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那年 那人 那事>第四章 自成高手

第四章 自成高手

作品名称:那年 那人 那事      作者:浩瀚      发布时间:2019-03-19 13:50:38      字数:7320

  众所周知无分做工务农,要战胜困难离不开有关知识和行动,对农业上的播种和插秧,更是如此。对大元洞的选种谷而言,也得要能人指点,从季节上分,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加之现在国家又正在推广双季稻,和什么“万利秈”新品种,此外还有产量并不高而地方风俗喜爱包粽子和打年糕的柔软糯米,以及单产高而又口味粗糙的迟水红米等等。而这些不同品种的习性又各不相同,对田的方位,田的土质,播种栽插的时间早晚各方面该如何相适应,好多人都不敢瞎吹牛。因为搞得好,“一粒落地,万担归仓”,而搞得不好,则赔掉老本,连年饥荒。
  在此先讲两个吴天朗小时候听过正屋吴长贵编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古月洞人”。
  古月洞是昌县四十八条洞中最偏远的一个,从大元洞进去,还要翻山越岭走八,九十里羊肠小道和“野鸡路”,比晋陶渊明所写的“世外桃源”毫不逊色。这洞里人大都没读过书,连旧皇历《俗称通书》也没看过。故此对“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一年二十四个农家节气也弄不清。比通常说“懵懵懂懂,清明下种”,还要懵懂,即连什么时候播种,即禾种谷下秧田,就凭他们洞口上一桐子树开花为标准,“桐树开花,种谷下泥巴”。有一年他们一看再看,一等再等,这桐树就是不开花。对此他们便以为是闰月什么的,春天还没来,心安理得地将已耙平的秧田搁在一边继续搞他们的打柴,烧炭,猎兽,做土纸等副业。一天,这洞里古老头的儿子挑炭到洞外去卖,当一出洞口来到长天镇里,情况却大不同于他想象中的初春季节,而是杨柳依依,桃花零落,桐树亦早己开花。桐叶长得比手掌还大,正露出像李子大的桐果。经打听,不仅清明节已过,而且己立夏许多天了,这难怪人家田里的禾苗己绿油油地封行成片,到处一派山歌笑语,欣喜今年将五谷丰登好势头。这古老头儿子对比自家洞里的现状,不由得心急如焚,他便立马把柴便宜卖掉,旋即便转身朝他古月洞里跑。
  他知道今年上了桐树开花的当。
  说起这桐树,个中知识不少。它有多种,如梧桐、泡桐、千年桐、周岁桐等等。梧桐枝干高大,泡桐开花不结果,千年桐果状上圆下尖,表面多皱纹,所榨的油只宜用于造木船防腐,而周岁桐油却用途广泛,如熬制光油,调配油漆,用之油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建筑物,非它莫属。俗话所谓“家有一千桐,代代儿孙做相公”,这意思是它不要付出好多劳动代价,经济效益却非常可观。周岁桐也跟泡桐一样,成长得快“头年一根棍,二年一盘桠,三年便开花结果富东家”。但东家维护管理不好,它也就很难“健康长寿”,因为根部往往出现像蚕桑的蛀虫不声不响地悄悄将蔸根蛀空,造成它无法吸取和输送养份和水份给全株,即此树就干枯夭折。
  “老爸,这桐树肯定死了。”古大爹儿子一奔回家,便扛起锄头拉着他老爸往洞口红薯土旁走,当他挥锄把这株树身如饭桶大的周岁桐蔸根一盘开,果不其然地用一铁丝从蛀饰洞眼中勾出一条条又肥又白的蛀虫,该桐树其实在去冬便己告别他主家见阎王爷去了。
  这真个是欲哭无泪,连同他古家上下屋的乡亲,都错过两三个节气没将种谷下田,当年至少歉收三成以上……
  第二个故事更有味,这是“长富癞子”故意添油加醋挖苦大起城里人的。讲城里人不懂得洞里人专种红薯那套选种留种和栽插农艺,吃了一次臭屁又吃第二次臭屁。
  那年,有个城里人到像古月洞那样的老山洞里做生意,主要是收狐狸,豹子,獾猪等野物皮革,吃了他们山洞常年当饭的红薯,那真喜不自禁,用筷子穿着大口大口地咽,仿佛怕它跑掉和被别人抢去似的,特别是那种内芯像蛋黄般的“银包金”,既多粉又津甜,他吃得肚子鼓鼓还不想放碗。
  “你们这红薯把卖不?”这城里人问己谈好獾猪皮革生意的老东家。
  “不把卖,要留着自己家里吃的。”由城里嫁进去的年轻媳妇抢先故意逗他。
  “我带些白米跟你们换。”
  “也不哩!这营养比白米好,它还可洗薯粉,晒薯丝、打薯片糕、做玉兰片等等。”她还煞有介事地说她娘老子来了想多带些回城里去,她家爷老子和她丈夫还舍不得。
  “我们一般都不卖的。”她丈夫顿也莫明其妙地附和着这心爱的她。旱烟照样装,泡茶也不失其礼地端上。
  “不管怎么样,或换或卖你们总得给我几百斤。”这城里中年汉子也挺会讲的,他说“买卖不成仁义在”,何况獾猪皮革生意已经做成,这红薯生意也非要他们全家关照不可。说着,他便掏出四块银花边塞给老东家作定金,他在三五天内就会带人来取货,价格是按白米价加倍,取货时再交四块,等于说是他要的红薯400斤(老秤)不能少,银花边他出八块如嫌钱太少了,他还可以加,但品种一定要“银包金”。
  三天刚过,这笔愿打愿挨的生意果然被他做成,这老东家儿媳能不高兴,因为在当地买四百斤红薯还抵不得二块“袁大头”,真个赚肿了。
  “赚肿了就赚肿了一回吧。”儿媳劝她家爷不要太古板,街上人总是瞧不起“乡巴佬”,欺骗“乡巴佬”,这回是毛虫进灶,自找霉倒,说不定他还会转手赚大钱,要不是他怎么出手这么慷慨。再说他过选的都是大个头,稍为小一点都扒在一边不让进麻袋过秤。
  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位城里生意人他确是怀有“心计”,他知道“物以稀为贵”,只要等明年开春育成红薯秧子,无疑可赚一大把。他运到家后,邻居和自家的小孩想多吃一两只挺小的,他也看作自己命一样舍不得,故时刻把这间杂屋锁上,门钥匙谁也不给。但他忽略的是,当时没有请问老东家这红薯该如何保管过冬,更自作聪明地认为薯种越大越好,它会发秧越多越粗壮。谁知当他清明节后准备挑出去育种时,不但薯堆上面发现了烂的,特别在堆底下的,更是烂成一堆稀屎。即此揀了个大暗亏吃了,等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第二年他在进价上倒没有上当,而且学会了“洞里人”对红薯种的储藏过冬方法,即在室内或室外挖一个深或长一两丈的薯窖,把薯种放在内面,把窖门牢实封死,不让冷空气侵袭,清明开窖时,这倒使他欢喜一番,可惜的是,仍没弄清红薯不象栽芋头那样直接栽母本,而是要用较小的做“娘子”,铺入苗床。因为这样可减少成本投入,而撒开的面宽而高低均匀,只要在其上面加盖些稻草或牛粪之类的松散肥料,然后再盖上一层土。即此过不多久,它便会胚胎萌动,群苗秀发,到时自是让你任意剪裁,八寸长一根也好,一尺多长也好,间距相对均匀地埋入一行行地埂里便行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每根都要露出苗头长一两寸,接受阳光雨露的温暖和滋润。而这位贪财而外行的城里生意人,又再次搞错了“经”,结果,他所秧的红薯苗,虽然有所萌芽出土,却象讲他这故事的“贵癞子”的头发不相上下,东一根,西一根,稀稀拉拉的,最终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只差没被气死……
  提到这“贵癞子”,他自小父母双亡,也无叔伯兄弟,几乎是靠地方人你一餐他一顿这么养大的。在这成长过程中,他还患过天花和重感冒,无医无药,致使他这个本来长得十分标致的少年儿童,逐渐变成了麻子加癞子。天老爷太作孽了他,使他父母寄望能“长贵”的取名,却演变为“贵麻了”和“贵癞子”,随着人愈长愈大,地方一些妇女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朝他多看了几眼,他心里总感觉浑身不自如。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他心知脸上的麻子是无法遮掩的,但头顶上的癞子,还是可以戴帽子或缠长巾进行“整容”的,这对他相亲找堂客无疑要好些,故此他选择了像某少数民族那样,用一丈多长的花纹头巾缠上一大饼饼,成了当地不是少数民族的少有“帅哥”,可是世情就是这样的,你越想护短,人们便越要揭你短处,戳你的痛疤,因此他“麻子”却无形无人关注,而“癞子”却被大家叫起尽劲,于是乎“贵癞子”便取代了他本名吴长贵。
  他这吴长贵与上述当青年军去了台湾的吴长福,既非同胞兄弟和五服内兄弟,只是取名的彼此有意或无意地形成“长”字派似的。
  俗话说逆境出人才,“贵癞子”就是因为出身贫苦,而且经常受到人格上的侮辱,所以便矢志自强不息,不但刻苦求知,而且拼命力行,如扶犁掌耙,播种插秧,以及割禾扮谷等等,都是地方雇工最抢手的对象,加之他日常与人交往多,也同时造成了他一把嘴巴子厉害,碰了人讲人话,碰了鬼说讲鬼话,碰到狗讲狗话,碰到鸡鸭“吱吱呷呷”,他还会唱“夜歌”(死了人晚上为守灵者的挽歌),打山歌(调情等),到了耘禾时候满山满垄都得听他的,因此村里人都乐意请他打零工或做月工,生意俏得很。
  春来遍是桃花水,细草如茵多可人。
  一天,吴天朗在着急这许家垄十多亩退佃田事先没留禾种谷,俗话说“会打野,鸡灶背寻”,他在从许家垄回家的路上恰恰碰上这位交游活动广的长贵叔,于是便向他打听换种谷门路。
  “禾种谷多的是,但是你侄少爷不能乱吃呀!”他抬起撑着花纹缠头煞有其事地笑笑回答。
  “我怎么会把禾种谷吃掉呢!”吴天朗不懂他这鬼话的含义,心想禾种是留下育种的优良品种,我怎么会这样无知无识,那还对得起愿意换禾种给我的人家吗?
  “我相信你不会。”他照样笑着说,“等下我告诉你去他屋里啰!”
  原来,这所谓“吃禾种谷”是地方一些成年人皆知的“哑语”,是挖苦同一姓氏家族的男的去调情同姓族的闺女,是“肥水不灌外人田”的反义。
  “贵癞子”这鬼话是故意跟他这年满十八岁的天朗伢子开玩笑,因为这退佃的吴敬先有个孙妹子叫吴菊秋,己年过“二八”,不但长相漂亮,而且在县城读中学,地方好多花季后生在追逐她。
  真没想这一句玩笑话,解决大问题。
  当吴天朗上门一找他敬先叔公,不但信息百分之百可靠,而且慨然允诺把他曾所留良种全部交换给吴天朗,同时还告诉他该如何浸种播种等事宜,当即满载而归。
  红薯育苗是旱土,稻谷播种是水田。吴天朗通过大致丈量与书面计算,今年新增了十多亩退佃田,原秧田面积远远不够,故此得把屋前“晒谷丘”全部用上,大约是三到四分地左右。
  这晒谷丘位于真善堂老屋前,距大革命期间火并后残存孤立的麻石大门框前约十余米,当阳透风,水源也很好,只是土质差了一点,原因是真善堂被烧后,从废墟中冲洗过来的砖瓦砂砾迄今未能全部清除,对犁田耙田拖楼梯平田都多少有点影响,但不像葫芦丘那么有“瓶颈”卡人。
  这天正国师父为之配上牛颈架并告诉他吴天朗,犁这椭圆形田做秧田,不能让犁胚朝一边倒,而要让犁胚两边朝中间合,因为秧田要耙得非常平,像一面平放的大镜子,撒下的种谷就随之掌平,不致于有的被晒干,有的被浸死,“播种育秧,大有文章,一粒落地,万担归仓”,说罢,就把犁耙工夫全交给吴天朗去掌本,他单独搞原耕作的那两三亩田的铲墈和搭田塍去了。
  “走!”吴天朗顺手把牛绹朝前扬了扬,“今天搞完这秧田散工。”
  也许人畜发音可勾通,曾几次添乱子的这黑牯牛,立即便四肢前弓后箭地拉动犁铧不断向前,该直行时直行,该转弯时转弯,犁胚激起田中的声浪的和水花,也挺和谐而别具风韵,与原先那“阵发性神经”时晃如两样。站在田边看热闹的调皮小朋友,故意朝它摆弄刚发嫩叶的柳条看它谗不谗嘴,牠却没当一回事均匀喘气,一步一个蹄坑地与扶犁者前后照应,听话极了,原因是通过此前的“牵牛鼻”的撑竿制约,知道在新主人面前,只顺得拗不得。
  午饭前,除了个别边角还要过锄头挖挖外,整个犁田工程算是“提前告竣”,包括送茶水送牛草和喊吃中饭的家中三老,堪称皆大欢喜。
  下午的任务是耙田平田,这对他吴天朗来说,真是“和尚做新郎,头一次”。也可说是头一次剃头,便碰上了“桠槎胡子”,不知从何下手。因为一是闪光放亮的犁胚翻满田,而分两箱皆中间合胚的地方,都比一般水平高不少,吴天朗初次使用这单片铁耙,不知要怎么才能高扯低填,耙齿插深了牛拖不动,耙齿挂浅了牛便拖得你跑不赢,几乎被栽倒水田泥巴里,竟使熟悉耙田套路的“农家宝”站着干着急。
  “天朗伢子,你以为‘泥秀才’容易当呀!”
  话虽然带有几分嘲哄,当吴天朗抬头往田边一看,说话的并非其他过路乡亲,而是此前叫他别吃种谷的长贵叔。他心想有什么办法哩,不懂就是不懂,如果自己不虚心学习,至少今天这个己打湿的“头”,你就没法剃好。
  “我告诉你呀。”长贵叔叫他站在田里暂不要动,看他“贵师父”怎么使法子。
  说时慢,他扛起锄头绕田一周,把两个进水缺口扒开加大进水量,把两个出水缺口都塞高一至两寸,接着便脱鞋下田,要过他手上的铁耙提起调转方向,他不是从高处朝低耙,而是从低处往高处耙,借助水位增加而“推波移土”,加上掌耙的双手灵活摇曳调度,泥浆自然“从谏如流”,乖乖地形成平坦局面。
  “你来接手试试。”“贵癞子”见大体耙平了,嚷跟在一旁一步一趋的他亲自操作,“关键是水要合适:水小了推土不动,水深了土耙不平,看似耙平了,而实际并冇平。”说着,他便往塞缺口去了,保持水位既不高也不低。
  俗话所谓“师不语,隔层纸”。包括下一步用绳索系着平放的楼梯来拖平田表面,都并不很难取得成功,结果真如大镜子般地坦平而明亮。“哇啦”!顿搏得围观者一派赞扬声。
  在紧接而来的浸种和播种过程中,他更得益于敬先叔公、正国师父、长贵叔等群众的多方指教,如种谷固然是在扮禾时选最好品种和颗粒饱满的留下,但在下水浸泡前过筛子再筛选一番,这样一是扬掸个别乙壳,二是筛去夹杂的稗子,达到干净利索,十粒五双。浸泡十多个二十小时后将其从大水缸里捞起放在篾谷箩使之渐渐发芽,在这发芽过程中,要适时洒洒水,同时也要将谷种簸动簸动,免得冒出的嫩芽彼此交错,结成饼饼或它它。当嫩芽芽冒出粒把白米长左右,就得用簸箕盛着往秧田里撒,撒时要分箱,即分成条条或块块,以便播种人自身能进能退,使之稀密均匀,并利于俟后除稗施肥等田间管理和插时分片扯秧。
  这年春天,正如当时流行歌曲所唱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种谷下田后,真是托党和毛主席的福,连日艳阳高照,雨顺风和,既没出现连绵阴雨,也没出现“倒春寒”。秧苗齐刷刷,绿油油,“播谷,快快播谷”的布谷鸟声,也叫得挺欢快而亲切,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况,好不令人欣喜啊。
  “大人望插田,儿童望过年”。这话本意是指生活在旧社会一般穷苦百姓的心态,特别是边远山乡的农民。因为一年到头,很少有条件见到和吃到肉食和果饼零食,只有在大年三十“过年”和立夏后插秧那天,才能勉强凑合过过“口福”。
  吴天朗虽然是吃剥削饭长大的地主家庭子弟,但他毕竟自小便生活农村,而且也多少受到祖父等颇爱劳动的家庭成员的影响,故此前也跟拯湘、秋菊等其他农村小朋友一样,插秧时跟着大人去凑热闹,如帮着提秧,抛秧,有时还背着大人自己单独插插扯扯,修修补补,在不太看不上眼的情况下,能混过去便混将过去。
  这次躬逢家里插秧,无疑是天大的喜事,一是栽插的面积之大,原耕与新接耕的共十五、六亩,大小几十丘,好不风光和气派。二是共请有插秧的师父一桌多人,其中不乏当地著名高手,如“门门行”敬先叔公,如能讲笑话和打山歌的长贵叔等等,特别是按计划最后将“会师”又长又多湾包的蛇丘一比技艺高低,该是如何一长见识的难得机会。
  当天,大伙按正国师父的分工把新老耕地中的任务一并扫完,如屋侧的烧饼丘,豆角丘,许家垄的葫芦丘,扁担丘,屠刀丘,腰带丘等等,不留任何边角余地,而且横直弯曲皆井然有序,绿意盎然。
  大伙由四面八方会集这象征“长蛇阵”的蛇丘时,已是时将响午,“栽完米树散早工”“又忙有累又轻松”,这是师傅们心中有数的“约定成俗”。换句话说,只要大家能一鼓作气插完这最后的蛇丘,下午便可各自回家歇气了。
  十多担秧苗分别摆好在蛇头蛇颈蛇腰蛇尾等各部位,分工抛秧的儿童和老年人,也各就各位,插秧师傅萃会蛇头阡陌上,自是都不甘《东车》、《征西》那么好破的,这是要凭地地道道的手上硬工夫打好桩,开好头,直截三道湾包贯彻始终,才算没白吃酒饭,特别是分工开头插第一行四蔸的领头师父,可说是:“不是撑船手,莫拿竹竿头。”因为他关系其他齐头并进的各行师父,是否能一路畅通,行行整齐,最后皆大欢喜,反之,湾包不能直截过去,造成田中秧苗如“狗打架”,“牛旋栏”,那将是很快便“恶事传千里”,臭名远扬。
  “请哪位师父打桩开头行。”掌本师父刘正国和大伙一道用完烟茶后,他代表在傍的宗老子和吴天朗主家,向众师父们拢统发出邀请。好让大家相互推荐,最后落实到能当此要任者。
  说起这“打桩子”开头行,就是在开插前,为首者要根据各丘不同形状的田,选择一线能直截各了湾包个方位,先插上几蔸或十几蔸秧苗,作为转身往后退插时的唯一可靠的标准,因为插时“以退为进”,屁股上没长后眼睛,并不看到会不会碰上湾包,最终会是一个怎么结果,俗话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桩子瞄打的准不准,就是同一个意思。开头行也关系全局,如果头行没插正插直,禁相伴插第二三四五行的,也就会跟着曲曲扭扭,过路人一看了就会嗤之以鼻的。
  “长贵师父上。”“门门行”接过“正国掌本”的话第一个高声推荐。
  “我不行,不行。”长贵这时像怕再惹“癞子”似的连连说,因为他知道插直禾他还不是敬先长子的对手。
  他说他当仁不让插第三行,委屈正国师父和其他几位师父插四五六七八行,而打桩子开头行的,不管按年龄、辈份、本领都将是他敬先长子莫属。
  “对,对,对。”吴天朗自是第一个附议者,也是和大伙一致赞成中声音最高者,其他配合提秧和抛秧的老老少少,更是“嗬呵掀天”蹈之舞之,惟恐这场群英会师追赶得还不够热闹。
  “谁插第二行哩。”当大伙正纷纷就位后,这问题才接连被发现。
  “自然会有人咯,‘嫩笋高过竹,小老虎敢追鹿’。”贵癞子说的跟唱的样,他问隔行敬先长子翘了翘嘴,敬先吆他天朗伢子赶快下田就位。
  “你还站着干什么,还不下田来!”
  “我?”他望着满脸严肃训斥的象棋师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当然是你。”长子又弯腰瞄了瞄己打好的桩子,说长贵叔留着这第二行位子给你天朗伢子插,就是给你学插秧的最好机会,俗话说“老虎赶来没跛脚牛”。事实上只要多经历几次这样的场面,你自然就不会再怯阵的,无形中也就本事学到手了。
  “来就来吧。”天朗伢子心想,反正“打败了不是教头”。
  大伙很快一字排开,随着自动充当裁判的宗老子一声喊开始,霎时真个像九龙出洞,八仙过海,群鸡啄食,也像水獭赶鸭般地“呼呼呼,呷呷呷”,地响声迭起,个个两手拼命往前插,两脚舍死往后退,田也很快随之从蛇头蛇颈绿到蛇腰身上了。
  在整个竞赛过程中,除了他天朗伢子,有时掉队几排或十几排外,其它七、八路都相距不远,真要谢天谢地谢他敬衔长子的,蛇颈蛇腰的三个险湾包,都分寸不差的直截而过,此外是曾经孤独贫苦命运磨炼成才的“贵癞子”。也不时与敬先长子配合,把手伸长帮他天朗伢子填空补缺,使整个竞争提前散工休息。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