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从白桦林走来>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作品名称:从白桦林走来      作者:望见马克      发布时间:2019-05-20 12:17:21      字数:3700

  白桦林作证
  ——解读王建先生的《从白桦林走来》
  霍华民
  饱经粗野生活锻造的王建,这辈子都忘不了北大荒;饱受知青岁月煎熬的王建,这辈子都忘不了白桦林。于是,在他退休后,把年轻时的记忆都敲进了电脑,厚积薄发,出版了一本厚重的《从白桦林走来》。在扬中幸会,我得到王建先生的赠书。
  捧读沉甸甸的《从白桦林走来》,其实书不算沉重,但情义超重。我深知:它是用心血凝成的,是他真实生活的再现。他不会修饰语言,他用质朴平实的白话,陈述真实。所以,我想:不论是谁写书评,都是苍白的。他的心路、心血、心爱、心语、心智、心境、心灵,只有白桦林作证是最权威的。我拜读后,想写点感悟,因为我也是知青。
  读王建先生的书,我体悟到了:他有许多怀念,他有许多不舍,他有许多缅想……于是,我想起台湾星云法师的八大伦理观念的精彩箴言,这里选取四句权当读书分层次的归纳。
  
  风雨,不是天象而是锤炼
  
  读王建先生的书,犹如再现他的生活。他的经历太坎坷,内容太丰盈。这应了人们常说的话:坎坷是财富,平凡是幸福。
  收入本书第一辑知青岁月,有人称知青岁月,为苦乐年华。
  这一辑,有三十二篇文章,是全书的重头戏。显然,也是他感慨最多的篇章。第一篇《从白桦林走来》点明全书的主旨,作家写得是那么深情和美好:
  “白桦林,秀美的林,伫立在遥远的边陲,却植根于我的心底……我成长在你那一片绿色的怀抱里。”
  上山下乡的洪流,把天津知青王建卷到黑龙江。他去的地方,是黑龙江二龙山农场,地点在黑河市的北安,番号叫黑龙江建设兵团六团二十五连。二龙山是小兴安岭的余脉,他所在地的“河北队”坐落在山的南麓,长水河北侧的一个偏僻的村落。他在这里生活了五年,近两千个日夜,他的心,在这里留下温度……
  从这辑的文章里,我读出了他的艰辛和困苦,也读出快乐,唯一没读出抱怨。《在大锅里洗澡》这篇,一定让现在年轻人会当作外星球的故事。可这全是真的,“刚到连队时我们没有地方洗澡。我们所住的宿舍仅二十多平方米,进门是一米多宽的四米长的通道,两侧全是二层铺,能睡二十多人。”
  可相想见这个特殊艰苦的条件,在没办法的情况下,聪明的王建能到马号(牲口棚)大铁锅洗澡,这应该是一个发明!这段文字,他描述得细腻、具体,包括吃炒黄豆的“满口喷香”。语言质朴无华,写得情真意切。同时,此文还“兼悼老于”。学会生活,学会坚韧,这是北大荒的第一课。突显了王建的缅怀与感恩。
  在这一辑中,文字最短的一篇是《小包子》。全文包括标点符号,共计二百零三个字。这里摘一段,欣赏一下:
  “饭后管理员问国奇:‘怎么样?今天的包子还行吗?’
  ‘行嘛呀?’纯正的天津话。
  ‘怎么呢?’
  ‘第一口下去没咬着馅,第二口再吃,包子没了。’
  ‘哈哈,哈哈!’引得大家一片笑声。”
  这是带泪的笑,这是人世间最纯粹的玩笑。我认为,这茬人不论是表现出什么样的笑,应该说都是对人生感悟的最灿烂、也是最深刻的欢笑。
  
  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
  
  第二辑人生履痕,收入了二十八篇作品。收入在这里的文章内容,非常宽泛,这里有散文有杂文,有纪实和经营文章,还有诗歌和小说。但是不管什么体裁,关键是内容都来自作家自己的写真。
  首篇《难忘的工资定级》,从这篇文章中得知,由于王建工作出色,在那个现役军人当主人领导的时代,他作为排长应该是知青堆里提拔的最大官儿了。说他幸运,其实也是应该,他上了大学。因为,他从小就爱学习,所以,他为自己生存和发展开拓出了空间,特别是,他承受许多艰难和困苦。而困苦,又能催唤他的思考和意志。他学习的是机械工业专业,有幸得了领导关怀,成了他日后的动力。其实,这应该是他的人生的造化。
  《第一次写论文》,记述了1985年他写的第一篇论文《行为科学与劳动管理》。这是一个人生角色的转变,更是一个人生的大飞跃。这是他学识的积累,也是他思考问题的觉悟。就是这篇论文在中国劳动年会上发表了,这个写作的艰难和快乐,成了他人生中的永恒。
  是的,只有在追求上能够有承受的韧性,才会获得成功。
  在读《我下海的经历》时,粗知了王建先生在天津外国语大学任人事处长的经历。继后,阴差阳错,几经磨难,一波三折,他入职了可口可乐,历经了八年的外企历练。他感叹,“里面充满了酸甜苦辣,一言难尽”。
  这篇下海的经历,大概是整本书里字数最多的一篇。行文,把事态脉络表述清楚了,真正的内情细节,他工作得更困难。
  在《给战友的复信》中,王建的儿子给他做了注脚,二十岁艰苦:这段时间下乡,后上学读书,无论生活还是思想上都经历了磨难,是打基础的年月;三十岁平稳:是说在高校工作稳当,也取得点小成绩;四十岁辉煌:进入外企,为改革开放做了点涉外工作;五十岁多彩:回到开发区,做公司领导,又到国外埃及执行公务。六十岁呢?当下,王建更出彩――
  不改人生的初衷,守望人生直道,坚持自己的责任。同时,他靠着自己的才气和顽强,走过了历史,又刷新了自己……
  
  云水,不是景色而是襟怀
  
  纵观这第三辑,总共有九篇纪实作品,平实但不平凡。
  王建先生天性刚强,本性纯厚。敢于直面一切问题,有感性更有理性。这在文章中有佐证。透过众多的文章细节,我读到了王建老师那有个性的发声。“经过二十四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在中午到达了居住地埃及苏伊士苏哈那地区的郁金得度假村。昨天此时,我们还在天津京塘高速旁的一家饭馆吃涮羊肉,此刻我们在异国他乡荒山僻壤的戈壁滩上安家”。这是《万里赴任初到埃及》的开头。
  短时间的旅游,看异国他乡什么都是风景。长时间工作,在异国他乡做什么都是困难。为了中国和埃及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王建硬是在这里常驻生活工作了两年……
  “埃及是非洲大国,总面积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人口七千五百万。但其广阔的领土百分之九十四都是沙漠,仅在尼罗河沿岸、三角洲地区、亚历山大沿海才能看到绿色。”没去过埃及,我不知道,原来环境这么恶劣。“初到苏伊士哈那现场的时候,眼前就是一片黄沙,车轮卷起滚滚沙尘,挡住了视线”。他们就是要在这张黄沙作成的白纸上,肩负国家的委托,绘制苏伊士经济区的建设蓝图。这个重任、这个责任,可不轻松!
  我在这里,仅以管中窥豹,进一步感悟到在沙漠里,王建那“充分享受生命福,又充分使用生命力”的能力和魅力。
  读《拜谒摩西山》,我觉得这篇文笔优美,还有意境。
  摩西山又叫西奈山,是埃及重要的朝圣地和旅游地。王建没有错过学习的机会,研究摩西山前世今生。文章的结尾很是精彩:“太阳出来了,人们狂欢了。那一刻,浑圆的太阳已经露出了地平线,好大的一轮火球冉冉上升。大地安静极了,只有太阳在条不紊地运动。她喷薄而出,照亮大地。站在摩西山顶神庙前观看神圣的日出,我真正地体会到太阳升起的庄严与伟大。”显然,这是一个走出国门的人,在履行自己使命时的感悟、感叹和感慨。
  乐观、豁达对生活,这是王建的人生态度。记录生活的情趣,也是王建做人达观心态使然。可以说,在同龄人中,王建的经历是丰富的,人生的收获也是丰硕的。
  通过作品,我读到了王建先生的阅历,他是笑对人生,对许许多多问题都有他自己的见地。这一切都彰显在他日常的行动和作为之中。
  
  幸福,不是状态而是感觉
  
  《从白桦林走来》,最后一辑是“人伦亲情”。这里,收录了五篇作品。
  王建先生的亲情感觉是多彩的。《儿子诞生记》,是真情流露,在夫人要生孩子的时候,他还想着要听去课。你说说这样人,真是一个对学习着迷的人!
  由于儿子出生,初为人父的王建,把这篇纪实写得非常细致、细微,细枝末节也写得很到位。我想,这是他刻骨铭心的经历啊!业余写作的人,就是要有这样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感动人的作品。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可以说王建不是一个特完美的暖男,但是他是一个有很强进取心和责任心的大丈夫。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生活远比文学丰富。一切都是始料不及,当王建重回到产院的时候竟找不妻子了,真是咄咄怪事。这一段,王建写得特有意思,当他终于找到妻子的时候,“护士告诉我她已经生了,而且顺产。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回家一趟,她就解决问题了。我忽然想到,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六斤八两的大小子。’护士的声音里带着幸福的感觉。我真是个幸福的人。”转念他又写到,“谁家生孩子,作为男人,不在产房陪着妻子待几宿?我……我深感内疚,觉得对不住妻子”。
  能自省,还自强的男人,应该是一个好男人。
  这辑里的第二篇,他写了《宝宝诞生记》。这次,他升为“正高职称”当爷爷啦!这篇纪实作品,很反映现实。不仅爷爷、奶奶,在产房里还有二姑奶奶、老姑奶奶等若干人。
  这篇作品用的是第二人称,这是一个即将当爷爷的喜悦,情不自禁跟没出生的孩子对话。显然,平等而充满期待。瞧,这文中的一个自然段:
  “此时,你妈妈换衣服正准备进手术室,我见状急忙要回家给你妈做饭,奶奶说你妈产后要喝藕汁儿。我飞快下楼,到菜市场买了最好的莲藕熬制”。
  对妻子生产,和对儿媳生产,展示了很有特色的戏剧性对比的效果。
  是的,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
  我赏读过《从白桦林走来》,不能不留点感受的谫言,作者所有的真实和体验,都由白桦林作证了。作为知青的王建先生,是我们知青的骄傲。我期望,他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坚持禀性创造灵性,争取更大丰收!
  
  2016年4月15日星期五
  作者:霍华民,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