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诸子百家>(法家)李悝、商鞅

(法家)李悝、商鞅

作品名称:诸子百家      作者:掉坑王子      发布时间:2019-08-27 19:22:01      字数:5584

  (法家)
  
  李悝(念“亏”)
  
  李悝,前455年—前395年,又写做李克,战国卫国人(今河南濮〈念“葡”〉阳),法家鼻祖。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学:
  你们好。
  我叫李悝,是李“亏”,不是李逵。那是个粗野的家伙。
  顺便说下,这个“悝”,在古汉语中是嘲讽和心事重重的意思。真不知老爹老娘当初是怎么给我取名的。无声控诉一下。
  今天我不是来演讲的,我是来重新分配位置的。瞪我没用,要瞪就瞪我后面那个班主任魏文侯吧。
  那个啥,智叉叉,你到后面去,吴起坐上来。好了,别哭了,回头多送两袋米给你。
  范叉叉,你也到后面去,让乐羊坐过来。听说你爱吃肉酱拌粉条,中午让你多吃点。
  中行叉叉,你到旁边去,西门庆,啊,不是,西门豹你上来。
  。。。。。。
  好了,我们的目标是国家强大,百姓富裕。大家跟我一起喊口号:为了魏国,努力奋斗;为了魏国,全力拼搏。
  以上根据史记资料,乱讲李悝“废除世袭”的事。其中的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魏氏、赵氏、韩氏一样,都是以前晋国的大家族,史称“六卿”。不过在李悝出生前后,它们都被魏、赵、韩三家给灭了。
  李悝出生于卫国,不过当时的卫国是魏国的附庸国,臣服于魏,所以也有人认为他是魏国人。当然,也不算错。
  卫国建立的时间,比齐、鲁等第一批被封的诸侯国,略晚了些。早期它一直都还不错,但到了春秋中期时,因为国君无能荒淫,一度被北方的狄人灭国,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才又复了国。
  进入战国后,由于国力弱小,又紧挨魏国东边,魏国还没从晋国分家出来,它就成了魏国的附庸国。在接下来的百多年里,它更是被魏国一口一口啃得只剩弹丸之地了。就连国君的称号也不再叫公或侯,而叫君(不是国君,是指爵位,比公侯还低;卫国一直都没称王过)了。
  不过,直到秦二世胡亥时,最后一个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才彻底灭亡。所以虽然破落,卫国却是一百多个诸侯国中最后一个被秦灭亡的国家。算是超级钉子户。
  不仅死撑得比较长,卫国出的人才,那也是一溜一溜的,比如李悝、吴起、商鞅(念“央”)、吕不韦、荆轲等,个个都要让人吃饼压惊的。
  另外,后来在西汉初时,卫国宗室的后裔卫满进入朝鲜,还打败被西周开国君主周武王分封于朝鲜的商纣王的叔父箕(念“基”)子的箕氏侯国(也叫箕子朝鲜),自立为王,叫卫满朝鲜。直到八十多年后,它才被汉武帝所灭,设置成了四个郡。
  所以现在的朝鲜半岛,是有明文记载的中国领土哦。至于那个宣称古代时其领土包括大部分中国的大韩国,实在是懒得跟它辩解;人家还说整个大宇宙都是它的呢。
  李悝早年曾拜孔子的弟子子夏为师,学习儒家思想。不过在学了一段时间的儒学后,他转而去学习和研究带有法学思想的知识和学问。
  这是因为,儒家的思想在当时并不是很好用。在那种战火纷飞、弱肉强食的年代,仁义道德是派不上用场的;“你打我左脸,我把右脸也给你打”的,只会把脸打得更肿。所以孔子周游列国也没游出什么来。
  学有所成后,李悝被派往上地担任郡守。
  上地在黄河西边,是魏国唯一的河西领土。黄河东边是魏国,西边是秦国,所以它就像把匕首,隔着江插在秦国的屁股上,让秦国难受得要死。后来吴起还在上面打坑挖洞,痛得秦国龇(念“资”)牙咧嘴的。直到在商鞅和张仪的帮助下,才把这匕首拔掉。
  李悝在任时,吴起还没来,不过李悝的军事能力也不错。他经常和来拔匕首的秦军作战,并大败秦军。
  因为成绩斐然,再加上子夏是当时魏国开国国君魏文侯的老师(朝中有人好做官呀),所以被调回国都安邑(今山西运城,魏国早期都城。在魏文侯的孙子魏惠王时,又迁都大梁,即今河南开封),得到重用。
  这期间,他开始对魏国进行变法改革,并取得卓越成效。
  在李悝49岁时,乐羊和吴起占领中山国后,他被派去治理中山国,任中山国相国。
  中山国是个命苦的小国。它是由鲜虞人建立的国家,因城中有山而叫中山国。鲜虞人是狄人的一支,之前灭了卫国的就有他们的份。
  不过中山国比卫国要悲壮得多。它在公元前506年建国,之后被晋国灭了。公元前432年,它又复立为傀儡国,之后又被魏国灭了(公元前406年,就是这一次)。公元前381年,它又复国了,最后在公元前296年,才又被赵国灭了。
  好吧,说它凤凰涅槃(念“聂盘”)也好,不死小强也罢,到这里它终于灭国了。不好评价呀。
  几年后,中山国治理得差不多了,李悝又回到国都,并担任魏国相国,一直到去世。
  这里说下李悝的身世,估计他老人家在跳着脚骂呢。
  关于他的事迹,史书上很少记载,连司马迁都不把他当回事,就轻飘飘地说了一两句。
  历史上没记载的人多了去,可问题是人家是闻名于世的法家的开山祖师爷呀!你看哪个学派的祖师爷,像老子、孔子、孙子,记载他们的事迹不是一坨一坨的,什么传闻、逸事、趣事,要不是怕忌讳,连三角裤的颜色都要写上去。好吧,古人不穿三角裤的。
  可李悝呢,整个古代历史文献上,记录他生平事迹的不超过十句话。吃过的饭,泡过的妞,撒过的野,没一件。他之后的商鞅、韩非子等跟他学的小辈,却有专门的列传和载记,你说他吐血不吐血。
  算了,吐呀吐呀就习惯了。说说他的变法内容吧。
  李悝的变革,使魏国成为魏、秦、楚、齐、韩、赵、燕战国七雄中最早称霸的一个。
  在政治上,他实行法治,赏罚分明,坚持唯才是用,取缔分封,废除智叉叉等遗留的贵族世袭,从而给了吴起、乐羊、西门豹等这样没有背景的人机会,为魏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他推行“尽地力”、“平籴(念‘敌’)法”政策。尽地力是指要充分利用土地,勤于耕作;籴米就是买米,平籴米就是在丰年时,国家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而到了灾荒或歉收年时,老百姓也可以平价买国家的粮食。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法律上,李悝编订了一部《法经》,以法治国,以法为依据,严惩罪犯,遏制残余贵族的反抗,同时确保老百姓的所得,鼓励人们建功立业,从而使魏国国富民安,兵强马壮,走上了称霸中原的道路。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跟风很严重的全国性变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的商鞅变法、申不害改革等,都深受他的影响。
  同时,李悝编订的《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它初步确立了古代法典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对后世的法律制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以后历代法典的蓝本。
  不过已失传。
  除了《法经》6篇,李悝还著有《李子》一书,32篇,不过也已失传。
  是不是又想吐血。
  法家,是以法制为核心思想、提倡以法治国的主张和理念、以富国强兵为己任、以变法改革为手段的学派。
  它对中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建设影响深远,贡献巨大,至今仍有其重要意义价值。
  李悝之所以能成为法家鼻祖,是因为他在以法治国时,有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完整的学派体系,并引领全国性的变法运动。
  他之前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等,他们在变法改革中,也有一些法治的思想和理念,但并不算真正的以法治国的改革。所以只能说他们的思想,是法家思想的萌芽,是先驱,但不能算法家鼻祖。
  其实,从古到今,包括将来,法家都应该排在第一位。一个国家,只有以法治国,将百姓民众放在首位,再以法制为基础,不断深入改革,变法创新,才能发展、壮大、强盛和繁荣。这也是从过去几千年的惨痛历史中,得到的深刻教训和经验。
  而现在我们的国家,就是在这样做。所以相信这个国家,相信这个国家的百姓,虽然走过漫长曲折的弯路,但她一定会再创前所未有的辉煌。  
  商鞅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叫公孙鞅,也叫卫鞅,后来被秦王封于商地,所以后人叫商鞅。战国卫国人(今河南安阳),法家人物。  
  秦国国都咸阳的市场上,围了一大堆人,中间有个官差在大声地喊着。
  “我再宣布一遍。谁把市场南门的那根木头,扛到那边的北门,就给他五十金。官府决不食言!”
  众人七嘴八舌,纷纷摇头。
  “谁信谁挨锤!”
  “就是,骗谁呢!那木头那么细,我这老胳膊老腿的,都能拎着跑几个来回呢。那可是五十金呀,不是五十铜,够我活后半辈子的!”
  这时,大毛挤了进来,有人一把拉住他。
  “大毛,天上掉馅饼了!只要把那根木头,搬到那边的北门,就能得五十金呢!赶紧去吧。”
  大毛一撇嘴:“你们又想骗我。你们怎么不去呢?”
  “我们都拿了,真的。再说了,你这么聪明,怎么骗得了你呢!快去吧。”
  说得好像也是哈。大毛噌噌噌跑上去,拎起木头,没两下就跑到了北门。
  官差一看:“好,这位大兄弟过来,这五十金归你了!”
  。。。。。。
  场外一片寂静。
  “老哥,你要干什么?”
  “别拉我,我要去撞墙!我的后半辈子呀——对了,刚刚拼命催大毛去扛木头的人呢!”
  选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这就是商鞅的“徙木立信”。
  商鞅和李悝一样,都是卫国人。不过,他祖上可要阔气得多,他是早期卫国国君的后代,所以他也叫卫鞅,以国名为姓。只是后来他这一支宗族衰落了,到了他已经只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早年,他读过很多书,并深受李悝等人的法家思想的影响。因为当时卫国名存实亡,没什么奔头,他就跑到魏国去,在魏国相国公叔痤(念“搓”,第二声;说人很矬的“矬”字,也是这个读音)家做事。
  这公叔痤名字有点怪,但眼光很独到。他看出商鞅是个人才,就向当时的头头魏惠王推荐。但正意气风发、刚即位没多久的魏惠王没听进去。
  期间,商鞅还遇到杂家祖师爷尸子,并成为好友,向他学习了不少知识。因为在魏国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又跑到秦国。
  当时,相对于中原各国来说,秦国就是山旮旯(念“gālá”)里的土著国。它在春秋起始才被封侯赐国,经过一百来年的惨淡经营,倒是意外地风光过一次。那时秦穆公重用了百里奚、蹇(念“简”)叔等人,让它一下成了诸侯大国之一,还让自己登上了春秋五霸之位。
  但从那唯一一次之后,二百五十多年里,它就一直半死不活的。中原打得不亦乐乎,它那边泡都没冒一个,还在前段时间被魏国的吴起打得不要不要的。不管经济军事,还是礼仪习俗,都和中原差了好几条街。
  比如人家吃肉酱它还在吃肉块,人家用筷子它还用手抓,人家礼数繁琐约束到脚趾头,它竟然还男女混居(好吧,其实我更想去秦国;另外,肉酱比肉块难做又耗功还好吃,所以有优越感)。
  于是,时任国君的秦孝公为了国家强大,也为了不让别国笑话,到处招贤募士。
  但是,当时平民想见君主,虽然没有后来见皇帝那样势如登天,也并不容易。要么有身份,比如隐士、智者什么的,要么有独特见解或策略,不是抬脚就可以串串门的。
  所以,后来见过皇帝的人,都是有吹嘘一辈子的资格的。想想老了,往村口竹椅一躺:想当年,老子和皇帝怎么怎么着。。。。。。连村口的水都能倒流。
  至于商鞅,据说他和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真正基友)相识,通过景监推荐,终于见到秦孝公。在和秦国的一些老古董保守派对喷后,他最终获得秦孝公认可,得到任用,开始进行变法改革。
  不过在改革开始前,商鞅先搞了个“徙木立信”。
  就是在市场的南门,竖一根老太爷都搬得动的木头,然后宣布:谁把它扛到北门,就给谁一大笔钱。大家都不相信。有个二愣子比较愣,就去搬了,结果真的得到一大坨钱,搞得那些没去搬的人捶胸顿足,拿头撞墙。
  这种做法,是让老百姓相信了政府的承诺,这样新出的法令才得以施行,改革也才得以开展。不过这招是从吴起那儿学来的。
  之后的近二十年中,商鞅一边改革,一边亲自带兵打魏国,抢回了一大部分五十多年前被吴起占去的河西之地(当时吴起已死了二十多年了)。为此,秦孝公赐了商於(这里念“迂”)之地给商鞅,并赐号“商君”。
  君,是当时一种爵位,和现在的意思有点不同,是诸侯国内仅次于国君的最高爵位,如后来的孟尝君、信陵君等。上篇卫国国君称君,是自降身份。
  但是在改革变法中,商鞅曾得罪过太子驷(念“四”)的老师,因犯错把人家鼻子给割了。在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后(即秦惠王),那位老师就捂着缺少的部位跳出来,以谋反的罪名诬告商鞅并追捕他。最后,商鞅被抓住,还被处以车裂。
  不过,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没有被废除,这才使秦国不像其它国家那样,中断改革进程和成果,以后才得以统一中国。
  商鞅总共进行了两次改革。政治上,他主张依法治国,制定法律,全民普法,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废除世袭,设立县制。经济上,颁布《垦草令》,重农抑商,鼓励百姓开垦,统一长度、体积、重量的计量。军事上,重战尚武,明令军法,按功分赏。等等。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军队势力全面加强,成为了战国中后期最富裕强大的国家。并且比起其它国家的变法,商鞅变法更全面,更彻底,他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后来两千多年乃至现在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商鞅在治国中,注重“法”。
  法就是法律、法制。商鞅特别重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他不仅制定了很多法令条文,还经常亲自去现场查看执行的程度。
  但也必须指出,商鞅制定的法律太过严酷。除了什伍连坐法外,还有轻罪重罚、重罪夷族等,就是犯点小错都要割鼻子、砍手脚的,引起了诸多的民怨和私恨。
  其中的什伍连坐法,就是把全国老百姓统一编制,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能随便搬迁,互相监督,一人犯罪,其他人也要跟着受刑。这个做法在西周时期就有了,但到了秦国商鞅时最严厉。
  在当时,它对稳定人口和国家对百姓的控制,以及国家的税收等,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缺点也一目了然,它过于残忍和严厉,让老百姓人人自危、怨恨难平。至于现在,它更是不符合现代的社会现状和法制精神。
  另外,商鞅还规定了要随身携带身份证(当时叫照身帖)的法令,不然不能借宿或出关等。而他自己,就因为不敢出示身份证,在被追捕潜逃时而无法出关,最后被抓。
  商鞅著有《商君书》,又叫《商子》,共29篇,现存24篇。
  法家也有派别。在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
  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即法律与规章制度。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即政治权术。一派以慎到为首,强调“势”,即权力与威势。
  它们看似不同,但其实都是以法治的理念为基础,只是在治理的方法和手段上各有不同的观点。
  而到了韩非子时,他把这三派融合在一起,才使法家的思想得以全面的概括和完整。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