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笔底揭秘>眼前景色绝不凡 第六章

眼前景色绝不凡 第六章

作品名称:笔底揭秘      作者:柴瑞林      发布时间:2019-08-31 20:18:51      字数:4975

  一
  张伯荣先生认为:书法属于艺术,也属于科学。
  书法虽然注重艺术表现,但其中的技法也是书法家一直关注的问题,一直在做着书法理论的探索和书写经验的总结。写字是从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逐渐发展的过程。在古代,技法尚处于朦胧阶段,古人经过反复练习,得到了用笔习惯,法在其中,但不悉知。后来经过不断地积累、总结,产生了写字的技法,书法家们感到“学书有法”,写字于是进入了自觉阶段。
  自然界或社会上的事物是有规律的,书法也是。把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揭示出来,探讨其中的道理,这就是科学的态度。张伯荣探索、研究书法技法理论,进行了许多繁杂的演练,无非是为了一个目的:把复杂纷繁的技法归于一个简单明了的规律之中。去掉某些含糊性,建立清晰的概念,便于习书者理解和掌握。写出一笔好字是书法家的任务,而如何写出好字则是书法理论家的任务。
  数理分析是解开书法技法规律的有效方法。古人论书离不开文字表述,但是用文字表述科学规律存在很大问题。一是文词华丽比喻奇巧,令人难以掌握实质;二是文简词微,具有多解性。张伯荣在研究技法中引入了数理论证的方法,揭示出一个个技法的规律,使技法通过他的论证成为可读懂、可掌握、可操作的事物。他对于笔力、用锋、执笔、运笔的一个个分析方法,为大家将数理知识用于理论研究提供了经验,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极好范例。只有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才能使探寻技法的规律性成为可能。
  他说,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传世经典书作,在这些作品中,不但展现了书法的艺术美,而且包含着精深的科技含量,承载着书写的技法信息。通过对于技法的理性认知,使我们有可能从书法作品反过来推知古人当时是如何用笔,破解古人的技法奥秘。他对书法理论的研究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充分的展示了书法具有的理性之美。书法的理性美与书法的艺术美共同存在于书法作品之中,理性美也是书法所具有的魅力之一。
  
  二
  技法既有规律性,也有系统性。各种书写技法放在一起,它们是一个整体,各个技法在整体中应是有序的、和谐的、互有关联的。
  书法技法有很多方面,这些方面不是杂乱无章、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序的。盖一间房子需要四梁八柱,他的技法研究从一个课题到另一个课题,就是先把梁和柱准备好,然后再把这些部件组构成一座技法的大厦。《笔力分析》、《笔力详解》、《笔法探讨》、《用锋汲要》基本上奠定了技法理论的最重要方面,能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建立书法理论体系,可以使大家系统地学习技法,为书法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教案。决定写字好坏的因素很多,哪怕只稍变动其中之一,笔画就会改变模样,所以系统地掌握技法对于习书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用系统工程看待书法理论,有助于我们避免孤立的看问题。任何关于技法的研究都是为这个大系统作添砖加瓦的工作。我们要把自己的发现自觉地置于这个系统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系统之外。技法理论要不断地向前发展,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三
  先生说:“有人说,只要下苦功练字,不管理论,一样能把字练好。这种观点不正确。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练字更是如此。苦练是非常必要的,但若是不讲技法的练字就是傻练。书写技法对于习书之人至关重要,因为不掌握技法很难把字写好,傻练难以造就出书法家。习字是循序渐进的,对技法的掌握也有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开始习字时就应知道一些最基本的技法知识,了解用笔的基本原理。随着习字的深入,技法的学习也应逐渐加强,就会在练字中悟到一些技法道理,把习字向自觉阶段发展,逐渐地会感到学书有法。待到学书有所成就之后,更需加深对技法的研讨,这对于技艺的提高与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没有理论上的支撑,习字很难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提高半步。”
  先生又说:“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循序渐进的,书法技法的掌握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需要随着书法的实践而发展。不能没有传承,也不能死守旧法。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就是书写技法不断丰富、不断创新的过程。还有人说‘书法是艺术,不是技术’,要把技法从书法艺术中剔除出去。这种说法有问题。任何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技巧,都离不开技法的支撑。‘技艺’总是连在一起的,两者一旦分家,就什么都不是了。离却了表现技法,形象艺术还能够存在吗?有的人畏惧探索技法的艰难,想绕开技法这一关,似乎谈论技法就是玷污了神圣的艺术殿堂。这种把技艺割裂开来的论点不只书法界有,别的艺术领域也有。剧作家芦苇说:‘艺术不要技巧,这是外行人说的话。’艺术要讲真功夫,书法应远离玄学。实际上,技法愈细腻,艺术表现力愈丰富。想撇开书法技法的人,最终会落得与江湖书法为伍,东涂一笔,西抹一笔,而美其名曰‘书法艺术’。”
  
  四
  张伯荣先生的书法研究引起了书法界的注意,北京书法家协会于2013年5月和2015年4月两次召开“张伯荣专著研讨会”。参会者有北京书协、通州文联、通州书协的领导,书法家,以及媒体代表。会议在北京文联大楼召开,北京书协驻会副主席田伯平主持。大家对张伯荣的书法以及给予了肯定和赞扬,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成果的新颖性。
  北京书协驻会副主席田伯平说:“在市文联隆重举办张伯荣先生的著作研讨会,我认为其意义还不止于对著作的研讨,而是要唤起我们对中国书法理论方方面面的研究。实际上我们这些书法人肩上的担子很重。在运河之畔出现了张伯荣,我们真的希望出现更多肩负着历史责任以及对书法热爱、对书法传承的人,呼唤我们这个时代能够出现这样的人,通过理论研究来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前进。北京书协也非常感谢张伯荣先生,这么大的年龄利用业余时间勤奋钻研,查找资料,多少年把砚边的体会集结成书,令人耳目一新。本书同时也推动了北京书法家协会对于技法的研究。北京书协肩负着党和政府联系艺术家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也肩负着普及和提高首都书法水平的责任。本书对于中国书法笔法的探讨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希望您继续写作,给中小学生当教材。”
  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孟繁禧说:“张先生这两本书的出版,为书法界技法丛书方面填补了一个空白。过去咱们学习书法有很多的都是口传心授,都是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让你去揣摩一些东西。张先生把它量化,把它进行了一些可操作性的一种研究,让大家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把朦胧的东西变得具象了,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意义的好事情。任何一个艺术门类,它一定要有一个较强的技法,包括书法艺术。刚才张先生讲的侧锋,很多人闭口不谈侧锋的问题,一直讲笔笔中锋。其实咱们仔细体察一下,篆书是最应该是笔笔中锋的,但是你把篆书拿来仔细分析一下,就连篆书它也不可能做到笔笔中锋。侧锋是辅助中锋的一种手段,不应该排斥。张先生很客观的对侧锋进行了一个很精准的论述,很是令人钦佩。我觉得张先生确实是把大家想说的一些道理给表达出来了,真是做了一件非常好的好事。”
  首都师范大学何学森老师说:“张先生作为一个地质学的学者,加入到书法研究这样一个队伍当中来,对于我们书法研究方法的提高应该有积极的意义。说明我们的书法研究用一个现代的话来说是“进入了深水区”,已经超越了一些表面的、肤浅的探讨。是发展繁荣书法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张先生应该说不是靠书法谋生的,对书法的看法我觉得应该更加超脱。这种非职业性的、矢志不渝的书法研究与专业性研究的结合,说明了当代书法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应该对于张先生这种认真地精神表示敬意。”
  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丁嘉耕说:“看到这本书时,我有一种感受。当今的书法界,书法家很多,中国书协会员已经一万三千多人,有多少人像张伯荣先生这样能够静下心来,不管写到什么程度,哪怕写一篇有质量的论文的书法家有多少,我看在中国书协中比例很小,更多的是带着一种浮躁的心态在社会上去出名。还有一部分书法家从来不研究笔法,多少年书法没有任何突破,始终是那个样,既没有理论指导亦没有勤学苦练,他能有进步吗。张伯荣先生在这么浮躁的社会里,能够静下心来对古人的一些理论做了比较全面、比较深入的研究,再加上自己的体会。写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出一部书尤其是出一部有成果的专业书很不容易,所以张先生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书法家学习。书的质量很高,它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搞书法的去研究学习。写书法的,研究理论的,可以沿着这条路往前走,他起了一个很好的指路灯的作用。这本书编得很好,我还没有发现差错。现在的书出得很多,粗制滥造的很多,尤其是书法类的书。有的讲笔法讲的很浅薄,令人失望,作者无非是沽名钓誉。而张先生这本书是下了真功夫的,是耗费了很大精力的,是一部系统的笔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指导下的这部书,它才有分量,它才能站得住脚,它才能深刻。这部书从理论的高度概括推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点非常可贵。希望这部书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在我们北京书协进行推广,还有中国书协的两位领导也来了,在中国书协进行推广。张先生讲用笔、执笔,包括身法等一系列的方法,一看就懂,深入浅出。我想这部书会流传很广,因为它很实用,稍懂一点书法的人都能看懂,这很重要,如果你写的很艰深,那么就可能束之高阁,成了没人看的东西。总之,这部书对我们写书法,爱好书法的人都很有的意义和价值,是一部很好的书,是值得我学习的一本书。”
  二是成果的可操作性。
  通州区文联主席樊淑玲说:“我到文联工作的第一天收到的第一本书,就是张伯荣老师的书,非常高兴,非常荣幸。在这儿也代表通州文联由衷地感谢北京书协,特别是要感谢田主席和在座的各位专家对这个活动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也特别感谢媒体朋友。我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抽时间看,觉得在张老师身上有一种精神,一种钻研的精神,一种探究的精神,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我也是对张老师的这种精神肃然起敬。书法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热爱书法的人非常多,包括我的一对龙凤双胞胎。那个时候学书法更多的是临帖,真正从运笔、笔力、中锋、偏锋等方面入门的确实没有。我的亲身体会就是孩子在学书法的时候,特别需要这种书法理论的书,可以让他少走很多弯路。所以由衷地感谢张伯荣老师多年的潜心研究,奉献这部巨作。”
  齐鲁书社副社长陈修亮说:“2010年12月《中国书法笔力分析》出版,2013年1月《中国书法笔力详解》出版,我社及时向社会推介,《全国新书目》、《藏书报》、大众网、齐鲁网等媒体第一时间刊登了图书信息,当当、卓越等大型网络图书销售平台也在第一时间上传。图书上市一年内重印三次,总销量超5000册。作为一位中国石油系统的高级工程师,张伯荣先生以七十多岁高龄笔耕不辍并且成绩斐然,张先生新著《中国书法笔法探讨》于2014年12月在我社出版。张伯荣先生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创建的笔力、笔法分析理论,开辟了书法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他的研究成果是对书法界的重大贡献。”
  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书法学校校长胡滨说:“书法艺术走到今天,每个书家都有一个书写体会,各有各的经验,各有各的讲法,因此这就对很多学习书法和研究书法的人出了一个难题,我到底从哪里开始?有没有一个规范?初学者往往解决不了的问题是,例如我到底如何执笔,还不能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在书本、网络上的东西都是断言片语。所以您的贡献,总结成一本完整的教材,很清晰、通俗易懂的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很可贵的东西,特别是当今对于学好书法是有指导意义的。我完全赞同田主席刚才的评价,一定会推动首都的书法传承和普及。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很好的来读它,这对于我们书法教育事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交流部副主任、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郑培亮说:“看了这本书,深深感到张先生对笔法笔力的研究已经很长时间了,而且也很深入,把力学的一些原理包括古代书论的观点,做了一些结合,搞得很细。现在搞理论的人不少,特别是高等院校书法教育这一块。张先生不是科班出身,能拿出这么大的精力和功夫来研究很难得,而且他的有些观点也是很有价值的,很有想法的。我觉得张先生谈的东西都比较实在,刚才像胡教授谈的,好操作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笔力分析是张伯荣先生书法理论研究的又一个方面。借鉴力学的一些原理,对于从古至今众说纷纭的笔力问题,进行集中的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一卷在手,很快对于笔力的认识就可以建立起来。现在有些书法论文和论著,要么咬文嚼字,要么语言欧化,要么唯古是从,要么生搬硬套西方的概念,读起来很吃力。”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