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孙膑
作品名称:诸子百家 作者:掉坑王子 发布时间:2019-08-31 03:51:02 字数:5513
吴起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卫国人(今山东菏泽),兵家人物。
镜头一:
洛水东岸,魏国营帐,朔(念“烁”)风萧萧,旌(念“京”)旗猎猎。
吴起正半跪着,帮一个新兵蛋子一口一口吸吮毒疮的脓液。
新兵蛋子眼泪哗哗哗地流。
镜头二:
乡下,土屋门口,一个老婆子也在哗哗地放声大哭。几个乡邻围了上来。
一个乡人说:“人家吴将军是大将军,亲自给你儿子吸毒疮,还不够你臭屁的。你哭什么呀!你哭什么呀!”
那位老人家抹了一把眼泪,说:“以前,我老公也在吴将军手下当兵,也生了个脓疮(也够巧的。看来脓疮会遗传,大家要提防!),就是吴将军替他吸的。他为了报恩,打仗时不要命地往前冲,结果战死了。现在,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脓汁,我估计我的孩子也活不长了。我那苦命的儿呀!”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先不说真伪,这一段故事看似荒诞可笑,但其实是很让人感慨的。一边是母亲的慈爱,一边是将军的关怀,一边则是士兵的忠诚和奉献。
战争是残忍和血腥的。我们学习兵法,并不是为了制造战争,而是为了有制止战争的能力。
这个故事,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记录爱兵如子的故事。而做为故事的主角吴起,却是一个千古悲情英雄。
吴起和李悝一样,也是卫国人,小十五岁。他原来家境不错,他爹很会赚钱,不过早逝,但留给吴起很多家产。
因为早年父亲希望他能去当官,所以吴起年轻时,到处花钱托关系,但都是肉包子打狗,结果花光积蓄仍然一无所获。
27岁时,吴起只好离开家乡前往鲁国,拜孔子弟子曾参的儿子曾申门下。第二年,他母亲去世,他没回去守灵,被曾申认为不孝,就断绝师生关系。于是他弃儒学兵。
一年后,齐国发大军来打鲁国,当时的鲁穆公顿时满头冒白汗。
鲁国在齐国下方,以泰山为界,跟齐国同一时间建立。因为都在山东境内,所以有时傻傻分不清。
它是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的儿子建立的,早期也挺牛,而且没有像齐国的公子哥那样,频繁地砍来砍去(只砍过三次,还都是伯侄之争)。但是四百多年后,它也和齐国一样,被卿大夫掌控了政权,史称“三桓”。孔子当年就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但没成功,最终被赶出鲁国。
好吧,说好听点,是失望而去。
直到这位鲁穆公上位后,才最终解决了三桓专政。但国家的势力已经是江河日下了,国土也被齐、楚、越等侵占得差不多,彻底沦为二等国家。一百五十多年后,它被楚国所灭。
不过,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难怪内斗比较少。所以,讲文明、懂礼貌还是必须提倡的)。它一直保留着周朝的礼仪制度,很多人都来这里学习,也因此出了像孔子这样崇尚礼仪的人。
但也因为崇尚礼仪,自始至终都用礼制来管理国家,所以它也一直无法成为强国。春秋时还好点,到了战国就基本是混吃等死的节奏了。
当然,不是说礼制不好,只是在那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烽火年代,还傻愣愣地跟人家说礼乎仪乎的,不扁你扁谁。
所以,如果真要用儒学来做为国家的治国国策,至少也要等全世界都统一了再说。
大家可以遐想一下,最后一统世界的会是哪个国家!嘿嘿。
因为念书、鞠躬的本事不错,但拿刀冲锋就差了点,再加上这次齐军倾国而来,所以鲁穆公白毛汗一层一层地冒。
这时,吴起自告奋勇,随后被任为主将,开始展示他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是的,没看错,是无与伦比),三下两下就打败了齐国的强大进攻。鲁穆公乐得嘴都合不拢。但是三年后,他又听信别人对吴起的猜忌,把他辞了。吴起只好前往魏国。
此时,李悝正在魏国进行变法改革,并且卓有成效。在他的肯定下,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大将,专门攻打秦国的河西之地。
秦国开始悲催了,被吴起打得满地找牙,一年多点的时间,就被占领了整个河西之地。之后,吴起还帮乐羊灭掉了中山国,然后一直担任西河(就是河西之地)郡守。期间,他多次打败秦国的进攻,曾率领五万兵马,就打败秦国五十万大军。后来他还被借调到东边,又把齐国吊打了一顿。
另外,在郡守任上,他勤政廉洁,爱民如子,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得兵心,于是才有了开篇的那些事。
不过在54岁时,他又被人猜忌(当时是魏文侯的儿子魏武侯在位,李悝也死了十来年),最后只好辛酸地离开经营了二十多年的河西之地,逃往楚国。
楚国在一百二十多年前被孙武打得元气大伤后,经过四代君主的不懈努力,到了楚悼王时,国势才恢复了一些些。但魏国在李悝的变革和吴起的帮助下,此时异常强大,它联合韩、赵西打秦,东打齐,还向南打得楚国毫无招架之力。再加上楚国内部各大家族势力纷争,国家一片纷乱。
所以,当吴起来到楚国,当时的楚悼王终于相信,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吴起先被任为宛城太守,第二年就直接提升为令尹(楚国最大官职)。他开始对楚国进行变法改革,并积极向外扩张,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
然后轮到魏国悲催了。吴起先向南平定百越,打下广阔领土。接着又向北攻打魏国,一直打到黄河边,实现了楚国两百多年后,再次“饮马黄河”的夙愿(上次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然而再次“饮马黄河”后不久,楚悼王就去世了。因变法得罪楚国贵族,在楚悼王刚死,吴起就被楚国贵族乱箭射死在葬礼上,尸身还被处以车裂之刑。
吴起是历史上少有的集军事、政治和思想为一身的人。他文武全才,用兵如神,战功赫赫,一生从无败绩,在军事和内政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军事上,他首建职业军人的“武卒制”,开创后代募兵制的先河,让其它国家后来纷纷效仿;并实行治者立信、严刑明赏及赏罚必行等条令,商鞅的徙木立信都是跟他学的。政治上,他主张军政结合,强调以法治国,强军强国;同时认为要谨慎用兵,反对穷兵黩(念“独”)武。另外,虽然身为兵家,但是他的法学思想对后代影响巨大,其中就包括商鞅等人。
而他的“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治国方略,即使是今天,仍然是国策的精髓。
吴起写有《吴子兵法》,原有48篇,现仅存6篇。它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极重要地位,与《孙子兵法》合称为《孙吴兵法》。吴起也因此被封为兵家亚圣,位居孙武之后。
该说说他的悲情了。
做为一个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吴起的影响和贡献长期被低估。他一生到处被人排挤,被人陷害,不但惨死,历史上还一直名声不好。
在老家被骗光家财,在鲁国被师傅赶走,被人诬陷,在魏国被人排挤无法任相,又被人诬陷,在楚国被人嫉恨,最后被乱箭射死,还被分尸。这还不够惨,死后还被骂得体无完肤。如杀邻人,不守孝,杀妻封将,贪名逐利,虚荣好色,刻暴少恩等等。
其实在司马迁之前,上面这些事一个都没人说,反而对他的褒奖比比皆是。如“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提七万之众天下莫当者,吴起也”等等。战国后期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就是崇拜吴起,而起名为“起”。
而在司马迁之后,就什么污水都泼过来了。这个很可能起源于曾申对他的不爽,以至之后儒家正统一再对他诋毁和贬低,这才让吴起饱受如此恶名之苦。
所以,是时候给这位千古英雄人物正名了。
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大致与申不害、孟子同时代。原名孙伯灵,战国齐国人(今山东鄄〈念“倦”〉城),兵家人物。
山里的风有点凉,现在正是九月的天气。草丛中的蚊子大得吓人,还飘着长腿毛,一叮就是半升血,让人一下有种飘飘然的空洞感觉。
“嘘!不能打!挺住,兄弟!”一个小卒长对一个刚刚有点迷茫的士兵亲切地说道。
队伍的前头。
齐国统帅田忌悄悄地问:“孙兄,小庞子真的会来吗?”
孙膑摸着断腿说:“会的。魏兵比齐兵能打,一挑二,还不带喘的,所以他们看不起我们。再加上之前我们用增兵减灶的方法,把煮饭用的灶从第一天的十万个,减到现在的三万个,小庞子一定以为齐兵害怕,都逃跑了。所以他要不追来才怪呢。”
“嗯,这次一定要狠狠修理一下他们,竟然不把俺大山东人放在眼里。”
“另外,我还让人把路旁的大树劈开,在上面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天黑,小庞子好奇心重,一定会点火查看。我们以火光为号,看到火光万箭齐发就好了。”
“这样行吗?”
“放心,这招很好用的。后来的小朋友都常用这一招,比如‘前方有联盟’、‘此处有便便’、‘离我远点’、‘后山单挑’等等。。。。。。哦,这个我穿越了。”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就是著名“马陵之战”的前奏。这一战,孙膑杀死庞涓报了大仇,并使魏国失去霸主地位,从此由盛转衰。
孙膑,据说是孙武的后代。年轻时,他跑到云梦山(今河南淇〈念“棋”〉县内),跟随纵横家的祖师爷鬼谷子学习。和他同期学习的叫庞涓,年龄比他大些。
当时两人是过命的朋友(后来成了要命的朋友),据说还结为兄弟,经常一起坐在云梦山薄雾缭绕的山谷里,畅想美好的未来。
几年后,庞涓耐不住寂寞,先下山打拼,孙膑则在深山老林里,继续苦练绝世武功。他们约好“他日富贵荣华处,莫忘年少轻狂时”。
用现代话说,就是:哥们,有一天飞黄腾达、吃香喝辣了,别忘了兄弟我呀。
后来真没忘,只是变成重口味了。
不久,庞涓得到了魏惠王(又见到他)的赏识。此时商鞅刚到秦国,才刚开始变法,魏国依然是老大。当时魏惠王卷起袖子正准备开撸,哦,是开打,所以立即聘任庞涓为将军,充当金牌打手。
其实庞涓也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他四处征战,屡立战功,帮魏国打下很多地盘。然后,某一天,他在啃牛排的时候,突然想起还在山里嚼菜梗头的兄弟,于是把孙膑请出来。
哈哈,终于该我上场了。意气风发的孙膑一来到魏国,就开始展露他盖世无双的武功,哦,不是,是才能。庞涓一看,不对劲呀。是自己当年学艺不精,还是师傅偷偷给他加料了,怎么这么猛!这一来,自己不是要成为二把手了吗?
于是,他就开始捏造罪名,陷害孙膑,最后对他施以膑脚之刑。就是砍去膝盖骨及以下的部位,所以才有了孙膑这个名字。
古人的刑法很残忍的。轻的打板子(鞭扑、笞〈念“吃”〉刑)、脸上刺字(墨刑,也叫黥〈念“情”〉刑;孙膑也被刻了字)、割鼻子(劓〈念“义”〉刑),重的将脚砍掉(刖〈念“月”〉刑,也包括膑刑)、割去生殖器(宫刑,如司马迁;女的则叫缝阴或幽闭术)、将人活活烤死(炮烙),还有车裂(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如商鞅)、凌迟(千刀万剐)、汤镬(念“祸”,将人煮死)、腰斩等等。
而且在那时,受过重刑的人是不能当大官的,所以庞涓才会下此狠手。
当然,这些酷刑不只是古代中国才有,外国也一样有的,一样残忍,而且即使现在还有些国家在使用。希望大家不要尝试。
痛定思痛后,孙膑身残志不残,开始考虑自己以后的人生。据说为了不被庞涓赶尽杀绝,他还装疯卖傻,睡猪圈马棚,还吃猪便便,最后瞒过庞涓。
几年后,齐国使者来到魏国,进行和平谈判(当时齐威王刚上位没多久,魏、赵、韩就联手来打他)。孙膑偷偷去见他,最后看在老乡的份上,在使者的帮助下,他才秘密回到齐国,寄居在田忌门下。
一次,在赌马场上,他用“田忌赛马”法(其实应该叫孙膑赛马法),帮田忌赢得了大量票票,让田忌刮目相看。之后田忌把他推荐给当时的齐威王,被任命为军师。
不久,赵国向齐国求救。因为之前它去欺负魏国的小弟卫国,结果被大哥大魏国打得很惨,才出现了邯郸被围之后被占的悲剧。
齐威王就派田忌、孙膑前去救援。孙膑采用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此时邯郸已被占,庞涓正开香槟庆祝呢,一听这消息,扔了酒杯就往回赶;老大在那儿呢。谁知孙膑又不按常理出牌,在半路的桂陵埋伏,一举擒获掉进坑的庞涓。
这就是著名的“桂陵之战”,其中“围魏救赵”后来被列为三十六计之一,是后人常用到的招式。
不过两年后,庞涓又被放回魏国,再度为将。再加上桂陵之战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魏国国力损耗不多,所以它依然不消停,到处打仗。
桂陵之战的十二年后,轮到韩国向齐国求救。当时韩国虽然在申不害的改革下,也成了七雄之一,但比魏国还是要差,没人家壮,被打得满头是包,不得已只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又派田忌、孙膑去救援。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又哗啦啦来攻打魏国大梁(大梁说,我招谁惹谁了我!)。
因为之前被坑过一次,所以庞涓放开那韩国,气呼呼跑回来,要跟孙膑玩命。孙膑用增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庞涓追到马陵,在此设伏大败魏军,并射死庞涓。
这就是更著名的“马陵之战”。这一战不仅杀死庞涓,还杀死魏军十多万人,使魏国一下元气大伤,从此走向衰落,而齐国因此开始称霸东方。
据说庞涓因常年征战杀人,让百姓非常厌恨。在他葬后没多久,就被人盗墓挖坟,暴尸荒野,连头都跑到齐国了。后来还是孙膑为他重新修墓立碑的。
所以,做人哪,千万别太绝太狠。
马陵大战之后,孙膑就辞官回归故里,著书立说,安度晚年,直至去世。
从军事史上看,孙膑不如他先祖孙武,但在文学、戏曲等艺术表演上,却更常出现。除了流传有很多民间传说、故事集锦,明末还出了一本《孙庞斗志演义》,不过很多都是虚构的。
之所以更出名,大概是因为他的生活经历更曲折坎坷,或说更能爆料,比如师兄弟内斗、截腿致残、赌马赢钱,还扮疯吃屎等。当然,除了赌马赢钱,其它的料不爆也罢。
孙膑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他深谙(念“安”)兵法,精通策略,主张必攻不守、因势造势的战略战术,讲究战斗的机动性。就是在作战中要出奇制胜,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积极主动进攻敌人薄弱的地方,努力去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后来,红军在国民党的四次反围剿战斗中,就非常生动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战术。
另外,孙膑还强调“强兵”必先“富国”,同时要顺应民心军心,并提出一套完整系统的军队教育训练理论等。
孙膑写有《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原89篇,现存30篇。
这里说一下。
综合法家和兵家,可以看出:人才,真的太重要了。
谁先变革,谁就先强盛;谁得到那些人才,谁就能获胜。当然是指有真学实才并能实干的人。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是绝对少不了和离不开这样的人。因此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必须是国家政策中的重中之重。
所以,各位在校的小伙伴们,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应该成为你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