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精彩留人间 第七章
作品名称:笔底揭秘 作者:柴瑞林 发布时间:2019-09-01 14:25:48 字数:3061
一
从2008年至今,张伯荣先生在书法研究中已拼搏十年,也是他人生最辉煌的十年。这十年间,他给我们传递了很多的知识,使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他为这个新时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也是先生的创新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先生是个喜欢做开拓性工作的人。他一生中几次转轨、多次跨界,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成功。他从地震勘探转到地质构造研究是跨界,在1980年代的十年间取得了一系列的地质研究成果。他的哲学研究和思维科学论述也富有创建,汇集成《漫谈科学与艺术》一书。他的人才研究也独有新意。他的书法研究是更大的跨界。他能在所涉及的课题中见人所未见,独辟蹊径,开拓新境界。他具有这样的胆识与特质,从他的一首诗《都江堰》得到答案。
岷水滔滔有胆魂,夹声带浪向海奔;
壮观不独合流处,二王庙前看江分。
先生在这首诗的注解中说:“合流与分江也好比做学问,合流好比对某一理论深入探讨、发扬光大,使之源远流长。分江好比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开辟新的天地。两者都是值得称赞之举。”那么他做学问似乎更偏向于后一种,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在书法研究中,我们更见到了他敢于跨界、勇于创新的意识。例如他把古人关于笔力的论述做了全新的诠释,把众说纷纭的笔力问题定位在作用力上,从而使含糊不清的笔力有了明确的概念,确切的内容,使大家对于笔力的问题不再在概念上搅来搅去,转而关注笔力的实质。
例如在技法的论证上,他没有走传统的文字描述的老路,而是采取了全新的科学分析论证方法,对执笔、运笔、方笔、圆笔这些技法上的问题都给出了确切的结论,得出了全新的认识。后来之人可以沿着他开辟的道路继续向前攀登,创造书法的更大辉煌。
更为可贵的是他在理念上的更新,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方面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早在二十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沟通文理”的主张,后来的大师们也极力倡导科学与艺术两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已成为当代的一个热门话题。至于两者如何结合?大多限于表面上的感觉和认识。把数理知识用于书法理论研究是两相结合的很好例子。张伯荣做了很好的尝试,这本身就是一项很了不起的创新。我想这种思维方法上的创新给人们带来的启示,其意义更大更深远。
创新并非是凭空而降。一个人再聪明,他的大脑也不可能凭空想出来。发现新事物需要大量的观察,反复的思考。张伯荣写过一幅对联:
综观大千世界,新奇总是在重复中出现;
联想古今人生,功名却常以淡忘而告终。
创新需要一定的胆识与积累,任何人的创新之路都不应存侥幸心理。他的笔力分析也是在反反复复的思考中进展的。而且他能从这种创新探索中得到乐趣,我认为这种乐趣是出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他在《香山植物园漫步》一诗中写到:
人到香山爱碧桃,紫红粉白满山腰;
芍药不来心思念,玉兰已去意难消。
探索新奇入佳境,放开眼界再登高,
一路碑石刻名句,总是先贤破寂寥。
创新是时代精神,他踏上了时代的主旋律,使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二
二是张伯荣先生的探索毅力值得我们学习。
先生对思考的问题非常专注、非常认真、非常有毅力,我认为这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他勤于思考,把问题考虑在先,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减少失误,这是他在野外工作中养成的良好习惯。他思考问题非常仔细,对一个问题反复论证,力求做到万无一失。正是他的细心与提问习惯,使得他能多方寻找答案,破解难题,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稳步向前。他在《都江堰》一诗“夹声带浪向海奔”的注解中还有一段话:“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部的松潘,向南流经成都平原,到宜宾汇入长江。岷江流到灌县这里只是刚刚进入了平原,离大海还远得很。即使如此,我们也能看到江水在有声有色的向前奔。水尚且如此,人生更当进取。人在社会中从外界得来的所有感觉,在大脑中产生意识、思维、感情等反映,而这些主观感受最终将物化为一个东西——追求。他的聪明才智,他的意志能力都贡献于他的追求。即使离成功还很遥远,也应当努力去做。”他就是以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踏踏实实地向前奔。他不急不躁,但尽力而为。在他的记事本里,每年要做的几件事,每月需要做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划目标。
一项事业能持之以恒地向前推进,源于他对事业的热爱。虽然研究的过程充满了艰辛,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与耐心,但他的兴趣不减,他的生活非常充实。他在书法研究中得到了无穷乐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他给好友石宝珩写过一个条幅,其中写有一首梅花尼的诗,并加上了他对诗的理解:“整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五岭云;归来手拈梅花笑,春在枝头已十分。唐梅花尼诗形象地道出了认知过程,人们一旦发现真理之后,就会处处见真理。”“我后来在书法研究的过程中确实有这等体会。由对笔力的探讨逐渐的看到了书法技法的十分春色。”确实,他也使我们大家看到了书法的满园春色。
前面已经说了,先生是一个勤奋的人,每一天对他都是非常宝贵的时光,他在《龙年春节》一诗中说:
爆竹迎年声激切,礼花凌空竟超越。
收拾收拾辞旧岁,展望展望过春节。
论理入深须读书,练字搁浅应观贴。
时间面前人平等,丝毫不少也不多。
“丝毫不少”的意思是:我的时间不比别人少,别人能做出的成就自己为什么不能。“不多”的意思是:我的时间不比别人多,因此更不能轻易浪费光阴。
一个古稀、耄耋的老人,一心铺在书法研究上,心无旁骛,他是我们的榜样,更是老年人的榜样。他的业绩使我对人的创造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老年人具有的创造力与青年人有所不同。老年人具有的优势是知识积累多、经验阅历丰富、眼界更为开阔,能完成青壮年时期不可能完成的课题,特别是大步跨界的课题。老年人可以选择一个适合于自己的题目,循序渐进地展开。只要是不感到太累,完全能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做贡献。老年人只要身体许可,应当尽可能地动起来,过于清闲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在发明创造中获得乐趣,可能也是延年益寿的好办法。
三
三是张伯荣先生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有益社会,无愧人生”是张伯荣精神的写照。他珍惜每一天的时光。外孙女柯媛媛多次催促他放松几日,去国外旅游一趟,但都未成行。他不肯放松手底的一件课题,也深知时间的宝贵。他想,若不把这系列研究完成,恐怕会留下很大的缺憾,不如舍身一搏。他知道,书法技法是科学有规律的,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这些探索别人也可以完成,但时间会被拖长,十年二十年都说不定。那么从现有的基础上自己再努一把力,总比其他人要容易得多。他的舍身一搏是对这个时代的责任担当,他要给社会留下精彩的一笔,这从他的《西湖情思》中可以看出:
身到西湖觉超然,心对灵秀思万千,
才情横溢三春水,能得几许入笔端。
俯拾处处皆文化,漫步时时有景观,
为书为文当如此,要把精彩留世间。
先生不图安逸,不图享乐,只讲奉献。他不是专业的书法家,他不追求名分,不追求参赛获奖,不追求作品标价。他迄今未获得任何资助,任何奖项,他始终以淡泊的心态对待人生。2013年他写有一诗:
涓涓思绪掬甘霖,默默习字练到今。
钻研锋毫有奇趣,冷淡功利不烦心。
现在,先生在著书、练字之余,还不时的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一些短小的小品文,其中就有关于书法的小短文,向公众讲些书法常识。虽然讲的是最一般的问题,但是要做出最专业的回答。他对书法的传承与普及,可谓是做到了尽心尽力。
先生认为,钻研著书是使认知不断加深、不断细化的过程,应当是耐得住寂寞的一件事。他曾经写过一幅对联:
在实际面前,任何理论都写得不够完备;
过若干年后,现今努力或可作铺路阶石。
张伯荣先生的默默奉献,就是为后来人做着铺路的工作,堪称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楷模”。
(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