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笔底揭秘>探索新奇入佳境 第一章(2)

探索新奇入佳境 第一章(2)

作品名称:笔底揭秘      作者:柴瑞林      发布时间:2019-08-28 09:53:21      字数:3293

  二
  是在作用力的发现,揭示的笔力的实质,应当是书法理论中的重大发现,打开了书法奥妙的大门,他的发现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必然性是先生具备的力学知识,包括经典力学和地质力学。经典力学是大家都学过的那些知识,地质力学则是他研究过的专业知识。地球上的各种构造、大小景观,大到纵贯大洲的高山大河,小到掌中石块的各种纹理,无不是三种力所造成。必然性也在于他有习字感受,字写得好坏肯定与用力是否恰当有关。必然性还在于他的科学艺术相结合的意识,没有这种意识,即使具有科学知识和习字经验者,也未必能发现笔力的实质。
  先生在此前的数年间,在《石油知识》上撰写“科学艺术哲学”专栏文章,宣传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观念,并且深入思考两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他对两者的结合,比别人考虑得更深一些,有独到的见解:“是不是把画家的一幅画放到卫星内在太空转一圈回来就是科学与艺术结合了?是不是一位书法家写了一段爱因斯坦的话就算是结合了?如果这样理解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那这种结合不存在任何困难,简单得甚至是人人皆可为之,等于让一位模特身上挎上一个电脑一样的简单。为什么两者的结合没有擦出惊人的火花,恐怕与我们对结合理解得过于简单有关。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真正目的是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提高创造力。”(见《漫谈科学与艺术》一书)
  先生认为两者的结合是“在思维方式上的相通、情智能力上的转化、文化层面上的渗透。我们随处可看到艺术与科学存在着互补性。综观大科学家、大学问家,从他们身上都能看到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不只是具有较狭窄的专业知识面。我们应该注意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或文学艺术的相互交叉、融合,这正是提高人们素质的一个方面。”“科学与艺术是认识自然界的两种互补的方法和手段。科学依赖分析,艺术凭借直觉。利用这两种手段可以使人们对复杂的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同上书)
  先生正是践行自己这种认识的探路者,笔力分析就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结晶。力学与书法的碰撞擦出了笔力分析这个火花,而且这火花持续地膨胀和放大,使得他又科学地进行了执笔的分析、运笔的分析、用锋的分析。
  他的发现的偶然性是他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笔力上,而不是放在技法的其他方面。如果开始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别的上面,很难说能有此惊人的突破。
  他的笔力分析为书法理论打开了一扇门,给技法的研究开创了一条路。他的笔力分析也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打开了一扇门,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一个极典型的范例。
  长期以来书法与科学是分门别户,互不往来。书法艺术好比在屋里,科学技术好比在屋外。若不把这扇窗户打开,科学的空气永远进不来。如果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两者一下子交融起来,屋里的人会感觉到空气很新鲜。书法技法加进科学分析,能使技法更加理性,更加清晰。
  张伯荣先生的笔力分析的重要性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打开了书法理论的大门,把复杂的书法问题归于一个简单明了的道理之中:下笔写字无非是三种作用力的结果,不管什么人用什么技法写字,写出来的笔画或者是用压力、或者是用张力、或者是用剪切力,别无其他。二是以三种作用力为出发点,可以进而探讨技法的其他方面,逐一解开书法技法的难解问题。
  
  三
  对于三种作用力的发现,最初先生想以论文的形式发表。2009年5月,先生把5千字的论文寄给了一家知名的书法刊物的编辑部。稿件发出后打了水漂,石沉海底,连个回音都没有。原来自信满满,及到企盼落空,方知发表观点之艰难。之后又商量出一本书,2009年写成初稿。本想在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出版,但这个出版社的领导特别忙,一会儿出国,一会儿又有别的事情,一拖就是数月,迟迟定不下来。后来他在图书展会上遇到齐鲁书社的桑圣彤编辑,她对这个选题很感兴趣。回到济南,书社领导很快决定出书,这才加速了出版的进程。2010年底,《中国书法笔力分析》问世,他能为书法这个宏伟大厦添加一砖一瓦,自然感到很欣慰。
  先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讲解技法,前所未有。他的发现使人们眼前一亮,原来书法还有这般的奥妙在其中。《笔力分析》出版后,很快得到书法界的反应。北大学子牟力立说:“如今看到专门分析笔力的书,十分欣喜。您的《中国书法笔力分析》大概是为数不多的、讨论技法还出现受力分析这样内容的书。我着实赞赏这种思路,因为我觉到,既便像书法技法这样的看似和科学无关的内容,也必须服从我们所说的物理规律”。天津书法家周庆根从他大哥张伯英处读到该书,题诗一首:“数日啖佳肴,香喷笔力飘。展卷识三力,书门趣更高”。书法家刘俊辰题诗:“笔法笔力推究深。科学思维岂因循;用笔千古原一理,廓清迷雾始逼真。”“书道从来仰玄深,学浅难窺众妙门;犹多陋习隘心眼,解放思想诚可珍。”
  到2015年,该书已告售罄,山东济南图书大厦陆奉清致函于他,希望得到一些书以满足读者需求。北京的武国忠医师为了读到此书,在孔夫子旧书网70元淘到一本(原价18元)。显然,这本书已进入了收藏领域。
  这一创造首先解决了他在练习金瘦体中进展艰难的问题,他惊喜地找到了写字的路数。话说到这里,想起先生的一个特别的“成果”,在这里作一小小的插曲:一次,笔者作为他的乡党他的文友又去看他,在笔者的内心是对他的金瘦体书法学习的进一步了解,笔者知道他这几年修炼得非常辛辛,想知道到底进步到怎么样的程度。一进门,二话没有来及说,笔者就朝迎面墙上挂着的一幅招眼球的美丽雅致的兰草图画走去,而后,被吸引过去后,就久久欣赏,忘记了离去。这时候,已经很着急的张伯荣先生便说:“嗨,先生。站客难打发啊!快过来坐下喝口水,再对我的兰草“大作”好好雅正一番。笔者不禁叫道:“啊,是你的创作?金瘦体练出其外功夫来了。”笔者再看看先生满地扔着的习字草稿,他的金瘦体真正地练出来,与几年前的习字字稿有了天壤之别。眼下先生的金瘦体楷书写得劲道质朴、飘逸洒脱,清楚真切,美如春山。笔者不喜欢那些怪风异蛇的书法字迹,先生和笔者的情趣达到了一致。先生没有囿于宋徽宗金瘦体书法的笼罩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雄毫婉丽,冲淡清奇的书体,有些卓然自立的风范。笔者赞扬道:“先生您的金瘦体楷书让人一目了然,我很赞赏。如果书法写到人们都看不懂的状态,就不是什么书法了,就成了纯粹的艺术,您的书法字迹正好和我们的名族文化保持了紧密的关系,张扬了书法艺术的价值。”先生笑而不答。到先生我们再从先生的这一幅招眼的兰草说起:先生的这一幅兰草看起来确实功夫不凡,笔者与先生因这一题目交谈了良久,想知道平时没有听到先生练习兰草画法,怎么就“一名惊人!”,他说,我天天写金瘦体,不知怎么在脑里生产了想画兰草的想法,提笔一开始画,就莫名其妙地找到了感觉。笔者说与其在写金瘦体中煎熬,不如早画兰草。他说是啊,但是,我心中对金瘦体已经感情深重,不会退出。笔者说当然,已经练出了功夫,“八年幸苦不寻常,看来字字都是血!”
  回家以后,笔者专门在网上查了一些关于画兰草的知识,都没有找到像先生这样一位突生奇想,画出有功夫的兰草的人。笔者心中不甘,又查找宋徵宗赵佶的有关他金瘦体的资料,终于得以明白:“瘦金体的独特面貌,形成的一切重要原因是宋徽宗绘画修养功底,,北宋工笔院体画挺拔的勾线功夫,工整而不板滞,劲健而有弹性,线条头尾的转折交代和呼应,应是一丝不苟。在加上宋徽总偏于清静审美趣味,最终完成了金瘦体这种与其画风融洽的书体风格。”
  接下来,笔者又搜寻到的依据是:“瘦金体横竖需是竹竿,撇捺像兰花,做到虽字亦画;勾、挑、竖、转、折以要以画法作书。横画落笔用尖锋,向左上方作一斜直点,下顿而向右,笔画渐细,至末轻提随势一按;回锋收笔,竖画也是尖锋顿笔随势而下,笔画渐细,至末向左转提,轻轻一按,回锋收笔,撇法如画兰叶,落笔轻而重,至下半截又重而轻,渐提笔锋,轻快地抛出……”这些都是瘦金体技法。笔者随即有参阅了赵佶的《室和诗卷》、《牡丹诗帖》、《万寿宫诏》这些范本。
  已经明白,张伯荣先生的瘦金体书法,逐渐地呈现出的了丰富的飞跃和空灵感,内外劲道,无限的雅美秀清,感染力无穷的魅力,以及奇特的兰叶作品的产生,都来自于他在瘦金体练习中悟到的瘦金体的精髓,悟到的书法艺术中的力学关系,来自于他创建的《中国书法笔力分析》的指导。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