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顿、白圭
作品名称:诸子百家 作者:掉坑王子 发布时间:2019-09-05 05:29:06 字数:5721
猗顿
猗顿,约前480年—约前410年,姓名、出生地不详,猗顿是其号,春秋鲁国人,后移居晋国猗氏(今山西临猗),计然家人物。
大家好,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成功人士座谈大会。我叫猗顿,真名就不说了。人怕出名猪怕壮,被人盯上可不好玩。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养殖成功秘诀。
成功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最重要的是,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样你才有本钱。有真本事,到哪儿都吃得开。
至于养殖这一块呢,你要先弄懂那些家畜的习性,这样才能投其所好,也减少负担。其实呢,研究那些小牲畜是很有趣的。
牛是精得很,到一个地方就不走,死命地吃,晚上再回去慢慢回味(反刍)。马喜欢走偏门,这家伙是无夜草不肥,要另外加料的。羊和鸡就好养了,往外一赶,啥事不管,自个找食撒欢。猪难养了点,要多费点时间。狗最好,既能看家护院,帮忙放牧,还能当狗肉卖。爱狗人士请先少安毋躁。
俗话说得好,“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头牛”,“母羊生母羊,三年挤倒羊圈墙”,多养怀崽的母畜才能兴旺发财。相信没人会牵条老牛回家当宝。
这里,我有几种饲养和种植方法,可以与大家交流,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帮助。
“斗米养千鸡”,将一斗米煮熟发酵,生成白胖胖的曲虫给鸡吃,营养可比米高多了。“盐水饮畜”,用盐水喂牲畜,牲畜会更有劲,长得更壮。“雄畜去睾(念‘高’)”,对雄性牲畜进行阉割,让它不会每天色迷迷地看母的,安心养膘增肥——声明一下,这招只能用于动物。“选优引优”,好的留下做种,差的卖掉或晚上炖着吃;或用外地优良种畜和本地品种交配,培育出更健康强壮的下一代牲畜小花朵。
种植方面呢,常言道,“坡上苹果坡下枣,半坡石榴长得好”,“一亩地十朵花,不收这搭收那搭”。意思是说,不同地方种植不同品种,同时要多种作物种植,一种欠收或绝收,还可收获其它的。我爱黄豆我不高兴我偏只种黄豆的,你钙含量超标了。
最后,我要深深感谢一下范蠡老师。没有他当初的指点,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
如果大家还有兴趣,可以到我的庄园去参观,门票十块。另外,也可以买我刚写的《箴(念“真”)言集》,里面有各种饲养种植的方法和经验,也是十块。
不用你骨骼精奇,万中无一,一律十块,统统十块。十块你买不了吃亏,十块你买不了上当。十块十块,只要十块——别着,我还没说完,不要赶我下去嘛。
选自猗顿的《箴言集》。
猗顿原籍鲁国,家里很穷很穷,常常吃不饱,穿不暖。早期他也读过一些书,但家里过于贫困,无法供他再继续学习。
不过,他是个意志坚定的人,一心想要改变这样贫苦的生活。一天,他听说了随随便便就能赚大钱的范蠡,并且就住在离鲁国不远的定陶,于是前往拜访请教。
范蠡不因他贫穷而嫌弃,反而细心为他分析,认为鲁国土地大多用来种粮食,粮多价格低,没搞头。要想致富,就要走不同的路。他告诉猗顿:“子欲速富,当畜五牸(念‘字’,雌性牲畜。五牸,指母马、母牛、母羊、母猪、母狗)。”
就是发展畜牧业,多养怀崽的牲畜,这样鸡生蛋,蛋生鸡,三下两下就能发大财。说得跟吃饼一样容易,不过好像又有道理。
于是猗顿深受启发,只身离开老家,向西寻找合适的放牧地点。他一路风餐露宿甚至乞讨,最终来到了当时晋国南边的猗氏(当时应该已经三家分晋了,该地属于魏氏的)。这里地广草多,还没人承包,是块好地方。
猗顿一切从零开始。他先在猗氏南边的池盐产地解池(今运城盐湖。池盐指咸水湖的盐,和海盐成分相同),打工赚苦力钱,慢慢有了一些积蓄。之后他开始买母鸡母羊,再买母牛母马,渐渐扩大养殖业,最后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几年后各种畜禽就成千上万了。
在这期间,他通过对牲畜生活习性的长期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一整套饲养畜禽的宝贵经验。如“牛者顿足,马者夜跑,羊行自饱”、“斗米养千鸡”、“盐水饮畜”、“雄畜去睾”、“选优引优”等等。这些喂食饲养方法和品种繁育改良技术,不仅节省成本,提高种畜质量,而且大大增加了饲养效率。有些方法今天还在使用呢。
在畜牧业大大成功之后,他又组织百姓开辟荒地,种植桃、杏、桑等果树,开办纺织加工厂,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临猗县一些杏的品种,一直到现在都是很有名的。
接着,他又开始制盐贩盐。他采用“垦畦(念‘齐’)晒盐法”,就是向开垦的荒田里浇灌卤水,这样既可扩大晒盐面积,又可缩短晒盐时间,极大提高了出盐效率。
这种方法至今仍在沿用,在海边还常常能看到。
由于池盐的高产,他的贩盐运输队源源不断通往全国各地,甚至向西越过秦国,远销到西域,开创了长途贩运的先河。
为了更好的销售,他还开挖运河,疏通河道,加固堤岸,修筑河渠,不仅保障了农田灌溉和畜牧用水,还保护了盐池,使农、牧、盐都受益。
另外,在贩盐时,猗顿用自己膘肥体健的骡马来运送食盐,不仅加快食盐的销售,又大力宣传了自己优良的牲畜。这充分体现了他先进的营销手段。
并且在运输队回来时,他又换回各地特产尤其是珍珠玛瑙、玉器宝石等物品,实行来回赚,不跑空趟。这种运输方式也是现在营运公司常用的。他还为这些珠宝开了五十多家的连锁店,并为此练就了相当高的鉴赏能力,当时名气很大,连王公贵族都要找他鉴定珠宝呢。
这种多元化、多领域、多种类的商业综合模式,很像今天的超大集团公司。这也使猗顿富甲天下,堪比王侯,成为了当时与范蠡齐名的超级大富豪。
而猗顿更可贵的,是他和范蠡一样,并不为富不仁,持富炫耀,而是积极用自己的财富,来造福国家和百姓。
他广行仁义,乐善好施,收留灾民,赈济百姓,还常常把粮食马匹大批大批捐给国家,以保卫家国。而他个人却依然艰苦朴素,辛勤劳作,从不忘自己白手起家,穷苦出身。
这些做法对今天已经富起来的人,仍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后人为此评价他,因经商而巨富,又名垂青史的,唯独猗顿。另外,他为山西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世因此尊称他为晋商始祖。
晚年,他一直待在猗氏,直到去世。
猗顿据说编著有《箴言集》一书,内容分为《畜牸篇》《畜禽篇》《三园篇》《制盐篇》《交易篇》和《养生篇》六部分,不过大部分已失传。
这里多说几句。
逐利是商人的天性,要靠商人的自我道德来约束,打死我也不信。按现在话说,资本是没有祖国的。连祖国都不顾,还会顾你?你贵姓呀!
所以,商业很重要很重要,但必须在国家可控之内。
往大了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旦被资本利益所控制,就等着被掠夺,被剪羊毛,不仅国家受损,百姓更加受害。这个已经有许多现实摆在眼前了。
而对商人个人来说,只有造福于民,造福于国,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富。即便没那么高尚的情操,在致富后,也不该横行跋扈(念“户”),唯利是图,甚至做有害百姓、危及国家的事。
这个自己多掂量掂量。
白圭
白圭,前463年—前385年,战国东周人(今河南洛阳),计然家人物。
白圭和小倩倩在看星星。
“圭哥!”
“大半夜的,你这么叫我让人瘆(念‘肾’)得慌!”
“小白?”
“——算了,你还是叫我圭哥吧。”
“今年收成怎么样?”
“嗯,今年木星(古代叫岁星)在正东方,和在正西方一样,今年会五谷丰收,不过明年年景不好。看来要多收点粮食,到时老百姓才有饭吃。”
“是呀,去年大旱,把库存都清光了。”
“去年木星在正北方,所以大旱。不过,还好它不在正南方,不然当年旱灾,来年还要闹水灾,那老百姓就更苦了。”
“那早点睡吧,明天还要收粮呢。对了,其实我也可以叫你老鬼;要是你不觉得肉麻,人家更喜欢死鬼死鬼地叫你哦。”
“——你老这么叫呀叫的,真要招来什么玩意就不好玩了!”
选自《史记?货殖列传》。这是白圭依据天象气候的变化,来决定货物的存售。声明一下,准不准,没试过。爱较劲的人士可以自行研究,费用请自理。
白圭出生在东周的洛阳,小时候挺聪明,只是家里并不富裕。
当时的东周虽然已经不当大哥好多年,但都城洛阳仍然是全国政治、文化包括商贸的中心。很多商人都在这里经商,常常有大批商队从各地往来于此。
所以要混口饭吃,还不是太难。据说白圭长大后,就在商队里找了个粗活。
在漫漫无聊的商队路途上,从各种吹牛拉呱攀讲侃大山中,白圭不仅了解了很多百姓生活习俗,接触过儒、道、兵、计然家等的思想学说,而且还学习到天文地理之类的知识。
这为他以后的生意奠定了基础。除了对儒学兵家等的应用,对天文星象的掌握,更是让他受益匪浅,使他能够实时观天象,看天气。
要知道,即便现在,光靠自己想较准确掌握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看天气预报的请让路,别挡道。
这里说下古代的商人,其实当时商人的地位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低。
我国的商人出现很早,最早有记载的,是夏朝时商族部落的首领王亥(他的七世孙成汤,后来建立了商朝)。他开创了中国商业贸易的先河,后来人们尊称他为“华商始祖”,并把买卖人称为“商人”。
以前的商人有商、贾等不同称谓,有区别的。到处行走贩卖货物的,叫商;有固定店面或摊位的,叫贾。所谓“行商坐贾”,就是这个意思。
在春秋之前,商人只是为官府及贵族服务,和后来的商人意义不同,而且身份不低,算是编外公务员。
春秋时,商人才成为真正意义的商人,但并不受到歧视,身份是和工人、农民一样的。而且各国对它还很感兴趣,都持支持态度,所以才会出现如范蠡、猗顿以及后来的吕不韦等大商人。
只有到了战国,因为商人大量出现,农民变少,影响了土地种植、粮食收成等,所以有些国家才有了一些抑商的政策。但商人的地位依然没有降低。
直到秦国统一中国后,才开始采取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以至商人的地位直接沦落到四民的最末位(四民,指士〈读书人〉、农、工、商)。不管你多有钱,谁看不爽都可以唾骂几下,还不能还口。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两千来年,直到民国时期,商人地位才又大幅提升。而如今,商人已属社会上层人物了,不是我等小民能够高攀得上的。
不仅不能唾骂,而且——那个土豪,我们做朋友,好不嘛!
经过一些年的积累,有了一定本钱后,白圭脑子比较活,就开始自己做生意。最初他常常往来奔波于各国,在生意越做越大后,他选择在魏国定居了下来。
那时正是李悝变革的时候,魏国正逐渐变得强大,政策也比较宽松。于是李悝在上面忙活,白圭在下面忙活。而他做生意和别人不一样,采用逆向操作。
当时的大商人,都爱做奢侈品如珠宝、玉器或资源性商品如矿石、盐等生意,像猗顿和吕不韦。这种生意利润大,来钱快,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现在好像也差不多。
而白圭则盯上了无人问津的农副产品买卖。这一类本多利润少,活又重,满打满算一年下来也剩不了几个子,只能算是赚辛苦钱,所以即使普通的商人都不大去搭理。
但白圭不同。他利用天文气象的知识,判断来年的灾荒情况,提出“岁星十二循环周期论”,以十二年为一个农时循环周期,根据这个规律决定进货和出货。
岁星就是木星。古代中国天文学家以相对不动的恒星为背景,站在地球上(好像也只能这样)观测木星的运动,正好约十二年绕天一周,所以叫十二循环周期。
而木星每年都要经过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这区域也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如析木、大火、实沈、降娄等),共有十二个。这样就可以用“岁在析木”、“岁在大火”来纪年,这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叫做“岁星纪年法”,同时也用它进行推算和预测事件。
其中的析木、大火等也是十二地支的代名,如析木指寅(虎),大火指卯(兔),所以也有“岁星在寅”、“岁星在丑”等的记法。有兴趣的可以去研究。
总之这里的“大火”,不是那“欲火焚身”或“熊熊火焰温暖了我的心窝”的大火。
另外在古代,与木星相对的,还有个太岁的说法。太岁是人们虚构出来的天体,运行方向和木星相反,但周期一样,所以也有太岁纪年一说。
至于“不能在太岁头上动土”,则是说太岁运行到哪,相应的地面就会出现化身(即那种粘菌复合体生物的太岁,也叫肉灵芝)。由于太岁是贵神(不是恶神哦),所以你在它化身的头上踩来踩去,没礼貌,要倒大霉的。
除了根据天象,白圭还受范蠡的影响,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方法。就是谷物成熟时,粮多没人要,就买进粮食,卖出丝、漆等;蚕茧出产时,丝多价格低,就收进绢帛绵絮,售出粮食。
这里的绵,是指蚕丝结成的片或团,不是棉花的棉。棉花是在宋朝才引进中国,在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
这种薄利多销、与众不同的销售方法,虽然累了点,但却实现了年年财富都翻一倍的了不得业绩。这种收益率可是现在任何一个商业大鳄都无法相比的。
与此同时,白圭还广收学生,开展商业教育事业,可以说是他开办了中国最早的商业学校。不过他的招收条件比较严格,学生必须具备智、勇、仁、强等素质。
智是指头脑要灵活,不能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勇是指坚决果断的勇气,不要婆婆妈妈叽叽歪歪,该出手时就出手。仁是指仁义之心,懂得取与,就是赚钱可以,心别太贪太黑。强是指严于自律,有耐心,有毅力,三分钟屁股都坐不住的请自动走人。
最值得一提的,是白圭的仁义买卖。
他的积货囤货,不是像那些商人,故意囤积居奇,再垄断高价销售,牟取暴利。
农副产品面对的,是广大贫苦的老百姓,所以白圭在收购时,粮价会比别人高,而在出售时价格又比别人低。同时也可以用粮换绵,绵换粮,自己有点差价收益就行。这样老百姓既可度过粮荒,又不会有什么损失。
另外,他还应用“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的经商思想。就是如果老百姓自己吃,就卖差一些的谷物给他们,因为价格便宜,老百姓反而可以省点钱。但如果是用来做种子的,就一定要卖上等的种子,以保证来年庄稼的丰收。
这种为老百姓着想的人道精神,和在商场里放两把椅子让顾客休息,是一个道理。
这些做法也使白圭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后人公认他为“商人祖师爷”,身价比范蠡他们都高。
他的这种思想和行为,确实很值得现在的商人们学习的。
还有一点值得学习的,是他不仅勤劳朴实,生活节俭,而且非常看重下属。他关心员工,尊重下人,常和他们打成一片,同吃饭,同劳作,同甘苦。
当然,同吃同干活,看个人兴趣。但是,员工是一个公司的基础,懂得这道理的老板,事业才会壮大和长久。
白圭晚年的事迹不详,也没有留下什么书籍,他的思想都记录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
其实他一生的事迹都不详,也包括猗顿他们这些当时赫赫有名的商人。这当然又得儒家来背这个锅了,而且还不冤枉。
另外在他之后,还有一个修水利的白圭,也在魏国做过官。不过他们应该不是同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