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
作品名称:大唐诗人之高适别传 作者:箭陵霄 发布时间:2019-04-24 19:49:06 字数:3068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绝非偶然。
燕歌行(并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王夫之: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唐诗评选》)
何为词浅意深?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此句已是明白如话了,一句道尽底层士兵的军中遭遇。美人入帐不算什么,克扣军饷,变卖军资,升拿迁要,就连一个普通士兵提升为个班长都有明码标价。据说被查时,金银以车辆计,遥遥头尾不能望。
何为铺排中既为讽刺?
叶嘉莹老师有过细微而精到的讲解,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
何为至宋而绝?
宋以后文人诗软弱不堪,哪里这等刚建不阿之笔,此文脉断,后被鲁迅继起,至鲁迅文学奖再断。
6高适的成熟
适至青年起,出游故乡,一晃十五六年又过去了。报国无门,却穷而不坠青云之志,此时的高适已由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少侠,成长为了一个有着深厚生活阅历,独到见识,目光长远的轻中年大侠。也从一个无惊人之语的文艺小青年自我成长为了一个非空前然绝后的旷代大诗人。若此时与高适谈人生,高老师微微一笑:无他,心气不衰而。若此时与高适谈得失,高老师微微皱眉:成名那么重要吗?发表那么重要吗?若此时谈诗歌,高适会挥挥手:不谈也罢。他还等待着上阳台的召唤,还在等待一场别离。他还在等待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成熟。
周国平语:
“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消亡。
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一个诗人的成熟更为艰巨,卡夫卡说,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 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你生活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
高适的成熟,不仅是生命层次的,也不只是对付生活能力的,他还要担负着诗歌的成熟,彼时唐诗实为”新诗”而,扫齐梁之靡靡,固律诗为体,然声韵尚为完整。
高适的歌行体,纵横跌宕、舒卷自如
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以沉雄气势和浑厚骨力取胜,慷慨悲壮,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高适的成熟,不仅是担负着诗歌的成熟,尚要以慷慨豪迈之边塞诗风,为社会弘扬风气。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战斗,合唱团里的男高音大咖纷纷加入。边塞诗团集中反映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时代旋律和社会风范,成为唐诗中体现盛唐气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适的成熟就是一个纯爷们儿的成熟。
7千古第一送别诗
儿女情长,折柳送行,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因别离而伤心,故饮酒折柳相送,柳通留,人情真切。此等送别诗道尽别离的“苦“与“伤“。如王之涣的《送别》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不胜枚举。
此中以王维的《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为一别三叹,一送再送,难舍难分,阳关三叠,以道尽儿女情长为最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的这一首,大白话说,无论分别多久多远,只要想起你,好哥们就仿佛在身边。最好的友谊便是,不用记起,时时在心。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别董大二首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大白话说不要担心没有好哥们不在身边,就凭你,走到哪都行。这里在对友人的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不畏前程,相信自己。最好的哥们就是了解你所能也理解你所不能,你赢时可陪你怒马狂歌共享人生繁华,你输时,一封信里寄来一张回程的车票。你无助时,仍有一双坚强的臂膀时刻等候你;你行路难时,有一双殷切的眼睛让你温暖攀登激励你奋进;你即将倒下时,有一个温厚的声音呼唤你挺住就意味一切。
此诗以气质取胜,铁骨柔情,温慰暖藉,熨烫心灵,历经千年温度如初。千古第一送别诗,实至名归。
8史上最有诗意的辞职信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去看看。”网友评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读书少,不怪你。要说辞职信光有情怀是不够的还得有诗意,这得从陶渊明开始。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老师如何说:归去来兮,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诗要配合杨一洱海边的歌声一起读,当杨一洞箫声罢,客家话一开口,你就会知道,不爱江山爱美人与之相比略输风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早散发弄扁舟稍显牢骚。至于陶老师开启隐士一派文化就更不用说影响力有多大了。
古人不任性,古人任心意。前面说高适一直颠沛流离,没有正式工作。这次他找到了铁饭碗,国家公务员而且是编制内。天宝八载(749年),高适将近五十岁时参加公务员考试,中“有道科”得官封丘县尉。这个官的职责估计就是县公安局长兼武装部长吧,负责治安征兵。按理说,高适劳苦半生,混个安全退休也算对得起自己了。可是他干了两年不到就辞职了。公务员说不干就不干。他不是任性,他是任心意。凭的不是底气,凭的是心气。
封丘作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意思诗里都说明白了,不过后世写文学史的那些儒生们,既没胆气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又没勇气拥抱南亩田,眼红之余就说这诗“揭露当时政治腐败,批评社会黑暗”云云。这就是一封辞职信,犯得着拔高尺度吗?明显说明写文学史的都没一个尺度,明显说明写文学史的大抵都是“羡慕嫉妒恨”。明显说明写文学史的自己写不来自己又不敢做,只能假意以别人。
9三人行
诗可成仙,可成圣,可成侯。李杜对高适的影响。
文章一开头说公元744年,李杜高相遇。李白作上阳台贴记录了这一相聚。这完全是不经考证的。闻一多也好,余秋雨也罢,只记得青天里的太阳和月亮了,完全当高适不存在。故有此说。上阳台贴肯定是三人相遇那年写的了,具体情形,读者可以展开浪漫的想象。
有人认为关于李白、杜甫、高适的梁宋之游,是指当时的宋州(今天的商丘),并不包括汴州(今河南开封)。说梁宋就是指一个地方。也就是三人只去了宋州既商丘,没去开封。
学术界一直认为,“梁宋”是指今天的开封和商丘两个地方,梁指汴州,宋指宋州。
笔者花了四个小时的考证:时年,李白赐金放还后三年,杜甫新婚燕尔后两年,二人先相遇洛阳,后与高适相遇在开封,同游商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