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笔底揭秘>笔底之事弄明白 第五章

笔底之事弄明白 第五章

作品名称:笔底揭秘      作者:柴瑞林      发布时间:2019-08-31 09:07:50      字数:3560

  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书法理论的正确与否,需要拿到书法实践中去论证。《大楷瘦金体技法》和《瘦金体技法分析》两本书,就是张伯荣先生把技法理论用于习写瘦金体实践的产品。
  张伯荣先生说,瘦金体是不同于唐楷、魏碑的独立楷体。楷书可分为唐楷、魏碑体和瘦金体。之所以把瘦金体作为一种独立的楷体,皆因为这三种不同的书体在写字的最重要方面各不相同:
  一是在用锋方面的差异。唐楷是以中锋为主的用笔,魏碑体是以逆锋为主的用笔,瘦金体是以侧锋为主的用笔。用锋的不同会带来执笔、运笔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中锋、逆锋、偏锋用笔都写不出来瘦金体。
  二是笔画方面的差异。唐楷以圆笔为特征,写出来的线条两面俱润,转折处为圆弧形。魏碑体以方笔为特征,笔画棱角分明,转折处为方折。瘦金体以方圆参半为特征,笔画分阴阳两面,转折处外方内圆或内方外圆。
  三是书风方面的差异。唐楷的结字以周正为特征,体现的是一种中和之美。魏碑体结字以整饬为特征,体现的是一种雄强之美。瘦金体笔画细挺,结字疏朗,体现的是一种飘扬之美。
  三种楷书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习写瘦金体之人一定要掌握其间的区别,方能写好这一独特的书体。
  瘦金体是以侧锋剪切力为主的用笔,写法的独特之处在于笔管倚侧、摇笔、裹毫为特征,是一套侧锋用笔的书写技法,与中锋、逆锋用笔完全不同,所以习惯于中锋用笔的书法家很难转为写瘦金体。
  笔管侧倚是侧锋用笔的最显著特征。古人写字也常用侧笔,那是在中锋为主的情况下兼用一些侧锋,而瘦金体则是以侧锋为主的写法。侧锋用笔不再保持锋居中线,而是笔锋偏向笔画的一侧。笔管不在笔画的垂直面上,而是偏离垂直面。侧锋用笔时,笔画两侧着力不均衡,这是产生剪切作用力的根源。如何用侧?他给出了独特的站位执笔方法——端阳执笔图。这是他多年习写瘦金体总结出来的执笔法,非常重要。侧锋用笔的手脚位置、身姿、落笔点与中锋用笔明显不同,用中锋的执笔法产生不了侧锋笔势。
  摇笔也是产生剪切力的方法之一。中锋用笔基本上是送笔的写法,笔管保持直立,手腕的位置随笔画平行移动。与中锋用笔不同,侧锋用笔需要摇笔。他发明的“拨拉技法”是摇笔加送笔的写法,是书写瘦金体的主要技法。
  裹毫是侧锋用笔又一个明显标志。中锋用笔不会产生裹毫现象,所以丁文隽视裹毫为败笔。但是侧锋用笔离不开裹毫。没有裹毫,产生不了细瘦挺劲的笔画。造成裹毫的运笔方法是捻管,所以写瘦金体要加捻管的动作。他给出的“压扭型剪切”与“拉分型剪切”是捻管的基本方法。
  张伯荣先生的一整套侧锋用笔的技法,多是迄今书法家从未涉及对到的用笔方法,是他多年来习写瘦金体的经验总结,弥足珍贵。侧锋写字,用笔奇巧,变化多端。致使瘦金体千姿百态,姿媚横生,美不胜收。这就是瘦金体独具奥妙的原因。
  在三种作用力之中,剪切力是最难理解的;在四种用锋之中,侧锋用笔是最难论证的。但恰恰在这两个方面,张伯荣有着异乎常人的优势,他在构造地质研究中积累了雄厚的认知能力。
  
  二
  先生对于侧锋用笔的研究与他三十年前对于扭动构造的研究如出一辙,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是一个惊人的巧合。三十年前他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就是以剪切带构造为主攻方向,《略论马家滩褶皱断裂带的扭动特征》等论文,是他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剪切构造带的研究成果。剪切构造带表现为成百上千公里的地貌景观,而剪切力用笔只表现在几厘米长的笔画上,但两者的成因机理是相通的。对剪切构造带的深入研究,使他在构造地质的认知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而这种认知为他的书法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得他在侧锋用笔的研究中始终保持正确的导向和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
  先生在构造地质与侧锋用笔之间找到了内在的联系,联系的纽带就是“剪切力”。地质研究成果使他一开始对侧锋用笔就有比较清晰的概念,并且恰到好处地应用在书法研究中。例如侧锋捻管的扭压型剪切和拉分型剪切就是地质构造上的概念。若没有三十年前的研究成果,对于侧锋用笔的研究肯定会大费周折。剪切力让他突破了地质构造研究的难关,剪切力使他突破了侧锋用笔的难关,剪切力也使他突破了瘦金体写法的难关。而剪切力正是地质家和书法家不太关注的地方,或难以企及的地方。有些事情必定会在某些特定的人身上发生,他的成功非同一般。
  
  三
  张伯荣先生的技法研究得益于他的习字。他在练习大楷时,总是把握不准用笔的技巧,又无从寻找帮助,只能靠自己摸索中前进,走了一段很艰难的路程。鉴于自己练习瘦金体的艰辛,所以他把习字当中的点滴感受和经验都一一记述下来。他深知,像写瘦金体这样复杂的技法,如果只凭感觉记忆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必须放在理论的层面上来理解。练字过程中的感受,他尽量寻求理论上的认知;而练字中出现的问题又引导他去研究、去探索。积累得多了,认知也渐渐地清晰起来,逐渐的汇入到他的技法理论中。他把瘦金体的各种笔画进行拆解,研究不同笔画的写法和变化。对于瘦金体这样一种复杂的书写技法,如果不从道理上讲清楚,不说细说透,后来之人仍无从学起。
  先生的习字也得益于他的技法研究。字总是写不好,总得有找找原因,从技法上发现问题,在理论中寻找答案。侧锋用笔远比中锋用笔、逆锋用笔复杂得多,这也是古人没有给我们留下关于侧锋用笔只言片语的原因。他把理论研究的认知反过来指导自己的练字,自己的研究成果自己先受益。就这样,练字——理论认知——练字,反反复复的过程中,逐渐的习惯于用理论认知指导写字,做到了著书、练字相互促进,同步增长。他认为这是一条成功之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技巧写字,智慧写书”。
  
  四
  先生的瘦金体秉承了宋徽宗侧锋用笔的写法,不过两者略有不同。书法家们认为徽宗的瘦金体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有些笔画过于纤细,二是横折处出现“鹤膝”。对于这两个问题,张伯荣都做了改进。例如徽宗写竖多采用右侧锋,张的瘦金体多采用左侧锋,所以他写出来的字没有“鹤膝”的弊病。他采用拨拉技法写撇,使长撇显得粗壮有力,不再是细瘦的一笔。张的瘦金体笔画动态更有加强,结字更为飘扬。
  他的字曾在《中国收藏》杂志上发表,专家评论说:“功力不凡,点画精到,结体清健,得其真而弃其俗,殊为难得”。
  蒋其垲老先生喜欢他的字,蒋老近年所著之书特别请他题写书名。笔者著作出版的长篇小说《刘家庙村的石头记》(金城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长篇小说《李加禾》(北京华龄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中篇小说集《遗产》(北京华龄出版社7017年2月出版)也是先生给题的书名,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2017年底,他晒出了给吕玲玲和圣歆写的两张条幅,受到朋友们的喜爱,他的同学、书法篆刻家金文和说:“写得不错,值得一看”。荆大威、徐承瑶、张尔平、程扬都很喜欢他的字,他的书法逐渐的显现出有了自己的面貌。
  但是他对于自己的字并不满意,他的书法永远在路上,永远在练习阶段。别人向他求字,他都不好意思答应。还怕别人误解他是架子大不肯写,所以有时也能获得他的书作,对他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自己说:“在我的作品中,自己最满意的首先还是著述这一块,论理述事,新觉新知,写出来基本上能心满意足。其次是诗词,虽然作诗不多,但很认真,不轻易出手。再其次是书法,尽管朋友们也喜欢我的书法,但我对自己的墨宝多不满意,可能还是与起步晚了有关系。”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先生说他永远感到自己的知识不足,永远感到自己的求索远无止境,永远走在长征路上。就这一点就是笔者永远尊崇他的理由。
  我们肯定地说,张伯荣先生的心中装满了热忱以及远大工作和求索的渴望。励志大师皮克.菲尔教授说过:“对于成功没有渴望,做人做事就没有气扬!梦想总是停留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谁有勇气伸出渴望之手,谁就离成功更近一些。”那么,张伯荣先生是不是充满渴望的人,在这里得以印证。
  张伯荣荣先生的大多数时间能身担数职,聚多种爱好于一身,不懈地努力着,时时刻刻在进取中拼搏,又说明了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他心中想的不一般。要知道一个人想的什么,就可以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因为一个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造就的,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功与否,都是由思想来决定。因为思想是打开世界的钥匙,是前进的指路明灯。换句话说,就是正确的思想,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下决心走下去,大风狂飙不受阻挠,直到自己树立的灯塔之区,就是胜利。有名人说过:“只有我们全身心地投入能照亮我们生命的世界、事业与挑战的时候;只有完成我们开始关心我们身体之外的世界,不再只关心自己的时候;只有在我们完成那些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事业与挑战的时候,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张伯荣先生是这么走自己的路的,他是一位有价值的,大公无私的中国书法的铺路人。
  先生的积极进取,他的成绩已经告诉了我们,我们已经清清楚楚看到了他的人品和道德。我们要读懂一位学者的成果,必须首先读懂他的人品,成果和人品密不可分。品德高尚的人,所探索的创立一定不会偏离中心意义。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