,古往今来,五花八门,七上八下,也绝不比《春秋》差。而且它语意生动,寓意深沉,词赋精炼,文华出众。当今世上,只怕无书能出其右。”
  “那是那是。相国天人异象,心怀天下,胸宽肚大,家财万贯,妻妾成群,儿孙满堂,我们这连吃带拿的,不说几句怎么行呢——呃,这位仁兄,你还有什么词没?”
  “好了好了,大家别说了,这样我会骄傲的。其实我这人还是很谦虚的,这不,我就把书挂在咸阳的城门上,请大家多多指点。只要谁能增删一字,就给一千金。”
  “相爷真是财大气粗,好大手笔。可惜我们才疏学浅,寡闻薄识,这钱赚不到了。惭愧惭愧,遗憾遗憾。”
  这时,管家凑上来:“相爷,这要真有人上去加个十来上百个字的,怎么办?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吕不韦心里一抖:“赶紧把我的名号报出去,顺便把书挂高点。等等,再在周围多安排些兵士,告诉他们,谁敢乱写就剁谁的手。看哪个不开眼的敢去加字!”
  选自《史记?吕不韦列传》。那挂着的书叫《吕氏春秋》,这也是“一字千金”的来历。
  吕不韦家境应该不错,挺有钱的。再加上他小时候就精明,很有胆识和商业头脑,所以年纪轻轻就开始来往于各国做生意,倒买倒卖,才二十来岁就积累了千金的家产。
  当时,他主要是居住在韩国的阳翟(今河南禹州)。二十七八岁时,他又来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买卖,这一次遇见了子楚。
  子楚小吕不韦九岁,原名异人。他是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也是后来秦始皇的爹。不过是不是亲爹,就不太清楚了。而且此时他过得惨兮兮的。
  之前,在他15岁时,他的伯父就是秦国原来的太子死了,他爹安国君是老二,于是天上掉馅饼地捡到了太子当。不过没子楚什么事。
  因为子楚是庶出,他爹又给他生了二十几个弟兄,再加上他母亲也不得宠,所以在秦国时,他就过得不怎么地。可是天又将降大任什么什么的,然后子楚就被派去赵国当人质了。
  说说当时的人质现象。
  春秋战国时,国与国之间的人质,是一种常用的外交手段。它改变了以前磕头赔礼道歉跪搓衣板(好吧,这个不是)等的方法,而采用人身就是人质做抵押,来解决矛盾和冲突。
  它和现在的人质不同。一般人质的对象,都是诸侯国君的儿子才有资格。普通人轮不上的,只适合被强盗绑匪抢来抢去;当然还要有钱的。
  春秋早期时,人质是互相交换的。大家各自派王子到对方那儿做人质,以表达双方信守承诺、和平共处的决心。当然,只是表达。
  到了春秋后期及战国时期,人质就大多是单方面的了。主要是打仗打输了为了求和被迫送去的,大国威胁要挟小国让送来的,弱国为了讨好强国或乞求保护、援兵送去的,也有的是彼此看不爽互相扣押的。
  早期的人质,一般都是太子,这样比较有信誉度。毕竟诸侯王爷的儿子都不少,随便送一个太没诚信;人家也不要。而到了后期,则一般是不怎么被待见的王子被派去做人质,所以待遇什么的就差很多了。不过,太子有时待遇也不咋地。
  而子楚被派来当人质,是他爷爷秦昭王造的孽。
  当时的秦昭王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到处打仗,有点像魏惠王。不过人家虽然也有打败仗,但更经常打胜仗,在他五十多年的任期中,侵占了魏、韩、赵、楚大片土地,为后来秦国的统一奠下了基础。难道真有天数?
  在吕不韦26岁、子楚17岁时,赵国的赵惠文王刚死没多久,秦昭王又派兵来打赵国,于是就出现了高中语文课本中《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最后触龙说动赵太后(赵惠文王的老婆赵威后,现晋升为太后),得到齐国的援兵,这次终于打退了秦国。
  由于秦昭王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挂了,一个是现任太子(子楚老爹),于是子楚被当做倒霉蛋,越级送到赵国做人质;这个级不越也罢。
  因为是战败国的人质,再加上两国仇深似海,子楚在赵国过得更不如意。所以当吕不韦见到他时,子楚穿得破,吃得烂,要啥没啥,比普通下人还凄惨。
  不过吕不韦脑子活,他觉得子楚毕竟身份不一般,所谓“奇货可居”。再加上人一有钱,就想当官,所以他决定玩一次大的。于是他告诉子楚,可以帮他恢复王者的荣耀。
  子楚虽然苦逼,但不傻。他不信。
  吕不韦就开始四处活动。他先帮子楚装点门面,再花钱打通赵国上层,让他们对子楚开始刮目相看。最重要的是,他又带了大量奇珍异宝,去结交子楚老爹安国君最宠爱的、又不能生孩子的老婆华阳夫人,并说服她收了子楚当义子。这使子楚的身份立马倍儿增。
  这期间,子楚看上了吕不韦最漂亮的一个小老婆赵姬。吕不韦心里千头马奔过,但也只能忍痛割爱。据说当时赵姬已经怀孕,她生下的孩子秦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所以关于秦始皇的身世,一直是热衷宫闱秘史的人物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后来儒家攻击秦始皇屡试不爽的手段。
  在吕不韦心里千头马奔过的同年,还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的四十五万士兵被秦国白起坑杀了。不过有吕不韦撑着,子楚倒没受到什么伤害。第二年,秦国又来打赵国,之后还把邯郸围得死死的。
  赵国终于愤怒了,要杀死子楚。这次吕不韦也撑不住,只好花大钱买通关卫,和子楚偷偷跑回了秦国。
  八年后,在吕不韦40岁时,秦昭王去世,安国君继位,子楚成了太子。不过安国君在位才三天就嗝屁了,轮到子楚即位(终于天将降大任什么的结束)。为了报答,他任吕不韦为相国,封为文信侯,还把河南洛阳做为他的封地。此时赵国为了讨好秦国,也把赵姬和小秦政送过来。
  再三年后,子楚也死了,13岁的秦政被立为秦王。他尊吕不韦为仲父(父亲的大弟,类似于干爹、义父;仲,排行第二。管仲也获得此殊荣),继续做相国,独揽大权。
  这时的吕不韦过得最逍遥。因为太过逍遥忘形,他开始和以前的老相好赵姬(现在也荣升为太后)偷情。
  这在现在叫做旧情复燃,也是不太见人的,更何况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君臣制度。
  为了不被秋后算账(结果还是被算了),他就找了一个叫嫪毐(念“涝矮”)的人,推荐给太后。据说这人身上有异能,又年轻又结实,很快就讨得太后欢心,把吕不韦晾一边去了。
  之后,吕不韦开始专心于秦国的政务。当时他声名显赫,权势滔天,光门下的食客就有三千多人。
  为了显示自己的威势,也为了能传名后世,于是他让这三千多门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并加入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汇成了《吕氏春秋》一书。据说他还把书挂在城门上,让人评阅修改,于是出现了开篇的一幕。
  这边吕不韦在大写特写,那边嫪毐在大搞特搞。他不仅和太后生了两个儿子,权力也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张狂,最后终于事情败露,被已经掌权的秦王政灭掉。
  吕不韦也因为此事被牵涉进去,在他54岁时,被免去了相国职务,遣回河南封地。一年后,秦王政又想贬他到蜀地。吕不韦自知已回天无力,于是喝毒酒自杀了。
  吕不韦留有《吕氏春秋》一书,又名《吕览》,共160篇。
  它汇聚先秦各派学说,采集各家精华,融合了道、儒、墨、法、兵、名、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它以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为主体,吸收了墨家的兼爱尚贤、法家的治国法令、儒家的伦理道德、名家的思辨逻辑以及兵家的强兵富国等,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说。
  另外,《吕氏春秋》不仅保存了很多学派的遗文佚(念“义”)事及珍贵史料,同时还创作了两百多则的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引婴投江”等,都是出自其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