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大唐诗人之高适别传>少年游

少年游

作品名称:大唐诗人之高适别传      作者:箭陵霄      发布时间:2019-04-22 18:27:48      字数:3135

  “在下李白,四十三岁。”
  “在下高适,三十九岁。”
  “在下杜甫,三十二岁。”  
  公元744年,高适、李白、杜甫在洛阳相见,他们同游山东,赋诗作歌、亲同手足。李白作上阳台贴“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太白。”李白以唯一传世的草书真迹记录了这次相见。 
  1诗人中官最大  
  要理解李白先要从杜甫说起,李白与杜甫都要理解需从高适说起。三人风云际会,我想也是明确人生目标之际。一别之后,高适与杜甫要入世济苍生,同为左拾遗。而杜甫四十三岁后大彻大悟彻底离开官场,这是高杜之分别,这一别后高适一路高升终成中流砥柱。至此李,杜,高,放射状走向了自己的使命与宿命。有人说,朋友就是你未完成的人生。高适恰恰是为李杜完成了他们欲要达成而未能达成的另一条路。高适说,写诗是你哥俩的事,好好写,写好了就成仙成圣了。做官这事我来,没钱的时候找我。  
  从高适这一端看杜甫,兄弟你成功了,我为你高兴。从李白这一端看,杜甫:大哥,我懂你,懂你的好也懂你的不好。而杜甫自己呢?谁为他高兴,谁来懂呢?还是要接着谈高适。  
  高适的成功可谓千难百险,既保持了诗人的体面,又伸张了自己的志向。高适忙啊!忙到市场营销也要亲自干,忙到公文也得自己写。基本上就没看见他享受过什么人生。前一段时间坊间流行杜甫很忙,殊不知高适是在家国军机大事之余也要给杜甫回信送米。这可不是行政长官干的事,叫个秘书安排一下就完事了。可见高适对待朋友不离不弃,不忘初心。这样的人成功自然是大唐之幸事。  
  高适达到的人生高度可谓真是为上下五千年的诗人出了口气“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诗人封侯全唐第一人。说不定白居易就受到了启发。高适,邯郸少年行,喜游侠,做过天下第一帮丐帮帮主,估计是降龙十八掌前三招创始人,要不后来怎能,下马成诗,上马平乱呢!高适是从社会最底层体验生活的,他一度瞧不上文人,以为武功好就可以天下好了。高适的转变从哪里来的呢?这就从文章一开始说起了。恰恰是遇见了李杜之后,高适才认识到了诗的重要性,才令其改头换面,尊重文化,尊重文化人,尊重了自己。  
  2高适的被误会  
  高适北方人,性格直率,然知通变。这句话说起来很矛盾。仿佛是地球人对东北人的评价:豪爽,仗义,实在。也仿佛是南方人普遍疑问:为什么交往下来东北人不像看起来的那样呢?按照高适的做派,东北人都应该为朋友两肋插刀,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这才不矛盾嘛!于是吐槽东北人的豪爽其实是一种虚伪,你别看东北人在喝酒是说的轰轰烈烈,什么哥们哥们的,什么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不好使,一转眼就把你忘记了,等你真的有事时他们比谁跑的都快,更要记住在金钱上和东北人保持分寸,他们是斤斤计较的。这是一种误会,高适也遭遇过。  
  这个误会令高适有两个被误读的诗人形象,一是与李白的绝交,下文再谈高适与李白著名的绝交。二是因为这个误会有人说高适五十岁之后才会写诗的。先说其二,这是什么误会呢?大家都以为,诗人就应该清高自傲,不为五斗米折腰。要是学会了变通就是势力小人,严重说便是丢了读书人的气节。高适肯定五十岁之前只研究怎么升官了怎么可能是诗人。这个低级而庸俗的误会的根源就是道德捆绑。世界上的事没有绝对的黑也没有绝对的白,“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这句诗其实是多么痛的领悟,适而高方为高适而。  
  迂腐不知道什么时候流行的,《新唐书》记载说: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前面交待有人说高适五十岁才会写诗的,你看,新唐书就这么说的。实际上这是不懂诗的人误读,“年五十始为诗,既工。”翻译过来是说:高适五十岁时再写诗,出手就典雅工整接近完美。需知道这是诗人受过困险环境的磨砺,内外融通后方能写出接近完美的诗歌作品。是写诗的风格随着境界改变了,不再玩口语诗了。《新唐书》就评价高适说“君子为义而知变”,一方面胸怀大志,一方面又通权达变,处世灵活。  
  3劝君年少莫读书,快马豪歌千场纵。——青少年高适。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
  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这家伙完全不能成为正面典型,恰好是千家万户害怕的浪荡子。喜任侠,就是喜欢掐架呗,歌唱的好,麦霸级民谣流浪歌手,最主要的还赌术高明,擅长空手套白狼。这孩子还不是坏孩子谁是?这孩子也不想那样啊!高考,他觉得那是浪费人生,隐居终南隐出个名气,他觉得不够直接。同样不喜欢科举的韩寒替高适说出了心里话,“我哪来的身和名,让我去败与裂。”适年少时落魄,无田耕,无工打,常常游荡在梁州、宋州之间。  
  《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愁鬓明朝又一年。  
  读这首诗时需听刘东明的民谣神作,“古人因何思乡独不眠,城外小栈孤灯再续酒。”  
  琴弦一动间,少年未老声已沧,凉夜如水。“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时也,运也,命也,非吾之所能也!千秋万代莫不过如此,闻者独戚。  
  一个才华横溢,心有大志,穷困流浪,尚欢喜着这人间的大好青年怎样才能出人头地呢?他换法:任侠,豪歌,博弈,这个此间不良少年为实现胸中大志,不走寻常路。《唐才子转》记述: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  
  这时的高适诗写得可不怎地,只能说是真实感人,距离教人拍案惊奇,令灞桥柳色暗,渭城朝雨轻的那个高适还有个十多年光景。十年之间,高适没谈恋爱,没有像柳咏沉迷花间不再抽身而出。“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他当兵去了。续而在边塞发出高亢豪迈的大唐之音。
  4非塞上不能雄浑,非大侠不能慷慨
  ——轻中年高适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写的可不是“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的书生气。  
  开廓苍茫的胡天北地,冰雪闪着寒光,牧马而归,马群时而奔跑,时而缓步,奔跑时追亮月光,清晖洒落,雪地透亮。缓步时,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那座戍楼吹起了羌笛。  
  风中不知谁的笛声,明澈悲凉
  一夜之间,梅花便从故乡开满了关山  
  此时与李白春夜闻笛有异曲同工之妙。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而羌笛远在人烟稀少的关山更显乐观开朗,这有关乎盛唐气象: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轻易言悔诉苦。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这首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当时唐有十大节度使,哥舒翰为西北节度使,安禄山为东北节度使。高适本为北人却要不辞辛苦跨越千里去到西北,个中缘由令人深思。 
  5燕歌行的前世今生  
  自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十五年(727年),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高适三十五岁。返宋中。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作《燕歌行》。自此时至天宝七载(748年),一直居于宋中。其间曾游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东平等地。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